小学语文“陷阱”教学实践例说_第1页
小学语文“陷阱”教学实践例说_第2页
小学语文“陷阱”教学实践例说_第3页
小学语文“陷阱”教学实践例说_第4页
小学语文“陷阱”教学实践例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风云因智慧而聚小学语文“陷阱”教学实践例说【摘 要】 “陷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辨能力。故在语文教学时可积极挖掘文本中蕴藏的宝贵“陷阱”资源,适时适量地设置“陷阱”问题,让“陷阱”教学成为启迪思维的“催化剂”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对“陷阱”教学进行了例说,同时还介绍了“咬文嚼字” 、 “笑里藏刀” 、 “无中生有”等几种常用的“陷阱”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 “陷阱”教学 叶圣陶先生的“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之深。 ”一句话道破了在教学中巧设“陷阱”的意义。 “陷阱”是学生新旧认知结构之间制造的冲突,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和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发现,掌握知识,领会思想,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一、 “咬文嚼字”为有源头活水来字词教学是构成语文知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但在目前的许多字词教学中,较多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掌握,形式较单一,仅仅停留在读“音”阶段,而对字词的形、义没有深入涉及。对此,可以在学生对字词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处设陷,让字词教学富有情趣,教得有声有色,从而加深对字词的本质理解。1. 条件反射型“陷阱”如今的小学生缺少深入思考,在课堂中经常跟着感觉进行着自身思维活动,比如在字词教学中,学生经常把“一目了然”的字词涵义“脱口而出” ,并未加以思索、辨别。笔者就利用学生这样的“条件反射” ,设置“陷阱” 。案例:执教三上赵州桥 ,在学习到“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一句时,笔者出示“吐血” 、 “呕吐” ,并指名读。师:“吐血” 、 “呕吐”两个词里的“吐”读 t,表示不由自主地从口里涌出的意思。那文章中美丽的水花是从两条相互缠绕的龙的嘴里?生:吐(t)出。 (不假思索地掉入“陷阱” )师:我们知道, “吐”是个多音字,到底读“t”还是“t” ,请同学们查一下字典,并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出它在课文中的读音。 (学生纷纷翻阅字典)生:我认为这里应该读“t” 。因为“吐” (t)的意思是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来,而赵州桥上的龙是雕刻出来的,它的水花是建桥的叔叔把水灌进去后形成的一种喷水,那显然是不由自主的,在这里应该读“t” 。(绝大多数学生一边看着字典,一边点头表示赞同)师:还有其它想法吗?小学语文论文2生:我觉得这个字在这里读“t”好。 (大部分同学惊愕状)因为“t”是东西主动从嘴里涌出来。如果读“t” ,那么这些龙好像是在被动涌出水珠,自己一动不动,那就不逼真了。生:我也觉得读“t”好。从这段的最后一句“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来看,读“t”就能说明这些雕刻的龙真的像有生命的真龙一样,主动吐(t)出美丽的水花,多好看。生:我也觉得读“t”比读“t”好,一个“吐” (t)字把龙写活了,这就更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那么有智慧,这跟全篇课文的意思相吻合。师:你们真会品析,能联系全篇课文来理解这个多音字,而且又有这么多独特的见解。确实,在这里读“t”要比读“t”好得多。请同学们就带着自己刚才的体会再读一读这句话吧。虽然只是读音上的细微差别,但通过这样的“陷阱”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文文字的特有魅力,还促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仔细斟酌、认真比较的学习习惯。2.感知笼统型“陷阱”学生在字词教学中最初形成的是关于该字词的表象理解,而对作为统一整体的文本却感知笼统。笔者曾在教学选读课文三打白骨精时就借此设陷,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中的“不胜欢喜”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师:妖精“不胜欢喜” ,她“自言自语”地说,那是怎样说?生有感情、激动地朗读。 (学生此时已掉入“陷阱”,只顾着“不胜欢喜”地读,却忘了这是“自言自语” 。 )师:“自言自语”可是发自内心的,自己跟自己说。你是太激动了,说话声音这么大,那不让旁边的妖怪全听见了?生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朗读。 (学生又一次掉入“陷阱” ,虽强化了“自言自语” ,却忽视了“不胜欢喜” 。 )师:虽然旁边的妖怪已听不到你小心翼翼的“自言自语” ,但却听不出你的“不胜欢喜”。这里的“胜”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胜”一样吗?老师并不急于要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看相关的录像,生动的声画效果生发了学生对“不胜欢喜”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感悟的读出来。如此“陷阱”引导着学生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输送到文本中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不胜欢喜”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也能很好地把握语言文字背后含而未言的内涵和文化气息。二、 “笑里藏刀”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思考的课堂,教师应在教学时启迪学生智慧,使其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而面对思考,无声无息的“陷阱”是美丽的,老师的“笑里藏刀”也是超人的慧心,不仅能对智慧课堂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3让其思想似骏马一路驰骋。1.思维定势型“陷阱”学生由于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在大脑中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想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可在教学中多设置些“陷阱” ,避免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呆板。案例:教学三下燕子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时,笔者故设“陷阱”:我们平常都说是几条或几根细线,从来没有听说“几痕”细线,应该是印刷的错误,请同学们拿出笔把“痕”圈出来改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有着“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这样的思维定势,何况老师又有着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不假思索地动笔改了起来。但也有个别同学一脸茫然,拿不定主意,左顾右盼,仔细观察着老师的举止神情。师沉默片刻,便故作一笑。这时学生前后左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了疑心。师:请大家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师:同学们,请大家把课本放下来,到窗户边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师: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远处工厂的电线,能看清楚吗?生:很模糊。师:那只能看到的是一条条电线一根根电线的生:模糊的痕迹。 (这时有学生举手高呼:老师,我明白了。 )师:你明白了什么?生:这里的“痕”并没有印错,因为作者远远地看,看不清那儿的电线,只能看到电线模糊的痕迹,所以用“痕”表示数量,用得巧妙。“思维以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样的“陷阱”让学生通过“设置陷阱上当受骗分析反思”这一途径,对课文有疑而深入思考,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抛砖引玉型“陷阱”学生的思维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只局限于无穷的讲解与训练中。为了能让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可在学生思维薄弱处进行抛砖引玉,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案例: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青蛙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从而明白其中的寓意,笔者在教学二上坐井观天时,就用“笑”抛砖引玉。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师三笑,故弄玄虚)生:老师,您笑什么呢?师:我看见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它们很高兴,所以我也高兴地笑了。你们学了这则寓言不高兴吗?(引诱学生误入“陷阱” )学生们跟着老师高兴地笑着。师:青蛙为什么笑呢?生:因为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觉得很好笑。生:青蛙以为自己是对的,却认为小鸟在说大话。4师:那青蛙的笑是高兴的笑吗?生:不是,那是无知的笑。师:那小鸟又为什么笑呢?生:青蛙明明是错的,偏以为自己是对的,小鸟觉得它可笑。生:小鸟天天在天上飞,当然知道天有多大,而井底的青蛙却不相信,小鸟无奈地笑了。生:天明明无边无际,而青蛙不信,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师:那小鸟的笑是高兴地笑吗?生:不是,那是无奈的笑。师:小朋友们,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通过预先老师“笑”的陷阱,再抓住青蛙和小鸟的“笑”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对文章的透彻理解,水到渠成地明白了寓意,也加深了记忆。三、 “无中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课堂经常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为了能千方百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课堂中老师争分夺秒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而忽略了“节外生枝” 。若利用好“无中生有”的教学资源,有效激活智慧的火花,定能让语文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每节语文课都演绎丰富的课堂精彩。1.移花接木型“陷阱”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往往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解释,或根据提问进行片面的思考。老师可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个“移花接木” ,牵着学生掉入“陷阱” ,而后再适时引导,将讨论引向深入,由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在执教选读课文三打白骨精时,笔者设计如下“陷阱”:(1)白骨精想吃唐僧,一次又一次失败,却不泄气,你佩服她吗?(2)白骨精抓到唐僧后,请母亲来吃唐僧肉,你欣赏她吗?把褒义的“恒心”和“孝心”移植到白骨精身上,使得大部分同学对白骨精的这种精神表示欣赏与佩服。这时,再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学生很快便发现了问题:白骨精从头到尾施着阴谋诡计,她的“恒心”与“孝心”不是正义的,也不是我们所欣赏的。学生在经历“落入”与“走出”以上“陷阱”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激活了对“恒心”与“孝心”的真正感悟。2.偷梁换柱型“陷阱”教学时我们若“处心积虑”地进行“偷梁换柱”,不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促使学生在“千变万化”下保持着思辨的态度。案例:三上花钟 ,笔者把“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中的 8 个分号故意都改成了逗号,并用课件出示其“陷阱” 。学生读后马上发现老师标点标错了。师:这九句话描写的是不同的花开花的样子,为什么不都用逗号,还要用分号呢?请5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学生在反复朗读、比较后得出:这九句话,作者按不同的时间、动作、神态分成了九组,用分号隔开,而每一组所描写的内容是相近的,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师: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可以用不同的描写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作者把这些花描写得那么美,说明作者对这些花充满了生:喜爱之情!师:作者非常热爱大自然,而且留心观察着身边每一件事物。让我们一起带着喜爱之情,用体察万物之心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在这“陷阱”中领会了作者运用多样的句式来表达花的竞相开放,也从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与体验,同时也完善了习惯与思维,让课堂变得更精彩。3.误入歧途型“陷阱”低段学生自学了一些字词后,常常会理解模糊、张冠李戴,教学中往往急于求成而跟着“感觉走” ,误入歧途。针对此种现象,可设置“陷阱” ,让学生在“落陷”之后产生认知冲突,在后悔之余增强对字词的理解。案例:教学二下北京亮起来了时,为了避免学生与往届一样,经常把“霓虹灯”写成“霓红灯” ,特设如下陷阱。师故板书“红灯” ,指着“红”问:这是一盏怎样的灯?生:红色的灯。师:看了你们都患了眼科疾病色盲。顿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并集中了注意力。师:那霓虹灯放出的光都是红色的吗?生:霓虹灯的“虹”是虫字旁,不能写成“红”字。生:红灯颜色只有红色,而霓虹灯的颜色十分丰富,我见过红、黄、紫、蓝等颜色。师:那“霓虹灯”可以写成“霓红灯”吗?生:节日的大街上霓虹灯放出的光像雨后的彩虹一样美丽,颜色很多,霓虹灯的名字由此而来,所以“虹”不能写成“红” 。师:是的,如果你把“霓虹灯”写成了“霓红灯” ,那你就是真正的色盲了。通过“陷阱” ,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