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 年高考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题精练现代文精练 1湖 畔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选自散文2002 年第 3 期) 1作者在第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它“经历了什么”? 答: 又在“等待着什么”? 答: 2作者在第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请结合第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答: 3第段中作者用四个比喻句来形象地展示“生命的极致” ,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象,由实入虚、化理为象,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孜孜追求。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 、有着博大和无垠的胸怀的守望者。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来吟诵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C “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从眼前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D “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 ”作者这在这里用“斑驳的锈迹”形容铁椅的历尽沧桑和过去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E “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是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 ,因而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去怀想沉湎着过去。 【参考答案】1、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曾在它的身边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等待着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着生命的意义。 【提示】主要是对第段内容的概括。注意这些语句的含义:“等待一个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 ”“守望不息” 。 2、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中留声名;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叱咤风云。 【提示】相关的语句在第段:“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 3、 “生命的极致”所包含了:心灵的沟通引发了情感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 ;内敛的情感因热烈生活的触动而畅快淋漓地迸发;丰厚的经验和阅历积淀为人生的睿智;最初的理想在终将实现之时展现出至臻完美的境界。 【提示】要点:灵魂与灵魂相遇/燃起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积淀;理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 4A D 【提示】B 项:“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并不是为了吟诵铁椅“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而是为了引发了后文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文章的主旨在于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本文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咏物言志,而是因物抒怀。C 项:这句话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就摄影作品的欣赏而言,指的是欣赏过程的终了,其二是就时间而言,我在思索中过去了一段时间而成为“过客” ;“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说的是有关铁椅的思索使我的心灵受到启发,并不与之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E 项:“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去怀想沉湎着过去”有误。根据原文,椅子就是“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 ,它就“泊在时间的岸边” 。现代文精练 2不朽的失眠张晓风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 (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 ,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 ,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1、请从文章结构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 2、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说, “钟声贴着水面传来” , “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 。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答: 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答: 3、文章最后一段说,当年的状元已被人遗忘,不朽的诗篇却使落榜者张继不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联想和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一首七绝演绎出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跌宕起伏,意蕴丰富,可谓推陈出新。B.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张继的失意落魄,讽刺他消极悲观的一面,后面则写了张继因诗而不朽,赞扬他能正视现实的精神。C.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失眠既指夜不能寐的忧愁,又指超脱人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D.捕鱼者“也有撒空网的时候” , “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 ”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E一般人解读“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都说不仅衬托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将张继当时种种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了。可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却读到了另一番意味。【参考答案】1、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 。2、【答案】警世和鞭策。【答案】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心情。3、 【答案】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4、 【答案】B、C。现代文精练 3黎明的眼睛(端木蕻良)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了窗子!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 ,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顶棚。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房子了。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当然,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大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有的窗子不需要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在外面,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来一个新的世纪!1本文描述的主体是“窗子” ,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 ,根据文意,请说明:(6分)(1) “窗子”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答: (2) “窗子”和“眼睛”有什么内在联系?答: 2文中“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房子了” ,结合文意,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6 分)答:(1) (2) (3) 3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据文作答(限 10 字以内) (4 分)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 分) ( ) ( )A “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来看,这句话是起着顺承递进作用的。B文中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通过对词的选择,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 “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 “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中的“飞”“闯” “扑”等都表现了“打开窗子”的喜悦之情。C这篇文章通过叙述窗子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表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窗子的多变,其主旨就是为了赞颂新生活。D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春天来了” “打开窗子吧”等是直接抒情。E文中写“窗子”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这既为议论作了铺垫,又为描写作了陪衬。【参考答案】1、 (1)不一样。 (1 分)前面的几个“窗子”都是实指房子上的窗子,它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窗口,后一段中“窗子”是比喻,是指心灵的窗子,号召人们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新世纪。 (1 分) (意思对即可)(2)“窗子”和“眼睛”是人与房子最重要、最明显的部分,它们形相似。功用相同,都是联系自我与社会的纽带,它们神相似(共两点,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2、 (1)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或“窗能联系室内外,通风透光” )(2)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或“窗使房子更美观” )(3)人类文明随着窗子的扩大而扩大(或“窗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 (每对一点给 2 分)3、热爱生活,欢迎改革。 (只要扣住热烈、积极、开放即可)4、C (对主旨的概括不全面,除了赞颂新生活外,还有欢迎改革) E (无陪衬)现代文精练 4诗人与酒(洛夫)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梁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魍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梁酒来。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 “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 ”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 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1作者说,小时候读问刘十九 ,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 。 (5 分)2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5 分)3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 分)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B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C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D “只要听到这两句就够醉人的了 ”,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E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参考答案】1 独 酌 或 对 酌 的 饮 酒 形 式 元 拘 无 束 的 形 式 ( 3 分 ) , 欲 醉 未 醉 的 境 界 ( 微 醺的 境 界 ) ( 2 分 ) 。2 李 白 写 了 很 多 酒 味 很 浓 的 诗 文 。3 ( 1) 、 酒 可 以 浇 去 心 中 的 郁 闷 和 不 平 ( 2 分 ) ; ( 2) 酒 可 以 渲 染 气 氛 , 调 剂 情绪 , 有 助 于 谈 兴 ( 2 分 ) ; ( 3) 、 酒 可 以 使 人 唤 起 联 想 , 产 生 创 作 的 灵 感 ( 2 分 ) 。4 AB( C 是 某 些 批 评 家 的 观 点 ; D 为 知 己 而 感 动 E 在 雪 天 饮 酒 有 情 趣 , 不 说明 没 雪 就 没 情 趣 )现代文精练 5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几时就牵襻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 ,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 “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倘佯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 ,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子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乏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1第 1 段, “这中国式的生命” ,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4 分)答:_2仔细阅读第 2 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6 分)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答:_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 分)(1) (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答:_(2) (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答:_4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6 分)(1)屈原择死_(2)司马迁择生_(3)他们择死与择生_【参考答案】1 (4 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 (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意思对即可。 )2 (6 分)本题难度较大,答案表述不求一律。下面是对三句话的内容与句间关系的解说,供参考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 故意所致” 。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揭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 ,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 ,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 。 (解说每句话的内容,3 分;能指出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句间联系,3 分,意思对即可。 )3 (4 分) (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2 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 ) (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 (2 分。 “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 ,不可少。 )4 (6 分) (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 (2 分)(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死践志(2 分)(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分)现代文精练 6窗(钱钟书)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垃圾分类试点协议书
- 企业清洁承包协议书
- 婚俗改革巡演协议书
- 申请暂缓就业协议书
- 运营车位转让协议书
- 民间协议书时效多久
- 客房转包协议书范本
- 自愿补偿修车协议书
- 装修验收申请协议书
- 老公外出喝酒协议书
- 土方回填施工记录表
- 旋挖钻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 空调维保质量保障体系及措施方案
- 平面向量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学案)
- 中药的道地药材课件
-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知识试题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21年版)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
-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 PPT课件
- 伯努利方程-ppt课件
- 年产20吨阿齐沙坦原料药生产车间的设计和实现材料学专业
- 电子公章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