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_第1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_第2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_第3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_第4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PV 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子宫颈癌是引起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研究证实人乳 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疫苗在预防和治疗子宫颈癌方面备受关注,关于HPV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 HPV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子宫颈 癌;HPV疫苗Progress in research on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Zhang Ting(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Abstract: Cervical cancer is the second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many studies confirm that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HPV vaccines get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s of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gress HPV vaccine researching.Key Words: human papilloma virus; cervical cancer; HPV vaccine宫颈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2位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死亡50万人。在西方发达国家,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有效实施使该病的死亡人数急剧下降1,但在那些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宫颈癌不仅相当常见,而且多为晚期,预后很差。流行病学以及病毒学资料已经证实,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内在联系2。分子生物学及免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动物模型中对HPV疫苗研究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在治疗宫颈癌方面的研究。1 HPV的地域分布及感染特点1.1 HPV是含有大约80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病毒,并按照其致癌特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HPV16,18,52,33,45,39等均属高危型,它们与CIN2级与CIN3级密切相关,其中HPV16和18与71%的宫颈癌有关 3。HPV16是在所有国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他类型的HPV的患病率因地理位置的差别而有所差异,如HPV45在非洲西部常见,而HPV39多见于非洲中部及南部。相同基因型的HPV中存在多样的基因组型是与史前时代种族分离进化相关的,这些变异体之间的区别是在其DNA内容物的1%5%。在墨西哥的人口中HPV16变异体数量和美国、印第安地区相比,比预期的高出很多,相反,HPV18变异体在欧洲比在非洲常见。1.2 HPV感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病毒的自发清除以及多类型HPV联合感染常见。已有证据表明,在性活跃人群中,HPV感染是常见并且短暂的,只有那些长期感染高危型HPV的病人才有罹患宫颈癌的危险,这是因为HPV感染及宫颈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自愈能力。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其目的在于观察HPV感染的自然病程和自发清除率。一项加拿大的调查中发现,HPV16的24个月累计感染率最高(12%),感染时间最长(平均持续18.3个月),其次是HPV31(平均感染14.6个月)。一项哥伦比亚研究显示,与其他HPV类型相比,HPV16及其相关基因型(31,33,35,52,58)具有较低的清除率。另有资料显示,非欧洲的HPV16变异体的自发清除率较低,并因此表现出了更强的致癌性。2 HPV预防性疫苗及其临床试验成果、前景预防性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激发保护性免疫反应,达到有效预防与癌症相关型HPV的传播,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纯预防性疫苗适用于未感染HPV的人群,尤其是性活动初始的个体,这类疫苗可在黏膜及其分泌物中产生足够高的抗体滴度,由组织中的固有B细胞合成的同型渗出物IgG和分泌型IgA在动物模型中显示了很好的作用。目前最完善的预防性疫苗是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VLP),由病毒主要衣壳蛋白L1组成,并表现出了很好的免疫原性及耐受性。HPV16L1VLP疫苗对预防HPV感染、持续存在及CIN具有100%的有效性4。感染部位免疫球蛋白的数量是产生保护作用的关键环节。Nardelli-Haefliger等5进行了一项月经周期中宫颈分泌免疫球蛋白数量的研究,发现在排卵期前后免疫球蛋白浓度降低了9倍左右,但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无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数量的减少是否会降低保护作用仍在研究中,但已有研究证明,排卵前期宫颈部位较高的抗体滴度以及观察100%有效率的疫苗均证实保护作用并未降低。目前,关于 L1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Biemelt 等6已经证明 L1 转基因植物可合成 VLPs。此外,Warzecha 等7发现用 HPV16L1 及 HPV11L1 的转基因土豆喂养动物后可引发动物体内的保护性免疫。还有部分预防性疫苗采用 DNA 疫苗,目前一种病毒载体的预防性疫苗以单剂量的免疫方式进行动物实验,利用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融合兔乳头状瘤病毒(Cottontail rabbit papilloma virus,CRPV)L1 免疫后可激发动物体内高水平的抗L1 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 CRPV 的感染,而保护作用呈 L1 剂量依赖性8。一项动物实验比较几种不同类型的 HPV 预防性疫苗(包括 VLPs,嵌和体 VLPs,质粒 DNA,腺病毒载体) ,发现经 HPV16L1VLPs 免疫后体内可产生强烈的中和抗体及 L1 特异性 Th2 的体液免疫应答,相比之下,经 HPV16 质粒 DNA 或者经腺病毒载体表达的 HPV16L1 免疫后可产生强烈的Th1/Tc1 辅助性免疫应答,但产生中和抗体很弱,这说明了以 HPV16L1VLP 为基础的疫苗可产生强烈的中和抗体,而这正是有效预防 HPV 感染所必不可少的9。目前,HPV 预防性疫苗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预防 HPV 感染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0。但是,有研究显示在 HPV 疫苗的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发达国家,疫苗抗原的生产面临低经济预算的问题,这意味着生产疫苗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正在临床实验的 VLPs 疫苗就已超出了发展中国家人群的购买力,因此,相对经济的改良型疫苗应继续开发,同时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由于部分被免疫后人群相信,疫苗可使他们免于 HPV 感染或者宫颈癌,因而可能会进行更高危的性活动并忽视常规的妇科检查,但是疫苗无法防御所有类型的 HPV 感染,所以这类人群是危险的,而且疫苗的保护时间可能是有限的,因此定期的妇科检查十分必要。任何一种疫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疫苗的足量应用。预防性 HPV 疫苗最主要的目标人群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但是对这类人群接种疫苗是存在困难的,家长们缺乏相应的知识,认为接种疫苗有损健康,不利于疫苗接种的推广。临床医师们也存在着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忧,由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他们与青少年谈论性行为和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disease,STD)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医师们认为其他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应优先于 HPV 疫苗的接种。3 宫颈癌治疗性 HPV 疫苗宫颈癌 HPV 治疗性疫苗旨在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减少或消除体内已受 HPV 感染的细胞甚至肿瘤细胞,并防止癌前病变继续恶化。研发高效安全的治疗性 HPV 疫苗已成为HPV 相关疾病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 E6、E7 蛋白是 HPV 阳性的肿瘤细胞表达的癌蛋白,最适合作为治疗性 HPV 疫苗的特异性靶抗原。因此,治疗性疫苗主要直接针对 E6 和 E7 抗原。治疗性疫苗包括载体疫苗、肽类疫苗、蛋白疫苗、DNA 疫苗及细胞疫苗等。此外,HPV E2 疫苗的研究也值得关注。3. 1 载体疫苗3. 1. 1 病毒载体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是将靶抗原编码基因插入无毒、减毒、弱毒的病毒中所制成的疫苗,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且其本身可作为免疫佐剂。此类型疫苗的优点在于有高度免疫原性,研究较多的有牛痘病毒疫苗、腺病毒疫苗等。Garcia-Hernandez 等11将重组 MVA-E2 疫苗注射至 34 例 CIN/患者的子宫,每周 1 次,连续 6 周以上; 组织学分析发现,该疫苗能有效清除病变并显著减少 HPV 负荷,其中 20 例病变消除,11 例病灶体积减少 50%,2 例降为 CIN、1 例降为 CIN。Zhou 等12将 HSP70-E7 融合腺病毒疫苗注射到小鼠体内,可诱导特异性的 CTL 反应; 并且用高浓度 TC-1 肿瘤细胞侵袭这些小鼠,小鼠对初次及第 2 次肿瘤细胞侵袭的抵抗力为 100%,对第 3 次肿瘤细胞侵袭的保护率仍有 70%。但此类疫苗对免疫抑制的宿主存在危险性,而且由于各种重组载体对目的基因产生的蛋白可进行不同的修饰加工,最终影响其免疫原性。3 1 2 细菌载体疫苗 细菌载体疫苗是将编码 HPV 特异性抗原的 DNA 片段插入减毒病原菌或共生菌中,并呈递该抗原,以达到治病目的。此疫苗免疫原性高,常用的细菌载体主要有链球菌、乳酸杆菌、结核杆菌、李斯特菌、伤寒杆菌等。研究发现,向小鼠体内注射溶链菌制剂,可成功诱导产生 E7 特异性的 CD4+ T 和自然杀伤细胞而激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13 。Quistian-Martinez 等14发现,乳酸杆菌疫苗可诱导受 HPV 感染的黏膜和生殖器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3 2 肽类疫苗 肽类疫苗是由 E6、E7 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配型的多肽片段制成的疫苗,因多肽疫苗抗原性弱,一般需辅以佐剂。目前 FDA 批准的唯一佐剂是 Al( OH)3,该佐剂能促进机体体液免疫,但对细胞免疫无促进作用。肽类疫苗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毒性 T 细胞反应,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为 E7 肽类疫苗。目前肽类疫苗已进入、期临床阶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Lee 等15研究发现,向 CIN/及宫颈癌患者体内注射HPV16 E7 肽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Granadillo 等16将 LALF( 32-51) 一 E7 肽类疫苗( LALF 为佐剂) 注射到 HPV16 感染的小鼠体内,可诱导小鼠强烈的 T 细胞反应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肽类疫苗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于需要匹配特定的 HLA 型别。3 3 蛋白疫苗 早期蛋白 E6 和( 或) E7 为蛋白质疫苗的抗原部分,其中 E7 免疫原性高于 E6。由于 E6、E7 蛋白免疫原性较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且野生型 E6、E7 不易被降解,以致其不利于抗原的提呈。因此,E6、E7 蛋白常需融合其它蛋白,以提高其免疫果。蛋白疫苗细胞免疫反应弱、表达水平低。3 3 1 嵌合蛋白疫苗 由 HPV 晚期蛋白 L1 或 L2 的末端与早期蛋白相融合而成,既可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起到预防作用,又可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起到治疗作用,如 L1-E7、L2E7( TA-GW) 、L2E7E6 ( TA-CIN) 等。Freyschmidt 等17 对 HPV16 L1-E7 嵌合蛋白疫苗进行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其可在外周血中诱导 T 细胞反应,但 T 细胞反应较弱。但发生 HPV 感染的患者血清中常存在抗晚期蛋白 L1、L2 的抗体,这些抗体会削减嵌合蛋白疫苗的治疗效果。3 3 2 融合蛋白疫苗 由 HPV 早期蛋白相互融合或早期蛋白融合其它蛋白构成,从而更好地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如 E6 /E7、HspE7、PD-E7 融合蛋白等。其中 Nventa 公司研发的 HspE7 最引人注目,HspE7 是由 HPV16 E7 蛋白与牛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 65( Hsp65) 融合而成,利用 HSP 可将抗原 E7 蛋白导入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 的特性,从而激活 E7 特异性的细胞免疫。目前 HspE7 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临床结果显示,HspE7 对由 HPV 引起的相关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Goldstone 等18给 14 例尖锐湿疣患者注射 HspE7,3 例湿疣病灶消失,10 例病灶范围缩小 70% 95%。Derkay 等19对 27 例儿科复发性呼吸道人乳头瘤病患者注射 HspE7,注射后手术需求率显著减少。融合蛋白疫苗无 HLA 限制,CTL 反应无需 CD4+T 细胞诱导,这对免疫抑制患者具有优势。3 4 DNA 疫苗 DNA 疫苗又称基因疫苗,采用基因载体将 E6、E7 基因导入抗原递呈细胞,并持续表达抗原蛋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Kang 等20用 -干扰素( IFN-) 诱导蛋白-10 来修饰 E7 DNA 疫苗,结果显示,IP-10 /E7DNA 疫苗与 E7DNA 疫苗相比,通过增强机体的抗原提呈作用及趋化作用,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强大的 T 细胞免疫反应。Lee 等21用肌肉电穿孔术来注射 HPV16 E7 DNA 疫苗,结果发现,此方式可激发机体产生更强大的抗肿瘤效应,并能预防宫颈癌的转移。与肽类疫苗、蛋白疫苗比较,DNA 疫苗具有可持续表达抗原、不需佐剂、易于制成多价疫苗,对多型别 HPV 感染所致的宫颈癌效果更好等优势。同时该疫苗免疫原性弱、HPV 基因整合后具有潜在危险性,故其在人体内应用的安全性仍有待观察。3 5 细胞疫苗3 5 1 DC 疫苗 DC 是免疫系统中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表达B7、CD40、MHC、类分子等共刺激分子,诱导初始 T 细胞活化,是机体 CD4+ 及 CD8+ 的始动者。DC 在肿瘤免疫排斥方面的作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Nurkkala 等22发现,将霍乱毒素 ( CT) 作为佐剂与HPV16 E7 有机结合冲击 DC,比单独用 CT 或 HPV16 E7 冲击 DC 能更有效地刺激机体的 T 细胞免疫记忆应答。另一项临床实验发现,HPV16mE7-DC 三维结构疫苗较 HPV16mE7-DC 二维结构疫苗能更有效地诱导 T 细胞免疫反应,并促进细胞因子 IL-12p70 及 IFN- 的分泌23 。然而 DC 疫苗制备过程复杂且仅局限于自体应用,故对其进行规模性生产较难以实现。3 5 2 肿瘤细胞疫苗 肿瘤细胞疫苗是利用共刺激分子或细胞因子修饰肿瘤细胞以增加免疫原性,免疫后能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Murshid 等24实验表明,HSP 肿瘤疫苗能刺激抗原提呈细胞的抗原摄取从而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但该疫苗因向患者体内引入了新的经修饰的肿瘤细胞,其安全性有待观察。3 6 HPVE2 疫苗 HPV E6、E7 为主要的致癌蛋白,而 HPVE2 蛋白能抑制 E6、E7 的转录,并与 E1 共同调节病毒 DNA 的复制。在 HPV 整合过程中,许多基因被破坏,其中以 E2 基因破坏尤为关键。E2 基因的灭活或丢失,可导致 E6、E7 基因编码的致癌蛋白持续过度地表达,并增强两者细胞恶性转化能力25 。Blakaj 等26研究发现,HPVE2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三维空间结构和其静电特征均具有高度保守性,HPVE2 疫苗有希望成为治疗宫颈癌的广谱疫苗。HPV 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病毒,目前只有相当有限的 HPV 感染和 CIN 患者使用疫苗治疗27,我们期待着 HPV 疫苗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参考文献1 Galle A V,Caroline A J,Sarah B,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Important Role as BiomarkerJ.Cancer Epidemiol.Biomarkers Prev,2008,17:8102 Anna K.Wong, Raymond C. Chan W,et al .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in Atypical Squamous Cervical Cytology: the Invader HPV Test as a New Screening Assay J. J. Clin. Microbiol,2008,46:8693 William,Bonnez MD,Wilkins,et al.Immunization against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esJ. Pediatr Infect Dis J,2005,24(11):10054 黄秀霞,张瑞娟.宫颈病变 8201 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10,10:215 Nardelli-Haefliger D, Wirthner D,Schiller JT,et al. Specific antibody levels at the cervical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of women vaccinated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virus-like particlesJ . J Natl Cancer Inst, 2010,95:11286 阳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 进展,2009,37(1):527 Jane J K,Sue J G. Health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HPVVacc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N Engl J Med,2008,359:8218 陶凤喜,王海新. HPV 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分析J.中国 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0,2:389 沈亮,张辉.子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 杂志,2009,2:11310 Luis Alfonso, Padilla-Paz MD,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history, immunology, 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prospectsJ. Clin Obstet and Gynecol, 2005,48:22611 Garcia-Hernandez E,Gonzalez-Sanchez J L,Andrade Manzano A, et al Regression of papilloma high-grade lesions( CIN 2 and CIN 3) is stimulated by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with MVA E2 recombinant vaccine JCancer Gene Ther, 2006, 13( 6) : 592-59712 Zhou L,Zhu T,Ye X,et al 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 human papillomavirus e7-positive tumor by a single vaccination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encoding a fusion protein of inactivated e7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18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J Hum Gene Ther,2010,21( 1) : 109-11913 Chen IJ,Yen CF,Lin KJ, et al Vaccination with OK-432 followed by TC-1 tumor lysate leads to significant antitumor effectsJ Reprod Sci, 2011, 18( 7) : 687-69414 Quistian-Martinez D,Villatoro-Hernandez J,Loera-Arias MJ, et al Efficient secretion of a modified E7 protein from human papilloma virus type-16 by Lactococcus lactisJLett Appl Microbiol, 2010, 51( 4) : 383-38715 Lee YS,Lee CW,Song MJ,et al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to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E7 peptide pool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neoplasia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1, 90( 12) : 1350-135616 Granadillo M,Vallespi MG,Batte A, et al A novel fusion protein-based vaccine comprising a cell penetrating and immunostimulatory peptide linked to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type 16 E7 antigen generates potent immunologic and anti-tumor responses in miceJ Vaccine,2011, 29( 5) : 920-93017 Freyschmidt EJ,Gissmann L Immunogenicity of HPV 16 chimeric papillomavirus particles ( CVLPs) and CVLP immune complexesC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 Papillomavirus Conference and Clinical Workshop, 2004:354-48418 Goldstone SE,Palefsky JM,Winnett MT, et al Activity of HspE7,a novel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nogenital wartsJ Dis Colon Rectum, 2002, 45( 4) : 502-50719 Derkay CS,Smith RJ,Mcclay J, et al HspE7 treatment of pediatric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 final results of an open-label trial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5, 114( 9) : 730-73720 Kang TH,Kim KW,Bae HC, et al Enhancement of DNA vaccine potency by antigen linkage to IFN-gamma-inducible protein-10J Int J Cancer, 2011, 128( 3) : 702-71421 Lee IH,Park JB,Cheong M, et al Antitumor therapeutic and antimetastatic activity of electroporation-delivered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E7 DNA vaccine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enhanced tumor controlJ DNA Cell Biol,2011, 30(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