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聋人文化研究综述魏雪寒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摘 要:文章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聋人文化”为关键词,对国内自 1980 年到 2014 年 35年来有关聋人文化研究的文章进行分类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已有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聋人文化的存在、聋人文化的定义、聋人文化的特征、聋人文化的表现、聋人文化的作用、聋人文化和教育、国外聋人文化研究。文章在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聋人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国内;聋人文化;综述A Review on Domestic Deaf Culture StudyWei Xuehan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Zhongzhou UniversityAbstract: The method of searching the CNK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key word “deaf culture” so a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tudies on Chinese Deaf Culture in a 35-year period from 1980 to 2014.After being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se studies are found to have mainly shed lights on the following disciplines: existence of Deaf Culture; definition of Deaf Culture; features of Deaf Culture; expression of Deaf Culture; effect of Deaf Culture; education and Deaf Culture; researches of Deaf Culture in other countries. Based on both the strength and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possible directions of the study on Chinese Deaf Culture in the future.Keywords: domestic; deaf culture; review一、引言聋人作为少数群体,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手语得到发展和交流,而且聋人共享的习俗、禁忌、价值观等也逐渐得以确认,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聋人文化。聋人文化可以定义为听力损失或无听力的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由独特的聋人语言、心理、个性、交往、风俗、艺术、文学、价值观等组成 1。张宁生教授认为聋人文化和主流文化如同数学中的两个交集,存在着相交的共同部2分,也有不同的、各自独立的部分。聋人文化研究对认识聋人、走进聋人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聋人文化为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第二,聋人文化研究有助于拉近与世界的距离;第三,聋人文化是随班就读实践和开展双语双文化教育的需要;第四,聋人文化研究能使聋人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聋人自我意识,进一步发扬人本主义理念。 2本文将对国内聋人文化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主要介绍聋人文化的存在、聋人文化的定义、聋人文化的特征、聋人文化的表现、聋人文化的作用、聋人文化和教育、国外聋人文化研究等七个方面。二、聋人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况用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聋人文化”和“聋文化”为关键词,对国内自 1980 年到 2014年 35 年来有关聋人文化研究的文章进行统计,共搜索到相关文章 23 篇,文献内容大致可分为聋人文化的存在、聋人文化的定义、聋人文化的特征、聋人文化的表现、聋人文化的作用、聋人文化和教育、国外聋人文化研究等七个方面,包括研究不同内容的同一文献。从这些文献研究时间来看,2 篇是 21 世纪之前文章,21 篇是 21 世纪之后文章; 对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引用的文章中,依次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实验法(2 篇) 、调查法(2 篇) 、文献法(3 篇) 、论述法(5 篇)、比较法(5 篇) 、描述法(6 篇) ;对本文所引用的研究者专业背景进行分析,发现来自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的聋教育工作者和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者居多;文献研究视角包括手语及其翻译、电影、舞蹈、政治权利等。三、聋人文化研究的内容(一)聋人文化的存在研究马晓莉认为聋人手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文化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立足于文化的角度,从聋人手语对汉文化的继承、聋人手语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聋人手语对汉字的借鉴、聋人手语的文化独特性几个方面,对中国聋人手语进行探析。认为聋人群体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下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审美情趣。而聋人手语本身就是聋人文化存在最具有说服力的表现。 3陆晴认为,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让聋人熟练掌握手语和汉语书面语,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锻炼汉语口语,使聋人能够在聋人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之间自由活动,从双语双文化教育的目标上面认可聋人文化的存在。 43申仁洪,顾俊朴认为随着特殊教育的演进,人们对聋人的认知与聋人教育出现了文化取向。作为文化存在的聋人被当事者本人及其所属团队欣然接受。同时,手语作为聋人文化载体,逐渐取得了语言地位。并且聋人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 5庞佳认为“手语舞蹈”是聋人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宝藏。不仅是聋人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聋人文化艺术积淀的物化形式;是聋人文化的瑰宝,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见证 6,认为手语舞蹈是聋人文化存在又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刘丹丹在其硕士论文聋文化与聋人权利的宪法保障中认为聋人群体与其他类型残疾人有很大差别,聋人团体意识感强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即聋文化。并认为聋文化的兴起与聋人权利保障有关,而我国对于聋文化的法律方面的研究几乎是处于空白的状态,人们对于聋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甚至许多聋人并不知道聋文化的存在。 7张敏通过论述手语翻译与聋人文化的关系,认为手语翻译是手语与汉语之间的信息转换,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手语是聋人文化的一大创造,聋人依赖手语使得聋人群体和聋人文化保持生机,所以聋人手语是聋人文化的核心。而手语翻译不是对汉语语句的一一对应手势翻译,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只有深入聋人文化才能真正成为聋人与听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8关于聋人文化的存在研究,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可聋人文化的存在,但只作为文章阐述的一个内容,并没有单独论述或证明,杨轲使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对我国聋人文化现状与困境进行研究发现聋人群体特有且相同的生活方式反应了聋人文化的客观存在。在证实聋人文化存在的方法上面,多采用论述和描述的形式,并没有完全“摆事实” 。(二)聋人文化的定义研究孙锋纵观近些年对聋人文化的研究,认为很多人使用“聋人文化”这个概念,但是很少人给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对这个概念的外延进行界定的时候,也仅仅停留在沟通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一些文化表象的描述上,没有从本质上去把握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9聋人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他们的自我意识 对“聋”这种生理现象的认识和对“聋人”这种社会身份的认识 10。刘丹丹从教育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等角度对聋人文化进行定义,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聋人文化提倡隔离式聋校教育和双语教学,就是肯定了聋人这一群体概念,引导聋人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聋”本身,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方式,呼吁聋人群体在促进聋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聋人文化坚持聋人应该使用手语,强调了熟练掌握手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4手语对于聋人文化、聋人身份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从政治学角度来说,聋人文化认为耳聋是一种特征,是一种普通的个体差异,聋人有权利使用自己的语言,有权利保持耳聋的状态,并且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有权利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从法学的角度来说,聋人群体与残疾人全体所要求的内容是不同的,残疾人群体要求的是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而聋人群体则着眼于自励,要求听人社会接纳他们的手语,并为他们提供出更好更多的手语翻译员 11。申仁洪,顾俊朴认为聋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聋人文化是指聋人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聋人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聋人文化也就自然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例如聋人教育、手语、手语歌、手语书、聋人舞蹈、聋人网站、手语翻译等,都属于聋人文化的范畴。狭义的聋人文化是指聋人群体在其特殊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由于听觉障碍,聋人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接收传达信息,与人沟通,其中多以视觉为主,并伴有手语的方式。这种接收、传达信息和沟通的方式不同于健听人,是聋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行为也具有了独特性,形成了区别于健听人的独特文化,即聋人文化。狭义上的聋人文化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聋人文化。 12对聋人文化定义的研究和分析比较少,在研究时通常是直接饮用前人总结出来的关于聋人文化的定义,聋人文化的定义包括内涵和外延,我们不仅应注重对聋人文化内涵的界定,还应该探究其外延的范围,以便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三)聋人文化的特征研究张松柏,徐铁卫认为我国聋人文化时代特征为基于文化模式的命运观(对自身语言、身份、地位、文化等权利的诉求和争取) 、关于自身语言的全新认识(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和第一语言,民族语言才是聋人的第二语言) 、对聋听共存现状的重新审视(在自身权益的争取上,舍弃了更多的被动性而表现出更多的自觉和主动) 。 13杨轲认为聋人文化的特有特征包括:手语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是聋人文化的核心、聋健隔离是聋人群体的共同经验、对耳聋的态度和接纳是聋人文化的基本内容。 14聋人文化的特征研究文献相对很少,而且没有明显和明确的界定,仍将聋人特有的语言、经验、态度等作为与主流文化区别的标志。(四)聋人文化的表现研究刘丹丹从政治权利的角度看,认为聋文化的核心是平等与公平。聋文化要求每个聋人都有权5利像健听人一样拥有平等享受社会资源的机会和权利,每个人所特有的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机会和权利不受耳聋因素的影响。聋人绝对地享有要求自己群体文化的权利,聋人对于聋文化权利的要求即是对社会平等权和政治权利的要求。因此,聋文化起源于聋人对权利的要求,聋文化的兴起与聋人权利保障的是密不可分的。 15庞佳认为人文化视野下的手语舞蹈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手语舞蹈点亮聋人生命文化,提升聋人生命质量;构建聋人社会身份,维护聋人文化权益;尊重聋人文化规律,发展聋人独特文化。 16申仁洪,顾俊朴认为聋人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手语语言地位的确认,其次表现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第三表现为特有的认知活动,第四表现为独特的行为方式。 17卢苇,张帆认为聋人文化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手语、视觉生活、聋人社区,其中手语是聋人文化的核心,也是聋人文化的象征。可以说,只要有手语的地方就能找到聋人文化。聋人文化是聋人语言、教育和视觉生活的具体反映,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聋人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情感。指出:无论什么文化、什么语言,作为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在接受他人的过程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应当以恰当方式让聋童接受手语教育、具有聋人文化素养,树立聋人文化自尊,帮助聋人形成正确的聋人人生观和价值观。 18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聋人文化的表现比较广泛,包括政治权利、手语舞蹈、行为等,而且有学者对聋人文化的表现进行总结,都承认聋人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手语这一重要的语言地位。卢苇等对聋人文化表现的阐述比较表面直接,申仁洪等对聋人文化表现的总结更为深入间接,二者有同工异曲之处。(五)聋人文化的作用研究黄昭鸣认为在目前国情下,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大力提倡“聋人文化”将会对我国聋儿康复与聋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倘若片面强调聋人某些“与生俱来”的所谓文化差异,势必会人为地强化听障人与健听人之间的隔阂,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二是“聋人文化”观的立论将如何看待耳聋与聋人相混淆, “聋人文化”观认为将聋人看作残疾或病人会使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产生偏差甚至歧视,但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上还有弱势群体的存在,而且存在东西方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三是倡导“聋人文化”有使广大聋童被边缘化的危险,聋人如果不以学习、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口语与书面语) 为主要目标,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四是倡导“聋人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相背离,6目前,人工耳蜗植入是听障康复医学的一大革命,美国聋人协会承认聋儿可以将人工耳蜗技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因此“聋人文化”倡导者排斥人工耳蜗的观点是与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相背离的。 19沈玉林从聋人文化的定义、表现及其研究必要性等方面肯定聋人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认为承认聋人文化对改革以往的教育弊端,真正实现聋教育目的,促进聋人和谐、自由、平等地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之中,提高聋人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聋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支,与其他多种文化尤其是主流社会文化一同发展,而聋人是生活在两种文化之中的平衡的“双文化者” ,能够在两种文化中自由地转换,而不是出现文化上的困窘与隔阂。 20黄丽娇认为充分地解读聋人文化对进一步提高聋人教育水平、聋人的经济状况、聋人群体的人权意识和自我意识至关重要 21。卢苇,张帆认为聋人文化是聋人群体凝聚力与集体归属精神的重要基石,聋人的自尊得到尊重和维护是推动聋人文化健康发展、缔结聋人群体凝聚力的动力,有利于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2。大多数研究者肯定聋人文化的积极作用,极少有研究者捕捉到聋人文化的消极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不断审视和反思中逐步前进和发展的,聋人文化也不例外,它在为聋人带来权利维护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存在着边缘化聋人的风险。(六)聋人文化和教育的研究李尚生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根据聋人的语言特征,分别围绕聋人的文化特征和聋人语言教育的文化思考等方面探讨聋人语言教育的问题,认为无论科学技术给聋人语言教育带来多么先进的手段,缺少文化学的关照,聋人的语言教育口语教学法仍然走不出困境,口语教学法的尴尬就是最好的例证。 23陆晴认为对于聋人而言,需要掌握的双语就是手语和聋人所在国家的主流语言,需要适应的双文化就是聋人文化和聋人所在国家的主流社会文化。双语双文化教学中的聋人文化应该面向广义聋人文化,但目前的聋人教学和实践都偏重于狭义聋人文化。 24郑璇等认为聋人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在高等教育阶段贯彻双语双文化理念亦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当前高等教育中片面注重专业教育而忽略了聋生的安身立命之本聋人文化。聋人文化是以视觉性为出发点和主要特征的文化,基于聋人文化而形成的身份认同感是聋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实践证明,许多聋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都源自未正确认识与处理聋听文化的冲突。重庆师范大学双语双文化实验班中关于聋人文化措施是:首先,将双语双文化理7念融入人际沟通、手语、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较系统地掌握关于聋人语言与聋人文化的种种知识;其次,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宣讲聋人文化,不定期邀请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聋人前来开讲座或与学生交流。25国内学界在研究聋人文化或者译介有关聋文化作品时,大多是在为双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而实践证明聋人文化是宜于聋人教育的,而聋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也是在聋人文化中成长,发展聋人文化的,聋人教育需要聋人文化的支撑。但仍需要加强聋人文化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为聋人的发展提供更有力更合适的氛围和方式。(七)国外聋人文化研究1.美国聋人文化研究于松梅,钟玲论述了美国聋人文化产生的地域以及聋人艺术。聋人处于散居生活状态中,寄宿学校和聋人俱乐部及盖洛特大学是聋人形成亲密纽带关系、孕育聋人文化的重要环境,聋人艺术主要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文学等表现形式。认为美国聋人文化是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在滋养和孕育其衍生的聋界领地与组织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与主流社会被忽视和寻求自身平等权利与尊严的抗争中形成的具有向心力的社会群体;也由于聋人具有共同的视觉身体特征,在属于自己的语言中美国手语承载了聋人丰富的艺术表达。聋人文化的兴起反过来也影响和推动着美国的主流文化更加朝着民主、平等和尊重的方向发展。 26张春兰采用历史法和文献法在认真考察美国聋人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之后,认为聋人文化思潮是受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出现的,是对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回归主流”运动的一种回应。美国聋文化的实践及其争论包括提倡双语双文化教学、促进一系列残疾人法案的通过、构建聋人社区、反对耳蜗移植。美国现有关于聋人文化的研究包括对聋人社区规范的研究、对“聋人”的符号学研究、对手语的研究、民族学意义上的研究、生物学意义上的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研究等。而有待深入或拓展的地方:首先,美国聋人文化研究目前还大多限于某方面的专题研究,对于聋人文化从何而来的历史考察还很少见,对于聋人文化内涵进行全面阐述的研究还不多,对于聋人文化整体实质的分析还很缺乏,对于聋人文化局限性分析的声音还很微弱;其次,美国“聋人文化”一词的提出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但是关于 “聋文化”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美国学者中间还存在很大分歧。 27张松柏,徐铁卫指出美国手语(ASL)以语言身份公布于世的语言学博士威廉 斯托科8(WStokoe)提出“语言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理论,促使美国 “聋人文化群落”运动愈演愈烈。 28 申仁洪认为随着特殊教育的演进,美国对聋人的认知与聋人教育出现了文化取向的趋势。聋人文化的主体是将手语视为主要沟通方式的聋人文化团体,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社会规范、文化生产和身份认同的不同发展阶段。聋人文化是聋人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有的群体特征,里根(Reagan) (1996)对这些特征做了细致的描述,为六大要素:语言的分化、态度性二聋、行为规范、同族婚姻、历史意识和自发性组织网络 28。对聋人文化知识及其价值、信念的学习是通过聋人同伴习得的,即聋人文化的传递是横向的同伴间传递而非纵向的亲子间传递。 292.日本聋人文化研究贺晓星探析日本聋人文化宣言,正是通过围绕“聋文化”展开的一系列探讨,聋教育的思想、观念、方法、课程以及文化与教育之关系等问题,才成为社会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的问题。宣言中指出聋人是指说着日本手语这种与日语不同之语言的语言少数群体,聋人是一种语言的、文化的而非生理的、身体的存在。聋教育中存在权利政治、社会不平等及文化再生产等问题的争论,聋人的世界本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聋人与听人语言不同文化不同,问题的本质不在生理的缺陷而在文化的差异。 30 总而言之,国内学者对国外聋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日本聋人文化的介绍方面。对国外聋人文化的研究目前局限在用描述法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和介绍,而没有将国外聋人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念等借鉴到中国聋人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中。四、总结与展望以上文献从聋人文化的定义、特征、表现和作用研究这四个角度证明了聋人文化的存在。总体来看,在聋人文化及其教育方面,研究较少,研究内容相对不太系统,研究方法单一;国内学者对聋人文化特征和作用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局限于描述法,缺少实证依据。此外,对国外聋人文化状况的研究是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翻译与介绍,并不是对聋人文化的内涵和实践的探析。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国内聋人文化研究的如下发展趋势。第一,在聋人文化研究方法方面。目前聋人文化研究方法主要为描述法、论述法,而具有实证特色的比较法、实验法、调查法占的比重很低。对聋人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思辨的层面或现象的描述上,缺少本土的实证性研究,虽然“聋人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仍然可以9用调查、访谈、实地研究等方法,深入聋人群体内部,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第二,在聋人文化研究人员方面。目前参与聋人文化研究的大多是聋教育工作者和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者,然而文化与语言、权利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也需要有更多的语言学工作者、社会学者、法学工作者等参与。多专业学者形成的多学科整合模式也将是聋人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如此可以获得多领域的成果,为聋人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软件与硬件支持。第三,在聋人文化的存在研究方面。将从聋人内部,以聋人的角度,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文化依据,以文化理论和界定为框架,用实证的方法提供确实的存在证明。第四,在聋人文化的特征研究方面。目前,关于聋人文化特征的研究相对聋人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应该从聋人文化的内涵、外延及表现等方面,通过聋人间的认定和调查等方法,在文化的范畴内明确指出聋人文化突出的特性,以便使聋人达成内部的自我认定和外部的和谐相融。第五,在聋人文化的作用和教育研究方面。聋人文化观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如何避免聋人文化负面影响方面的探讨。国内聋人文化研究具体到教育上即聋人文化对聋教育的影响,如在其影响下被提出且应用于教学的双语双文化教学法,但聋教育对于聋人来说应该是全面而合适的,应该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聋人文化对教育影响的效果和改进策略。第六,聋人文化困境方面研究。有关聋人文化研究的文献比较分散,侧重在手语、聋人社区、聋人心理、聋人双语教育等领域以及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介。另外,聋人文化很好地提出了聋人群体需要主流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却没能很好地处理“少数”与“多数”的关系。而聋人群体的复杂性和主流社会的态度也使聋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参考文献:1靳军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立项专题研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聋人文化M/OL/Html/longwenhua/200901/695.html,200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