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史答案_第1页
中外音乐史答案_第2页
中外音乐史答案_第3页
中外音乐史答案_第4页
中外音乐史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一、名词解释(共 120 分)1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 8000 年的历史。2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 305 篇,简称“诗三百”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 500 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3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由李斯特首创。4沈心工: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编写了大量的乐歌作品,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他的作品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5康塔塔:是 17 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叙事诗为基础,比清唱剧短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分为宗教性的和世俗的两类。6登州文会馆:自 1876 年至 1904 年,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识人才,由此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狄考文任“监督”。至 20 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之时, “文会馆”培养的人才纷纷脱颖而出。7 魏氏乐谱: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位宫廷乐师叫魏双侯,他在日本传下了 200 多首歌曲,曾风行一时,被称为“明乐” 。魏双侯的四世孙魏皓将其中的 50 首编成歌集,命名为魏氏乐谱 ,于明和五年出版。这些歌曲的词多数取自诗经 、 汉乐府和唐诗、宋词等,是南宋以前宫廷音乐代代相传的历史遗留。8新艺术:14 世纪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是复调音乐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 13 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音乐而言的。9印象派音乐:形成与 19 世纪末在创作上受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用全新的创作手法体现瞬间的感性生命特征是连接西方古典音乐和 20 世纪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桥梁,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等。10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11南北合套: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南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套数结构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北曲牌相间联缀成套。特点是一支北曲,一支南曲,依次更替。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后南北曲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12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第 2 页13清唱剧:诞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宗教内容的大型声乐体裁。一般说,清唱剧是为宗教歌词所作的长篇配乐。它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接近于歌剧,表演方式却是音乐会式的,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14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鼓词的演出形式是表演者边演唱边击鼓板,伴奏用大三弦,其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鼓词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辅以十字句,念白用诗词格式,不论说或唱都很注重吐字行腔。常表演篇幅较大的历史故事。15聂耳:他是近代作曲家中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重要奠基人,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战救国与民族解放,作有歌曲 30 余首,器乐合奏曲若干。16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这是 19 世纪 60 年代在俄国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思潮活跃背景下音乐界出现的新气象。他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共同追求创立俄罗斯民间乐派的目标,通过文章,评论来阐述观点,并积极搜集,整理,改编,和研究俄罗斯民间音乐。17奥尔加农:9 世纪末,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一音对一音的附加上一个平行四或五度的声部。之后附加的声部移至圣咏的上方,并与圣咏形成反行或斜行。这是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18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对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他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之前,不重复其中任何一音,以原形、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四种形式进行创作;旋律具有跳跃性特点,多用增、减音程,七度、九度音程和各种复音程。他的作曲技法对 20 世纪音乐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19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 ,可以叫做“第一常规” ,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 。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20乱弹:是含义较广泛的戏曲名词,实际上它泛指明清时期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21新古典主义:一战后,在欧洲乐坛兴起的音乐潮流。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对传统程式的复兴,它是对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强烈的主观性和极端放纵无节的风格的十分有力的反击。新古典主义音乐家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因素作为自己艺术的准则。他们注意复调技法和 18世纪音乐体裁形式的运用,在模仿过去音乐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努力摆脱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姻,提倡纯音乐,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22 思乡曲:是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的成名作,于 1937 年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内蒙组曲的第二乐章。运用一个短小的主题变奏 6 次,既保持原有的主题的基本风貌,又使得原有主题不断丰富,延伸发展。23喜歌剧:18 世纪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剧中人物常是社会中下阶层,场景是大众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剧词幽默口语化,音乐较通俗并有民族特点。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音乐戏剧形式,为欧洲的歌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24格里高利圣咏:以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 名 的 天 主 教 礼 仪 音 乐 , 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使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 ,因 其 表 情 肃 穆 、 风 格 朴 素 亦 称为 素 歌 。25通奏低音:又称“数字低音”在巴洛克时期得到广泛运用,以致这一时期有“数字低音时期”第 3 页之称。它虽然只是一种创作的记谱方法,但却标志着主调风格、和声观念在逐渐走向成熟。26礼乐制度:这是周朝初期制定的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27 森吉德玛: 1934 年由贺绿汀创作,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质朴的民歌风格旋律,流畅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它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28鼓子词: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往往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29弹词:明、清中叶流行于我国南方几省的一种说唱形式,来源于宋代“陶真” 。现知最早的弹词本是元末杨维桢的四游记弹词 。此时还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弹词艺术家,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并称陈调、俞调、马调三调,他们对弹词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0法国歌谣曲:又称尚松,是 16 世纪法国最有特点的音乐体裁。它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题材广泛,除了抒情性的歌谣外,还有一些描绘性的歌谣,音乐轻捷,节奏鲜明,旋律多在高声部,带主调音乐风格倾向。31国立音乐院:1927 年在上海创建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时称“国立音乐院” ,这是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由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带头组建的。它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2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 40 年代创作的一部西洋乐器合奏曲,乐曲的思维逻辑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洁,尤其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33真实主义歌剧:19 世纪下半叶,在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意大利歌剧风格,题材反映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生活遭遇;以真实、质朴、浓厚的民族风格为特点,有力地抵制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34博洛尼亚乐派:17 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人物科雷利。35大司乐:是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朝的最高统治。并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36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 300 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37国乐改进社:1927 年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自 1928 年至 1934 年间共出版期刊音乐杂志10 期。38民族主义:20 世纪民族主义的作曲家不再只是依靠传统的谱方法记录民间音乐,他们通过录音机,民族音乐学的新技术,更精确地记录下民间音乐的原貌。他们不是把民间音乐中不规则的地方纳入艺术音乐的轨道,而是珍惜民间音乐所具有的一切独特的品质,并寻求民族的原始音乐灵性。20 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家从农村,也从城市音乐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他第 4 页们也采用 20 世纪的现代音乐技法。代表人物巴托克。39经文歌:公元 1250 年以后产生的重要的复调音乐体裁。经文歌起初是将二声部克劳苏拉原来哼唱的上声部填词而成,后来成为独立的音乐形式,采用世俗的音乐和内容。如法国的经文歌低声部是拉丁文的圣咏,而上两个声部却配唱法文的世俗歌词,宗教与世俗并置于一体。40法国大歌剧:盛行于 19 世纪 3040 年代。是商业艺术形式,迎合寻求刺激和娱乐的、相对修养不高的听众口味。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二、判断题(共 40 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第 5 页34353637383940三、单项选择(共 40 分)1A2A3A4B5C6B7B8A9B10B11C12C13C14C15B16C17B18A19B20A21B22B23A24A第 6 页25B26B27C28B29A30B31B32C33B34A35C36A37C38A39C40A四、简答(共 120 分)1参考答案:歌剧的来源单旋律风格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和激励。2海顿是如何确立交响曲模式的?答:海顿早期在宫廷工作的经历使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时期摸索并娴熟驾驭了交响曲形式的结构手法。八十年代他与莫扎特得亲密交往,使他思想艺术上都受到莫扎特交响曲创作的影响。晚期的创作标志了古典交响曲形式的成熟。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抒情歌唱性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性的三部曲式;第四乐章,舞曲性的回旋曲式。海顿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常用一个缓慢的引子,与接下来的快板部分形成对比。海顿的交响曲的首、末乐章,经常使用展开主题短小动机的发展手法。3综合艺术,即“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他 1850 年的论文未来的艺术品中,针对传统歌剧提出的新理论中的新概念。他要求他的乐剧像古希腊戏剧那样是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诸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作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连续体结构。三幕结构的乐剧各由几个情节、地点相对固定的“场”构成,在每一个场面里为实现贯通的整体感,传统的歌剧重唱被对唱替代,独唱、对唱、合唱互相不可分割;采用“无终旋律”织体,主导动机将剧中诸多人物、自然景物、情节事件、情绪心理等揭示、预示或暗示出来。 “主导动机”手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瓦格纳乐剧音乐交响性思维的特征,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乐剧交响性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在具体的和声与调性手法上,一方面和主导动机相结合,对乐剧起到总体的结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突出调性的不清晰及频繁转换。第 7 页4德彪西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他的音乐语言为 20 世纪作曲家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追求色彩与朦胧的同时,他创造出新的和声手法,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他虽未完全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组分部细腻,木管突出性音区的独奏音色,加之斑斓的打击乐器,形成模糊的色彩世界。主要作品:钢琴版画集 前奏曲 意象集 ;管弦乐牧神午后 夜曲 ;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5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通过实践最终确立了交响曲的形式,四个乐章的特点、模式;莫扎特后期的优秀交响曲作品,在奏鸣曲式两个主题的对比,和声,调性的新颖安排,强烈的戏剧性及情感揭示的深度等方面都已超过了海顿;贝多芬创作的套曲各乐章之间不再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套曲构思的戏剧性因素使各乐章前后连贯呼应,音乐更加统一。套曲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它不再是贵族宫廷的典雅气质,而具有粗鲁,戏谑,神秘,惊奇的特征。6宋杂剧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与元杂剧有着明显的不同。1)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又称“杂扮” ,是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宋杂剧已有固定的角色;副净(装傻发呆)、副末(专与副净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等。宋杂剧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2)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有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牌联缀形式。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其音乐结构严密,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7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至以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它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带到中国,但始终未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尤其是有关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和基本乐理的介绍,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也促使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此外,学堂乐歌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因此,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8中国留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依照历史发展可分两个阶段。第 8 页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 20 年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本世纪初,西方音乐在日本与其本土音乐文化的撞击,产生了振奋日本民族精神的学校歌曲。一批非职业音乐家,对于学校歌曲极为重视和提倡。随之,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杨仲子等积极筹建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专业音乐的创作,以 1920 年留美归来的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形式为开端,对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已经超出了单纯传播西洋音乐形式,而达到通过借鉴西洋音乐家,成立中国新艺术形式的地步。第二阶段:30 年代以后,一批批陆续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一上海国立音专为主要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的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9巴赫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囊括了这个时期的几乎所有音乐体裁,许多作品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他的复调音乐是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艺术的最后概括与升华,他把巴罗克最重要的复调体裁形式赋格曲发展到无法超越的完美境地,其中复杂的多声部获得高度逻辑性的纯熟处理,令后世音乐家叹服。 同时,巴赫的复调音乐中所蕴含着的富有个性、精练的主题,逻辑性的和声与转调等新的因素又预示了新时代的音乐语言。钢琴:平均律钢琴曲集 英国组曲 法国组曲 ;管风琴: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g 小调幻想曲与赋格声乐作品:马太受难曲 约翰受难曲 b 小调弥撒器乐作品:音乐的奉献 赋格的艺术 勃兰登堡协奏曲10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是调式对位。它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以横向线条的叠加作为主要创作思维,每个线条都是独立的。它的纵向音响是线条运动的结果。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是调性对位。它建立在大小调体系上。它是纵横兼顾的写作,横向线条的优美和纵向和声的逻辑进行都是目的,不是结果。纵向音响遵循功能和声体系。11简单比较刘天华与阿炳的音乐艺术。相同点:1)刘天华与阿炳都是江苏人,接受民间音乐熏陶的环境相同,且年龄相仿。2)都是民乐的多面手,不仅演奏而且创作。3)都市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不同点:1)出身背景、社会阶级不同,音乐气质不同。刘天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作品中又对生活、前途、社会的信心,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感的内心独白;阿炳出身悲苦,25岁双目失明作品多表现饱尝社会艰辛的社会底层人们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是民间底层劳动人民心声的凝练。2)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上选择的道路不通。刘天华是走中西融合的道路,而阿炳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3)刘天华对工尺谱记谱改革,作品留下很多,阿炳仅靠录音保留二泉映月 、 听松 。4)成名不同。刘天华生前名贯南北,死后亦然,阿炳则死后才出名。12、古希腊音乐文化对后世有那些影响?答:(1)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学与伦理学的角度上都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其音乐理论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统一和逻辑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在音乐形式上,希腊音乐已包含有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两种因素,这种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延续到后事。(3)古希腊出现的悲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第 9 页合,这已音乐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中歌剧的产生与发展。(4)古希腊音乐中对于乐器的发展和重视,为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里拉琴与阿夫洛斯管作为弦乐与管乐的前身,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5)古希腊音乐中合唱的高度发展,在奠定了主调风格的同时为复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6)古希腊的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基石。13、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有何不同?答:世俗音乐多为单声部的分节歌,属于单音音乐,这种单音世俗歌曲都用本国语作词,常用维奥尔琴和竖琴伴奏,调式上常采用教会弃用的伊奥尼亚调式,允许变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记叙曲、回旋曲等结构的雏形,比起宗教音乐要亲切、质朴、自由得多。内容多反映骑士的战争和爱情以及贵族的生活。世俗性题材。而宗教音乐开始是单声部形式,但后期发展为复调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常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形式,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节基础上,不使用伴音和变音,在音乐风格上,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内容服从宗教礼拜活动,主要取材于圣经。14、简述巴罗克时期的组曲。答: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组曲是巴罗克键盘音乐常用的题材,有一系列松散的小曲组成。这些曲子大多具有舞曲的节奏,织体优美,带有大量装饰音,许多乐曲都加上生动有趣的标题。法国古钢琴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娱乐性的轻松的变奏曲和舞曲。老一辈的商蓬涅尔第一个将四种不同性质的舞曲编制在一起,从而确定了古作曲的基本结构(1)阿雷曼德(Allemande)德国鼓舞曲,平稳严肃。4/4 拍,中速;(2)库朗特(Courant)法国舞曲,轻快、三拍、快速;萨拉班德(Sarabande)西班牙舞曲,感伤德、三排、慢速;吉格(Gigue)英国舞曲,常用复调(对位、赋格)手法、三排、极快,三四段间可加间奏曲和其他舞曲。后来的库泊兰对组曲的形式巩固起了重要作用。15、巴赫为什么被称为继往开来的人物?答:巴赫的创作显示出他是一位对位法大师,包括提琴这样的主调乐器,他都能富于极其美妙的复调对位。巴赫娴熟、完美的驾御各种复调手法,以至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了最后的高峰。同时,巴赫又表现出创作主题旋律的巨大才能。它的旋律更器乐化,个性鲜明而精炼。他将丰富的和声、调性的转换,融于赋格曲这类复杂、高级的复调形式之中。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成为巴赫最重要的创作成就。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在巴赫的受众不但得到了完美的继承,而且更被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其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都具有极高的质量,既有十分简洁而极有个性的主题,又有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表现,以及异常完美的音乐技巧,正是这一切使巴赫称为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16、门德尔松对德国音乐事业有什么贡献?第 10 页答:他发掘并宣扬德国古典音乐,指挥演出莫扎特、贝多芬及舒伯特的作品,并于 1829 年指挥了巴赫马太受难乐的再度演出,有力的推动了的巴赫音乐的复兴。他创立了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1843)。在自己的创作中,门德尔松力求遵循古典传统,有力的抵制了在音乐界泛滥一时的粗糟平庸的创作趣味。在它的重要创作中,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出门德尔松对不同地域、民族风光景色的体验。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和赫布里德(芬加尔山洞)等标题性作品,在结构上既保持着与古典奏鸣曲式的联系,又根据内容的组要而自由处理,开辟了独立的标题交响序曲的天地。它的钢琴曲集无言歌(8 卷 48首),作为浪漫派标题性、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