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_第1页
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_第2页
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_第3页
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_第4页
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养老机构的照顾越来越呼唤身、心、社、灵的“全人照顾” 。究竟什么是灵性及灵性照顾?养老机构目前的灵性照 顾现状如何?如何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体系?社会工作 者如何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灵性照顾水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讨论和关注。 本文从社会工作理论的灵性视角出发,通过非参与式观察的方式了解 G 老人院不同园区特别是临终关怀服务区内开展灵 性照顾服务的情况,以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访谈了 5 名老人(其中 1 名新入院,1 名身体状况较好且活动能力强,2 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长期病患,1 名癌症晚期的老人) 、3 名家属和 5 名不同专业的照顾者,了解他们对灵性照顾的需求 表达及期待,以及老人、家属及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情况。 同时, 对10名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以了解他们对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机构灵性照顾角色、 路径及策略方面的建议。 经过对文献回顾和访谈资料的分析后发现,尽 管对灵性照顾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灵性概念超过了 宗教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环境的互动,理解和体会生命 的意义与价值、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超越当下的困境,以获得心灵安康和生 命成长的动态过程。灵性需求是伴随我们一生存在的,灵性需求的表达会受到 人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从而显示一定的 差异性。目前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照顾体系。 养老机构的灵性照顾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核 心价值,以老人为主体,以机构老人、家属及照顾者之间正向增权的伙伴 关系和良性互动为前提,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三个维度及赋予意义 、提升价值、促进共融、完成超越四个指标来构建。特别是要重视照顾对象的 主观感受和参与,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氛围。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应在养老机构灵 性照顾体系中发挥评估者、协调者、倡导者、支持者等角色,并通过内生 性探索及外在支持建构两种路径相结合,帮助照顾对象提升灵性水平。在具体 策略方面,应以老人新入住、身体状况变差时及临终前后等重大事件为切入点 ,综合运用院舍适应辅导、个人 助团体和支持网络建设、人生历 程回顾与生命教育、临终关怀与悲伤辅导等社会工作助人方法,并对自身的灵 性健康状况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以实现生命影响生命的助人效果。 关键词 养老机构,灵性,灵性照顾,社会工作者 of of do is of in to of do to to of us to of on of to of in of to by It a a in to on a in of to of as as It on to on in of to of on of of in of on It of to of to of us a of by s of of is in it of a on on of It be on of on be to of of to a of in of of as to of to of of In as to be as of be as as a of on of to 录 第 1 章 绪论.研究缘起. 1 研究问题. 1 选题意义. 2 概念界定. 2 研究方法. 3 第 2 章 文献综述.灵性的概念研究. 5 灵性需求及其评估研究. 10 老人灵性照顾及社工介入的相关研究. 13 第 3 章 G 老人院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的实践反思.实践案例分析. 15 . 21 第 4 章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体系 .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伙伴关系和照顾文化. 23 构建多元化灵性照顾主体. 23 养老机构灵性照顾的目标:心灵安康与生命成长. 25 合理的制度设计与环境营造. 27 第 5 章 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的任务 . 赋予意义. 29 提升价值. 30 促进共融. 32 完成超越. 34 第 6 章 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的实现过程 .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中社工的角色定位. 36 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与社工介入的两种路径. 37 养老机构不同阶段灵性照顾重点及社工介入策略. 39 第 7 章 结论. 44 . 44 . 46 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致谢.第 1 章 绪论 1第1章 绪论 研究缘起 作为养老机构的一名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些老人虽然健康状况日益变差且缺乏自我照顾能 力,但很坚强乐观;而另一些老人自理能力挺好,却整天闷闷不乐,觉得生活 没有意义。有些家属把老人送进老人院后就很少来探望,他们觉得老人院的照 顾更专业;而一些家属总是对老人院的工作人员不信任,觉得他们不够善待自 己的老人。有些照顾者虽然工作压力很大很辛苦,但非常有热情和爱心;而另一些照顾者总是满腹牢骚和抱怨,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理解和认同。这些困惑 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的性格和心态不同,也不能笼统地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差异。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去反思,我们似乎很难从传统的问题视角找 到答案。同时,笔者所在的养老机构也学习借鉴香港经验,提出了满足老人身 、心、社、灵“全人”需要的照顾概念,但在实践中,老人、家属和照顾者对 “灵性”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对灵性照顾的内容、路径和策略缺乏清晰认识。 正是带着这些困惑和思索,本文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灵性视角,去探寻养老机 构中老人、家属及照顾者的灵性需求,从而建构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体系,并找出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和策略。 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析在养老机构中如何建构灵性照顾体系,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路径和策略。提出三个问题,. 如何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和养老机构实际建构灵性照顾体系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需要澄清灵性及灵性照顾的概念,重点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养老机构的情境。回答第二个问题 ,需要对以人为中心的灵性照顾的主体、对象、目标、任务及保障体系进行具 体阐述。回答第三个问题,需要明确社工介入灵性照顾的路径、角色及策略。 第 1 章 绪论 选题意义 老机构的灵性照顾对于提升老人的生 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很关键。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老龄化浪潮来袭,人们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看法也在变,从刚开始的不情愿、很无奈、很抗拒 ,到现在开始被接纳,一些老人甚至以房养老,享受老人院的生活。这对养老 机构的照顾管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要求除 了设施、环境等硬件及管理、服务等软件外,越来越关注在机构的生活品质和 生命质量,追求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景。而要达致这一目标,需要家属和机构照 顾者携起手来,以信任、协作的伙伴关系,帮助老人提升灵性健康水平,并在 “助人”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会工作介入灵性照顾是养 老机构社工服务的重要内容和使命。 尽管当前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反观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可以肯定地是养老机构的 社会工作介入聚焦将会从目前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优势取向和灵性取向。养老机 构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要关注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要,还要关注什么样的 服务是有意义的。特别是伴随高龄化的来临,如何帮助老人、家属及照顾者认 识到老化及其意义、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如何享受当下的生活、如何 有尊严的离世等都是老年社会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性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 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 灵性概念及灵性照顾更多体现西方社会价值及文化理念,国内关于灵性照顾研究论文较少,而以养老机构老人、家属和 照顾者为面向的灵性照顾体系建立尚处于空白。因此,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对 机构老人灵性健康状况的关注,并吸引专业人士投入到养老机构灵性照顾的实践中。 概念界定 老机构: 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医疗康复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或 老人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和敬老院等不同类型。 第 1 章 绪论 3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要收住称三无老人) 、高龄失能老人,也收住一部分自费托养的老人。该院床位数超过一千张,并按老人自我照顾能力分成不同功能园区。院内配有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 护理员等不同专业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康复、痴呆护理、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等服务。 性( : 在本文中是指人们通过 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环境的互动,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维系和 谐的关系、超越当下的困境,以获得心灵安康和生命成长的动态过程。 : 又称灵性关怀或心灵关怀,本文中是指评估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家属及照顾者在灵 性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建立信任增权的伙伴关系等策略,提升共同的灵性健康 水平,改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过程。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养老机构中老人、 家属和照顾者灵性需求的分析和对 G 老人院灵性照顾实践的反思,建构一个符合中国文化和养老机构实际的灵性照顾体系,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的路径 和策略。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 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 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搜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非结构式访谈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 事先只 有一个题目或粗线条的问题大纲,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没有统一要求。本研究共访谈5名老人(其中1名新入院,1名身体状况较好且活动能力强,2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长期病患,1名癌症晚期的老人) 、3名家属和5名不同专业的照顾者。访谈的内容和重点围绕三方面话题展开: 第一部分: 对灵性照顾的看法和期待, 包括您觉得什么是灵性和灵性照顾?第 1 章 绪论 4您对养老机构灵性照顾有什么看法?您希望养老机构提供什么样的灵性照顾。 第二部分:对养老机构灵性照顾现状的看法, 包括您知道目前机构有哪些灵性照顾服务?您认为目前的服务能否满足你们的期待和需要?如果不能的话,差距和原因在哪里? 第三部分:对养老机构灵性照顾的建议,包括 您认为养老机构应如何提升灵性照顾水平?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灵性照 顾有什么不同对策?您希望社工在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中做些什么? 此外, 为了确定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灵性照顾体系中的介入路径和策略,对点小组访谈 。在焦点小组中,笔者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并允许被访谈的社会 工作服务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 参与式观察。 非参与式观察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了解事物发展的动态,不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被研究者的 日常活动,因而尽可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研究主要了解 G 老人院不同园区特别是临终关怀服务区内开展灵性照顾服务的情况,客观记录服务的内容、提 供方式、成效评估结果及服务对象的表现情况等,并查阅相关服务记录和档案资料。 在开展非结构化访谈时,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 目的,在征得同意后进行录音,并对访谈录音和观察记录进行系统整理分 析。总的来说,整个数据解读过程是:访谈结束后,将与受访者的访谈录音转录为逐字稿;阅读分析访谈资料,把受访者谈及的话题按类划分,进行编码;根 据研究问题对上一轮中的编码进行分类整理,找出相同和不同的代码;解读代码内涵及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妥善处理有关研究伦理议题。 包括访谈对象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接受访谈;凡是涉及到研究对象个人身份 的信息,都会以匿名或者模糊化的方式处理;由于研究涉及到访谈对象的生命 故事和重大生活事件,对受访者的情绪变化格外关注,给受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无顾虑的访谈环境。 为了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采用多种方式收 集原始资料,尽可能地站在被研究的角度理解其语言和含义,使用他们的 词语作为分析原始材料的码号,对于已分析的资料再交回受访者,确定是否属 于访谈时所表达的本意,并力图真实地报告他们的意义解释。 第 2 章 文献综述 5第2章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灵性(灵性照顾(研究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已比较广泛,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特别是针对老人灵性需求及灵性照顾方面的研究仍不足。笔者以“灵性” 、 “灵性照顾” 、 “灵性关怀” 、 “生命关怀” 、 “ 、 “ 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得到52篇,现梳理总结如下。 灵性的概念研究 关于灵性的定义在学术界向来是因人而异的,很难有一个广为接纳的定义,最重要的挑战是灵性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现象,且不同宗教、文化、阶层、年龄都有自己对灵性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教取向的灵性概念及研究。 在早前对灵性概念的界定中,更多把灵性和宗教等同起来。有学者强调灵性是“与上帝或自然的神圣联系,混合了多种宗教与神秘主义传统” (潘朝东,2006) 。明代陈汝元在其金莲记郊遇中写道“自家叫做佛印,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 ”这里的灵性就特指对宗教的悟性。 有学者将宗教视为灵性的载体,认为灵性的实现往往通过宗教的虔诚性得以体现; “宗教主要是源于人类灵性的层面,是为了灵性的需要而生发的” (郑晓江,2005) 。 “所有宗教仪式、活动、组织架构的主要目的,都是唤起、培育、深化人的灵性” (谭司提反,2007) 。 但也有学者指出灵性同宗教的不同。杨荣基认为灵性的定义是超越宗教的,它追求灵悟、崇敬,庄严生命的意义与目的。灵性的范围包含尝试与宇宙和谐,追求无极(神或上帝)的解答;它探寻生命的意义及目的。它是爱,是个人与其它人、生物及“神”的和谐关系(杨荣基,2000) 。何雪松认为“宗教是灵性的一部分,但灵性不仅仅包括宗教,也包括那些非宗教对意义、终极现实和上天的追求和体验” (何雪松,2007) 。 总之,宗教取向的灵性研究启示我们,虽然灵性与宗教密不可分,且都对第 2 章 文献综述 6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宗教信仰在帮助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减轻苦难感等灵性照顾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但灵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宗教,灵性概念的范畴要比宗教更广泛,这对于我们在华人社会多元宗教信仰及无神论的信念系统下,研究灵性及灵性照顾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学取向的灵性概念及研究。 灵性在不同的哲学思想中用不同名词来表达。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精神生活和生命意义,认为灵性的体验并洞见“本真的信仰”是成功赋予意义的核心和关键。如尼采认为人类更多是意志的产物,强调主观意义;海德格尔鼓励寻求真正的体验;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就是可以选择。 儒家思想用“仁” 、 “诚”等字眼来表述对灵性的理解,其代表人物属孔子。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论述“仁” ,有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标,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 论语颜渊 ) ;其二是一种心灵境界的体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 论语里仁 ) 。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向内修德凝道而 “内圣” ,向外践行 “仁政”而 “外王”这种内外兼修的方式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达至“仁”的最高理想。有学者认为,孔子以“仁”为核心形成的“时命”观挑战了 “以德配天”的思想,从而使儒家的心灵世界从天人维度转向人心维度,使人因 “仁”而不断向内在超越的方向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国人提供了 “安身立命” 的终极功用 (景怀斌, 2012) 。 道家则用“道”来诠释对灵性的认识。台湾学者尉迟淦认为,道家从生命意义、面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意义与死后生命等四个问题探讨对于灵性关怀的想法。首先,道家认为生命意义的重心在于现实人为造做的化解。只要人心进入自然的境地,生命就会处于自由自在的境界。 其次,道家认为人之所以恐惧死亡在于误认为死亡是一种失去、一种剥夺,而不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第三,道家认为死亡不是一种生命的永恒结束,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过程。 最后,道家认为死后不是一切化为乌有,而可以拥有与道同游的永恒自在生命(尉迟淦,2006) 。张丹凤对庄子灵性关怀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道”是庄子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种种问题的一个本体依托。 庄子 灵性关怀的基本内涵体现在“超越死亡,不为物累,全生保身,齐同万物,物化逍遥”等庄学思想之中; 庄子灵性关怀的理想目标第 2 章 文献综述 7是“真人”,实现的途径是“体道”(张丹凤,2008) 。 相比儒家的伦理文化和道家的自然文化,佛家将灵性更多理解为“佛性” ,其生死智慧属于一种轮回文化。 佛法告诉人们,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人之生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与“五蕴”(色、受、想、行、识)汇聚而成,生命本就无常,人生苦海无边,生老病死是芸芸众生的实状。佛教还说人死之后会进入“六道轮回” ,因此要修心觉醒。觉醒的关键就是“空” ,要通过修心来实现不执著、放下,让世俗的念头和生死进入涅盘(寂灭)的境界,从而获得解脱。由于佛家的灵性思想脱离了儒家的僵化和道家的空灵,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应当说,不管是存在主义哲学,还是儒家的“仁” 、道家的“道” 、佛家的“佛” ,均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追求心灵自由的终极关怀思想,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和对现世生命的体悟,这同西方的“神圣”观念及围绕彼岸世界的讨论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哲学,为我们开展灵性照顾提供了重要支撑。 理学取向的灵性概念及研究。 有人将英文 语是“心灵” ,可见灵性与心理是有很密切联系的。事实上,将灵性融入心理治疗已经成为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特别是超个人心理学更是关注灵性的成长和意识的转变,探求终极关怀、巅峰或神秘体验和灵性实践的合理性。认为灵性就是个人丰盛感、生命满足感、与他人和世界的和谐感、与终极世界的同一感(何雪松,2007) 。 把灵性定义为:寻找人对生命的意义、人与人或超越者的关系、人的自我整合或寻求超越的资源,以获得心灵的平安和力量。 (007) 李向平认为,灵性之作为经由自我超越以发现生命意义的人类习性,是人生发展的一种潜在对策。灵性是一种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神”之间最深层的关系(李向平,2012) 。 杨克平博士认为人是身( 、心( 灵( 整合体,且三者是互为影响的,而灵则是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的层面,灵性是人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的关系之交流,体会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杨克平,1998)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8在1971年的“白宫老年会议” ( ,参会者对灵性做了一个地标性的定义,该定义强调灵性是一种终极关怀,它对于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都是一样的,它指引人们的行为,乃是人性超越自然与非物质的层面。 (谭司提反,2007) 。 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灵性在一定层面上与心理存在着相通和交融,是个人内在力量的源泉。心理学取向的灵性照顾强调意识转变和终极关怀,关注人们身心和谐和自我超越,更多将人的现实性同超越性相连。 会工作取向的灵性概念及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开始探讨灵性议题。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工作介入聚焦越来越从问题视角转移到灵性视角,强调从“全人”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的需求, 并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灵性模式转变。 999)认为,社会工作中关于灵性的定义应包括6个共性要素:全人特质;回应寻求意义、道德框架、与他人关系的个人特定层面;超个人本质的特殊体验;转变为某种关于自己和他人整体感的发展过程;参与灵性支持群体;涉及特殊的信念系统。 何雪松在其所著的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中,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灵性视角的理论脉络、概念框架、实践框架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灵性取向的社会工作是一个整体的活动体系,包括理解问题、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估服务和整合系统,构成元素包括认知和知觉、分析和综合、倡导和互惠、监督和转变、管理和智慧。主要策略包括给出理想的示范、建立与更高力量的关系、社会支持、经由反思而实现的自我认识、赋予意义和寻找精神动力(何雪松,2007) 。 陈海萍在社会工作中的灵性研究一文中,对灵性研究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现代社会与灵性研究的出路进行了分析。他特别指出,宏观层面的灵性研究与社会公正、公民权利有必然联系。灵性研究不仅强调冲破压迫的束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更强调解放后的心灵实现一种宇宙融合,不再只限于问题修补或自我发展,而是达到世界观和宇宙观转变下的自我超越。目前,社会工作中的“解放政治”式的灵性研究大多数是源自个人充权,即通过增强自决和自主的能力来获取更多的资源(陈海萍,2010)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9总之,社会工作取向的灵性概念及灵性视角,使我们从更全面、整体的角度去理解“以人为中心”的照顾,特别是以被 照顾者为主体去建构灵性照顾体系,也因此成为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 文中的灵性概念框架。 尽管对灵性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对灵性的研究有不同取向,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和养老机构的情境 下理解,本文认为 灵性是指人们通过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环境的互动,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维系和谐的关系、超越当下的困境,以获得心灵安康的过程。 对此定义的理解应当把握 几点:性是人类自我发展和自我转变的核心本 质,灵性需求是伴随我们一生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灵 性的需求的。本文中不仅讨论了老人的灵性需求,同时还分析了家属和照顾者 的灵性需求。性的成长往往存在于人心、人人及天 人的互动和关系中,是伴随个人成长而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的多维性。灵性的范畴远远超越了宗教,其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体会生命意义、寻求自 我价值、维系和谐关系、超越当下困境四个维度。灵性照顾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心灵安康,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意义 价值 超越 家属 机构专业人员 机构长者 人与自我 人与人 人与环境共融 第 2 章 文献综述 灵性需求及其评估研究 对灵性需求的研究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灵性需求是什么?对于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来说,灵性需求是否有差异的问题;另一类是研究灵性需求如何评估的问题。 性需求的内涵 卓妙如在其儿童及青少年灵性需求评估中,提到灵性是包含了生命及存在的意义与目的、个人生命中认为最有价值的事 物、信念与标准、能超脱个人经验层面而充满希望、热情、爱与宽恕、能与自 己、他人、神建立互动关系(卓妙如,2002) 。台湾学者张淑美、陈慧姿认为灵性需求可分为内在生命层面和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两个层次,并以“意义、超越 性、人际关系、与环境、宗教信仰、 宇宙联系” 等6个层面去作为灵性需求的评估项目 (张淑美、 陈慧姿, 2007) 。汪丽华等人在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灵性教 育时认为,灵性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核心内容是信念信仰系统的自 觉与建构,其次是价值观念系统的自觉与建构,最外在的表现是意义赋予能力的自觉与建构(汪丽华、何仁富,2011) 。 神信仰与重构”的六大层面,孙睿雯将其整理为:从不孤单,我的信念始终与我同在; 2. 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3. 生活是个测试,磨难使我们更坚强,磨难不能完全带走我选择的自由性;4. 我们仅能掌控过程而非结果,我的考验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经历这一切并不使其更糟; 5. 事出必有因,意义是存在的,我需要寻找它;6. 没有永恒,一切都会过去的,生活中唯一能确定的事情是它不可能永远持续(孙睿雯、2012) 。 黄金月和杨笑明通过访谈 15 例脑卒中患者,以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发现患者对生命的意义、疾病的应付和疾病照顾 行为的超越态度,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黄金月、杨笑明,2010) 。而郭巧容等人通过对36例成年癫痫患者的访谈,以主题分析法分析癫痫患者患病后 的生活体验,发现癫痫患者灵性需求的表达方式和寻求超越的途径与教育背景 密切相关。在寻求解决办法时,他们往往抱着逆来顺受的中国传统儒家处世态度以舒缓压力(郭巧容、卢清朗、陈瑞珍,2011) 。吴新等人通过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宁养院 44 例“终末期患者第 2 章 文献综述 11的旅行笔记”进行分析,发现的终末期癌症患 者灵性困扰主要集中于追求家人或自己的各种形式的舒适,48%患者明确提出希望能够完成过去未能完成的心愿。这些灵性困扰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指标无 明显相关性,但患者对“过去未完成的心愿”的具体内容表述方面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吴新等,2012)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灵性需求和灵性发展的体系,以揭示人生不同阶段灵性需求的具体内容和灵性发展的 任务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人的灵性需求会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什么因素会阻 碍或推动人的灵性成长。但我们可以发现,对灵性概念的不同界定决定了对灵 性需求内涵的理解。但基本可以形成三点共识:首先, 灵性需求是贯穿人一生的需求, 正如马斯洛晚年时也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否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得到满足,都会有灵性方面的需求” 。其次,不管用何种方式来界定灵性需求的层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灵性需求确实是有层次的,一般都包括意义、价值 、共融和超越四个层次的需要。第三, 灵性需求的表达会受到人的健康状况、 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从而显示一定的差异性。 比如说面对威胁生命的疾病时患者的灵性需求会增加;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相对容易表 达灵性的议题;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会塑造不同的灵性表达等。 性需求的评估 台湾陈庆余等人通过对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 30 名癌末病患,利用身心症状量表和灵性境界来评估灵性需求,并发现随着病情恶化,面对死亡的来临,宗教师对癌末病患所提供的灵性照 顾对提升生命质量非常重要。 (陈庆余等,1999) 。 何雪松在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中介绍了个框架包括最初的叙事框架和阐释性人类学框架。 其中,阐释性人类学框架又包括情感、行为、认知、交流、直觉5个指标(何雪松,2007) 。 美国华盛顿乔治大学的发了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灵性需求的 表,这是目前国 际普查姑息护理患者生活质量灵性照护需求的标准化工具之一。据宇寰介绍,表中的 F 代表信念信仰和人生的意义(,其包括在特定传统或信仰引领下而产生的具有个性的行为、价值观等;I 代表重要性和影响力(C 代第 2 章 文献综述 12表社区和团体(y);A 代表照护中的记录( in ,包括当你身处困境时,灵性给你的支持以及灵性照护者应有的表现(宇寰,2012) 。 香港东华三院委托香港大学社会行政 及社会工作学系楼玮群博士进行了一项名为“探讨及提升香港与上海长者灵性研 究”计划,制订了全球首个“华人长者灵性量表” ,用作量度长者灵性的满足感。 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找到 表和“华人长者灵性量表”的完整版,而内地在灵性评估方法和工具方面的文献非常 少,这对我们开展灵性照顾是又一个重要挑战。 文对灵性需求的评估框架 为了更好地了解养老机构中老人、家属和照顾者的灵性需求,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意义、价值、共融和超 越四个维度来建构养老机构灵性需求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 意义 价值 共融 超越 老人 入住老人院的意义; 受苦和活着的意义; 家人陪伴的意义。 自我形象认同,即对自己的看法和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维持原有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信念系统; 维持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接纳自己的过往,肯定自己; 有属于自己的团体或社交; 与家人、院友、照顾者关系和谐;积极适应环境并享受自然; 有宗教寄托或接受一种信念系统。接纳老化及病痛苦难是事实,有较强的抗逆力和乐观正向的心境; 坦然准备及面对生命的终结; 有尊严地善终。家属 尊重老人是否入住老人院的意义;继续提供亲情支持和参与照顾的意义;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获得学习成长的意义。 尊重和接纳老人的习惯; 重视老人能力和信心的培育; 在持续照顾中感受自身的价值。 与老人保持亲密关系; 与工作人员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伙伴关系; 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支持网络,并获得必要的支援。不为负面情绪所困; 陪伴并享受同老人在一起的日子;协助处理未了心愿和分享盼望; 从老人的生命历程中得到学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照顾者 老人入住老人院的意义; 有目标地提供照顾的意义;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获得学习成长的意义。 尊重和接纳老人的习惯; 进行适度照顾;认为照顾工作及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有健康的身心开展老人照顾工作;觉得自己是照顾团队中的重要份子,有成就感; 与老人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支持网络,并获得必要的支援。鼓励和尊重老人的自主决定; 适度的照顾; 协助处理老人和家属的情绪; 从老人的生命历程中得到学习,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维 度 指 标 对 象 第 2 章 文献综述 老人灵性照顾及社工介入的相关研究 关于老人灵性照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老人灵性照顾的内容和任务的研究;二是关于老人灵性照顾模 式的探索;三是关于在具体老年群体中开展灵性照顾策略的研究。 过对一群独居长者的深度访谈 ,提出六项灵性主题,即终极的意义、自我满足对应疏离、智慧、追寻最 后的意义、关系对应疏离、盼望对应沮丧,并据此提出了六项任务,包括辨识 终极的意义、发现合宜的回应方式、超越残障与损失、寻找最终的意义、建立 与人和神的亲密关系、发现盼望(2001) 。 一项任务是当失去原有工作中的角色,该如 何界定自我;第二项任务是年老所带来的身体机能衰退,个人该如何超越这些 身体的限制;第三项任务是每个人最终要面对死亡,是否可以发展出一种超越 自我的宽广视野,从而平静从容的面对最后的人生考验(968) 。 人照护工作中,从老人、家属和专业人员充权伙伴关系建立出发,建构出了包括安全 感、持续感、归属感、目标感、成就感、重要感六项指标,并分析了不同阶段 老人、家属在这六个方面的不同需求(004) 。 谭司提反介绍了一种以生命成长为导向的老人灵性照顾模式,该模式以人生成长为出发点,用发展的观点来检视灵性照 顾在老化过程中的角色。该模式以别指出自我统整(灵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据此,谭司提反对老人的灵 性照顾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维持生命,让老人活的有安全感和相对健康;二 是强化生命,追寻人生的意义;三是重振生命,虽然痛苦与受苦是事实,但不要“灰心丧气” ;四是超越生命,坦然面对死亡。 (谭司提反,2007) 香港大学楼玮群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 老人可从 “自我” 、“家人” 、“朋友” 、 “他人”及“环境”的互动中建立和谐关 系,体现个人的生命意义、存在目的和价值,其中老人与家庭的关系是提升老 人灵性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不依靠社会援助生活” 、 “自评健康情况好” 、和“不常常感到孤单”的老人,第 2 章 文献综述 14能体验较高的灵性健康水平。如何帮助老人建立灵性健康,研究也提出下图: 宇寰等人对空巢老人灵性照护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空巢老人受孤独、经济状况、认知能力下降等因素 的影响,在其照护过程中应注重家庭沟通,动员家庭照护的力量,辅以社会机 构专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