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学院09级8班 李菊 200902140811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1、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2、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2、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 教学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4、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二、说教法1、 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课文)2、 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3、 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三、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2、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4、3、纠正字音、串讲课文4、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1、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 ,分析烛之武精辟独到的说辞及其人物形象3、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

5、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三、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学时数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说:“一言之力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能言善辩,是古往今来军事战略中的非常重要的外交才能。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一位不怀好意的英美记者问周恩来,“中国到底有多少钱”,当时周恩来同志很巧妙的答说,“十八元八角八分”。总理巧妙地回击了记者的挑衅,又没暴露国家的机密,简直是妙语连珠。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他用他的三寸之舌击退了百万雄

6、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二)聆听课文录音,纠正字音(三)左传介绍(四)串讲课文学习第一段: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虚词:以,因为。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串讲秦晋围郑原因时插入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7、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3、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既然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

8、,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学习第二段: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 若 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说明烛之武具备了担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烛之

9、武的推托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光用“是寡人之过”自责,从谏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诚意感动了烛之武。学习第三段: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敬辞。执事,对对方的敬称。鄙:以为邑。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为边界。肆,延伸。济,渡

10、过。 虚词:以,来。 通假字:阙,同“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一词多义: 夫:发语词:夫晋,何厌之有 男人: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习第四段:1在教师指导下,串讲课文。 实词: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虚词:以,用。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词多义: 微 隐约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假如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细小:防微杜渐 之 到:辍耕之垄上 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代词:子犯请击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

11、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五)课后练习1、熟读并背诵课文2、利用工具书,整理以下词的意义和用法:之、以、贰、鄙、微、与、若、其第二课时(一)检查文言知识以: 1余船以次俱进。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3文以五月五日生。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 5以其无礼于晋。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蜀之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二)课文结构回顾(三)烛之武辞令的说解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

12、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利晋不利秦)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对秦国有利)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施离间计,直陈往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推测晋国扩张的野心)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明确:烛之武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办法。一上来,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了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

13、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明确: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明确:从正面指出“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既进一步说明了不能灭郑的原因,又为后来秦郑联盟铺平了道路。从第二、三层来看,烛之武的机警和智慧还表现在:他能审时度势,明白秦伯是可以争取的。郑被“晋侯,秦伯围”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但这两件事仅与晋侯利害相关,与秦伯关系不大,烛之武揪住了这一点。他奉

14、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在说辞中,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说话,处处为秦打算。辞婉而理诚。4、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明确:直陈往事,使秦穆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以此来瓦解秦晋联盟。“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于简洁、温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的贪婪嘴脸,并暗示了“此竖子也,不足与盟”。其言博而奥。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明确:指出晋国灭郑之后,必然“阙秦”。两个反问句,语气激切,字挟风霜。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向秦伯指明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笑里藏刀

15、的敌人?谁是你争霸天下的障碍?就当时的形势来说,秦晋两国都有争霸天下的野心,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真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总结: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握其心理;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刺激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分寸恰当,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人辞令之美”。(四)烛之武形象分析史料:1、正史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为了无名英雄2、东周列国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