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pass-vip专业版-检测报告简明打印版_第1页
paperpass-vip专业版-检测报告简明打印版_第2页
paperpass-vip专业版-检测报告简明打印版_第3页
paperpass-vip专业版-检测报告简明打印版_第4页
paperpass-vip专业版-检测报告简明打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D: VIP90B07CDB33A8E08201 / 15PaperPass检测报告简明打印版比对结果(相似度): 总 体:39 % (总体相似度是指本地库、互联网的综合比对结果) 本地库:36 % (本地库相似度是指论文与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数据库的比对结果)互联网:17 % (互联网相似度是指论文与互联网资源的比对结果) 号:VIP90B07CDB33A8E0820题:村镇建筑不同基础滑移层隔震性能试验研究者:noodles 度:13090 字符(不计空格) 编标作长句子数:392句 时 间 :2015-4-21 20:33:31比对库:学术期

2、刊、学位论文(硕博库)、会议论文、互联网资源查真伪:/check.aspx句子相似度分布图:本地库相似资源列表(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1. 相似度:5 % 篇名: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来源:学术期刊 甘肃科技 2009年8期 作者: 焦秀平 2. 相似度:4 % 篇名: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来源:学术期刊 建筑科学 2002年1期 作者: 唐家祥 3. 相似度:4 % 篇名: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的分析与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05 作者: 夏得亮 4. 相似度:4 % 篇名: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

3、特性分析来源:学位论文 苏州科技学院 2008 作者: 王继红 5. 相似度:4 % 篇名:新型SMA滚动隔震支座的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青岛理工大学 2013 作者: 王珊珊 6. 相似度:4 % 篇名:框架结构橡胶垫基础隔震系统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作者: 田其丰 7. 相似度:4 % 篇名:基于主动控制-基底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结构动力优化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四川大学 2006 作者: 雷泽涛 8. 相似度:3 % 篇名:浅谈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来源:学术期刊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3年4期 作者: 陈行 ID: VIP90B07CDB33A8E0820www.pa

4、2 / 159. 相似度:3 % 篇名:浅谈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 来源:学术期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13期 作者: 李海波 10. 相似度:3 % 篇名:大底盘高塔楼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及优化来源:学位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作者: 陶明白 11. 相似度:3 % 篇名:基础隔震结构中隔震层阻尼作用的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8 作者: 张兵 12. 相似度:3 % 篇名:ELC波与Kobe波作用下金属滑移隔震体系的隔震效果分析来源: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 2012 作者: 徐元丽 13. 相似度:3 % 篇名:高位转换短肢剪力墙结

5、构耗能减震设计与分析来源:学位论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作者: 冷加冰 14. 相似度:3 % 篇名: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的应用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东南大学 2006 作者: 宋刚 15. 相似度:3 % 篇名:浅析建筑隔震设计 来源:学术期刊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3年7期 作者: 陈运明 16. 相似度:3 % 篇名:某砖混结构隔震设计 来源:学术期刊 江苏建筑 2006年1期 作者: 沈元萍 孙敦本 17. 相似度:2 % 篇名:结构隔震设计方法与应用 来源:学术期刊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1期 作者: 郭靳时 孔枫 孙健 18. 相似度:2 % 篇名:消能减震结构的设

6、计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 来源:会议论文 2004年度土木工程论坛 2004-04-01 作者: 刘文锋 李建峰 朱亚光 王云飞 19. 相似度:2 % 篇名: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及其结构影响系数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未知 作者: 黄斌 20. 相似度:2 % 篇名:大型发电厂主厂房结构耗能支撑减震性能研究 来源:会议论文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土建专委会结构分专委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 2010-08-01 作者: 桐 21. 相似度:2 % 篇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耗能支撑在钢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 2007 作者: 牛坤 22. 相似度:2 % 篇名:

7、浅谈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来源:学术期刊 四川建材 2014年1期 作者: 苏雨 孙钦杰 王伸远 23. 相似度:2 % 篇名:基础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 2008 作者: 刘珍 24. 相似度:2 % 篇名:建筑隔震与分部设计法评述 强 田树来源:会议论文 2011第9届四地工程师(广州)论坛 2011-11-17 作者: 林功丁 25. 相似度:2 % 篇名: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法研究来源:学位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 2006 作者: 程华群 互联网相似资源列表: 1. 相似度:9 % 标题:结构隔震 /p-102479429.htm

8、l2. 相似度:5 % 标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试卷_百度文库/p-362399991.html3. 相似度:4 % 标题:减振_百度文库 ID: VIP90B07CDB33A8E08203 / 15/view/72eb39323968011ca30091de.html4. 相似度:3 % 标题:村镇建筑低成本隔震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曹万林_百度文库/view/ea794081941ea76e58fa04fc.html5. 相似度:2 % 标

9、题:多层防屈曲耗能支撑框架的弹塑性分析 /p-360083643.html6. 相似度:1 % 标题:浅谈住宅建筑安装隔震技术措施_中国论文网 /2/view-3398742.htm全文简告: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49 %: 中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且范围很广, 96 %: 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 44 %: 根据建筑抗震规范的规定,抗震设防地震区(6 度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60%。 74 %: 我国不仅是地震多发国家,同时

10、也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惨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地震是突发性的,可预见性差,所以几乎每一次大地震都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地震过后,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破员伤亡惨重,交通运输、通信系统、水电气供应系统等人民生命线工程中断, 教育、商业、工业、市政等无法正常运转,社会处于长期不稳定状态1。 52 %: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其破坏性之强, 波及范围之广,救度之大均属罕见,根据数据,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 57 %: 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其中位于震中的北川县和汶川县的村镇房屋建筑破坏最为惨

11、重,部分房屋甚至全部倒塌 ,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58 %: 图1-1 汶川地震村镇地区建筑物震害 Fig.1-1 EarthqUake damages of rUral bUildings in WenchUan 71 %: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据雅安市政府数据报告, 91 %: 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 100 %: 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50 %: 图1-2 雅安地震村镇建筑震害 Fig.1-2 EarthqUake damages of rU

12、ral bUildings in Ya an包括汶川大地震和雅安地震在内的历次震害调查研究表明,村镇建筑在遭受的损毁破坏尤其严重,建筑物倒塌破坏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保证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和良好的材料质量; 另一方面,村镇地区,人们抗震意识薄弱,缺乏适用农村地的抗震技术支撑 ,同时, 44 %: 村镇地区房屋大多为农民自建,既没有经过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审查,也没有必要的施工监管, 这就很难保证施工质量,使大部分村镇建筑都不能抵御地震作用。 ID: VIP90B07CDB33A8E08204 / 1

13、5 61 %: a)生土结构房屋b)石结构房屋 c)木结构房屋d)砖砌体房屋 43 %: 图1-3 村镇建筑常见结构形式 Fig.1-3 mainly StrUctUre Form of rUral bUildings 63 %: 村镇建筑常见的结构形式(图1-3)主要为生土墙体承重房屋、砖土混合承重房屋、木构架承重房屋、石结构房屋和砖砌体房屋2, 3。 40 %: 村镇地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砌体结构房屋被广泛采用,但砌体结构承载力低,结构自重大, 整体性和延性较差,这些特点对于建筑结构抗震都是十分不利的,再加上砌体结构平立面布置不合理和抗震构造措施的缺失, 当建筑遭遇较大地震作用时,大

14、量砌体结构房屋会受到严重破坏。 62 %: 1.2村镇建筑基础隔震研究现状 66 %: 1.2.1国内村镇建筑基础隔震研究现状 远在公元652年,古代工匠在建造大雁塔时,就已经懂得将塔基置于条石,整块片石或块石之上, 50 %: 利用间石滑移层进行隔震,减小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反应。 始建于明朝的故宫博物院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铺设了一层兼有一定恢复特性和阻尼特性的糯米和石灰拌合物作为隔震层, 48 %: 地震来临时,这一措施可以很好地 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起到效能减震的效果。 49 %: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基础隔震领域取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李立4(1986)提出了以砂垫层作为隔震层的思想,

15、并以此为隔震层进行了1/2缩尺的两层砖房屋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93 %: 研究表明,在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仍完好无损,隔震效果良好。 55 %: 为提高农村地区房屋抗震减震能力,曹万林等5研发了一种新型基础滑移隔震构造措施的砌体房屋, 55 %: 并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的工作机制和一般抗震房屋的防倒塌能力、砌体墙破坏过程, 研究表明: 52 %: 提出的基础滑移隔震技术构造简单,经济可靠,明显降低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47 %: 吕西林、朱玉华等6-11对铅芯橡胶支座、滑移摩擦隔震支座和组合隔震系统等各类隔震装置做了系统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53 %: 结合

16、日本在建工程,以铅芯橡胶支座作为基础隔震支座,进行了隔震和抗震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40 %: 分析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和基础隔震的效果,运用能量分析法对试验 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 49 %: 隔震层可以显着消散输入的地震能量,减轻了对上部结构的损害。 46 %: 谭平等12用工程塑料板代替传统橡胶支座中的钢板研发了一种新的隔震支座, 45 %: 通过相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支座的界限性能曲线,针对应用橡胶隔震垫的框架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65 %: 对某村镇3层砌体房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 40 %: 橡胶隔震垫可以满足多层房屋对于基础隔震的要求,应用隔震垫后

17、隔震效果显着, 44 %: 最后针对这种隔震支座提出了完整的连接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工 艺。 ID: VIP90B07CDB33A8E08205 / 15 48 %: 冼巧玲、等13,14对橡胶隔震垫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以橡胶垫为隔震材料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橡胶垫隔震可以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衰减为50%, 53 %: 满足多层房屋 对于基础隔震的要求。 尚守平等15-19基于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提出以钢筋沥青复合层作为村镇建筑房屋的隔震层, 并已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对农村某3层房屋的锤击法试验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 41 %: 隔震层

18、可以使水平地面运动加速度降低40%左右,减振效果显着; 以刚体块替代实际砌体结构房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表明,由于隔震层的存在,顶部刚体块的加速度降低了40%至60%; 49 %: 此技术施工简便,成本小,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 57 %: 在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钢筋-沥青隔震墩20-24的概念, 43 %: 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复合隔震层的竖向力学性能,并对某单层砌体建筑进行了足尺度拟动力试验, 对比隔震墩上部加速幅值和隔震墩下部楼板处加速度幅值,研究表明: 40 %: 隔震墩可以吸收输入结构的大部分地震能量,隔震墩上部的加速度反应与隔震墩下部相比, 41 %: 已经衰了

19、50%以下,隔震效果显着,隔震试验表明,加速度峰值低于0.3 g时隔震墩属于弹性工作, 地震后可自动恢复至初始状态; 42 %: 隔震墩加速度的折减系数范围为0.14- 0.67,减震效果显着。 窦远明等25,26用质量块模拟实际砌体结构房屋进行了砂垫层隔震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42 %: 研究了了砂垫层在不同厚度、不同砂粒径、不同密实度、不同基地压力下的减震效果, 45 %: 研究表明,砂垫层减震作用随密实度的增大而有所降低; 87 %: 砂垫层越厚,减震效果越明显; 48 %: 单一粒径的砂垫层 隔震减震效果优于连续级配的且较大粒径的隔震效果优于粒径较小者。 49 %: 王海刚等27以刚

20、体试块模拟实际房屋,进行了砂垫层隔震的模型试验和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铺设砂粒滑移层的模型试验, 41 %: 研究了不同砂粒径与基础间的摩擦关系,研究表明,颗粒级配较单一的砂粒摩擦系数小,适合用作基础滑移层, 65 %: 且砂垫层越后隔震效果越好。 钱国桢等28研发了 BS隔震垫,由石棉布和沥青混合料组成,可置于基础与基础圈梁或者垫层之间, 42 %: 研究了隔震垫的设计计算方法,对试点工程进行了人工地震响应试验,隔震垫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 49%: 使顶部加速度峰值显着衰减,起到了良好的隔震效果。 石树中等29, 30以约束砂垫层作为隔震层做了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并对试点工程结构进行了人工激

21、振测试 ,研究表明: 56 %: 砂垫层作为隔震层效果较好,且地震动加速度越大,其减震效果越明显。 51 %: 付杰、熊世树等31提出以 SBS改性沥青作为村镇房屋的隔震支座,并进行了这种支座的竖向和水平向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根据试验得到的参数对某3层民居房屋的隔震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表明, 47 %: 遭遇多遇地震时 SBS改性沥青支座的隔震效果并不是很显着,但在罕遇地震时, 其隔震效果显着。 红等32为研究叠层橡胶支座对于村镇低矮砌体建筑的隔震效果,进行了4片不同参数墙体的拟动力试验: 其中一个墙体为没有隔震措施的对比试件,另外3个砌体结构墙分别设计了不同参数规格的隔震支座, 研究

22、表明厚度为57 mm和90 mm隔震支座的墙体在中震作用下仍未发生破坏,达到了设计目标, 41 %: 隔震性能良好,且 运输方便,成本低廉比较适合农村地区推广。 田原源、熊峰33利用废旧轮胎,提出了 STP隔震技术,分析了 STP隔震元件的构造组成和原理, 并针对STP隔震层以刚体块模拟砌体结构房屋进行了单向拟静力试验,研究表明, STP构件在保持竖向刚度稳定的同时水 平刚度却很小, 67 %: 阻尼大,隔震效果显着; 44 %: STP经济环保,适用于广大村镇地区。 ID: VIP90B07CDB33A8E08206 / 15刘方成、杨峻34,35为寻求一种

23、可以应用于低矮房屋隔震的新技术, 提出以基底软土薄层作为隔震层,并给出了细致构造,通过有限元模拟, 分析了软土埋置深度,软土厚度,端部宽度等因素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研究表明软土薄层降低了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幅值并和软土动剪切模量相关; 56 %: 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越大 ,软土薄层的隔震效果越明显。 为降低突发性地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刘斯宏、王艳巧等36提出以土工袋作为基础隔震材料的新方法, 41%: 通过相关试验验证了土工袋可以满足隔震体系所要求的可变水平刚度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动振动台做了土工袋与袋内填充河砂的试验以比较其水平减震效果, 研究表明: 58 %: 土工袋比天然河砂的减震

24、效果好,且随着振动加速度的增加,隔震减振效果越明显。 赵世峰、程文瀼等37,38提出以带限位钢棒夹层橡胶作为隔震垫,并应用与宿迁市文化宫的设计中, 54%: 分析了这种隔震垫的隔震性能和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张超等39为研究橡胶粉的相关隔震性能指标, 50 %: 进行了橡胶粉的静力滞回试验以及以橡胶粉为隔震垫层的振动台扫频试验, 44 %: 探究了橡胶粉的耗能能力,静等效刚度和堆积厚度与承载重量变化的规律 ,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49 %: 曹万林等40通过分析村镇房屋低成本隔震技术现状, 51 %: 提出了一种通过在上下基础梁之间设置玻璃珠砂浆层来隔震的砌体结构房屋, 研发了这种砂浆制

25、备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关材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把低强度玻璃珠砂浆作为基础隔震层材料, 51 %: 砌体结构遭遇小震时,隔震层不会启动滑移隔震; 56 %: 当遭受中震或大震作用时,玻璃珠砂浆层就会启动滑移; 此技术具有低成本、施工简易、易推广的优点 。 李英民、卜长明等41以废旧轮胎片用铁丝捆绑成橡胶束作为一种简易消能技术,并按1/4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 地震振动台试验, 研究表明,结构遭受小震时不会发生影响建筑正常使用的破坏; 遭受中震作用时,捆绑橡胶束发挥消能减振作用,显着降低了地震对结构的损伤; 43 %: 遭遇大震作用时,消能减振装置虽发生严重破坏 ,但房屋并未发生倒塌。 50 %: 吴

26、延辉等42研发了一种带有钢绞线的砂和橡胶粒的复合隔震装置,从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出发, 解 释了其工作机制,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探讨了其隔震性能,研究表明,该隔震装置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 51 %: 使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减小,比较适合村镇建筑的抗震减灾。 51 %: 曹晓辉等43,44以二硫化钼固体润滑剂和实体软钢棒提出了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 应用SAP2000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这种滑移隔震装置隔震效果显着,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史庆轩等45利用 AbaqUs对某两层采用砂垫层滑移隔震的砖砌体房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 研究了结构在不同摩擦系数、加速度峰值下的地震反应,得到一定摩擦力

27、下满足抗剪要求所需要的砂浆强度最小值, 53 %: 对于 村镇建筑隔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7 %: 魏锟46对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砌体房屋和非隔震砌体房屋以 Midas/ Gen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研究表明橡胶隔震支座可以明显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减轻地震灾害,对于村镇砌体建筑隔震提供了理论支撑 。 41 %: 陈文等47对以ANSYS对采用废旧轮胎隔震垫的砌体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与相同非隔震砌体结 ID: VIP90B07CDB33A8E08207 / 15构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 50 %: 隔震结构顶部的地震反应和变形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

28、效果显着。 69 %: 1.2.2国外村镇建筑基础隔震研究现状 42 %: 基础隔震技术同样在国外建筑遭受地震时发挥过重要的消能减灾的重要作用。 约建成于公元500年至600年间的玛雅金字塔是石结构建筑,其基础位于众多条石之上, 这就起到了所谓的“基础隔震”的效果,使 金字塔遭受无数次大小地震依然保存完好。 日本学者河合浩藏48是最先(1881年)正式提出建筑隔震概念,尝试通过原木隔震层降低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 能量; 47 %: 1906年德国人Jacob Bechto提出为使结构在地震时更为安全应该首先采取基础隔震的方法; 进而1909年一个英国人将滑石层应用于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并且为该技申

29、请了专利。 46 %: 1921年,美国人F.L赖特设计的东京饭店利用软弱土层作为隔震层,成功抵抗了关东大地震的洗礼。 51 %: 但直到1965年,第三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才由两名日本学者首次以解析法论述隔震构造。 56 %: 上世纪70年代,新西兰人R.I.Skiner等学者研发出了铅芯橡胶隔震垫,极大促进了基础隔震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 1978年日本某研究所研发设计了由薄钢板内夹石墨润滑脂的隔震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某焦炉工程。 50 %: 到上世纪80年代,各国学者均已完整掌握了关于隔震的理论分析,分析模型也从之前的单质点模型和多质点模型跨越到三维空间分析模型。 64 %: Nagara

30、jaiah 等编写出了用于三维隔震结构的分析程序3D-BASIS。 49 %: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基础隔震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日益重视。 67 %: 美国专门成立结构隔震委员会负责制定隔震工程设计的相关暂行条例。 60 %: 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同隔震措施试点工程的建立,希望获取 实际工程资料,制定相关隔震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条规。 47 %: Jenn- shin Hwang49针对叠层橡胶支座的结构进行了三向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 42 %: 结构在单向和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基本一致,但输入三向作用的地震波后, 54 %: 竖向地震作用会使 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增大而对不会对隔震层加速度反应有

31、影响。 47 %: Toopchi- Nezhad与 Hamidl50共同对有加强型纤维弹性基础隔震支座的2层砌体房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传统砌体结构房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54 %: 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剪切变形性能稳定,显着降低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56 %: Tsompanakis, Y51对以废旧轮胎为隔震层的建筑结构作了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表明, 43 %:废旧轮胎隔震可以显着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且建造成本较低,有利于大范围推广。 TUrer and Ahmet52对旧轮胎垫坐了抗压和反复抗剪试验,研究了轮胎垫层数和堆积方式对隔震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 STP隔震层和刚度计算公式,研

32、究表明可以以调整轮胎垫层数的方式改变隔震层的竖向和水平刚度, 43%: 采用 STP进行基础隔震施工简便,经济环保。 47 %: NakamrUals53,54对某单层应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51 %:当隔震装置和上部结构之间的偏心距适当时,隔震结构的扭转反应就会很小以致可以忽略。 Tsang, Hing- Ho55提出以废旧橡胶轮胎和土混合作为隔震层实现基础的思想, 41 %: 进行了关于这种隔震层性能指标的试验研究并作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隔震层显着降低了顶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61 %: 该 隔震技术造价低,施工简便。 ID: VIP90B07CDB33A8

33、E08208 / 15 44 %: 为研究土工布作为隔震层的工作性能, Nanda, R. P56以1/2缩尺模型应用土工布隔震的某一层砖 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做了振动台试验并和抗震砌体结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54 %: 结果表明,隔震房屋上部地震加速度反应明显小于相同条件下抗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展现了良好的隔震性能。 42 %: 图1-4 砖墙基础隔震系统构造细节 图1-5 摩擦试验装置 Figure.1-4 Construction detail for frictional baseFigure 3.Experimental set up for fri

34、ction-isolation system in brick wall of a masonry buildingtest with shear boxJayalekshmi, B.R57以土工布覆盖于纤维增强土之上充当基础隔震层进行了相关研究,此技术易于施工,隔震 效果良好。 42 %: Ahmad58对以粗干砂为基础隔震层的1层砖砌体房屋进行了1/4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 42 %: 并与非隔震结构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隔震结构顶部加速度反应显着减小,即使遭遇大震作用, 仍未出现明显裂缝,而非隔震结构却出现了贯穿的裂缝; 46 %: 在此研究基础上 Ahmad59继续分别以聚四

35、氟乙烯板和粗干砂为滑移层进行了1/4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53 %: 结果表明同样地震烈度下,聚四氟乙烯板的隔震效果优于粗干砂。 1.3国内外关于基础隔震的对比 55 %: 综上所述,国内和国外的关于基础隔震的研究重点都着重于减小水平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而 对于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物的影响鲜有涉足。 利用橡胶垫,废旧轮胎等研发的隔震装置,隔震效果优良,实际工程也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 但施工技术相对复杂,对于橡胶垫,废旧轮胎的加工也尚未实现工厂化,性能更为稳定的低造价橡胶隔震产品仍是需要继续关注的课题。 46 %: 以砂、土工布、聚四氟乙烯板和大理石等进行基础隔震,滑移隔震效果

36、良好,造价低廉, 施工简易,取材方便,适合在村镇地区推广,但震后房屋复位问题是尚需继续研究。 基础滑移隔震装置构造问题也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一方面要满足对于过大位移的限制要求, 另一方面又不能对滑移产生阻碍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及倾覆力矩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1 %: 国外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诸如医院、图书馆、办公楼等大型公用建筑; 50 %: 在国内,基础隔震,尤其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 该技术目前已十分成熟,也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但由于其造价高昂, 对施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村镇地区很难推广。 对于施工技术水平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广大村镇地区的隔震减灾技术尚

37、需深入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对国内外村镇建筑基础隔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简要介绍了不同隔震技术的构造措施和隔震效果,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概括。 在此基础上,基于当前村镇建筑砌体建筑抗震减灾实际,设计提出了低成本、易施工、效果好的基础隔震材料。 针对提出的基础隔震材料,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砌体墙滑移隔震性能试验 ,研究了各材料的滑移隔震性能。 57 %: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ID: VIP90B07CDB33A8E08209 / 15 87 %: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8 %: 1)设计提出面向村镇砌体结构

38、房屋的低成本隔震技术 40 %: 针对当前农村地区砌体结构建造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生活习惯、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的实际, 研发出低成本,易施工、效果优良的基础滑移隔震新技术; 2)给出了玻璃珠与石墨粉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了有关砂子,玻璃珠和玻璃丝布的相关才行试验; 55 %: 3)不同隔震材料的墙体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对粗砂、细砂和中砂隔震层分别进行了三种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纯玻璃珠和玻璃珠-石墨滑移隔震层分别进行了两种粒径(3mm和5mm)三种竖向荷载作用的墙体低周反复 荷载试验; 对玻璃丝布、玻璃丝布-石墨滑移隔震层进行了三种竖向压力作用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试

39、验加载: 65 %: 首先对墙体施加竖向荷载,保持竖向荷载值不变,施加水复荷载。 主要测试及研究内容: 42 %: 监测各工况下墙体顶部和下基础梁的位移以及水平荷载。 对比分析不同隔震材料的滑移启动荷载大小,平均滑动荷载和滞回特性。 61 %: 4)基础滑移隔震新技术要点及建议 基于试验结果,给出了玻璃珠-石墨滑移隔震的设计和施工建议,为实际工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施工依据。 80 %: 第2章 基础隔震原理 2.1引言 84 %: 地震发生时,对于基础固结于地面的建筑结构,其地震反应沿着高度从下向上逐层放大。 86 %: 由于建筑结构某部分的地震反应过大,使主体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89 %:

40、 抗震设计早期,人们曾试图将结构设计为“刚性结构体系”,要求其不发生强度破坏。 62 %: 但是此种结构体系不经济且较难实现绝对地安全; 100 %: 人们还设想了“柔性结构体系”,即通过减小结构的刚性来避免结构与地面运动发生共振, 82 %: 从而减小地震作用,但是这种结构体系层间位移较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55 %: (a)地震反应放大效应 (b)刚性结构体系 (c)柔性结构体系 图2.1 建筑结构体系 70 %: 震害表明,将结构设计成“延性结构体系”对抗震是有利的。 84 %: 其抗震原理是利用结构自身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 97 %: 结构抗震耗能能

41、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塑性变形能力和在往 ID: VIP90B07CDB33A8E082010 / 15复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耗能能力。 91 %: 但是,这一能量耗散过程必然导致结构的损伤、破坏,甚至倒塌。 49 %: 于是学者们一直在寻求新的结构抗震设计途径,因此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体系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减小和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这就是“工程结构减震控制” 新体系。 70 %: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按技术方法分类,可分为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被动调谐减震技术、主动控制技术和混合控制技术(图2.2 )。 96 %: 表2.1列出了隔震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

42、77 %: 图2.2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分类 95 %: 表2.1 隔震房屋与传统抗震房屋设计理念对比 84 %: 项目传统抗震房屋隔震房屋 90 %: 结构体系加强上部结构与基础的连接消弱上部结构与基础的连接 100 %: 设计思想提高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隔离地震能量的输入 100 %: 方法措施强化结构刚度和延性滤波 48 %: 隔震房屋与传统抗震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对比示于图2.2。 90 %: 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层间水平刚度,所以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水平变形, 93 %: 从抗震结构的“放大晃动型”变为 隔震结构的“整体平动型”; 88 %: 从激烈的、由下到上不断放大的

43、晃动变为只做长期的、缓慢的整体水平 平动; 95 %: 从有较大的层间变位变为只有微小的层间变位,因而上部结构在强地震中仍处于弹性状态。 59 %: (a)传统结构(放大晃动型) (b)隔震结构(整体平动型) 60 %: 图2.3 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房屋的反应对比 2.2基础隔震系统2.2.1基础隔震系统组成 44 %: 所谓隔震就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物系统内设置柔性隔震层或者隔震装置,必要时还设置适当的阻尼装置 , 90 %: 从而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基础隔震技术现已是发展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且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 87 %: 国内外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

44、明: 93 %: 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 78 %: 保证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的安全,增强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图2.2 隔震计算简图Fig.2-2 Base isolation system components其基本工作原理可分别利用动力学方程与结构地震反应谱来简单描述。2.2.2隔震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ID: VIP90B07CDB33A8E082011 / 151.动力分析模型 92 %: 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或者空间模型。 91 %:

45、 对于基础隔震体系,其上部结构的层间侧移刚度通常远大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 80 %: 地震中结构体系的水平 位移主要集中于隔震层,而上部结构只作水平整体平动,所以可以把上部结构看成一刚体, 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构动力方程为: 84 %: 将隔震结式中:上部结构的总质量; 90 %: 隔震层等效阻尼系数; 100 %: 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 93 %: 上部刚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 80 %: 上部刚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78 %: 上部刚体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 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82 %: 若要分析上部结构的细部地震反应,可以采用空间分析模型或者多质点模型,它们可以看作是在常规结构

46、分析模型底部加入隔震层简化模型的结果。 82 %: 图2.2是隔震结构的多质点模型计算简图,把隔震层等 效成具有水平刚度 、等效黏滞阻尼比 的弹簧。 、 可分别由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94 %: 第j个隔震支座的水平动刚度; 95 %: 第j个隔震支座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81 %: 当隔震层具有单独设置的阻尼器时,式(2-2-2)、(2-2-3)中应包含阻尼器的等效刚度与相应的阻尼 比。 90 %: 当上部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的刚度中心不相重合时,应计及扭转变形的影响。 92 %: 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算与设计。 87 %: 2.隔震层上部结构的

47、抗震计算 91 %: 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或者时程分析法,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时, 59 %:计算简图可以用剪切型分析模型(图2.2)。 91 %: 输入地震波的反应谱特性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 ID: VIP90B07CDB33A8E082012 / 1572 %: 计算结果取平均值,当结构处于发生地震的断层10 km以内时,如果输入地震波未考虑近场影响,对于甲类和乙类建筑, 59 %: 其计算结果还应考虑近场因素,乘以一影响系数,5 km以内取值为1.5; 5-10km取值为1.25。 85 %: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

48、其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采用矩形分布,但是应对地震反应谱曲线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行折减, 也就是乘以“水平向减震系数”。 67 %: 对于砌体结构而言 ,水平向减震系数可采用下述简化方法进行简化计算: 70 %: 1)通常情况下,水平方向减震系数应采用隔震和非隔震结构两种情况下各层最大层间剪力的比值按表2.2确定, 84 %: 隔震和非隔震状态下的层间剪力计算,宜采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方法。 75 %: 水平向的减震系数取值不宜小于0.25,并且采用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方向地震荷载不 82 %: 应低于非隔震结构 在6度抗震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荷载。 78 %: 表2.2层间剪力最大比值和

49、水平减震系数的对应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0.530.350.260.18水平向减震系数0.750.500.380.25 69 %: 2)对于砌体结构和与砌体结构基本周期相近的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按下述方法简化计算。 71 %: 砌体结构,其水平向减震系数可以由采用隔震方案后的整个体系的基本周期按下式计算确定: 70 %: 对于与砌体结构周期相近的结构,其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根据隔震后整个结构体系的基本自振周期按 下式计算: 式中:水平向减震系数; 65 %: 地震影响系数的阻尼调整系数,按式(2-2-5)计算; 49 %: 阻尼比,一般情况下,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取值为0.05,对于钢结构取值为0.0

50、2; 90 %: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 95 %: 砌体结构采用隔震方案时的设计特征周期; 特征周期; 92 %: 非隔震结构的计算周期; 84 %: 采用隔震后结构体系的基本周期,对于砌体结构,不应大于2.0s和5倍特征周期值的较大值。 ID: VIP90B07CDB33A8E082013 / 15 63 %: 砌体结构和与砌体结构基本周期相近的结构,采用隔震后体系的基本周期可由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 100 %: G隔震层以上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100 %: 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 63 %: 2.2.3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分析。 54 %:

51、 基础隔震的原理可以用图2.3说明。 74 %: 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两个因素: 自振周期和阻尼特性。 41 %: 一般的中低层建筑物刚度大、周期小,周期大多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因此,结构物的加速度反应与地面运动加速度相比被放大了若干倍, 48 %: 但是位移反应却很小,如图2.3中 A点所示; 63 %: 采用隔震措施后,结构的基本周期被较大幅度的延长,恰好避开了地震动的卓越周期,使得建筑物的加速度相应降低, 图2.3中 B点所示。 结构自身相对位移很小,若增加结构阻尼, 51 %: 如果阻尼大小保持不变,则位移反应就会增加,如 47 %: 因隔震结构物的整个上部结构可以看作是刚体,

52、上部则加速度大小就会相应 93 %: (a)加速度反应谱(b)位移反应谱 图2.3 结构反应谱曲线2.2.4消能减震能量分析 59 %: 包括基础滑移隔震技术在内的消能减震原理都可以从能量的角度进行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任意 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对于一般抗震结构:对于消能减震结构:式中: 100 %: 地震过程中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 结构体系的动能; 79 %: 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势能); 结构体系本身的阻尼耗能; 72 %: 结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或损坏)消耗的能量; 90 %: 消能(阻尼)装置或耗能元件耗散或吸收的能量; ID: VIP90B07CDB33A8E0820www.pa

53、14 / 15 72 %: 在上述能量方程中, 和 只表示能量的转换,不会发生耗能。 89 %: 只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占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 89 %: 在传统的抗震建筑结构中,主要依靠 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 88 %: 但结构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将遭受损伤甚至破坏。 87 %: 某一结构构件耗能越多,则其损坏愈加严重。 91 %: 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首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 96 %: 充分发挥耗能作用,消耗输入结构体系的大量地震能量,使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这就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 89 %: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 ,使其不再遭受到损伤或者破坏。 82 %: 试验研究表明,消能隔震装置可消耗地震总输入能量的90%以上。 58 %: 2.3隔震结构的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2.3.1基础隔震的优点 45 %: 基础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结构体系和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56 %: 1)可以明显减小上部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