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 国际高职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一、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1. 扩展高教规模,尤其是专科层次的高职规模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 推迟初就业的时间,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 缓解升学压力,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手段。,2. 应对强烈的“升学”需求,强化高职的“转学”功能,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宣传 如美国官方宣传:“受教育程度愈高,就业机会愈多、就业的稳定性愈强,就业的质量愈高”,并提出全民大学教育(“College for Al

2、l”);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取向; 对高薪、稳定职业生活的追求; 对专科教育现状的不满; 以及专科教育的普及。,3.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英国在90年代以后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发展基于工作的学习“现代学徒制”( Modern Apprenticeship)。 以完成义务教育的16-24岁年轻人为对象,以NVQ-3级证书为目标,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工、领班。 澳大利亚在90年代以后发展类似的“新学徒制”(New Apprenticeship),加强实践性教学,其他的措施或策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从学校到工

3、作”(School-to-Work) “工作本位学习”(Workplace Learning) “情境学习”(Contextual Learning) “项目学习”(Project Learning) “任务学习”(Task Learning) 目的:追求职业技术教育“质”的提高,4. 应对知识、技术、技能更新需求,重视非正规、非学历的成人职业培训,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特征: 非全日制学生大量增加 高学历学员大量增加 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 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继续学习、再就业需求增强 使这类学生成为高职的主要生源之一,5. 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扩大高职教

4、育的受益面,21世纪,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也特别注重教育平等的问题,因此,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必然不能忘却社会的弱势群体。 从世界各国的高职发展趋势来看,已经有不少的国家考虑到对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的行动计划,包括给予他们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 为他们提供高职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业,是当今社会理所当然的关注重点。,针对学习困难者-“差生”的补偿/补习教育 针对移民的第二语言教育(ESL) 针对残障群体的特殊职业教育 针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 针对青年无业者的职业培训 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的职业培训 针对妇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6. 重视远程教育,扩展高职教育的空间,与普通高校

5、争夺成人学生 拓展生源市场 作为高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 E-Learning(电子学习)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降低教育成本,7.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使高职功能的进一步多元化、综合化,升学功能 转学教育 补偿/补习教育 就业功能 职业、技术准备教育 知识、技术更新教育 转业、转岗教育 职业/专业资格证书培训 再就业培训,社会服务功能 成人文化基础教育 社区成人闲暇教育 定单制培训 弱势群体教育 第二语言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最为典型:,转学、升学教育 职业准备教育 技术准备教育 社区服务 补习教育(成人基础教育) 转业、再就业培训 知识、技术更新/提高教育 定单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作为第二

6、语言的英语教育,8. 更加强调“客户”意识,把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职新的出发点,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职发展目标来看,目前特别注重培养两种能力: 继续学习能力(re-trainability)和多次就业能力(re-employability), 以三大“客户”市场、雇主和学习者个体作为高职办学的主要驱动力。 市场与雇主的因素是针对劳动力就业需求提出的,而后者则是一种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化社会的推进而来的新型需求。,9. 为高职设计新的学位,加强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如英国政府从2001年秋季开始推出一种工作本位(Work-based)的新学位“基础学位”(Foundation

7、Degree),它向学生提供现代企业或岗位所需的专门技能。 这种学位课程主要面向职教学生,是国家现代学徒制度的一部分。它向这类年轻人提供由高级学徒制度直接通向高等教育的明确通道,通过“学徒制”“基础学位”课程/高等教育,来发展和积累现代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日本政府目前正在酝酿给短期大学毕业生授予某种学位。 我国政府也在研究是否给高职毕业生以“格士”的新学位,以提升高职的地位。 目前世界上专科层次是学位名称有:副学位、副学士、协士、专门士等。不论名称叫什么,都反映了各国和地区试图提升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意愿。,10. 强调中、高职衔接,拓展继续职业教育的通道,高职规模的扩

8、大,对象的丰富,必然带来入口和出口群体的结构复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衔接问题。 为此,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实施无缝(seamless)衔接,无论是对下与中等教育的衔接,还是对上与大学高年级教育的衔接都采取积极的对策,而且这一课题将成为许多国家未来高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必然涉及一系列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的衔接,职业分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教育等值,证书等值,经历等值等。,11. 顺迎教育全球化的潮流,重视开拓高职的国际生源市场,在教育国际化这一进程中积极打“高职”牌。在这方面澳大利亚TAFE做得最为出色。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TAFE通过远程教育积极向外开拓生源

9、市场,提出向外“输出”“远程校园”,并提出建设“国际化校园”,以全面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12. 重视信息交流技术(ICT)教育,培养 智能型人才,作为核心学习内容 一种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 (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 作为重要学习手段 学习方式个性化、个别化、弹性化 E-Learning Individual Learning Account (英国、台湾),二、国际高职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1. 我们的高职功能过于单一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升学功能现在不敢提了 我们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需求怎么样? 这种需求合理不合理? 难道他们只该有一条出路(就业)? 假如毕业时没业可就怎么

10、办? 因此这样的需求我们该不该去满足它? 谁来满足它? 职业教育要讲“出路”呀! 没“出路”谁愿意来学?,我们反对高职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教育,以“打通专升本通道”为名或以“发展技术本科”、“应用本科”为名,高职都忙着 “申本” 。 但我们高等教育体系中,确实应该有这样的通道和机构为这些“就业无望”的高职毕业生圆一个“继续受教育”的“梦”,为那些“希望升学”的高职毕业生圆一个“本科梦”。 因此职业教育关注的不应该单单是就业,而是毕业生的出路,而“升学”也是其中的一种出路,尤其是在“就业无望”的情况下。 所以,为这些孩子圆“升学梦”也应该是高职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服务 行业服务还做得不够 社区

11、服务远没有开拓 美国社区学院的多元功能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不学? 是没有条件学吗? 因此,高职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就业”功能。,2. 我们发展高职的目标一直不够清晰,发展高职三大目标: 经济目标,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社会目标,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 教育目标,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传统通道的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另一个教育目标,是为了满

12、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石三鸟”?,关键是经济目标 扩展高职规模,推迟了许多中职毕业生的初就业时间,这自然起到了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作用。 扩展高职规模,使更多的中学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这自然既减轻了升学压力,又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 但是,假如经济部门基本不需要这样的高职毕业生? 假如经济部门的消费不了怎么多的高职毕业生? 我们只是在推迟就业的同时,在为几年后的今天“制造”更严重的“就业危机”! 我们只是在减轻“中学”升学压力的同时,在为几年后的今天“制造”类似的“专生本”压力。,如何才能“一石三鸟”?,只有把“经济目标”作为发展高职的“第一推动” 只

13、有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类型、规格、规模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每一专业的招生规模 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较高的对口就业率 才能真正做到“一石三鸟”。,3. 非正规、非学历、部分时间制的成人职业培训我们远没有很好地开发,长期以来,我们高职重视的是: 正规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不肖去做) 全日制应届学生(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尚未成为高职的主要目标群体) 事实上“非学历培训”已经成为高职的主要“业务”; “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已经成为高职的主要“生源”。,4. 终身职业教育的体系尚未构建,体系的特征: 纵向“中高职贯通”、“专升本通达” 横向“普职渗透”、“教育与

14、培训相交” 建构条件: 纵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基本工作:职业分类、专业建设) 横向普职教育等值、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基本工作:职教地位、教育与劳动部门的协作机制),目前的障碍与问题:,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体系它首先是一个课程体系 我们现在的职业分类还不够清晰与科学 我们的专业建设没有“与时俱进” 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 我们的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正常的、制度化的协作机制,5. 高职的地位不稳、声誉不佳,地位不稳,那是因为缺乏特色。 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日本的短大/高等专门学校、澳大利亚的TAFE、德国的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都没有遭受鄙视

15、,那是为什么? 关键是其特色,其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而我国的高职仍然趋同发展,还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特色。,高职教育只能“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地位来自于特色 声誉来自于质量 质量来自于有效的实践性教学 质量来自于较高的对口就业率 质量来自于优质就业率 质量来自于一定的升学率 质量来自于“客户”的满意程度,三、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1.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也是挑战)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16、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供求的总体不平衡 结构性就业困难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不能零距离上岗 知识陈旧,软技能与硬技能都不行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有问题 有业不就、主动失业 学生择业观有问题 职业指导课没开好 无业就消极等待 创业教育开展的不够 上述就业困难中,有4个与课程有关 如果这些课程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制造大量的新失业者,(2)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 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 手脑并用的“灰领人才”,“灰领人才”是今天高职的主要培养目标,知识经济将使所有的传统产业知识化。产品中技术、信息和

17、知识含量的提高,需要智能型的应用人才。 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加速和职业的频繁更替,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什么是“灰领”?,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 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灰领”是怎么产生的?,“灰领”的产生源于产业

18、结构的提升。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是灰领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社会劳动分工发生变化,白领阶层中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规模迅速扩大,并从白领阶层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阶层即灰领阶层(专业技术阶层)“浅灰领”,如计算机支持人员、咨询工作人员、医疗设备操作员、个人护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原来制造业中的许多年轻的蓝领工人脱离出来,经过专门的培训后进入服务业中,从事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业,构成了“灰领”的另一部分“深灰领”,如数控机车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灰领”的职业工作范围:,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 革新技术和工艺 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 对有关

19、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解决工作中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革新,“灰领”涉及到的职业有哪些?,“灰领”应是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像美发师、会展设计人员这类职业,都属于“灰领”范畴。 涉及到的职业有:多媒体制作、服装制版、网络管理、动漫设计、游戏制作、网页设计、首饰设计、会展设计等等。,“灰领”、“白领”、“蓝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白领、灰领和蓝领构成了职业人群中三个不同的群体。 蓝领是实际操作人员,从事的是具体的操作工作人员; 白领是研究开发、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分析、研究、开发、管理性

20、质的工作,包括高层管理; 灰领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 “灰领”不是“白领”、“蓝领”的简单组合,是一个独立的劳动阶层。 “灰领”的产生与传统产业数字化和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出现有关; “灰领”集中在新产业、新职业。 创意产业和核心制造业是“长三角”今后产业发展的核心,而支撑这个核心的就是灰领阶层;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三者的最佳数量分布应该是呈纺锤形分布。即白领和蓝领的数量较少,灰领的数目较多。,这种“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灰领”人才,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高的职业资格所能达到的一线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多岗位适应能力; 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培养? 涉及课程结构、教

21、学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多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去培养?(工程管理监理、助理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与专业整合?(物流管理) 外语与专业如何整合?(电子工程) 艺术与专业如何整合?(服装设计、工业设计),(3)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 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毕业后就业 毕业后升学(专升本) 毕业后留学 毕业后创业 想升学就能升学 想留学就能留学 想就业就能“高质量就业” 想创业就能创业成功 这样的学校一定能成为学生首选的 “名校” 在高年级,需要三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需求。,(4)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 改革,目前高职的规模扩展已经到了极限 教育部明确提出

22、了“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示范型高职) 教育部“国家质量工程”(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2010年将面临的“高职生源挑战”,没有质量的“高职”将会在“洗牌中”淘汰出局。 求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2.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也是课题),专业设置是否基于市场需求? 课程结构是否基于人才规格? 教学内容是否反映一线需求? 实训条件是否类似工作现场?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类学生? 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实践经验? 评估手段是否适合职业教育? 是否有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1) 高职培养目标的迷失与“高技能人才”重新定位,高职培养什么人才?高职与中职之间层

23、次上是区别在什么地方? “高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中职、本科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在培养目标上它们与“中职”的区别到底在哪?与本科的区别在哪? 目前的定位十分不清! 高职的定位,直接影响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 因此高职定位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这场课改的成败。,什么是“高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目前,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出现层次上的严重混乱。 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不仅严重的影响到课程开发,而且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手脑并用的“灰领人才

24、” 高技能技术人才 高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在进行课改时必须要明确的!,(2)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与专业 课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方向,源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大量深层问题。 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后却仍然不会。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职业院校的巨大振动。 当然我们可以找到原因,认为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足所致,但许多设备充足的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心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教师开始经验性地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而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

25、是项目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项目课程的不同实施模式。 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 有的院校采取的是用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 有的院校采取的则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步。 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以职业

26、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知识记忆。 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理论下,课程按任务引领型模式来建构。 所谓任务引领型课程,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有别于建立在学科课程基础之上的附属式项目课程。,(3)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与

27、普通文化 课程的服务性,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普通文化课程都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所占比重有所差异。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研究的成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状况普遍令人非常担忧,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积极性非常成问题。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准备不足,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学习心理上的。 从知识上看,无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往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这是个事实。 从学习心理上看,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了对这些课程的厌恶。,对这一状况的危害性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估计,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解决的方法。

28、 体会最深刻的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许多教师已开始产生了职业厌倦感,他们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甚至上课时只看黑板、不看学生,有的教师进教室时有如临大敌之感。 这些问题是基础教育遗留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差生数远远超过了幼儿园阶段,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差生是基础教育制造的。但是我们可以谴责基础教育,而能改变的只能是靠我们自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改革,采取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来改造这些课程。 基本思路是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服务于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国外也有这种改革趋势,他们称之为学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认为效果比较好。

29、,(4)学分制实施的困境与生涯指导 的全面推行,学分制是当前政府倡导的一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但是它在实践中遇到了困境。许多问题被反映出来。比如: 教师难以开出足够的选修课 学生往往选修那些有趣而又容易通过但教育价值并不高的课程 重修时课程安排上的冲突 常规班级打破后学生难以管理 教务管理不堪重负 没课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 体制上的障碍等等。,学分制实施的必须要考虑现实条件,目前实施学分制的时机并不成熟。且不说师资、管理等条件,当前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面对这些生源,如何在职业院校建立秩序,严格规范学生行为,进而重新点燃他们学习的愿望。 学分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急于推行容易转移学校工作

30、重点。如果对学分制过分激进,不切实际地要求推行完全学分制,还很可能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流动率而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事实上,这一现象已在有些学校发生,很有必要引发我们对学分制的冷思考。 还需进一步质疑的是,为什么要实施学分制?它是为了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什么问题?,如何使“学分制“有意义?,“学分制“是服务于“选课制“的,不搞“选课制“就没有必要实行“学分制“。 A.那么为什么我们实行“选课制? 发展学生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 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B.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我们开设的这些“选修课”都是大多数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我们缺少了一个非

31、常重要基础,这就是:生涯教育与指导,在学生中普遍地、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 通过面向全体的“生涯规划”课程与面向个体的“生涯指导”服务来帮助每一位学生明确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习已经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哪些知识和技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选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学分制也才能具备了现实基础。,“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这不就是当前我们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吗? 因此,生涯教育与指导不仅是选课制与学分制的基础,也是我们整个职教课程改革的基础。,(5)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与其超负荷的工作量,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

32、来自教师,这是个很好的基础,但最大的阻力也仍然来自教师。 教师的阻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观念,一是工作量。 多年受学科教育的经历,使得许多教师仍然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 如果说通过专家学术报告、教学现场观摩、与企业专家型工人深度交流、参与课程改革等途径,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那么目前教师工作量过于繁重,的确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复杂得多,它可能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 但是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周课时数超

33、过了20,工作量非常繁重。这之间自然构成了一个矛盾。 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只会让教师觉得不被理解,甚至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倘若如此,就不可能真正刺激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兴趣,从而使得整个工作流于表面。,我们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体会:,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改革的任务最终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 单由大学教师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是不合适的,因为职业的定势已使得他们难以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同时他们也难以把握职校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程度,甚至对工艺层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行业专家除提供一些协助外,要他们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也是

34、不现实的,并且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要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就必须培训自己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 另外,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应当是,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的同时,对于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的教师,职业院校有必要适当考虑降低其课时数。 但要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尚存在不少机制上的障碍,比如对其工作量核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等等。 这必然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强调教师奉献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了相应机制的建立。,(6)加强“实践性教学”几个障碍,实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