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演示教学.ppt_第1页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演示教学.ppt_第2页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演示教学.ppt_第3页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演示教学.ppt_第4页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演示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史学理论与方法 主讲 郑家福 教授,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特点,(一)性质 1、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概括和综合。 2、与其他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并列的学科。,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关于历史科学的一般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概括和综合的性质。,研究学科的性质,应考虑以下实际情况,1、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 2、高等院校专业学科对本学科教学的实际 需要; 3、当代科学发展对本学科的实际要求。,学科的日益分化: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学科;,史学的综合性发展: (1)加强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还吸收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概念、范畴、逻

2、辑体系等,促进了史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在各门具体历史科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等问题。 (3)反映了史学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使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并从整体上证实了历史科学的整体性,使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更加确切的说明。,(二)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对象:历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 内容: (1)史学本体论:史学的性质; 史学的发生 (2)史学认识论 (3)史学方法论 历史研究的方法 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三)特点,(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二、学习的意义,(1)掌握历史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是

3、历史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2)掌握历史科学的基本方法,并自觉地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开展研究工作,才能完成历史科学赋予给我们的根本任务。 (3)掌握历史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明了史学发展的方向。,中心任务 :,利用现代思维与现代科学方法的丰硕成果,从历史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对研究工作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进行系统、具体、深入的考察,揭示它们各自的思维活动及研究方法的特点,以推动全部史学工作适应时代的需要,并沿着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迅速前进。,三、学习的方法,(1)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 (2)与理论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3)与实践相结合。 史学实践,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研

4、究具体的历史问题。 社会实践。,四、需要弄清楚的两个关系问题,(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用唯物史观去代替史学理论,也不能把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绝对对立起来。唯物史观既是具体的史学理论,又是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作为历史哲学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研究历史和史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普遍的方法论。因此,史学理论应当包括唯物史观的某些理论、方法,而不能把史学理论等同于唯物史观。 (二)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历史理论研究的对象:客观的历史; 史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历

5、史学自身。 “思辩的历史哲学” “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五、教学要求与安排,(一)教学安排 (二)教学要求 1、认真听课,积极参加问题讨论; 2、做好课堂笔记; 3、勤于读书; 4、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静、思,良史之才 21世纪还应当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等重要的素质。应具备5种能力和3种素质。 五种能力是: (1)综合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时间、资金、设备)的能力 (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综合与分析能力; (5)运用技术的能力。,三种素质是: (1)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倾吸、表达、运算能力; (

6、2)思维能力,包括创新、抉择、发现并解决问题、抽象思维、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分析并运用事物规律解决问题; (3)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敬业精神、自立、自信、自治、自律、正直诚实、遵守社会公德。,复习思考题,1、简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对象、内容体系和学科特征。 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参考书,国内书目: 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 上、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3、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4、田昌五: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7、年。 5、赵吉惠: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年。 6、姜义华、瞿林东等: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7、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8、彭卫等: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9、吴廷嘉等:转折点上的思考史学理论探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宁可: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贾东海等: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红旗杂志社编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出版社1983年。,13、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

8、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港台书目: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三民书店1985年 2、黄俊杰:史学方法论丛,学生书局1981年。 3、王尔敏:史学方法,东华书局1983年。 4、许冠: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龙门书店1976年。 5、张致远:史学讲话,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 6、罗光:中外历史哲学之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丛书1982年。,国外文献,1、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英)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苏)EM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上海译文出版社 4、(法)雷蒙阿隆历史学导论。 5、(法)勒高夫:历史的构造。 6、

9、(美)西达斯考克波尔:历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7、(美)福格贰、(英)埃尔顿:两种史学观,三联书店。 8、(法)勒高夫: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新问题、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 12、(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4、拉迪里: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杨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0、2年。,期刊类: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 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历史学 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学刊 4、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研究 5、华东师范大学海外研究中心海外中国学评论 6、History and Theory 7、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一章 历史和历史科学,第一节 历史 历史学 历史科学,一、什么是历史 (一)定义 古汉语: 史书或史籍。 古希腊语: 探索、调查、研究;学术、知识、经验,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

11、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科学。,黑格尔 : (1)客观的历史:指已经过去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2)主观的历史:人类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过程的认识。,1、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运动过程,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马恩选集V1,P2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论述,(1)一切科学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科学都应当是人

12、类历史的一部分。 (2)一切科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对这一历史的研究,从广义上讲,也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 (3)一切科学都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科学都应属于人类社会历史、人类与自然关系史的一部分。,2、狭义的“历史”,(1)人类社会过去的事实,或者说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运动)过程 。 (2)人类社会过去事实的记载或阐释(如史书、史籍)。 (3)历史学科。,(二)历史的特性,(1)客观性 否认历史客观存在性的学者: (美)卡尔贝克尔:“在历史学家创造历史事实之前,历史事实对于任何历史学家而言都是不存在的。”;“历史事实就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13、,而是可以使人们想象地再现这一事件的象征”,“一个概括许许多多简单事实的概括”。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在我们心怀之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使语言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英)罗宾柯林伍德:所谓史实,是历史学家“历史观念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解释和历史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奥)卡尔波普尔:“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权利去作出自己的解释。” (德)卡尔雅斯贝思斯: “

14、对于我们,历史乃是回忆。” (法)雷蒙阿隆:“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有关过去的意识是由历史的存在构成的,而人真正地有一个过去,只是由于有一种关于过去的知识,因为只有这种意识才有引起对话和选择的可能性。”,(英)爱德华卡尔:“历史就意味着解释”。“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可根除的谬论。” (英)奥克肖特:“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创造历史的唯一办法。” (近代)何炳松:“史家所见,皆非本真,盖仅心灵上之一种印象而已”;“就事实本质而论,世间并无所谓历史的事实。”,为什么说

15、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有两种生产存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人的自身的生产:繁衍后代。 由于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存在,所以,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不同生产方式和人自身体质形态的不同特点。 人类留下的大量痕迹可以证明:历史文献;历史遗物(或历史文物); “口碑”:一代一代流传在口头上的历史或传说。,(2)过时性(过去性、消逝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不能直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历史”是时间的生存物,在时间上属于过去。,(3)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称历史规律性问题为“历史之

16、迷”。 否认历史发展存在规律性的理由: 社会生活是一幅杂乱无章的、由偶然事件堆积起来的图画,历史事物之间并不存在普遍的联系。 社会生活即使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和发展秩序也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如上帝和神的意旨,或者人的意志或精神因素)赋予的,是一种“奇怪现象”。 黑格尔:“普遍精神”,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

17、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恩选集V2,P82-83),马克思经典论述的意义,描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总画面; 揭示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历史逻辑; 确立和显示了科学历史观理论体系的“骨胳”和“框架”; 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基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现实的、合乎规律的、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自

18、然历史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前进,推动新旧社会的更替,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2)必然性。 3)前进性。 4)重复有效性和普遍适应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自然过程:盲目的、不自觉的、不需要人 的参与 。 社会历史过程:“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 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参与。,问题:人的有目的、有意志的社会活 动同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二者如何统一? 在社会生活(或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们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进行活动,但人们预期的目的是彼此冲突、互相矛盾的,而无数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发生冲突的结果,就会“造成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

19、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二、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一)历史学 1、什么是历史学? 又称“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 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 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 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 门学问。,2、历史学的结构,(1)从历史学的学科构成体系考察: 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 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 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 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 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20、 。,( 2)从历史学研究的层次考察:,第一等层次:基础层次。包括史料、历史文献、考古资料、金文、甲骨资料,等等。 第二等层次:完成层次。是对历史过程、本质规律的揭示和叙述,包括通史、国别史、断代史、各门专史等。 第三层次:高超层次,即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3)根据历史学家的思维认识层次考察:,低层史学:以确立个别的历史事实的存在形态历史事实的“复原”为任务。其工作方法主要是考释和描述。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它的主要价值标准。 中层史学:以探究个别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它追求的是对个别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合理解释。主要工作方法是分析和归纳。 高层史学:以建立历史演化的一般法则和理论模式为目的。

21、它的工作方法是抽象的。假设和想象是它工作方法的一大特征。 哲学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整个历史学进行的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等问题。其工作方法和价值标准主要是哲学的思辨性。,(二)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精神,1、学科特征(学科个性) 从研究对象看: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动态的、整体性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看:研究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去:1)总结历史文化。2)用现实的眼光来研究历史。资料性和基础理论性学科(“实证学科”) 从学科发展看:是一门源远流长,十分成熟、完备的学科。,2、历史学的学科精神,历史学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探究,体现出的是历史学家本于人类理性

22、判断和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探秘的好奇心理、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自信,才赋予了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历史学的学科精神的主要体现:,(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 。 (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 。 (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 (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 (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 帮助人们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 培植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植满足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 历史学的形式和表述方式会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和改变。 历史学

23、所表达和承载的内容能及时反映社会的新变化。 所有经过历史学家们加工过的“主体化历史”都是当代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研究的取向和目的是对人自身的关怀。 历史学立论有三个最基本、最普遍的价值标准:一是是否符合人类的进步;二是是否符合人性的要求;三是是否符合人类生存、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费孝通:“文化自觉” 以伦理的或道德的准则警醒人们,教育人们,协调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以历史的经验启迪人的心智,丰富人们的智慧,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管理国家和社会; 以历史上的种种制度模式和思想模式,提供现实选择的思考; 以众多历

24、史人物的事迹、言论向人们提供做人的标准。,(三)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1、人类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图腾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群最初的、朦胧的历史意识。 历史传说:反映的历史内容包含着更多的真实成分。 文字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梨俱吠跎、荷马史诗等。 散文说书家(记事家)、史官:由神话和传说向历史著述过渡由原始的历史意识向历史学家自觉的历史思维过渡。,2、历史学的的产生和发展 (1)鉴戒史学(传统史学)。 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前5世纪到公元13世纪(前403年希罗多德的历史为标志)1800年。 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前5世纪到公元19世纪

25、)2400年。,鉴戒史学的特点:,历史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直观的经验过程,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先辈们的是非功过,前人的经验教训,对后辈有直接的鉴戒作用。 鉴戒史学对历史学家的要求: 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 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 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中西传统史学的异同:,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这不独西欧各国的传统史学无法比拟,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 在历史观上,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精神是记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

26、人们入世,并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去建功立业,具有人本主义传统。西方传统史学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也有人本主义精神,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则完全沦为神学的附庸。 史学发展的进程不同。,(2)理性史学阶段,起源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 文主义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 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 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 理性史学的特点: 第一、在历史本体论上,树立了历史进化观。 第二、在历史方法论上,是科学方法的不断运用。,实证主义史学:是指兰克学派的所谓“科学史学”,以及在法国孔德和英国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产生的史

27、学。这种史学主张用严肃的科学方法去考证史料,得出确切可靠的事实,再以极其客观的态度把这种事实如实地叙述出来。 浪漫主义史学:重视在撰史时抒发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历史学家个人的才能和作用,并反对理性史学的非历史主义的推理和脱离现实的玄想。以德国的赫尔德、米勒、法国的米芝勒、夏多布里昂等为代表。 “新史学”,(3)科学史学阶段 即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3、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1)历史科学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使历史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 (2)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是以往历

28、史学中优秀成果带有科学性因素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区别:1)社会历史背景不同; 2)指导理论不同 ; 3)服务对象不同。,三、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哲学与史学 (二)史学与文学 文中见史,史中见文。 (三)历史学与地理学 (四)史学与考古学 (五)历史学与美学 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记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古希腊)卢安奇(或译琉善,125192)论撰史:真实之美、秩序之美、文字表达之美。 “华而实” “平易流畅” (六)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李大钊史学要义对历史学与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的分类: 第一类,言语学、文学;

29、 第二类,哲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 第三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统计学; 第四类,人类学、人种学、土俗学、考古学、金石学、古书学、古文书学; 第五类,关于自然现象的诸种科学,及其应用诸科学(包含医学、工学等); 第六类,地理学。,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内核:,第一,历史学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学科也要借助历史学的成果和方法。 第二,历史学是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 第三,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加强联系和交流,是当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历史学成为沟通其他各门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四、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一)趋势: (1)从研究个体和具体的历史事

30、件转向研究普通规律,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究的对象的科学加以尝试。 (2)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 时间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世界史坛上的地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理论与和方法论,以及新的史学流派。 空间上,开拓和发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形成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稳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动摇了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旧世界稳定性的信念。 (2)殖民主义体系的纷纷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空间。 (3)“二战”以后,世界历史进程本身所出现的新变化,打破了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史学研究局限,而

31、把研究重心转向下层民众的历史。 (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史学家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能力。 (5)世界政治力量的变化和亚洲、非洲等各国的崛起,使欧、美等国历史学家意识到了“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局限性,以及了解和认识过去被忽略的亚、非国家的传统和历史演变所具有的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特征,(1)从单向化趋势转向整体化。 (2)精微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3)跨学科研究异军突起。 (4)数量研究日趋盛行。 参考论文: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光明日报,20001020;2000113,第二节 历史科学的功能,一、历史科学功能的含义 历史学的成果

32、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能。 二、历史学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功能 (1)历史学对认识现实的功能或作用。 (2)历史的启示功能或作用。 (3)历史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或作用。,三、历史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功能,(1)开展咨询,参与决策。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2)参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 (3)史学对于社会教育的参与。 刘知己:“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4)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H罗考夫:历史学和经济学,四、历史学的科学功能,指历史学的发展会不断地影响和推动它以外的各门学科的发展。 五、历史学在思维科学中的功能 历史思维

33、,历史学功能的特征: (1)整体性。以整体的方式发挥功能。 (2)潜在性。潜移默化地在发挥作用。 (3)间接性。直接的少,间接的多。,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历史?历史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 3、简述历史学的精神。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论断。 5、什么是鉴诫史学?什么是理性史学?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 6、试述中西传统史学的异同。 7、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8、简述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特点。 9、试述历史学的功能。,参考论文:,1、沈嘉荣: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性与任务,江海学刊,1983

34、2 2、(美)特拉斯克:论历史学与决策者,历史学,19884 3、竺洪亮:试论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19928 4、李开元: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和史学多元化,历史研究,19861;历史学19864 5、论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及其相关问题台,史学理论,19893 6、刘志琴:史学功能的变迁,光明日报,1985918 7、刘雪松:试论史学的社会价值,历史学,19889 8、马雪萍:论历史学的科学功能,历史学,19905 9、杨维继:历史研究的社会功能,历史学,19913,10、何晓明:史家的主体意识与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学,19912 11、纵瑞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的辨析,历史学,19891 12、启良

35、:论史学职能,历史学19894 13、朱建华:历史究竟是什么?世界历史,19891;历史学,19895 14、肖毅强等:论历史主体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历史学,19895 15、陈启能:历史学与人的问题研究,史学理论,19892;历史学,19898 16、魏承恩:重新认识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学,19873 17、郭国灿:关于史学与现实关系的再认识,史学史研究,19871 18、史波:历史学与现实,历史学,19867 19、葛承雍:历史科学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历史学,19865 20、历史科学的特点及社会功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5,21、赵吉惠:论历史学的层次结构与观念变革,史学理论,19

36、893 22、许敏:西方历史学的发展及其启示,社会科学,19881 23、程大方:论史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安徽大学学报,19854 24、李桂海:历史研究与社会需求,历史学,198710 25、(美)F杰克逊特纳著,李潮译,历史的意义,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8112 26、万利生:对历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湖北师院学报,19864 27、吴廷嘉:史学研究与社会需求,天津社会科学,19871 28、张东藩: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湖南师大学报,19872 29、步平:关于史学功能的超越性,学习与探索,19874,30、佳木:历史与人生史学的社会作用新论,历史学,19892 31、赵世瑜:实现

37、史学价值与社会条件,历史学,19892 32、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光明日报,20001020;2000113 33、赵兴彬:论历史学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山东师大学报,19961 34、李桂海: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学习与探索,19943,第二章 历 史 认 识,序 言,一、什么是历史认识? 历史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的称谓。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二、研究历史认识的重要性,(1)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在人类知识

38、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中的机能。 (2)可以纠正现实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反科学的、非合理的实践,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确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三、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1、共性 都是一种能动反映,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个性(区别): 一般认识:直接认识 历史认识:间接认识 四、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研究情况和 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历史认识客体、主体和中介,一、历史认识客体 (一)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 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指人类社会已往的客观存在。包括个别的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不同部分。 历史客体 历史存在,(二)历史认识客体的特

39、点,(1)客观性。历史客体的存在形态是一种自在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性实体。 汤因比:人类文明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接触上的类型:过去将它的一部分传递给现在,这一部分在现在得到生长;过去垂死,但孕育产生了胎儿,形成了“亲体子体”的关系;复兴,即一个成长了的文明和它久已死去的亲体的“阴魂”的接触;复古,即一个社会企图回到自己发展过程的早先阶段。,(2)过去性(过时性、消逝性、一度性、不可重现性)。指人类社会已往的历史行程已经消失,永远不可能再以原来的时间、原来的地点、按照原来的面貌重新出现。 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1)使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不能建立生动的、直接的统一关系,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

40、事物获得生动的、感性的认识,从而使主体的认识失去重要的经验基础。 (2)使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去复原历史的原貌。 (3)使历史认识的检验发生特别的困难。,二、历史认识主体,(一)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 指历史认识者,包括历史学家、社会精英层、全体社会成员等不同层次的人。 主体意识 “图式”或“框架” (二)主体的认知结构 指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而构成的认识能力,包括认知环境和主体意识。,1、认知环境 指主体认识历史时所处的时代条件(背景)和时代需要。 认知环境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1)影响史家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角度。 (2)影响史家的认识水平和深度。 (3)影响

41、史家历史认识的方法和手段。,2、主体意识 (1)什么是主体意识 或称主体意识结构。指认识主体具有的意识条件(主观条件);或者说是指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认识能力的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认识结构。 单数:史家个体的主体意识结构; 复数:史家群体的主体意识结构。,(2)形成史家主体意识结构的因素 哲学观点。 政治立场。 知识基础: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 生活经验。 情感。 性格气质,(3)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结构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作为单个的认识主体(历史学家),由于表现出不同历史学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所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不同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作为历

42、史学家群体的主体意识,由于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学家所处的认知环境相同而产生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许多相通一致的地方。 范式:指在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研究者共同掌握的理论和方法。 (库恩:必要的张力 ),三、历史认识中介,(一)什么是历史认识中介 又称中介客体,或史料客体,即历史资料。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不能建立直接的对象性关系,和主体建立直接对象性关系的只能是史料。因此,史料就成为历史认识主体达到对历史客体认识的中介桥梁,成为主体认识的第二对象。 历史客体:或称原本客体或第一客体。,(二)中介客体(历史资料)的范围,前人的分类: (1)传说和遗物

43、;(2)文字和非文字;(3)原料和次料;(4)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5)有形史料和无形史料。 按照史料的性质和存在形态,可分为: (1)各种遗址、遗物。 (2)各类文字史料。 (3)各种口述历史资料。 (4)各种非物质历史遗迹。 (5)录音声像资料。,(三)中介(史料)客体的特性,(1)客观性。 史料具有和原本客体(历史实际)相类似之处,它独立存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之外,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史料的客观性还存在于它的内容之中。 (2)有限性。 可供历史学家利用的史料有限,或者说,能够被历史学家纳入研究范围的、对象化的史料有限。 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有限。 (3)价值性(可信性和可用性)。 “证据

44、”,四、实现历史认识的途径,(一)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动的统一关系。是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经由中介史料,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统一。 历史客体是历史资料之本,历史认识之源; 历史资料是历史客体赖以呈现的主要工具,是主体借以把握历史真实情况的主要依据; 历史认识主体 决定着能否正确清理出各种历史资料与正确面对历史客体。,(二)实现历史认识的途径,1、人类社会实践 2、历史研究的科学实践 历史学家总体的科学实践:一是指同时代众多的历史学家分别进行或协作进行的研究活动;二是指不同时代历史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积累。,五、历史是可认知的,又是不可穷尽的,历史

45、认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统一。 (一)历史是可以认知的 (1)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媒介和桥梁。 史料是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痕迹,储存着历史的信息。 承认史料搀杂着人的主观因素,并不能以此否认史料储存有客观真实历史信息的事实,因为: 历史上出现的事物,有些非利益的因素,如时间、地点等,是不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影响的。,历史事物因受记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偏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克服的障碍。 可以通过对比、考辨不同记载者对该事件的不同记载找出历史的真相。 可以用实物史料或带实性的文字史料去纠正记录者的偏说。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2)可以通过解剖现实来认识历史。 现实是认识历史的已知条件。 历史规律

46、的特点,现实比历史表现得更充分,使人容易看得清晰 。 认识社会历史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现实的理论比历史的理论更完备、深刻。,二)历史认识是不可穷尽的,(1)史料中储存的历史信息是不可穷尽的。 (2)新史料会不断发现,史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3)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4)历史实际自身运动发展的未完结性,也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穷尽。,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过程,指历史认识主体、中介史料、历史客体三极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 学术界的观点: 两阶段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 ;经验认识阶段和理论认识阶段 。 三阶段论:感性认识阶段知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47、 ;考实认识阶段抽象认识阶段评价认识阶段。 四阶段论:初级认识阶段中级认识阶段高级认识阶段超级认识阶段。,一、确定个别历史事物存在形态阶段,个别历史事物:指某一具体的历史事实;或某个历史现象;或一个历史过程。 存在形态:指“个别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确凿的历史事实。 1、从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清洗出历史事实。,审核历史资料的方法主要有: 考证(又称考据)方法。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考 证: 1)理证:指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 无确凿的证据,只得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的一种方 法。 2)书证:指利用诏书、上书等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 书籍为依据,考证史料正误的一种方法。

48、3)物证:指以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 依据,考证史料正误的一种方法。 反证法:指有些古书虽然佚失了,但还有一二佚文或佚 说散见在其他书籍中,只要把它们引来和今本作比较,一旦 发现有不同之处,就可以反证出今本的不真。,训释方法。 包括训释文字,疏释典章、考释名物(名号、器物)等。 辨伪方法。 辨别伪书、伪事。,2、集合相关的若干被清洗的历史事实,复原历史过程。,把前一阶段清洗出来的一个个历史事实,分别按照时间、空间范围,以及这些历史事实自身相关相类进行整列和编排,以大致复原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事实。 编排的方式: 按照史实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把它们编排成各种编年史、年谱、日志、大事记、年

49、表、实录,等等。 按照空间位置的不同,可编排为各种地方志、区域史、国别史、世界史等。,按照史实自身的联系,可以编排为各种志,如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地理、食货等志。 可以把时间、空间以及史实内容综合起来编排成各种通史、断代史。 还可以按照史实的类别,用归类的方法编排成各种专门史。,二、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阶段,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实现。主要方法有:对照比较法、分析概括法、归纳演绎法、典型解剖法等。 特点: 对历史的考察,是一种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察。 已经深入到了历史的现象背后,着重揭示历史事物的内部联系。 带有较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历史事实有较远的距离。,评价性认识:指历史学家通过自己的知识、感受

50、等,对历史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作出判断。主要评价历史事物在当时的价值(“当时价值”、“原生价值”)、以后的价值(“延伸价值”)和抽象价值(“超时价值”)。,评价的内容: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 判定文化遗产的价值。 评价各种历史现象(如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的意义、价值和影响。,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 :或称多维性思维、立体性思维。是一种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或者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主,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内的多维性思维方式。,一、形象思维,直接用具体的历史形象进行思维。 形象思维

51、在历史认识中具有如下作用: 能够整体性地、立体化地把握和再现历史上各种个别的人和事。 能够借助于残缺不全的、零散的有限史料去复原历史形象。 联想 想象,能够借助于精神的沟通与感情的共鸣去理解历史实际。 可以通过具体形象的历史画面本身,展示历史的实际、历史的真理,使历史认识的成果更容易为一般社会成员接受,从而变成一种普遍的精神财富。,二、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指用从历史事物中抽象出来概念、理论、数字等材料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的细胞是语言、概念。它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在内的逻辑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在历史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可以使历史学家在面对自己的认识对象时,能够更好显示和发挥自己

52、的主体性。,是再现历史形象必不可少的前提。 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认识历史活动自身的内部联系,对历史事物的产生和演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可以帮助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而深化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三、直觉思维,俗称灵感、顿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的作用在于: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对于某些历史事物,历史学家们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秘密仍然难以解开。然而,正当山穷水尽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豁然开朗。 为什么直觉思维能够在历史认识中起作用呢? 由于历史资料的残缺不全,对于不可能原封不动、完美无缺地展示其本来面目而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53、历史事物,有难以把握之处和潜在的所有方面。 历史认识主体自身也处于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不可穷尽的,还有许多尚未被了解、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在认识能力。,第四节 历史认识的检验,一、历史认识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指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历史认识具有客观性。或者说是指历史认识主体可以通过中介史料,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对历史实际和历史规律的认识。,二、历史认识的检验,(一)历史认识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二)历史认识的检验 检验的方法: (1)以史料检验 步骤: 检查与课题相关的直接史料的搜集和利用是否比较完备,重要的史料有无明显的缺漏; 检查与课题相关的间接史料结构是否比

54、较合理,史料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审核史料的可用性和可信性程度,审定对史料记述的和表现的内容所进行的考证辨析是否严密可靠,对相异或相矛盾的各种内容是否作了应有的注意和交代; 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审核对史料的解释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刻。,(2)以科学认识为尺度检验 科学共同体:指由一群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共同的思维模式、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信念的科学家集团或群体。 检验的方法: 必须将这一认识放到该时代科学共同体的总思维、总认识中去,看它能否经受得住这个总思维、总认识的考核,看它在这个总思维、总认识中处于什么地位。 必须把这一认识放到人类认识发展总过程中去,

55、看它如何在前一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提高,解决了前人所面临的哪些矛盾、哪些难题,它所完成的新突破、新发现如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提供了较高的起点。,(3)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检验 指根据历史认识作用于现实社会实践所造成的社会效果去检验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检验的方法: 通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基因、遗传密码来检验。 通过现实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进行相互检验。 摩尔根:古代社会 人类社会的总实践,思考题: 1、什么是历史认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认识? 2、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何在?为什么? 3、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过去

56、性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影响? 4、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环境对历史认识有何 影响? 5、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它是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的? 6、试述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结构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7、什么是中介客体?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8、简述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三者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9、为什么说历史是可以认知的,但又是不可穷尽的? 10、试述历史认识的过程。 11、简述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 12、历史认识如何检验? 13、什么是史料的有限性?史料的有限性对历史认识有何影响? 14、简述史料的基本特性。,参考文献: 1、历史认识论纲,见留泽华等历史研究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

57、社1987年。 2、王正平: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历史研究,19881。 3、刘福森:论历史的客观性,历史学,199112。 4、谢本书:论历史认识,云南社会科学,19875 5、林接生:略论史学认识真理性性的检验,历史学,19894。 6、吴怀祺:关于历史认识的思考,历史学19889;江汉论坛,19883。 7、李德勤:历史学的认识特征和历史教学,历史学,199212。 8、祝马鑫:论历史的可知性,史学史研究,19871;历史学,19874。 9、曹佰言:论历史认识的实践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91;历史学,19897。 10、徐兆仁:历史认识的十大特征,社会科学研究,19876;历史学,1

58、9881。,第三章 历史观与历史动力,第一节 历史观,一、历史观及其两种体系 (一)什么是历史观? 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或者说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些带有普遍性或根本性问题的看法。 (二)历史观的形成 在一定时代的生产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总体认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前人历史认识成果的批判与继承,凭借自己的主体意识,对社会历史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对社会历史的总体认识,形成一定的历史观。,(三)历史观的两种体系,划分的尺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理由: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社会历史学家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不同,必然决定着对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不同解答。,二、唯心史观,(一)什么是唯心史观? 又称历史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凡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把全部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的创造,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否认阶级斗争,这种思想体系就是唯心史观。,(二)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天命”史观或“神权”史观。 “圣人”史观。 英雄史观。 循环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列宁说:“第一,以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