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ppt_第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_第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_第3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_第4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讲人:潘玉君,一、关于地理环境,地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具有: 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各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中国多数地理学家和俄罗斯地理学家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山下层之间包括了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沉积岩

2、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如何深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整体。 要认识这个整体靠两个途径: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 分析研究已学过的部门自然地理课是对自然界的分析,从不同侧面认识自然环境 综合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环境,是对各部分的综合研究,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间的关 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二、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一)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支 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综合地理学 分别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综合自然地理学

3、经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综合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环境整体特征综合文化地理学 分别研究上述环境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文化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气候 部门经济地理学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部门文化地理学语言、宗教,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是分析性研究; 综自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是综合性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 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一方面分析各部分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研究各部分间的关系,所以部门自然地理与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二)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分支

4、,区域学派赫特纳 人地关系学派拉采尔 景观学派赫伯森、帕萨格,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是: 1. 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规律性,探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研究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循环,寻求进行控制和调节的途径。,2. 分析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即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 研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和途径。

5、4. 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谋求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参考书: 1景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陈传康.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组成的,但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

6、至分子、原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的联系之中。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也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特点。,系统概述,一、系 统 概 念,三、系统主要特征,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二、系 统 分 类,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第一节 系统概述,一、系统概念,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整个物质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太阳系,小到原子、基本粒子,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

7、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宇宙系统如银河系、整个宇宙 宏观系统周围的宏观物体,如生态系统、人体系统。 微观系统如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核结构系统,细胞中的核、质、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通。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和流通,没有物质的交换。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自然系统指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各种客观系统,如天然生态系统。 人造系统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是由人工生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生产、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

8、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三、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功能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发展的总结,整体性概念是在发展的、逐步深化的。从传统的观点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定性描述到系统思想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和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逐步丰富了整体性的原理,引导着人们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客观过程中去认识整体性。从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有序系统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中来把握整体性。,第三

9、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特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层次性 每一个系统都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其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系统的层次可以从许多角度分析。 1、空间层次性 反映系统范围的包含关系,比如国家政体和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 全国省市县乡村 个体生理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2、时间层次性 是由于系统演变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具有一些质的不同。如人体经历的阶段: 时间层次性是系统演变有规律的表现,了解系统发展的时间层次性也就是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对人工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改造都有重要意义。 系统论将整个客观世界看作是一个结构有序、多层次的统一体,认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正是通过层次性

10、表现出来的,所以,把认识对象划分为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使人们的认识逐步深化。,3 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性 垂直方向:4个圈层 水平方向: (1)陆地系统区域系统土地系统 (2)海洋系统海域系统水团系统,二、 自然地理系统的相关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相关性。 相关性使得每一个子系统对系统整体功能都能作出贡献,系统AB,BC,则CA,这样就形成了事物相关的因果链环。如果对这种相关性认识不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三、 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从地球表层的外部联系看: 地球表层与外部系统(高层大气、宇宙、地幔、地核)有物质

11、和能量的交换、转化。 输入的能量 宇宙空间太阳能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释放的热能 一年中地球获得的热量: 太 阳 能1.3 * 1024卡 地球内部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量,只占太阳能1/2亿。 来自宇宙其他星体的射线为太阳能1/1亿。 输出的能量地面的长波辐射,物质输入 宇宙空间陨石、宇宙尘埃 地球内部侵入、原生水 物质的输入是以地球内部为主,一次火山喷发,岩浆达几十亿立方米,而从宇宙中每年降到地面的陨石不过400吨,宇宙尘埃就更少。 输出的物质 主要靠地壳的构造运动,在板快的边缘处,会有岩层离开地球表层斜插入深处。,地球的四大循环: 大气循环大气环流、全球性海陆间运动 水分循环大

12、循环 生物循环合成作用、分解作用 地质循环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构造运动 四大循环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输入流通输出的形式,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出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水平上。强调稳定是非平衡的稳定,维持这种非平衡的稳定必须有负熵流的输入,以对抗系统走向平衡,所以只有耗散能量、新陈代谢,才能维持一定的有序性。,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稳定性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的特性,称为稳定性。 变易性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稳定性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没有稳定性就不能认识系统,没有变异性系统就不能发展。,第三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征,一、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 (一) 物质

13、组成: 4个基本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体系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P23 (二)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P26,二、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指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和组合形式: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这四种类型的物质循环,既代表了无机圈层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通过程,也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物质组分的“固、液、气”三种形态的转变。,地质循环 水分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四大循环,第四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一、物质的循环与转换,地质循环 大气循环 水分循环 生物循环,二、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转化,太阳能的转化

14、2. 地球内能的转化,三、自然地理系统能量转化的功能,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应是“夷平化”,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崎岖化”,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区域目前现存的自然地理系统的状况。 太阳能作用于地表,并与地表物体重力势能相结合,产生了风化、侵蚀、搬运以及堆积等地质过程,其基本趋势是使地表高差减少,削高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化。这就是太阳能的“夷平化”过程。,地球内能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各种构造活动,使地表起伏加大,更加崎岖不平。这就是地球内能的“崎岖化”过程。这种作用过程实质上是褶皱和断裂、隆起和沉陷等各种矛盾的统一过程。 地表任一地方的自然景观都是太阳能和地球内

15、能作用的结果,只是二者的作用强度在不同区域表现得不一样。在有些区域,以太阳能作用为主导,如平原地区;而在另外一些区域,则以地球内能的作用为主导,如高山、高原地区。,能量系统还是自然地理系统内所进行的各种自然过程的基本能量源泉。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自然过程,可分为: 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等过程。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地质过程、大气过程、水分循环过程和生物循环过程等。 按要素形式可分:大气作用过程、地貌作用过程、水分作用过程、土壤作用过程和生物作用过程等。,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尤其是太阳能,对生命系统的存在及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太阳能

16、维持了地球上整个生物界的存在,如果没有太阳输送来的光和热,一切生物就不能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正是由于生命的存在,使得自然地理系统增添了新的组成成分,从而使整个自然地理系统有了蓬勃生机,使其功能日趋完善。,第四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 规律,第一节 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1.自然地域分异现象 是指自然地理要素或组成成分以及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所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异,某较高级别的地域分异出若干次级地域的现象。这些次级地域的排列组合就构成地域谱。,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17、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球内能)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地球内能称为非地带性因素(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2.地域分异因素,二、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一)地域分异的标志 对同一等级的地域进行地域分异时,在地域分异标志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别。同一地域的分异采用不同的“标志”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分异结果。 有两个相邻的区域A和B,区域A土壤类型为黑钙土亚类,区域B的土壤类型为淋溶黑钙土亚类。 若以“土壤类的分布区”为地域分异标志,则区域A和区域B之间无地域分异现象。 若以“土壤亚类的分布区”为地域分异的标志,则区域A和区域B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异现象。,(二)对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分

18、歧,1、广义理解地带性与狭义理解非地带性 (1)地带性的广义理解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某地域进行分异后,次级地域凡是呈带状的分异就称为地带性分异。地带性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的狭义理解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非地带性就是由于大地构造、地势或地貌分异和岩石性质的差异而导致地域的非带状分异。,2、狭义理解地带性与广义理解非地带性 (1)地带性的狭义理解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地带性仅指“纬度地带性”,同时对纬度地带性又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观点是对纬度地带性的宽泛理解,认为“纬度地带性”包括全球尺度的南北分异、全大陆尺度的南北分异和区域尺度的南北分异;另一种观

19、点认为“纬度地带性”仅指全大陆尺度的南北分异。 (2)非地带性的广义理解 这样理解的非地带性不仅包括“狭义理解的非地带性”,即由于大地构造、地势或地貌分异和岩石性质的差异而导致地域的非带状分异;还要包括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3 狭义理解地带性与狭义理解非地带性 (1)地带性的狭义理解(同2(1)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地带性仅指“纬度地带性”,同时对纬度地带性又存在两种理解。 (2)非地带性的狭义理解(同1(2)观点)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非地带性就是由于大地构造、地势或地貌分异和岩石性质的差异而导致地域的非带状分异。 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都“狭义”理解的学者认为,地域分异

20、包括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和垂直地带性分异。,二、地域分异的尺度,关于尺度的划分,英美地理学家多采用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三级。 我国也有人在阐述地域分异规律时将其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第二节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整个地球表层沿纬度、沿经度和沿高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沿纬度的热力分带性、沿经度的海陆分异和沿高度的地表起伏分异。,分异形式:,一、热力分带性由太阳能引起的全 球性分异 二、海陆分异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全 球分异 三、地表起伏分异,上述的三个分异规律,都是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分异出的自然带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气候

21、要素上的差异,同一自然带的内部也存在着分异。为了科学地比较地域范围巨大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应该建立不同自然带的“标准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比较。目前地理学界尚未形成“自然地带的标准地及其具体标准”的概念。,第三节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一、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概念: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在某一大陆的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域内,受地带性分异因素作用而沿南北方向分异出若干呈东西延伸的自然地带的规律。 主导分异因素主要与地带性分异因素有关。 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引起各组成成分,如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成土过程相应呈带状分布的结果。,2.经度省性(经度地带性、大陆干湿地带性)

22、概念:经度省性规律是指某一大陆的中纬度地域内在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的沿东西方向分异出若干呈南北延伸的自然大区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陆地两岸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的不同,从而使不同地方的水热条件及其组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水平地带性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 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水热对比关系有差别。 a.有些地方热量分异占优势纬度地带性质 b.有些地方水分差异占优势经度省性性质 c.有些地方介于两者过渡斜交 (东北、华北) 所以,水平地带性分布图示分类为纬向、经向和斜交。,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 2.

23、 大洋底层非地带性,第四节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区域性分异规模指大陆的东西岸、内部及大高原、平原、山系的范围,一、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在大陆范围的构造带分异基础上,又发生大地貌单元的分异。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可以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 高一级单位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次一级分异西北干旱区可分为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天山山地、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蒙古高原等自然区域, 东部季风区分异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等自然区域,它们都有自己比较一致的地质基础。,二、省性分异,省性分异是指地带性区域单位的非地带性分异。,三、地带段性分异,地

24、带段性是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1定义:地带段性是指在因素的作用下沿南北方向发生分异,并分异出若干自然地带段的地域分异规律 2本级地域:自然大区 3分异方向:在自然大区内沿纬度方向(南北) 4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5次级地域:自然地带段 6分异标志:一般土类(亚类),东西边界以水分为标志,南北边界以热量为标志,第五节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在区域尺度中更次一级的分异即中尺度的分异包括高原内部、山地内部、平原内部以及地方气候、地势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土壤和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状况的分异,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在单一地貌单元如盆地、高原、平原内部往往存在明显

25、的地貌差异,如地势高低、地貌形态的变化。其中: 水其内部地表水系,地下水埋藏条件 土成土母质的性质 植被植被形成一系列分异。 也就是说:大的地貌内部,中地貌差异是区域性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中地貌分异不如大地貌分异明显。,二、地方气候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中气候,介于大气候和小气候之间,中等范围的,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特殊下垫面的气候。 水平范围: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如森林气候、盆地气候、湖泊气候、海岸气候、城市气候。 分异因素:特殊下垫面热量、水分差异盛行风。,三、垂直带性,垂直带性是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6、 引起垂直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度的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相应地使气候、土壤、植被及自然综合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高大的山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有规律排列,称为垂直带谱。,1垂直带受水平带性影响,基带类型决定了垂直带 谱的性质 2垂直带自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纬度地带性自低纬到高的变化规律类似 3垂直带的自然带数量在不同纬度地带不同 4同一类型垂直带出现的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 5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本身的性质,第六节 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一、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地貌部位的差别是造成局地范围内

27、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这主要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通风条件,从而改变了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2. 地表排水条件和地下水埋藏条件有较大差异,加剧或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的差异; 3. 地貌部位不同进一步引起了地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再分异,从而影响着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的变化。,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因为日照、通风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到局部地段成土母质的风化程度,使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壤水分蒸发出现地域差异,从而引起植被的分异、土壤微生物和一些小动物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种类和生态产生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讲,地貌部位和小

28、气候的结合构成不同的生境条件,演变成不同的生物群落,在空间上造成小范围地域分异。,三、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异,有些地段的地貌部位、小气候虽然相同,但由于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或其中某一方面)等有差别,也会形成不同的地方性分异。因此,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也是引起地方性地域分异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七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分析,一、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1三维地带性 2高原地带性,二、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是指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的现象,是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垂直地带性是随地势高低的变化沿垂直方呈水平

29、环带状的现象。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三、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1. 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规模及成因 2显域性与隐域性,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人类的实践活动表明,要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地域分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正确认识、掌握这些客观规律,并通过一定措施调节地域分异规律对生产的影响,而不能改变和消除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地域分异规律。相反,在不违背地域分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地域分异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演化。,第五章 综合自然

30、区划,第一节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一、区划的概念 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的研究; (2)反映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 认识性区划方案的研究; (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 (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为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分析人类

31、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基本依据。,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一、区划的理论依据 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分异规律便成为其理论基础。 二、区划的原则 陈传康教授认为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和综合性主导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1. 发生统一性原则: 2. 相对一致性原则 3. 区域共扼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 4. 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三、区划的方法,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类型制图法 图幅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 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

32、法) 主导标志法,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的等级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即区划单位的排列方式。任何综合自然区划总是要拟定一定的等级系统!,一、双列系统 1.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二、单列系统 1.统一单列系统 2.交叉单列系统 3. 叠置交替单列系统,四、区划单位的命名,区划单位的命名既要反映区域的地理位置,又要反映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特征,还要精炼、简便、便于使用。目前,命名大致有三种办法: 主要综合地理特征表述 地理位置与区域主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 地理位置单名法,第四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罗开富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2. 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初稿),第六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第一节 土地概念与特征 一、土地概念与含义 1、土地的的概念 2、土地的含义 3. 易混的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