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pptx_第1页
国学概论.pptx_第2页
国学概论.pptx_第3页
国学概论.pptx_第4页
国学概论.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沙龙学习小组第一讲 读国学,不忘经典 广东金融学院 黄佳宁,1、国家: 从“国”字看国家(國、圀、囶、囯) 2、学术: 从“学”字看学术(“學 ”字的五层含义 (1)“子”-时间;(2)“冖”-地点; (3)“羽”-费用;(4)“爻”-内容; (5)异体“敩”-方法),“国学”的出典,周礼春官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孙诒让周礼正义 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国子监。,国学的几种含义,国学指国家学府,即古代中国、朝鲜的中央学府,为官学体系的最高学

2、府。 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先生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固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3、(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什么是国学,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sinology,顾名思义,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一词,始于清代。 国学与西学是相互对待的。 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4、“国学”作为某一学问、学术的称呼始自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它在强调和维护中国文化“主体性”方面。 面对“五四”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与中国文化的危机,一批学者提出了“国粹”、“国学”、“国故”、“国故学”等概念。,倘然国故可以成为一种学术,那全地球上的各国,每一国都有他自己的国故;为什么却不听得有英国故学、法国故学、德国故学的名称传说呢?所以国故实在算不得是一种学问。 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新序 张岱年:所谓国学就是中国学术的简称。这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 国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一个“道”字 。“道”是

5、指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 章太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重提国学概念,是重新反思传统文化定位问题,是正视和批判传统文化的新课题。,国学概念,百余年来国学论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 三十年代: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 八十年代:“黄色文明” 九十年代:儒家资本主义 新世纪:和而不同,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

6、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中西文化差异 1、文化形态不同 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文明,有较为系统的学科体系,例如“哲学”、几何学、生物生理学等,这一体系一直延续至今。 2、文化功能不同 中国没有宗教的传统 历史上中国是“以哲学代宗教”,3、根本理念不同 文化三路向说: 西方:意欲向前 印度:返身向后 中国:调和持中 4、关注内容不同 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1)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儒释道互补 (2)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外儒内法 (3)士大夫对圣贤人格的终极追求

7、 (4)经学笺注的治学传统与“观象玩辞”原则,治国学之方法 “国学的使命是要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胡适 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的人,才可以去研究国故。 毛子水,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其章程规定: “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 真正为国学进行分科且影响至巨的首推胡适。 1923年,在发刊宣言中,胡适拟订了一番具体而微的规划: 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至少有这样一个系统,中国文化史:(一)民族史、(二)语言文字史、(三)经济史、(四)政治史、(五)国际交通史、(六)思想学

8、术史、(七)宗教史、(八)文艺史、(九)风俗史、(十)制度史 他又肯定的说:“国学的系统的研究,要以此为归宿。”,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刘向、歆父子的七略与班固七志分类方法,至三国魏荀勖综合而为四部之分初名甲、乙、丙、丁四部至唐玄宗时乃更名为经、史、子、集之名。四部分类的方法由此直至清之四库全书大率皆因之。,4,新国学运动兴起的意义,新国学运动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应用而兴。它关注的已不再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继续存亡问题。 “国学”中高扬着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并以数千年的历史证实着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人类健康的发展方

9、向。,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西方文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英国)汤因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瑞典)汉内斯阿尔文,5,“国学”在文化比较中展现价值,附录材料国学大家,国学大家:康有为、梁启超、辜鸿铭、章太炎、蔡元培、胡适、王国维、鲁迅、陈寅恪、顾颉刚、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 五十人版国学大家: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

10、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钱锺书、梁启超、康有为。 无知者无畏版“我心目中的十大国学大师”(国学网、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等联合举办):王国维、钱锺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清华四大家: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教授中的教授),藏书之灾,1) 秦始皇焚书,只留秦纪者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 西汉末年,赤眉入京以火烧书 3) 东汉末年,董卓挟献帝迁都,书籍损失很多,后

11、李、郭又闹而烧之 4) 西晋末年,五胡之乱,刘聪入京心火烧书 5) 五胡乱华时,书籍随人南下,梁武帝末年,侯景进京,秘书省被烧,梁元帝打败侯景,集文殿及民间书籍七万本,运往江陵。周兵南下,元帝以书围身,一火而烬。 6) 隋文、炀帝皆好书,炀帝南游时,挟书前往,宇文化及广陵兵起,损失不少。 7) 安史之乱,书又被毁 8) 唐僖宗年间,黄巢之乱 9) 宋钦宗时,金人入侵,书再被损 10)元兵南下,书又被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

12、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 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 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 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 巨子,国学大师。,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只能加大世界的冲突。 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谐与天下观念、世界精神,就像是水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像是砖瓦,只有用这水泥,才能把这些砖瓦黏合起来,使新的文明大厦拔地而起,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未来。,6,“国学”与它种文化的关系,“国学”的时代命运,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1927年钱穆国学概论,涵养思想与诗意栖居 在中国历史上,举凡贤士大夫英雄豪杰,之所以有胸

13、怀天地人心、以诗文发抒情性的生命情怀,之所以有才思泉涌、逸兴云飞的精神气质,之所以能经历人生艰难困苦而依然保持诗性人格之美,与古代诗性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将国学入门书目最低限度列为,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国 学 的 分 类,国 学 的 分 类,四门分类法,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四 库 全 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乾

14、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15、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8,小学,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管钥。 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 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

16、切之学)。 王应麟玉海,9,何谓“文字”?“文”指的是象形字,因为是“错画”而成,故谓之文。“字”指的是合体字。字有生的意思,因是由“文”滋生出来的,所以叫“字”。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 说文:“字,乳也。” 广雅释诂:“字,生也” 说文解字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0,文字学,比如“京”字,我们现在称首都为京,从古文字中看,京像是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古城中的鼓楼,其实就是古代的“京”。,12,汉书六艺,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二三刃本中末 )。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山水门手足目米 )。 形声:以事为名,

17、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婆娑园圃闻问 )。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苗炙绞祭 )。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颠顶、稿秆、谋谟)。一意几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来能剪 )。一字几意,中国文字六法: 一曰象形,如日、月、水、火等; 二曰指事,如上、下、凶、刃等; 三曰形声,江、河、湖、海等; 四曰会意,武、信、鸣、谐等; 五曰转注,考老、窍空等; 六曰假借,令长、自鼻等。,文字的演变,古文 籀文(大篆) 小篆 隶书(秦篆、汉篆) 草书(章草 ) 楷书(八分书) 飞白 (真书)楷书 行书,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18、。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指事 所谓“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事的,有可能是最早产生的一类文字。 相当多的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标识以表示所指之事的。如 “木” ,“刀” 多是以强调、夸张某些事物的部位来指事的。 如“天”。 (天) (夨) (夭) (交) (卩) (尢) (见),18,象形 象形字指纯用点划描摹物体的字。 说文解字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人体方面:耳、目、口、手 天文方面:日 、月、云、气 地理方面的:山、水、回、永、 鸟兽草木方面:鸟 、燕、象、万 生活用具方面:丝、衣 、门、豆,形

19、声 形声字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的文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汉字中占得比重最大。 表形的部分,都是与事物的类别相关的,大多属于部首字,如手部字:捉、握、接、招、掌等,“手”表示它们都与手有关,而足、屋、召、尚等则表示读音。 表示声符的部分,往往是有意义存在的。如包、卢、句、息等。,会意 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意符构成的字,所以说文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如武、信。 表示自然的。如: (明)、(旦)、 (莫)、(昔)、(昃)等。 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如: (即) 、 (既) 、(乡) 、(陟) 、(降) (步) 、(此) 、 (名) 、(孟) 年等。,21,转注 转注是指读音相近的字之间的意义

20、联系。说文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建类”就是同训的字群,“一首”就是同一语源,“同意相受”就是相互间的意义联系。如“考”和“老” 。 “女”族:弱、柔、软、懦、嫩、若 “大”族:“大”字象人手足张开形,取意为大。音变为“太” “岱”“诞” “唐” “荡” 等,都有大的意思。,假借 假借,说文说“本无其字,依声相托” 。就是指原本没有这个字,但为了表示这个意思,只好借同音字来表达。如“令”、“长”。 朋,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 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吕)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

21、。,23,训诂学,训:许慎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段玉裁注曰:“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许慎说文解字云:“诂,训故也。” 段玉裁注曰:“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诂学: 对古代语言、方言、难词等作出条理性解释的系统知识 训诂学起因 通古今 兼四方 释疑义,训诂学所需知识,文字学 声韵学 训诂的方法 形训:于形得义:见字之形,得字之义,如,日、本、武等 凡某之属皆从某,如说文木部收四百一十九字,皆木之属。 凡物之盛者,多三合其文,如说文云:“磊,众石儿。” 声训:声音关系之假借。如,不亦说乎?“说”为“悦”之假借,同以“竞”为声母。 义训 本字为训:如,易序卦:

22、“蒙者,蒙也” 异字为训: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云:“硕,大也。” 相反为训:论语云:“予有乱臣十人。”乱臣即治臣。 两字为互训:尔雅释宫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以今制释古制:左传僖公二十八注:“大夫,治狱官也。” 以雅言释方言:扬雄方言云:“期侈,离也。”郭璞注云:“齐陈曰斯侈。”,声韵学,研究发音为声、收音为韵的原理,以及声之分类、韵之分部方面的学问,进而探讨古今、地方发音之不同,进行统一的解释的系统知识。 声韵学研究的分期: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近代音、现代音 重要工具:古韵研究最为重要为工具书为广韵,清代有: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戴震声类表孔广森

23、诗言类、黄季刚音略等。,31,训诂学的方法基本上有四种 : 一、以形索义(形训)。以“晋”字为例。 说文作“ ”说:“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据金文作 ,则以为晋字上象二矢,下为插矢之器,象两矢插入器中之形,就是箭的古文。,二、因声求义(声训)。是根据读音寻求文字的意义,这在训诂上使用频率要远高于“以形索义”。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赤子”即“尺子”,32,三、据文考义(义训)。是根据文章上下的意思,来判断词义的。 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劵契而行” 战国策秦策一:“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33,四、援事解义

24、。如秦韬玉采茶歌说:“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34,在训释古书中,除以上所言经史子集资料外,二十世纪随着甲骨金文及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利用出土资料,解决文献训诂问题,已逐渐成为时髦。再者,利用方言民俗资料,也是训诂所当重视的。 如“朕”,咱 荀子劝学说:“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邶风新台说:“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35,总之,训诂是调动全部知识系统,对语义进行诠解的学问。只有明训诂,才能进入古代的堂奥,也才能从旧学中获取新知。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通文史,这是一条传统的治学之路,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25、36,第二章 校雠学,包括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 版本学 :用来研究各种书籍的写本、刊本、稿本、批校本的传抄源流和雕版源流,优劣对比,以及纸墨、款式、字体、印记、装潢等等的学术。 善本 :清藏书家所指出书目,多以明世宗嘉靖为界。宋元刻本,多为善本。明神宗万历以后,亦见严格。至于明代,应当看是否经过精校。 标准:足、精、旧 版本源流:,版本之辨别,版式:版框、版心、鱼尾、象鼻、口、界行 字体:宋版字体,瘦者学欧柳、肥者学颜体 墨:宋刻书,墨色香谈 纸张:宋刻书纸张坚而密,元版则松而粗。,版本之功用,刊刻:刻书,必须选择最佳、最正确之版本。 校雠:刘向校书,即取许多版本互校。有中书、外

26、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某书 典藏:典藏书籍,必分抄本、刻本。刻本又辨宋刻、元刻、明刻、清刻,以免善劣杂置。,目录学,定义:依照群书之类别、性质、编定其次序,并标明其名称、作者、册数、出版时间、地点,以便读者之需要,此一学术称为目录学 目录之源流 : 西汉成帝时,使谒者收集天下书籍,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成,刘向即“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称为别录。向卒,哀帝复使其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卒父业,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魏秘书郎郑默整理书籍,作中经(宫中藏书目录) 西晋

27、武帝秘书监荀勖与张华整理宫廷之书,又得汲郡古文竹书,编中经新簿(分类为:甲、乙、丙、丁) 唐魏徽、长孙无忌编隋书经籍志,史称“经史子集”四部。 清乾隆三十七年编四库全书,四分法日臻完备 十进制分类法 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国学分类,国学的分科 四部 经 史 子 集 四门 义理(经、子、玄、佛、哲) 考据(考证学、小学、校雠学) 词章(诗、古文及赋、词、曲等,后世的小说) 经世(政治、经济、社会、兵、工、商、医等),国学分类,学术思想派别: 道、儒、法、墨、名、阴阳、纵横、农、兵、杂等 研究派别: 考据、义理、词章 经学方面: 古文派、今文派,经的定义,经:织从丝也许慎说文解字;经者编丝属之称

28、章太炎国故论衡。编竹简木牍的绳子谓之经。 清章学诚认为,在古代并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毛诗:横从其亩是也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班固艺文志把六经作为六艺,用意是六经为古代官书,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非儒家所能私有。 班固白虎通: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张华博物志:圣人制作为经 定义:“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一般指儒家典籍,即儒学十三经。,经的出现与发展,从祝与巫到学术 藏史整理、保存与传习(教之国子),学在官府 礼坏乐崩,礼失求之于野(周礼之不古,史官世家地位

29、的变化) 春秋末期,孔子政治实践失败后,返鲁整理上古三代流传文献,形成了六经(书、诗、礼、乐、易、春秋) 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乐、作为易的一部分,据鲁史创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传于弟子,自此,儒生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至春秋末期,六经被公认为宝典。,经学兴起,汉书倪宽传:(宽)见上,语经学,上悦之。 经学: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经籍中义理之学术称经学。 战国时代,发扬孔学者为孟子与荀子。孟子是传道之儒,尊德性,倡“性善”开儒家人性论的先河,开后世的“宋学”一派;荀子是传经之儒,对西汉经学影响至大,发展出后世的“汉学”一派。 先秦时代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经学思想体系,更

30、没在政治思想、官学上取得的绝对统治地位。 秦设博士官,图书及学术集中于咸阳,秦亡后,项羽焚咸阳,先秦典籍消失,六经仅存易 文、景时期,展开大量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年长秦博士及其他儒生,口述默诵遭焚经典,或秦时隐藏的典籍重新使出,使之传世。 文字、传述方式、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学派,后世统称为“今文经” 古文经的出现:景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宅,得古经;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大批古籍(周官);汉宣帝河间女子献尚书 武帝设五经博士,汉代儒生们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经学正式诞生,国学典籍中儒家经书的传承与衍变: 先秦六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 春秋 秦末五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 汉十二经:

31、周易尚书诗经周礼 仪礼礼记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 北宋十三经:汉十二经加孟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外层神秘,是占卜之书,内蕴至弘至深哲理 诗 “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书上古历史文件汇编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论述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十三经内容极为宽博,其地位之

32、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它典籍所无法比拟的,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皆依从儒家经典。,经之变迁,四经:诗、书、礼、乐管子戒篇。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扬雄法言、汉书武帝纪:武帝设五经博士。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之石碑,树之太学。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丘治六经庄子天运 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九经:易、诗、书、三礼、三传唐玄宗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璀奏定以九经取士 十经: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南朝宋设国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经。 十二经:易、诗、书、三礼、

33、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后),石刻十二经于太学。 十三经: 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时刻十三经注疏,经学的内容,经学研究的工作,在于对不可更动的经书文本加以注疏 注:对经书文字的意义加以解释 疏:有些注太简单,或年代久远,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为疏 解、考证、集解、正义等,都是对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以期阐发经之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经书的内容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及正当性的来源,但难以理解又充满争议,研究经书成为汉代以来最为重要为学术活动 武帝对经学的奖励推行,通晓经书的人获取礼遇,东汉时:“遗子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政权法统、

34、文化价值圣统、学术诠释道统,第三章 经学发展,先秦前经学时代 两汉经学 魏晋南北朝经学 隋唐经学 宋学 明经学 清代经学 民国以后经学,第三章 经学派别,两汉经学 武帝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与其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五经博士共七家。 东汉光武帝时,十四家博士 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二家后汉书儒林列传 今文经:微言大义地阐明孔子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学,认为春秋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主流为“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为大一统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公羊大师 公孙弘: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 今文经的发展趋

35、势 谶纬泛滥、经学神化: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朝堂提倡 继承较多原始儒学色彩,理论内在地包含对现实的批判,为朝政不喜 西汉中其民间兴起古文经,西汉中后期在民间发现的古书 文字篇章差异、经书的解释、治学方法都不同 今:孔子为“为汉制法”的素王;古: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述而不作、信面好古的先师 今: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其政治思想所托,微言大义;古:六经为上古三代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 今:重微言大义;古: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今:关注的重点在于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古:关注的重心在于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 古兴与今衰 西汉后期设春秋谷梁传博士 王莽时,刘歆力推古

36、文经学,新朝时立为博士 东汉时古文虽没有被告立为博士,但是民间影响日盛 今文经发展日趋繁琐+师法、家法束缚+与谶纬纠缠过多,影响朝堂稳定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马融、卢植、贾逵等,弟子众多,今文经学: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东汉初年白虎观会议白虎通 东汉末年,古文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合古今而自成一家,古今文经学之争终结,魏晋南北朝经学,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的变化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 东汉谶纬之说的风行 今文经学神学化 曹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儒家的经术对于读书人登上仕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西晋以后,家世出身成为仕进的唯一依据 汉代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在政治上变得无意义“西晋末年,今文

37、经著作几乎全部散失,只有古文著作还有所保存。 ”,魏晋名士风流,社会长期动乱,悲观厌世思想大盛(文人、士大夫) 名士风流 讲究出身门第 夸耀容貌仪止 标榜虚无玄远清谈 糅合老庄的道家虚无思想同儒家的名教 魏晋风流 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是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 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形迹放浪 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

38、“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玄思风流,玄学,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立言与行事: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玄学分期,正始时期: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

39、道家”说,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竹林时期:阮籍、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其学有“竹林玄学”之称。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强烈反对儒家的名教,驳斥何、王二人之“贵无论”。 元康时期:向秀、郭象、裴頠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生,主张“名教即自然”,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 玄学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有清谈误国的说法。,南北朝时期,有南学、北学之分 北朝儒生比较多地保留东汉的学风,注重讲究儒学经义,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少,学风也比较朴实 南朝更多地继承

40、了魏晋的学风,用老庄虚无玄远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经义比较突出,因此更注意文辞,学风比较虚浮。,隋唐经学的统一,经学被迫发生改变: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对经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隋唐时期,佛道与经学形成了相互对峙、争雄的局面。 隋唐国家的统一,根除:经学多门、师法各异、章句繁杂的状况 选举制度方面:唐朝确立了自愿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的科举取士做法。 科举制度中,考试经书已是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读书人能有统一的经书课本 唐朝政府在各地广泛设置学校,发展儒学,而且大量征用天下儒士做学官。 唐初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宋代经学:理学,对相权威的批判 唐代:应付科举考试而学经,墨守正义的定论,不敢有所

41、突破 重振儒学 :柳宗元清算儒学中的神学迷信思想,以天人不相预观点批判儒学中的天人感应论;韩愈继承孔孟道统,贬斥佛、道来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的提倡,孟子的地位大为提高,开始成为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人 宋代:反对、怀疑前贤:司马光 、欧阳修 、陆游等形成强大的疑古思潮 宋代理学推翻了汉唐经学的旧权威,树立了新的权威。,程朱理学,宋代理学重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历宋元明清,成为钦定的开科取士经典,其地位超过五经。宋明以后以四书为主体的经学是经学发展的新阶段,成新经学。新经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不越于孔孟而又出入佛老。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

42、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 。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基本观点包括: 理一元论:理(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理一分殊: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 “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陆王心学,由张载气学、周邵象数学,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构成宋明理学逐步发展演变全过程。陆九渊(象山)、王守仁 (阳明) 程朱理学

43、将理(道德伦理规范)变成了绝对的权威,而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遭到忽略。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朱陆鹅湖之会 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陆象山之学,与当时流行的,由朱子所弘扬并加以提倡的伊洛之学,有很大不同,由学者吕祖谦出面,邀陆象山与朱子相会于江西铅山县城东南的鹅湖,欲使两家学术会归于一。史称“鹅湖之会”。但讨论的结果不仅未能达到会归的目的,反而使两派的学术分歧更加明显。朱子在白鹿

44、洞书院讲学时,邀陆象山做学术演讲。象山以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直指学者之痼,致使闻者无不汗颜。朱陆在学术争论中所表现出的相互尊重、包容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堪为今日的中国学界效法。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古人将“立德、立言、立功”视为可彪炳史册的“三不朽”事业,王阳明则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将这三者合于一身的儒家人物。从立德上看,阳明同那些真诚的道学家一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道德家,虽命运多舛,但终不移其志;从立言上看,阳明为“破心中贼”,而综合和发展了朱陆的学说;从立功上看,阳明由科举登第而进入仕途,他通晓兵法,善于用兵,屡平少数民族起义和王室的叛乱,建立起他所谓的“破山中贼”的

45、功绩。,清代经学,理学末流空谈心性,不切实际,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空谈,提倡通经致用。” 清代经学出现复古趋势,大力批判宋学。 学术自身发展由盛而出新 明国家颠覆,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感,气力无所放泄 宋明理学在明、清时代,已经成为僵化、虚伪的教条 宋学是注重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发,在治学方法上以思辩为主,清人认为其空疏 汉学是注重对文本与字句的考证,在治学方法上以考证为主,第三章 经学易,易之源 卜术,龟、牛,兆象一百二十体,每体有十条“颂”辞 蓍草,八卦,易取其简易之意 (筮短龟长) 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 六十四卦的产生(由下至上排列) 颂辞收集整理,产生

46、易书(古代巫官也是史官,是知识权威) 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筮官的占筮纪录) 易之别篇 周易、连山、归藏 易之发展 巫术的大发展,阴阳五行,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哲学的起源,儒道等对其进行解释,作传(系辞),儒生“善易不占”,经学易,八卦,八卦,乾代表天, 坤代表地, 坎代表水, 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 艮代表山, 巽代表风, 兑代表沼泽。,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易如何演变成儒家经典,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 孔子不讲:怪、力、乱、神 五十以学易,可

47、以无大过矣 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教书诗春秋,未传易 战国末,阴阳学说、道家学说盛行,儒家受其影响,始研究起易,对卦、爻作了种种解释,借卦辞、爻辞以发挥自己的哲学主张,此种解释流传下来,是为易传,托孔子所作。 成为儒家经典 善易不占,易传,彖辞:断定一卦的寓意 象辞:推演卦、爻的象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 系辞:宇宙、人生、卦、爻 说卦:推演卦象 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 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异同 战国、汉代所作,易传,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

48、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经学易,周易,中国文化源头之一。汉史家司马迁把她列为“群经之首”。 周易包括易经

49、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作者何人,成于何时,迄今仍无定论。汉书 . 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以解经。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包括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易传是儒家学者系统解释易经的著作,共七种十篇,称为十翼,言其为易经之羽翼。 周易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事的得失可以转化;提出了某些劝诫人的行为准则。周易首先是一部哲学典籍。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次易本卜筮之书,易本为卜筮而作。孔子作易传,赋予了其哲学的解释。 周易是儒、道等学派的经典,历

50、代主流易学是“观其德义”,以修身进德,而非筮法算命,“善易者不占”。全面准确研习周易经传及其易学,着重于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把握其阴阳哲学的核心内容,根本是了解和谐的永恒价值。,经学书,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

51、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三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通称 周礼原名周官,汉列入儒家经典(并入礼经)。儒家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一部宏大的官制体系。“周”非“西周”之周,为“周天之官”意。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

52、思想。周礼属古文经。 仪礼,本名礼。春秋战国时一部分当时实施的礼制的汇编。孔子传授六经,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其中的礼经都是指仪礼。汉代礼各篇标题前均无“仪”字。东晋元帝时置仪礼博士,始有仪礼之名。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采用仪礼之名,仪礼正式为经。礼经包括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内容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宗教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 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战国至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为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者礼论之作。戴圣之叔戴德编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载有曲礼、檀弓、王制、中庸、大学等内容,大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唐正式列入九经。,儒家的礼治主义,初人无礼,

53、为满足私欲,没有界限、分际,互相争斗,社会大乱,君师定礼:贵贱长幼分序,各安天命,教人节制、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故,礼为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为信仰,天子为代表。故天子祭天,子孙祭祖先。地生万物为事实,天子诸候祭社稷,祭山川。祖先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后人“报本返始”。儒家教人感恩怀德,努力报答(如三年之丧),礼为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也要秩序和规矩。婚姻、宴会、饮食也有礼,以示敬意和诚心,不能随意马虎。人际关系方面:按尊卑等级各守本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人人能做到,天下大治。 礼是王道的一部分。王道通乎人情。但后人攻击其伪,“礼教是吃人的” 礼乐相合,乐附属于礼,

54、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刑、政,春秋,春秋:古代记事史的通称 古代朝廷大事,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故记事之事多用春秋为名,各国有自己的春秋。传下来的只有鲁春秋,春秋成了专有名词。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获麟,哀其道亡而作春秋 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二百四十二年,纪事按年月日,称为编年史,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鲁国纪元,所记却是各国之事。所记齐桓、晋文之事最多,故后世称“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 史官记事目的有二:纪实、劝惩,但多不易为后世所察,孔子授弟子春秋,以史为镜,多所劝惩。 弟子分散四方,将所记再传播,是为三传。三传注重春秋大义,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春秋大义有二: 明辨是

55、非、分善恶、倡德义、以史为镜 表霸业、尊周室、提倡大一统 解释春秋时,讲究“书法”:笔则笔,削则削 三传之中,左传以叙事为主,公羊、公梁以解经为主,经学春秋三传,“左氏”、“公羊”、“谷梁”,称“三传”。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汉书 . 艺文志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太史左丘明撰,共三十卷。所记载事件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左传以文史见长,记事详实,多用事实解释春秋经文。左传记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史学、文学、美学的价值尤其显赫。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战国时公羊高撰。所记史事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

56、的春秋“大义”。为研究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战国时谷梁赤撰。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记事虽不及左传详实,但持论较公羊传为平正。,第三章 经学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十三经最完善的注疏本,周易正义 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

57、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十七史。宋朝时在十三史基础上补入南、北史两书,又改刘昫的旧唐书为欧阳修的新唐书,改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为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成为十七史。 十八史。元朝时,于十

58、七史外加进宋史,遂成十八史。 二十一史。明朝时,将十七史合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书,成二十一史。 二十二史。清朝时,在二十一史外,加上明史成为二十二史。 二十四史。清朝乾隆时所定的所谓正史。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上,增旧唐书为二十三史,又从永乐大典中搜集薛居正的旧五代史集以成书,形成官方所定的二十四正史。,二十六史,0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卷 0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卷 0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120卷 04 三国志西晋陈寿 65卷 0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卷 0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卷 0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59卷 08 梁书 唐姚思廉 56卷 09 陈书 唐姚思廉

59、36卷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卷 11 北齐书唐李百药 50卷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卷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卷,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卷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卷 16 旧唐书後晋刘昫等 200卷 17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 225卷 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50卷 19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74卷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卷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卷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卷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卷 25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 529卷 26 新元史民国柯劭忞 257卷,史 部,纪传(史记) 编年(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 别史(逸周书) 杂史(战国策) 诏令奏议(唐大诏令集) 传记(唐才子传) 史钞(十七史详节),载记(吴越春秋) 时令(岁时广记) 地理(大唐西域记) 职官(唐六典) 政书(“三通”) 目录(四库全书总目) 史评(文史通义),史学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