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_第1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_第2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_第3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_第4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

2、“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 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

3、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

4、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我主张不再采用“两个派别”和“根本对立”的提法,而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陈启曾 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二、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关系 总之,说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许多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即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但是,他们又否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从理论上讲,在承认物质第一性和

5、意识第二性的原则的同时,否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前一个是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后一个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或客观事物的问题。否认我们的观念能够正确地反映世界,并不等于否认我们的观念是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反映。因此,不能说准物论者就必然是可知论者。 -韩震 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吗,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这一全称判断存在反例。思格斯、列宁的论述都有唯物主义者是小可知论者的情况存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者大有人在。正确解决可知论的有关问题不能获得可知论者的资格。不可知论在哲学的

6、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唯物主义者是台是可知论者.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郭安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质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为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为可能性而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虽然有联系,但不能混同。既不能把一切可知论者都当作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当作可知论者。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各自本身汉含义、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哲学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比较复杂的

7、,我们对他们的哲学要具体分析.也不要简单化,笼统地认为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一定都是可知论者。-李本先 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并非天然绝缘的,唯物主义也并不具备对不可知论的人生的免疫力。相反,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有许多通向不可知论的途径。有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直接就是不可知论者,但由于其理论的不彻底性和内在矛盾或理论缺陷,因而其理论中带有隐性的不可知论的病菌。就象人的生理上有病灶一样,在某种场合、某种因素的诱发下,其理论就可能走向不可知论。在认识论问题上,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很多方面难免滑向不可知论和唯

8、心主义。如在感觉问题上就是一例。-郭安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对旧唯物主义特别是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来说,“本质不可知”的思想并非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过失.旧唯物主义者从静观的感觉、知觉出发,只看到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着人们静观感知制约的一面,他们试图只凭知觉或感触的方式来认识事物,至于离开这些知觉和感触的事物本身究竟怎样,即这些事物的“本性”、“实质”是什么,就可能是不知道的了.因此,在旧唯物主义者中间出现了象洛克、孔狄亚克这样的不可知论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不可知论的思想,但能不能说他们就是不可知论者呢?也许有的同志会这样

9、问。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韩震 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并非绝缘,河北学刊1986年第2期当然,唯物主义者也不都是可知论者。因为是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主要看其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因此,只有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又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承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人、简而言之,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可知论者。 -钟天祥 对于可知论一种提法的异议,陕西师

10、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当我们把不可知论当作唯心主义因素而和唯物主义对立时,我们指的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本原问题上的对立,当我们转到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还讲到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那么唯物主义是作为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作肯定的回答的观点而与不可知论相对立的,而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这样,我们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上,看到了直接对立的两极:一极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至少不能被彻底认识,这在哲学史上叫做不可知论,另一极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这极我们逻辑必然地把它叫做可知论。不可知论的直接对立物是可知论而不是唯

11、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直接对立物是唯心主义而不是不可知论。 -王金福 论可知论范畴成立之依据,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笔者不赞成唯物主义者必然是可知论者的观点。首先,该观点与哲学史不尽符合。其次,该观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众多旧唯物主义者所以倒向不可知论,原因在几:其一,脱离实践考察认识;其二,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其三不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其四,不理解人的思维的抽象力可以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从而把握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马捷莎 唯物主义者不必然是可知论者,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错误命题“同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

12、本对立”这一正确命题纠缠在一起。两者综合,超党性倾向发生了:一方面把不可知论排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之外,另一方面又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消融在“可知论”之中。-钟山晓 “可知论”是个超党性概念,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3期三、不可知论的性质不可知论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古代纯粹的不可知论,感性知觉范围外的不可知论,具有调和性质的不可知论和“羞羞答答”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这个过程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具体特征说明:第一,不可知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并没有遵循由思想、“经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而它对感觉和经验的重视以及感觉源泉的不明确,却表明

13、了它的唯物主义属性。就不可知论没有明确地说明感觉的源泉是精神来讲,它在实际上是遵循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就它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知觉范围内,而否认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来讲,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就不可知论总的倾向来看,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否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企图限制这种认识,即把人的认识局限在可感知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在扩展着不可知论者的感性知觉的界限,改变着那些不可知的内容和界限,迫使他们不得不按着可知论的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物及其特性,从而一步一步地在暗中偷运和趋向唯物主义。不可知论的这个不自觉的变化过程,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也是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14、论克服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局限性的过程相一致的。第三,不可知论是一种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更狭隘、更暧昧、更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刘彦生 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从不可知论的演变和特征看它的属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在哲学上的失误并不是因为它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而是因为它在认识论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认识论上的一种形而上学。具体说来,不可知论的形而上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二,在现象与本质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第三,在一般与个别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四,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15、上的形而上学。总之,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性是不可知论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不可知论者的根本特征。不可知论的哲学的性质,并不在于它是唯物地还是唯心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而在于它在认识过程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由此可知,认识中的形而上学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哲学性质。 -韩振峰 也谈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兼与刘彦生同志商榷,求是学刊1986年第2期 不能把不可知论直接定性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也不同意“不可知论实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看法。不可知论“只是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与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可知论”不是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便是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前一种结合,则它是“唯

16、物主义哲学学派”,后一种结合,则它是“唯心主义哲学学派”,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它一定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学派”。 -吴大益 颜志林 论不可知论的性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有着本质、内在的联系,即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不可知论性质的分析和哲学史上各种类型的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的考察,并分析了不可知论产生的根源,认为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与唯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产生的前提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从总体上、本质上看是唯心主义的,但并不排斥他们某些思想的积极

17、意义。 -袁学文 也论不可知论的性质与吴大益、颜志林同志商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哲学史告诉我们,不可知论作为一种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它所赖于建立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种情况:(一)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不可知论。(二)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不可知论。(三)建立在折衷主义基础上的不可知论。以上这三种情况在哲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它告诉我们,作为认识理论的不可知论不仅可以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块,而且也可以同折衷主义乃至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既然如此,怎么能将不可知论仅仅同唯心主义拉扯在一块呢? -韩振峰 王亚民 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吗,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84

18、年第3期不可知论既不是必然属于唯心主义,也不是必然属于唯物主义;它既可能属于唯心主义,也可能属于唯物主义。这并不是要抬高不可知论,而是为了恢复不可知论的本来面目。唯物主义与不可知论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由哲学史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了事实。在哲学史上确有一些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的,即承认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则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但是他们同时又否认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和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可能性。总之,说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说唯物主义与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这既不符合事实,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唯物主义与可知论之

19、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地,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袁贵仁 韩震 不可知论属性刍议,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列宁指出不可知论的本质特点是不超出感觉,否认感觉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在不可知论那里,世界的本源问题在形式上被取消了。从表面上看,不可知论似乎是回避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超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而在实际上,它却是作了一种特殊的回答。它的回答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心主义。这是因为,在它关于世界本质的特殊回答中,既没有完全否认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即唯物主义前提),也没有完全否认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的(即唯心主义前提),在它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可

20、能的假说。很显然,不可知论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线之间选择了一条调和路线、中间路线。-莫立波 列宁论哲学上的中间派不可知论,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不可知论问题的本质是关于本体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认识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一般地说,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本体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或者认为本体虽然存在,却不能被人的思维所认识。这种观点尽管总体上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但却深刻地触及到哲学的本质问题,如本体与现象的区分、认识的不同对象与不同方法以及认识的限度问题,因此成为推动本体论思想发展的巨大动力。-张都爱 重思不可知论,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不可知论的错误实质主要就在于它认识

21、上的形而上学性。首先,不可知论者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形而上学地把思维与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在二者之间设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根本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其次,不可知论只看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夸大了感觉的有限性。第三,不可知论的另一错误实质就在子它形而上孚地割裂了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照镜子式为直观反映,而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的过程。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包括许多环节,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孤立化或绝对化,都有可能导致不可知论。认识过程中的这种形而上学性,就是不可知论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韩振峰 对不可知论的哲学探讨,河北大学学报19

22、85年第4期正如列宁深刻揭示的:“不可知论的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可以说,历史上很多不可知论者都是以“不超出感觉”,“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再前进而得出的悲观结论。彻底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是这样,二元论的不可知论也是这样,唯物主义中的不可知论者还是这样。只要在认识的来源一一“感觉”上失足,就完全可能导致不可知论。-邓才云 试论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论的方法兼谈唯物主义并非都是可知论,绥化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四、不可知论的意义首先在社会作用方面,不可知论断定人们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

23、性,认为人们得不到关于任何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然而不可知论者们在论述其不可知论思想时,对号召人们起来反对宗教神学起到启蒙作用。其次在认识作用方面,不可知论理论本身虽然是错误的,但是持有不可知论理论的哲学家们在论证各自不可知论观点时则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提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二提出了科学发展中科学知识如何可能、是否存在着普遍必然性知识的问题。其三提出了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关系、无限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其四不可知论在认识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不可知论在以否定或怀疑的方式对待客

24、观世界的认识时却打破当时一个或几个理论独占鳌头的局面,暴露出了一些在可知论旗号下掩盖着的肤浅认识,把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启发人们对其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使认识不断超越自身而向前发展。 -包大明 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丹东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一方面,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上的怪论,在历史上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另一方面,它自身包含合理因素,在历史上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必须肯定的。下面我们从社会作用和认识作用两方面略加论述。首先分析社会作用方面。不可知论阻止人们认识真理,其社会作用无疑是消极的。不可知论对宗教神学的怀疑在休谟那里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再分析认

25、识作用方面。不可知论者在探索思维规律的过程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他们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又往往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促使哲学家思考,推进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刘井山 试析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历史作用,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一方面,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上的怪论,在人类认识史上有消极的影响,这是首先应当注意的。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包含合理因素,在人类认识史上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必须子以承认的,而且这一思想迄今影响着人类的认识。就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不可知论是作为破除旧的思维方式的局限而提出来的。首先,不可知论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与人们认识相伴而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无疑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其次,不可知论促进了新的思维方式的应用普及,并为科学的全面生长并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难想象,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如果没有与可知论相对应的不可知论,当今的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是可能的。-张华荣 不可知论和人类认识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