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采薇》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采薇》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采薇》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采薇》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采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

2、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

3、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C) 漂泊、远游、战争。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

4、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5、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薇 诗经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

6、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鱼服(

7、) (6) (xian)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 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 曰:

8、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止: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 载: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

9、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 靡: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 烈: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温暖。如:春日载阳。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 孔: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很,甚。如:孔武有力。

10、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华: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精华。如:物华天宝。敬辞。如:华诞,华居。 (10) 思: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 戒: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离散:如:一别如雨。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灌溉。

11、如:水能自雨田。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

12、)课文分析 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

13、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五)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 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

14、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教后感言: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

15、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16、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三、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项目叙述或回答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

17、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玁狁(xinyn)不遑(hung)不来(li)孔疚(ji)靡盬(mg)喧嚣(xio)寰宇(hun)神裔(y)肴馔(yozhun)宅邸(d)逃遁(dn)象弭(m)归聘(pn)四牡(m)骙骙(ku)小人所腓(fi)雨雪霏霏(yfi)载渴载饥(zi)整饬(ch)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

18、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3解释加点字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学常识填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相传著

19、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国籍)盲诗人(人名)所作。5翻译下列句子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君子所依,小人所腓:6默写填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

20、去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了解作品主旨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

21、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堂成诵3、自主学习奥德赛。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结构分为五个小节: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二、奥德修斯的疑虑;三、神女证实;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五、返乡的坚定决心。内容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表现手法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答:通过场

22、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四)合作探究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乡思情结的内涵:(师评:故乡是一

23、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五)比较鉴赏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

24、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

25、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

26、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六)交流延伸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

27、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

28、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

29、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

30、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

31、“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三、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