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_第1页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_第2页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_第3页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_第4页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age 2,本章主要内容:,Page 3,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即: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Page 4,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他是在个体与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Page 5,二、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亲子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Page 6,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狭义,广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感情关系 依恋,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Page 7,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感情联系的一种倾向。 他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链接、纽带或持久的关系。,Page 8,(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个月前) 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

3、。,Page 9,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 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 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明显减少。,Page 10,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 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Page 11,(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Page 12,1.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者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 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这种类型的儿童比较少。,Page 13,2.安全性的依

4、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Page 14,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有些发怒。,Page 15,(三)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接触 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5、,Page 16,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Page 17,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 家庭结构 家庭规模 出生次序,Page 18,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6个月时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同伴之间的交往,这是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物体中心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Page 19,(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从3岁开始的。 3岁左右,幼

6、儿常常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Page 20,Page 21,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一)外表 (二)社交技能 另外还有: 是否有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Page 22,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一)被忽视型的儿童 (二)被排斥型的儿童,Page 23,怎样帮助问题儿童交友? 首先,要是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 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

7、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Page 24,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Page 25,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Page 26,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

8、期望。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姓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Page 27,二、学前儿童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Page 28,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1422个月的儿童中,男孩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游

9、戏中性别差异更加明显;男孩更喜欢和男孩玩,女孩更喜欢和女孩玩;6岁男孩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男孩优于女孩。,Page 29,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着;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性别行为具有强化作用。,Page 30,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

10、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 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Page 31,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Page 32,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Page 33,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

11、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女孩。 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Page 34,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建议: 1、鼓励孩子向异性

12、学习 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4、顺其自然 5、避免走向极端,Page 35,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等。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Page 36,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

13、为的主要动机。,Page 37,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 (2)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Page 38,(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够理解隐蔽线索 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 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Page 39,(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不断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去理解父母亲的心理感受,逐渐让孩子形成主动去考虑父母的心情,进而形成稳定的移情能力。 同伴交往,P

14、age 40,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Page 41,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电视媒介 (二)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家庭、同伴 (三)移情,Page 42,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Page 43,(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言语攻击与生理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

15、可接受的攻击与不可接受的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Page 44,(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age 45,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惩罚 (二)榜样 (三)强化 (四)挫折,Page 46,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中可能存在两极化现象,Page 47,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一)任性 (二)依赖性强 (三)自私 (四)不合群 (五)胆小,Page 48,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