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ppt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ppt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ppt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ppt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1、大学原为 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抽出,编次章句。 将 、 、 、 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成为儒家经典。,礼记,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 “传”十章。“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 “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下来。它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 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明德 新民 至善,美好的德行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 学 三 纲 领,大 学 八 条 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

2、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疏通文意,第一段: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显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 (3)亲民:“亲”应为“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 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探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 未之有也(14)!,(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一切。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

4、言,指枝末、枝节。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了,那是不可能的。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1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第二段,诚其意:使意念真诚。意:意念,意志。 毋:不要。不要欺骗自己。宾语前置。毋欺自。 恶(w)恶()臭(xi):前一个“恶”字用作动词,厌恶。后一个“恶

5、”字是形容词,不好。臭,气味。恶臭,不好的气味。 好(ho)好(ho)色:前一个“好”字用作动词,喜爱。后一个“好”字为形容词,美好。好色,美好。 谦(qi):同“慊”,满足、满意。,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指独处。 闲居:独自呆着的时候。 厌然:躲躲闪闪的神态。掩盖、掩藏的样子 掩:掩盖。 著:显明,这里是使显明,标榜的意思。 如然:好像一样。 这就是说内心的真诚,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状语后置句。中:心中。,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

6、其心。,第三段,正:使端正。使自己的内心端正。 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愤怒。 心不在焉:内心如果不在正位。焉:于之,兼词。,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 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四段,之:即“于”,对于。 辟:偏颇,偏向。 哀矜:同情,怜悯。 敖,骄傲。惰:怠慢。 硕:大,茂盛。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7、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3)如此。此谓一言偾(4)事,一人定国。尧、舜帅(5)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6)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7)。所藏乎身不恕(8),而能喻(9)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悌(t):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侍奉长官 慈:指父母爱子女。 机:作用。 偾(fn):败,坏。 帅:率领,统帅。尧、舜用仁爱来率领天下,老百姓就跟随他们而追求仁爱。状语后置,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8、 非:批评。 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喻:开导。,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6)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第六段,(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

9、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5)絜(xi)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6)此:乃,才 。,课堂测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如有活用请指出。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知止而后有定。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见君子而后厌然。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7、上老老而民兴孝。 8、上长长而民兴弟。 9、如恶恶臭 10、如好好色 11、此之谓自谦 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3、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翻译,有特殊句式请指出。 1、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0、,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研讨与探究,内容归纳(请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形成一个阅读提纲) .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 .解释如何“诚其意”。 .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解释“齐家”和“治国”。 .解释“治国”和“平天下”。,问题探究(一)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2、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

11、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3、三纲和八目是怎样的对应的?,3、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 4、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 。 5、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周记,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12、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仔细领悟课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提示:文章中的“慎独”、“修身”、“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等语句都很值得我们品味。,问题探究(二)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如平天下的条件是治国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

13、物的结果是知致,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文章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 语言工整, 多用顶针排比,1、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如一,所以应该在无

14、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15、。,2、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

16、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慎独教育”,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康熙,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曾国藩,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

17、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到种子发芽。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发芽的。,诚实的孩子,智子疑邻,战国末期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下大雨,墙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偷东西。”富人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这天晚上富人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那个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财物的是邻居家的老人。 亲疏关系影响人的判断力。,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