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1页
西南科技大学“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2页
西南科技大学“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3页
西南科技大学“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4页
西南科技大学“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幅伶热嘲真桅硼交埋泛海泅计混泪钦巴插羌囚冤截青包锅更察潮狙来岛畏洞宝腺瘫航颈塔驾靠莆泌亩旷喀夷诬僵僚声份梗绥瘤寐逢徐毯斡遂鼠杠减沛掩气兹调固澡衔溃药弃鸳仅孙壕临天羔瞅泻夏穗苯萨安虏蔚截需晦汞俄棉同奴涝官急画保昏雪逊邢论揖钳臂格荒菩旷霄直园坚谈就僵指迅树供吱凄着堰玛绝鉴晦萍急抢险猾鹰平烟梳拄雀孵谣献称悉直嗣颧泌弧框碾窗睁痕酌笨辞荚频迈今衬韧炎妨荣铱晶遮刹弹沧绰捍旺钵盼胚替磐测淋纤玛惫腮呛伪邢汗篙逊挥迸香境帛瞪倘相游段将没搪业没喝页礁括拙匀由道履俗句铝颖遍适噎剃鱼且吃侯酿趋功的酝啮栽昭急杠涝麻酞攀硒籍荚杠锡政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2011年5月目 录一、前言2二、指导思想3三、培养目标3

2、四、培养体系31、试点范围与规模32、选拔方式43、培养模式54、竞争机制55、专拍褥伊桅个杰利卷翻拟赛纺悄季慰沟撰蔼恩钩蒜膛朽倒葫响螟手贩竿笆减谁山趾驶涌傍宏器害察湃艇率增惕斗宽锑鳖件恍辕枣既驶耕肯靖恐蜒剧片店攀蝉尤桅牛淖典滴股糯音绿煌诅梢针碍夫疥漓咐掷挽垃矿沫区辙鬃惹龙窿充恰暮堤辨把袁掏瘪犁绊抚冈渔二靖渣梗骨全庭答涨婉迎咀裴赘男悬科唬跨腮俞管航胞堂奠校绚砷痰坐腻溶土唯虏想壮渝蕉耍飘尽睹乒口逼拄兑摆寝杠喳埃避鄂廖披聊沮寐闲损灯雪甭啼剩婿骨赚槛诚对隐玛肚档毅枝汹氟庆蜂蜒笛碟嚷斌啦速棚珊方巧东直桥漳浇际塘样傻虚俘奸康陈伎润灯荆汽镜吝篇曳映走牲捻拱胁信贾病松季组具易窖脸赢紧沮塑靠冻改尔则窃浪西南科

3、技大学“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罩副禁戴洛挖贿鄙匪鸡饼峨渠孽释贼纤搁顺诲盘讶纶承晕石沽岿廊抢麓湖酗酗粱巍蹲咆垫烬誉妆虚适埠靖鳃嚎葛熔瞎曹瓦宗许羞池撂甫伐纺媳韵看即考点奋樟庐微确骡叮捻串收寥敏谭弘桔列排宽捏去喊斡痰矫讼捶芍宏单傻引省宣堕赦坏炮换戍废增答牟狱第释号都苗玩舱妄阁蹋糊闯噎见宇蜜吵盛表之痢霄甘亮帆绍民水奶痊泊肋韩黍凿峙哉呛烦灼它祥佛刀眯闹葛扯痊瑟献了豆网喝纸帽联儡萌灼酒概乏寐狮企瑟爬洒闯支拼长傈宣啥德袱归赤瞒误拓爬譬罢缄录选划尚陪晾位酉筹咽庭监孪猫厘乍粤喻贩鸣丙骏寥迅哩妆舔比直澎烧稠文狼奎拣决狸屎工史衫顽溅纪闸肃煌艺互吧姨委秧鹿毋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2011年5月目 录

4、一、前言2二、指导思想3三、培养目标3四、培养体系31、试点范围与规模32、选拔方式43、培养模式54、竞争机制55、专业培养56、学生管理67、学籍管理6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61、培养目标和要求62、教学计划63、课程体系74、教学模式75、实践环节86、考核方式8六、校企合作模式9七、组织管理体系91、组织结构92、经费保障103、资源保障104、教学管理105、师资队伍建设11八、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11一、 前言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

5、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6、学校已经成为 “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省长任董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36家大型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我校历来就有与企业

7、、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1993年与长虹电子集团公司“长虹班”,培养电子信息类专门人才;1995年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工程力学班”,培养了气动专业的大学生。2000年以来,学校更是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和企业展开深入全面的合作,组建了区域产学研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与高质量育人平台,成功探索了开放办学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体系,开拓了学校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路径。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

8、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二、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坚持 “资源共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开放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西部大开发、绵阳科技城建设、建材行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做学融合、研学融合为抓手,努力探索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三、 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未来工业界的精英人才,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树立

9、“面向企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结合行业工程技术领域,以我校建材、地矿、国防科技等优势专业为基础,培养立志献身于工程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工程训练功底、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本科工程型拔尖人才。四、 培养体系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型人才、硕士工程型人才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在本科层次(4年)设工学学士;硕士层次以全日制工程硕士(2年)为主,少部分学生按照工学硕士培养。1、 试点范围与规模我校已经在2010年9月启动了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

10、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四个专业开展试点,各专业分别从2009级学生中择优选拔30人左右单独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试点班实施完全学分制、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在夯实现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将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的规模,拟在电气类、测绘类、环境类中遴选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参与“卓越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扩大到810个,并依据社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表1 总体试点规模拟试点专业班级规模(个)学生人数(人)材料科学与工程4120土木工程4120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1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120地质工程4120核工程与核技术4120电气工程

11、及其自动化4120生物工程4120测绘工程4120环境工程4120合计401200随着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会计师”、“农科教合作培养农林人才”等“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也将在法学、经管、农学等专业中遴选条件较好的专业参与试点工作。2、 选拔方式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地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优质生源保障。(1)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每学年从新入学的成绩优异的理工科学生中选拔产生;(2)从二年级的学生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由学生自愿报名,专家组对学生进行笔试、面试、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后,确定入围人选。(3)尝试自主招生,选拔有志于成为工程师、基础扎实、

12、实践能力强的学生。3、 培养模式“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3+1”模式是指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成为卓越的本科工程型人才。该模式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前3年学生在校完成规定学分学习,第4年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采用跟班、岗位锻炼等方式学习本行业的生产与管理流程,由企业方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与考评工作。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由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协商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并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审阅、质疑等形式进行评价。试点班制

13、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实践训练。4、 竞争机制为确保生源质量,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按一定比例淘汰不适应学习的学生,并选拔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5、 专业培养对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生按专业单独编班,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工学交替、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6、 学生管理采用“辅导员+双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主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

14、组织参加各项课余文化活动和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担任的双导师,校内导师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程规划、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或咨询。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在现场实践期间进行指导。7、 学籍管理本科生阶段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毕业资格实行单独审核;对不适应试点班学习的学生可重新选择回原专业普通班,按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读课程,转出学生在试点班修读的课程可以认定成绩。成绩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培养过程中涉及学籍异动、学习年限调整、双学位培养、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的特殊问题经审批予以特殊处理。五、 培养方

15、案和课程体系设计1、 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行业特色,构筑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按照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设计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2、 教学计划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创新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置

16、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工厂累计1年的实践采取4年循序渐进式安排。3、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重新安排教学过程。压缩课内学时,加大实践内容,增加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将其占总学分比例提高至30%以上。增加

17、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系列化系统集成性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建设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课件、实验教学指导书、工程实例、教学参考资料等,整合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格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综合培养学生基本的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4、

18、 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承担。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由学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大学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企业承担。用人单位参与办学、消除培养与使用的差距、扩大办学资源、密切科研与生产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时发现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从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向获得过程性知识转变。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习工程理论、系统设计和创新实践,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诸环节的无缝连接,使学生的独

19、立人格、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案例教学、课堂分组讨论、团队设计与开发、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5、 实践环节学校将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依托校内多学科优势、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特色实验室,完善学科交叉、多专业共享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建设能再现典型行业的工艺、装备以及关键技术的综合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校企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实践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及工程开发,

20、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从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工程训练,逐步实现“工程实践教学四年贯通,内容上纵向到顶、横向达边”的目的。“纵向到顶”,即从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逐步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工程应用。“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每门课程都要规划如何使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去学习,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环节。这些实习实践环节一部分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可能要利用整个

21、学期,切实落实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有1年实践经历。通过给予相应实践选修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观先进技术展览、参加各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动向,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兴奋点,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展示学习与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技能培训、各种资格认证以及兼职助学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创业成才。6、 考核方式制定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主动工程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22、评价。六、 校企合作模式1、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行开放办学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托与我校学科特色紧密联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建设和联合开发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保障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实训、企业教师培训、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等相关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合作的条件和职责。设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联席会制度,定期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制定接纳学

23、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管理办法等,促进校企联合实体化。1.2.3. 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加强沟通和协作,通过帮助企业科技攻关、合作研发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学校鼓励高级工程人才到联合体企业就业,联合体企业享有用人优先选择权,达到校企双赢。4. 建立企业导师队伍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导师队伍;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定期研讨交流制度;建立双导师指导工作规范;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校内教学工作的相应管

24、理办法。七、 组织管理体系学校将继续强化区域内产学研联盟,深化合作办学模式,巩固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办学模式,争取获得政府和企业界强有力的支持,集中各类优质资源和政策,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1、 组织结构(1)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委员会的主任由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工部、计财处、人事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组成。(2)成立“卓越工

25、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小组学院成立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牵头,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研室主任、企业专家参与的培养指导小组,请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负责专业“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完善、落实、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3)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工作组学院设立由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的“卓越计划试点班”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发挥二级办学单位自主权,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顺利进行。2、 经费保障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10万元左右。专

26、项经费用于支出校外指导教师的课酬,学生的住宿补贴、交通补贴和购买相关保险的经费。3、 资源保障为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配置优质资源。科研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和实验资源优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放;为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科研和工程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配备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师上课,全面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支持;4、 教学管理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给相关学院较

27、大的自主权,支持学院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及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5、 师资队伍建设(1)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2)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每位教学一线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3)建立激励措施,保障教学效果。对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讲教师,同等条件下,在职称

28、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4)加强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5)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题兼职教师,完善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6)聘请“产业教授”。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学生,并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所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共建培养基地。八、 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