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Germany Universal Bank Institu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作者姓名:武瑾专业:国民经济学导师姓名及 职 称:马春文副教授学位类别:经济学硕士论文起止年月:2005 年 1 月至 2006 年 4 月吉林大学硕士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 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2、全意识到本声名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学术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06 年 4 月 24 日2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 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 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 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论文级别:硕士 博士学科专业:国民经济学论文题目: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06年4月24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
3、:长春市通化路39号(130061)作者联系电话者姓名武瑾论文分类号F835.16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2003213017学位类别经济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国民经济学培养单位(院、所、中心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学习时间2003 年 9 月至2006 年 6 月论文中文题目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英文题目Germany universal bank institu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关键词(3-8 个)全能银行风险监管导师情况姓名马春文职称副教授学历学位在读博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论文提交日期2006 年
4、 4 月 30 日答辩日期2006 年 6 月 8 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内 容 提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各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能银行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主要制度。本文介绍了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制度的涵义和内容,阐述了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及全能银行的类型,分析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说明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剖析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指出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全能银行成功运作的根本。最后,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论述了我国
5、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及建议。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已具备了实行全能银行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是政府应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加快推动中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目录绪论1一、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制度3(一)混业经营及其理论基础3(二)全能银行制度的涵义及类型4二、德国的金融制度全能银行制度6(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6(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7(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主要优势8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及其监管11(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11(二)德国全能银行监管制度的形成及监管主体12(三)德国全能银行监管的内容及特点13四、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
6、银行业的启示17(一)全能银行制度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17(二)我国银行业经营及监管制度的历史回顾及现状18(三)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必要性分析20(四)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可行性分析24结论28注释29参考文献30论文摘要(中文)1论文摘要(英文)1致谢绪论(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上个世纪 60 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1。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19 世纪中叶后,德国银行制度经过银行体系的雏形、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 东西德国的统一等重大历史阶段,已经形成
7、了体系完整、规模巨大、特点鲜明的银行制度。银行业采用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德国银行是混业经营模式最成功的典型例证。随着我国加入 WTO,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混业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分业金融还是混业金融的问题始终是西方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有经济学家、法学家、金融监管机构、政治家和各大金融机构。相比之下,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直到千年之交的时候才逐渐升温,并且主要把目光聚集在美、英、日等国,对欧洲大陆乃至德国的情况关注不多。目
8、前,国内研究欧洲或德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的专著很少,文章也不多,且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以德国的全能银行制为切入点,试图对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首先,论文阐述了混业经营和全能银行制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为更好地阐述后几部分做理论和概念的铺垫;随后论文围绕德国的特色逐次展开,以历史和现实统一的手法详细阐述德国全能银行制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和特点,着重分析德国全能银行制的风险及德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最后,论文对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三)论文的结构安排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制度的涵义和内容,阐述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与全能银行的类型;第二部分概
9、述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分析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剖析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及德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内容和特点,指出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全能银行成功运作的根本;第四部分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论述我国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及建议;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借鉴德国全能银行制的成功经验, 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实行全能银行制度。一、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制度金融系统的运作分为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全能银行制是银行业从事混业经营的重要形式,其思想和理论依据也来源于混业经营的思想和理论。(一)混业经营及其理论基础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
10、科学的组织方式互相进入对方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这里的混业经营有其特定涵义:第一,混业经营范围的界定。混业经营主要指在金融领域内部各机构之间的业务兼营,不包括非金融与实业贸易领域的混业经营。第二,各主要类别的金融业务或金融机构之间应设立严格的“防火墙”以防范金融风险和操纵市场。第三,混业经营包括自我经营(风险自负)和服务经营(风险由客户承担)两类,两类收益相互支撑、相互弥补,从而可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稳定性和资产的安全性。混业经营是市场经济深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混业经营符合社会大生产中的“利润平均化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与市场竞争的最初目
11、标和最终结果,都服从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的平均利润率规律2。企业最初进入市场的目的是为投入一定量的资本以获得同业平均利润率或更高的超额利润。获得小于平均利润的企业则被淘汰或转向其他市场领域,高于平均利润的企业则继续参与竞争。分工是为了专业化,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混业则是为了弥补单一业务的有限性、单调性, 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克服资源和利润来源单一以及风险相对集中的弊端,实现取得社会平均利润的目的。混业经营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竞争规律,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单位成本物耗、能耗及工资成本的降低,从而
12、促进单位产品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和边际利润的提高。一般情况下,由于竞争的需要,单位产品价格降低会导致利润某一时期也在降低,但一般应是产品利润降低幅度小于单位成本降低幅度,否则,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要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水平,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活劳动能力,尤其是尽量开拓较少占有物化资产、活劳动比重和高技术运用比重大的新产品、新业务,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的利润率。在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互相合作,开拓低风险、低资本占用的代理业务,为消费者提供组合式金融服务,有利于金融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率的提高。混业经营可以分散或规避经营风险。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
13、与社会活动中存在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源于科技的发展、经济运行周期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习惯改变与层次提高而产生的,是无法回避的;而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通过经营决策者主观正确判断以及资产的投资组合加以防范、分散和规避,以达到承担有限风险、获取稳定收益的结果。资产投资组合主要包括:资产的多元化、投资品种的多种种类、资产及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及动态平衡。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企业和投资者更好的进行资产和投资的多品种组合,尽可能的降低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增加投资效益。(二)全能银行制度的涵义及类型全能银行制度亦称综合银行制度,根据德国 信用业法的规定,银行经营范围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贴现业务
14、、信托业务、证券业务和投资参股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的业务,这就是全能银行3。全能银行的效率特别体现在信贷业务和证券业务的优势互补上,证券业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而银行业也可以通过证券业务进一步密切同企业的关系,争取更多的客户,促进其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银行利率和证券行市成反比,所以当利率下降、银行贷款收益减少时, 可以由证券行情的好转来弥补;而当证券行市走低时,通常借贷利率上升, 贷款收益将增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银行在证券市场上的损失。全能银行制度使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希望尽量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和
15、财务状况,但由于业务限制,它们只能了解有关企业客户的某一方面信息,因此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加强对企业资信的全面了解,减少信用风险。银行可以持有企业股份,通过股权、投票权和监管成员的身份对企业施加影响,它既是债权人也是股东,减少了介于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同时允许银行向企业派驻代表, 可以促使银行对所贷款企业抱以长期投资的眼光,这就是全能银行制度的要件。严格意义上的全能银行等于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再加上非金融企业股东,它更多反映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结合, 在这种体制下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在内的许多金融业务是被联合提供的。在全能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基本不受限制地提供商业
16、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其他金融业务,并逐步发展成为金融百货公司。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全能银行制度下,并非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全能银行,法律赋予金融机构自己选择经营范围的权利,实际上,在全能银行最发达的德国也有许多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桑德斯和沃顿从理论上确认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全能银行:(1)完全一体化全能银行。它是指一家单独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所有金融服务,事实上这是一种理论模式,目前尚无实践证明。(2)部分一体化金融混合公司。它的特点是在同一家机构内部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又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而通过在法律上另设的子公司从事保险、抵押银行业务、资产管理、租赁融资、管理咨询、保理业务以及其他的专业业务,德国
17、银行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3)银行子公司结构。在这一结构下,银行作为母公司,其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和发放商业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而包括投资银行和保险等业务在内的一系列其他金融业务则是通过法律上另设子公司进行,英国银行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4) 持股公司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一家持股公司拥有在法律上分离和独立注册的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子公司和从事非商业银行业务的子公司。非商业银行业务可能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部分经允许可从事的非金融业务。出于对机构的安全和利益冲突的考虑,可以在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美国银行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二、 德国的金融制度全能银行制度从 15 世纪起,德国的银行、钱庄业
18、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且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初步形成,并最终形成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制度。(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 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1586 年,法兰克福成立第一家私人银行。到 19 世纪 60 年代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以及抵押银行纷纷成立,达到设立的高峰。在 19 世纪,由于政治的分散,德国影响最大的是家族银行,直到 19 世纪中叶,才出现了联合股份银行,它被授予广泛的权利,这一时期德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发展到能为工业大范围融资的程度,大部分的企业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内部融资,从而导致银企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银行向大企业
19、派出董事,而一些大企业也在银行的董事会拥有席位,银行和企业的紧密关系推动了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即一家公司与某一家银行之间建立长期的关系, 而且由这一家银行满足企业主要的资金需求。1871 年德国统一后,实行了以金马克为基础的货币制度。 19 世纪 70 年代后,德国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和大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20 世纪初, 德国的全能银行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面对战后资金的严重匮乏,德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债和基础设施金融债券的发行,银行积极参与证券的承购和包销,全能银行体系逐步恢复、重建。在德国统一后,德国为防止通货膨胀,联邦银行数次提高了中央银行贴现率和抵押贷款率,有效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
20、,德国金融体系在资金融通和货币政策调控方面运行良好,顺利实现了金融制度的变革,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2.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制度的特征是全能银行( Universal Bank ,又称为综合银行)4,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事业投资。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始于十九世纪德国工业化的早期,德国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足
21、够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要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企业不仅需要银行提供大量的短期流动资金,而且还需要银行提供大量的长期资本,以便进行基建及购置设备,因此,从一开始德国的商业银行就要既为企业提供创业资本,又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以后又要不断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归还旧债的资金,这就形成了全能银行。德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大银行的形成,通过激烈的竞争,银行业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而逐步形成了对经济生活有着强烈影响的大型全能银行, 德国的企业也形成对银行的严重依赖,银企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二战期间,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曾被迫购买企业的大量股票以抵偿银行的贷款,使银
22、行与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形成了银企紧密结合的特色。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受到美国等盟国的压力,被要求分离,但是,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保留了全能银行制度。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制度的运行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全能银行制度不仅没有使德国的金融体制陷于不稳定和动荡中,而且还有力的促进了德国银行业发展壮大,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莱茵河经济奇迹”的出现。(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1德国的商业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业务,可以从事“全能”的活动,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
23、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可以说,全能银行具有充分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一特点使得全能银行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可以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从另一方面看,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稳定性。2. 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全能银行较为普遍的是,除了在境内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
24、的方式,普遍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会被认为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3. 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全能银行具有广泛的集团外部互相持股结构,表现在两方面:( 1 )全能银行和自身股东相互持股,正是依靠这种集团外部的相互持股结构,德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体系中独创了“整体金融服务”的经营理念。( 2 )德国全能银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债务类有价证券和股本类有价证券,并作为股东代理机构,参加非银行部门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4. 德国的全能银行
25、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不仅提供全套服务,而且是一级市场最大的买主,此外,全能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从事代理证券买卖和自营业务,德国的金融市场被几家大的金融集团垄断。5. 德国的全能银行对工商企业有着很强的控制能力。首先,一家银行成为企业的“居家银行”即基本开户银行,使银企关系密切,商业银行以提高贷款为依托,从借款企业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其能够监督和控制企业。其次,银行通过对工商企业发放贷款和代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的办法,促进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结合。第三,商业银行持有企业的股票, 通过参股的方法使两者关系紧密,可以控制企业。第四,商业银行代客户保管股票,在一定条件下,经保管帐户持有者同意,银行
26、可以代替客户行使其持有的股票和其他资产单据的表决权。第五,银企之间还通过人事关系的结合来加强联系。(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主要优势1. 范围经济优势。范围经济是指能够运用相同生产和服务手段生产出几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以避免劳动和资本以及公司的管理、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复建设而带来的效率。在范围经济一定的条件下,如果银行经营 N 种资产的成本小于 N 家银行分别经营其中一种资产的总成本,就说明银行达到了范围经济。全能银行既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又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所以存在获得范围经济的机会。全能银行也可以被看作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水平合作。标准的金融理论表明,合并可能会产生协力优势,即规模效益和效率
27、。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广,能够为客户同时提供多种服务,经营成本低, 在保障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全能银行在应付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挑战中,表现出较高的应变能力、灵活性及较强的竞争力。2. 资金优势。全能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依托,具有聚集大量资金的能力, 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全球性的业务,银行需要动用巨额资金,因此对于没有足够资金为基础的投资银行,很多重要业务将难以开展,显然,全能银行在资金融通、资本基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国际性的收购与兼并事件日渐增多,不仅要求投资银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而且要求投资银行以雄厚的资金为企业购并融资。如荷兰国际集
28、团收购巴林银行,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同时资金优势也带来了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如瑞士银行公司高薪聘请芝加哥金融衍生工具专家;美国富达投资公司每年用于信息系统扩充的资金高达 5 亿美元,以促进传递渠道的高科技化。3. 成本优势。从银行客户的角度来看全能银行,就全能银行客户而言, 顾客可以从一家全能银行获得其需要的多种金融服务,需要多种金融服务的顾客从单一的一家供应商那里所购买服务的所有成本包括服务的价格,再加上信息、搜寻、监控、订约以及其他的交易成本可能要比分别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总成本低,由于全能银行会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客户会偏好全能银行。具体说,由于全能银行业务范围广,有利于大幅度降
29、低经营成本。一般而言,在费用或投资水平确定的情况下,银行某种业务量的增加,将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全能银行的流行模式是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融入一体化的架构之中,形成所谓的“金融超市”(或称“金融百货公司”),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提供时,其成本将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全能银行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使其竞争力提高。4. 网络优势。全能银行有利于处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持久、密切的关系。全能银行可以通过控股组成财团,从而拥有众多客户,而且其商业银行部分已形成全球性销售网络。如德意志银行公司以全球网络为后盾,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证券承销、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衍生工具、股票包销、资产
30、管理,以及组合投资管理等综合性的跨国金融服务。当然这些全能银行在直接进入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国家市场时,会受到限制。针对这一情况,全能银行要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投资银行来进行业务操作,并向这些子公司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援助,以提高其水平。5. 抗风险优势。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稳定器”5的特征,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和收入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它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即利用内部机制来稳定利润收入,这就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使银行经营活动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此外,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系统优势,拓宽业务领域,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经济
31、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地位,增强了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这是专业性很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做到的。全能银行是发展趋势,但是其存在着巨大风险,它要求金融机构本身具备完善的内控机制,有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政府金融监管体系要高效完备,监督手段先进,要有健全的法律框架。因此,分析德国全能银行的风险,探讨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下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及其监管(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全能银行制度的潜在风险较大,如果控制不利,容易引发金融动荡, 甚至出现金融危机。1. 全能银行潜在风险大。全能银行资产规模较大,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会助长全能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影响金融业
32、的稳定。全能银行一旦倒闭带来的金融和社会问题会比专业银行倒闭所带问题大,并且他们的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全能银行一旦倒闭,其所带来的负面外部性较大,不仅对全能银行自身有直接联系的客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引发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收入、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严重破坏。基于这种情况, 一国政府不会坐视全能银行倒闭而不干预,它要用纳税人的钱来挽救银行。这实际上是让全体纳税人承担全能银行经营不善所带来的风险。而全能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得手时,高额的收益就被银行股东和经理层占有。这种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会产生潜在的“道德风险”,助长
33、全能银行在经营中忽视风险、恶意投机,增加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2. 出于追求流动性的考虑,全能银行可能会在证券市场中频繁进出。这很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助长证券市场的投机氛围,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全能银行进行证券投资,可能会对经济危机起助长作用。全能银行从事证券投资,在证券市场行情火爆时当然是皆大欢喜,然而一旦经济形势不好, 投资银行业务的损失可能会殃及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便有可能产生如下的连锁反应:经济形势不佳 - 投资者失去信心,抛售股票 - 股市下跌 - 全能银行损失惨重 - 银行信用危机 - 挤兑 - 全社会信用危机 - 经济危机。3. 全能银行不论是
34、其中的商业银行部门经营不善还是其中的投资银行部门经营不善,都有可能导致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危机,这说明全能银行的潜在稳定性较弱,这对全能银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诚然,业务多样性能分散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全能银行的资产中风险较高的资产比重较大,那末仅仅业务多样化是不够的。与全能银行制度相对的是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一向以监管法律规范、监管机构分工明确,监管方法规范而著称。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与其在全球最早实施的全能银行制度都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形成了鲜明的德国特色。(二)德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形成及监管主体德国银行监管系统是一个法律 、 法规相当完整,自我监管、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相结合,法律裁
35、决作为终审判决的有机整体,银行法是进行银行监管的唯一法律依据。1. 德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形成德国政府部门最早对银行的监管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对于拥有特权的私人银行的监管,随后也开始了对公立银行的监管。德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期,而卓有成效的德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确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前,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尽管作为德意志联邦银行雏形的帝国银行成立于 1875 年,但是其独立于政府则是 1924 年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1923 年,帝国银行成为财政部的一个执行机构,为了解决战争的财政支出,无限制地滥发钞票,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针对这种情况,德国于 1924 年颁布了新的银行
36、法,要求帝国银行独立于政府,其目的是保持币值稳定。由于德国一直奉行贸易自由原则,1931 年以前,在德国并没有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金融业监管。 1931 年,德国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银行业遭受沉重打击,宣布成立国家银行委员会和托管委员会来处理全面的银行危机,从而在德国首次出现了银行监管机构。1935 年,德国银行经营法案生效,它是对银行进行监管的法律依据,银行监管部成为德国中央银行的一个附属机构。 1961 年联邦德国通过的银行法授权建立了联邦银行监管局,它是一个独立的联邦监管机构,多年来在德国银行监管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总体来讲, 2002 年前德国的银行监管主要由联邦银行监管局来组织实施,联
37、邦银行监管局侧重于微观金融机构监管,联邦银行侧重于对宏观金融市场的监管。但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面对德国金融业的机构改革和战略调整, 银行经营风险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德国成立了金融监管局,合并了原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三个机构, 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2. 德国银行监管制度的主体德国银行的监管主要由金融监管局的银行监管委员会组织实施,德国联邦银行协助执行,两者之间,主管权属于银行监管委员会,其制定银行法规之前与联邦银行进行协商。金融监管局的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法律手段,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德国联邦银行的主要
38、任务是“以稳定货币为目标,调节货币流通量和经济的资金融通量,并办理国内外支付业务”6, 联邦银行通常采取贴现、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办法保持货币的稳定。金融监管局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中处于中心地位,监管局没有分支机构,联邦银行在不同经济区设有跨州的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三)德国全能银行监管的内容及特点1. 德国全能银行监管的内容德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商业银行准入的监管;第二,对资本、偿付能力的监管;第三,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从总体上分析,德国银行监管的具体内容如下:(1) 市场准入的监管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因此成立商业银行有着较高的要求,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任何新建银行
39、或金融机构必须向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申请,达到标准才能取得营业执照并开始营业,其标准是:至少有 500 万欧元的负有连带责任的资本金;值得信赖、具备专业资格、有三年从业经验的管理团队; 章程和未来三年经营计划。如果一家银行机构在开业申请得到许可后的一年内没有营业,则该许可将被银行监管委员会收回,德国对外国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有着更严格要求。(2) 资本充足性监管资本充足性监管主要是依据巴塞尔协议有关的自有资本比风险资产不得低于 8% ,其中核心资本比风险总资产不低于 4% 的要求来执行的。德国监管资本充足性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即银行自有资本状况、风险资产的状况、货币风险状况、实物风险状况、交易账户风险
40、状况、期权风险状况、及内部风险控制模型。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的要求会随着银行所处环境变化而升降,当外部环境好时,银行的自有资本充足率达到最低要求就可以了, 但是当外部经营环境不稳定时,资本充足率就要相应地提高。(3)清偿能力监管德国银行法规定,银行的资本来源和运用,要按照对应的原则,即短期资产来源不能用作长期资产项目,银行指定的长期资产的运用不能超过长期资产来源的总数,资产运用单项不能超过资产来源或自有资本的一定比例,以保证银行具备必要的偿付能力。银行法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每一项目的来源都作了规定,要求银行形成的非流动资产要有一部分资金的支持,包括不同类别的负债所指定的部分,从而限定了资产负
41、债表到期变化的范围。上述规定表明,银行的清偿能力取决于负债的状况(规模、期限等) 和负债的周转速度,通过对负债的管理,可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增强银行的清偿能力。(4)贷款风险程度监管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 : 单项贷款规模大;针对关系紧密的个人或企业而发放的“机构贷款”带来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了解贷款借方对其他银行的负债情况;对贷款申请者的信誉了解不足。对此,银行法制定了详细的防范贷款风险规定。德国银行贷款风险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对贷款集中的管理、贷款过程的决策和国家风险的管理来实现。贷款集中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巨额贷款”、“机构贷款”、“百万贷款”。“巨额贷款”是指一笔贷款规模超过银行
42、自有资本 10% 的贷款,银行法规定,每笔“巨额贷款”最大不得超过银行自有资本 25% ,其总和不能超过银行自有资产的 8 倍。“机构贷款”(针对特定关系人和单位)的发放除了要获得全体董事会的一致同意,还要获得监事会大部分成员同意,决议中还要规定贷款利率和偿还办法。“百万贷款” 的管理,是要求每一家金融机构定期向联邦银行报告在过去三个月内发放超过 150 万欧元7的客户情况,联邦银行汇总后再定期公布,其目的是让银行清楚企业对其的负债情况。此外,德国银行对贷款的发放实行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和严明的奖惩措施,每一项贷款开展前,银行首先要根据贷款申请,按程序对贷款对象进行审核和评估,然后才决策。在控制
43、国际贷款风险方面,德国银行采取的是国家风险管理的办法,即将银行的国际贷款对象以国别分类,现在主要分为欧洲联盟国家、经和组织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家和其他国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风险数据和风险评估方法。(5)银行检查和审计对银行监管的大量基础工作是通过银行自己发表年度业务报告和独立的审计事务所对每年业务情况的审计来进行的。银行必须在每年第一季度完成业务报告并提交联邦银行和银行委员会,审计所要在五个月内提交被审计银行的审计结论,其审计内容包括:银行是否按法律要求公布了有关信息; 业务运作是否遵守法律规定;有无违纪行为及其他不正当经营事实。(6)存款保险管理为了防止银行破产,德国银行逐步实行存
44、款保险制度,银行法没有以法律形式强制规定,但银行协会有着相应规定,存款保险为保证银行的支付能力提供了一道防线,加大了银行促进资产良性运营的意识。2. 德国银行监管的特点德国银行的监管多年来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促进市场的透明 、 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德国货币政策执行机构与银行监管相分离。从全球范围看,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机构合二为一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离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银行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干扰,由于德国重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信誉,所以选择了这种
45、分离的体制,从长期来看,缘于这种分离制度的更加稳定和更有纪律性的监管政策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行非常有利。(2)德国的监管强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德国银行采取的是混业经营模式,银行享有以机构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独占权。事实上,德国的证券市场主要是由银行组织和控制的,德国银行之所以能够进行证券投资有以下原因: 第一,德国的银行法已经把银行自营证券的风险限定在安全范围内。 第二,银行进行证券投资与银行传统业务相关。 第三,德国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交纳,这就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的证券以避免准备金不足而受到严厉惩罚。此外,德国银行法对银行证券资产的种类、等级、价格、比例做出限制
46、性规定,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帐面余额不得超过其与债务对应的自有资本。混业经营强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银行监管委员会和联邦银行在监管业务中要共同合作,相互信息共享,对银行运行方面的意见及时沟通交换,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联邦银行的各分支行负责日常的监管,他们负责审查商业银行报表,监督银行运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给银行监管委员会,银行监管委员会据此采取措施。(3)德国银行的监管范围覆盖银行的全部业务,监管对象重点突出, 德国境内所有银行都在监管之列,包括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德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也在监管范围内,其监管的银行对象分为三类,即德国银行的三大支柱:一是私有制银行,如德累斯顿银行、德
47、意志银行;二是公立银行, 如储蓄银行、汇划银行;三是合作银行。(4)监管目标明确,手段行之有效。德国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银行的正常支付能力,维持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防范银行机构债权人可能遭受的损失,减少银行业不良运作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其监管手段有:要求各银行机构及时提供各种信息 、 报告 、 材料;对银行进行审计检查;要求银行报送报表;对银行发出月度报告和资产报表;对银行发出监管指令和警告;限制和禁止银行对股东分配利润和继续发放贷款;要求银行撤换经理人员;收回银行经营许可证。同时,各银行机构还进行自我监管和接受社会监管。(5)德国银行监管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德国对外国银行的监
48、管实行国民待遇,分为宽松、较松、严格三类,对欧盟国家、美、日采取较松监管原则,对其他国家的银行监管很严格。(6)德国银行监管实行谨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联邦银行监管委员会一般不采取关闭金融机构的措施,因为对社会影响较大,破产情况也极少。对于风险银行一般采取请求其他银行帮助的办法,尽可能予以挽救。德国银行制度是典型的全能银行制,是现代银行制度发展的趋势,德国银行制度也是我国一直以来借鉴的方向,对我国银行制度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四、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随着我国加入 WTO ,面对国外银行竞争,我国银行制度面临新的选择。(一)全能银行制度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1. 金
49、融机构自身的利益驱动导致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全能银行更具竞争优势。全能银行的发展首先与利益驱动有直接的关系,金融机构所追求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是利润,全能银行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1)全能银行比专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更具生存优势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逐步发展,在国际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业务的拓展极大的促进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混业发展。因为,一方面在离岸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鞭长莫及,客观上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混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在竞争中单一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难以与全能银行抗衡,因此,主观上金融机构都有发展成为全能银行的愿望。(2)全能银行比专业银行更具竞
50、争优势全能银行可以从它给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中赚钱,在竞争中可以此消彼长,而专业银行业务范围小,竞争余地小。(3)全能银行在获得利润方面更具优势由于全能银行利用范围经济的可能性大,所以全能银行可能带来较高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机构选择全能银行这种组织形式。2. 各国政府金融监管目标的转化对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目标都从安全性逐步转移到强调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效率上来。八十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普遍开始对金融业放松管制, 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也逐步放松,这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了
51、一个宽松的外部条件,对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 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金融创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找到了侵蚀对方业务领域的方法, 金融监管对创新业务没有规定,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这些产品上积极参与,渐渐模糊了两者之间界限,从而都向多功能、全能化发展。(二)我国银行业经营及监管制度的历史回顾及现状1. 改革前单一的金融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金融业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单一性,机构单一,业务单一,实行大一统的经营体制,中国人民银行集储蓄、信贷、货币发行于一身,金融机构只有银行和农村信
52、用社,金融业务除了银行信用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用形式。2. 1995 年以前混业经营体制的形成改革开放初期,陆续恢复和成立了农、中、建、工四大专业银行,实行银行业务专业化,正式确立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设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四大专业银行、新的商业银行、企业都组建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突破专业界限,互相进入他行业务范围展开竞争,同时,各专业行突破银行业务界限,向信托、证券、保险、投资、房地产等领域纷纷渗透,实施了混业经营,金融企业大量从事非金融业务,非金融部门也以
53、各种方式介入金融业务,造成了金融业的混乱局面:(1)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过猛,违规经营严重,金融秩序混乱;(2)金融监管不完善,造成金融风险突出,很多公司必须进行债务重组和整顿, 甚至被兼并、关闭;(3)银行信贷资金大量转移,造成严重通货膨胀,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被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这种情况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收益的不稳定性,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加大了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难度。从 1992 年至1993 年,社会集资和银行拆出资金近 2000 亿元,是造成 1993 年、 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高达 13.2% 和 21.7% 的重要因素之
54、一。3. 1995 年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1993 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对保险、银行分业经营。1995 年我国公布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这三部法律基本确立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中央银行法第 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法第 43 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在
55、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保险法也有同样规定。 1998 年底,我国又颁布了证券法,该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4 . 1998 年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与金融业经营相对应,我国金融监管也经历了统一监管到分业监管。1986 年 1 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其中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国家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金融规章制度,管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全面管理
56、股票和债券。同时,作为国家证券主管机关负责证券发行、上市的审批。中国保险监管职能也由人民银行兼管。随着证券业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1992 年 10月,成立证券委和证监会, 1998 年撤销证券委,其工作由证监会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也由其负责,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1998 年保监会成立,并随后建立了保险业独立的监管体系,至此,中国建立了分业监管运行模式,如图示: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监管依据1995 年商业银行法、信托法1995 年保险法1998 年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对象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农村信用社保
57、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三)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必要性分析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自大一统形式开始,在不同历史时期,银行业经历了先混业、后分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在摸索的过程中积累了银行业经营与监管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加入 WTO 后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我国银行业与保险、证券、信托业的正常竞争与合作,抑制整个金融业的发展,限制金融创新的弊端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1. 金融结构优化受抑制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问题是银行一业独大,其一直在我国金融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而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金融业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协议书(2篇)
- 高中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食品标准与法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翰林国际(原曹妃甸科教城共享居住及配套)土地固化施工组织设计
-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 gkh说课稿第课时
-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 租地合同范本(2篇)
- 【参考】华为腾讯职位管理0506
- 五年级英语上册Unit1Getupontime!教案陕旅版
- 风机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 三角形钢管悬挑斜撑脚手架计算书
-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教案
- 剪纸教学课件53489.ppt
- 旅游业与公共关系PPT课件
- 劳动法讲解PPT-定稿..完整版
- 彩色的翅膀_《彩色的翅膀》课堂实录
- 假如你爱我的正谱
-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检测报告可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