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启东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启东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2017学年江苏省启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2、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

2、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

3、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6、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的远航7、“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

4、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 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c、工业革命d、科技革命8、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 ) a、不同文明得

5、以交融与发展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9、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c、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10、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

6、具是( ) a、汽车b、火车c、飞机d、自行车11、观察下面关于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的是( )60年代建立第一个炼油厂70年代组成英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10%-20%的石油生产力80年代以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90年代开始将工业资本投向银行业,形成大财团 a、垄断组织的产生b、石油行业竞争激烈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12、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段材料表明此时中国(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民族工业日益萎缩d、社会习

7、俗逐渐西化13、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b、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c、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d、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14、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也扮演着清王朝这个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际上是“种豆得瓜”。这里“种豆得瓜”的本质含义是

8、指洋务运动(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5、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无可奈何花落去d、忽如一夜春风来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时间19378193821938719381019381219407迁移方向上海武汉武汉宜昌宜昌川渝等地内迁企业数量121家304家448家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

9、大后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17、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8、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10、19、下表“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21、下面是中国1980-2006年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统计图。其变化反映了我国( )a、商品市场价格不断增长b、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c、经济体制改革

11、不断深化d、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迅速22、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b、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d、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23、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24、1912年8月9日

12、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 ) 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b、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d、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25、下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26、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

13、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 ) a、调整农业结构并稳定了产品价格b、基本解决就业并从根本上消除了危机隐患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27、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28、社会主义右派认为英国福利制度“已经走到了通

14、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 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29、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二、非选择题30、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经济转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材料三: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

16、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1、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材料二:歌以

17、言志,歌以抒情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 (2)材料二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

18、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

19、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

20、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者的区别。 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去向、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参与程度等反映出来,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工具投入占很小比重(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等耕作技术和工具是精耕

21、细作农业形成的前提条件,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以来,其铁犁牛耕的模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小农家庭拥有铁犁、耕牛等基本生产工具后便不必再对生产工具有太大投入,只需承担修缮工具的费用。在小农大量增加肥料、投入人力等措施增加亩产量的背景下,工具投入占比因而非常小,但不能说明小农减少对犁耕的依赖,犁耕仍是小农生产的前提,故b项错误;专业化的生产属于集约型生产,要求采取新技术、新工具等科技含量高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与图表反映的小农增加产量的思路不同,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江南农村家庭的投资主要在肥料、播种、灌溉上,工具占很小比重。施加肥料、选育优种、勤加管理(灌溉等)等手段,尤其是

22、施加肥料占比近半(45%),反映小农家庭通过高投入尽可能地提高亩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2、【答案】c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两头粗壮”是指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中间细长”是指民营手工业。所以答案选c。 3、【答案】b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后生

23、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时由于坊市制度崩溃而废除了街鼓,而不是因为读书人埋首功名利禄,故c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 4、【答案】c 【考点】商业的发展,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没有突出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故a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过于绝对,故b排除。“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也不符合政策选

24、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故d排除。 5、【答案】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题中时间(明后期)百姓十分之六七不务农而经营手工业、商业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即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这也符合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变化的原理。故选b。a项中的农业的衰退和c项中的贫富分化的问题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材料中的无业游民指的是从事工商业者。 6、【答案】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

25、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排除ab。此题易误选c项,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可知,c项不符合新航路开辟史实,排除c。d项,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7、【答案】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由材料关键信息 “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说明商品种类的变化,这是新航路开辟

26、后所引发的“商业革命”,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价格、物价的变化,排除a;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60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合,c项错误;最早的科技革命也是在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点评】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认识。第一,引发了“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等。第二,引发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

27、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8、【答案】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信息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是站在全球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a正确;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70年代,排除d。所以选a 9、【答案】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作用。依据所学,瓦特改良

28、的蒸汽机改变了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之后,出现了机器发明和应用的高潮。分析选项,a、c、d是间接的,都是机器的使用的结果;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10、【答案】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a、c两项分别发明于1885年、1903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870年”,故排除;1870年的世界交通比较落后,仅靠自行车不可能在80天内环游世界,故排除d项;b项发明于1814年,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11、【答案】a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70年代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1020的石油生产能力”“80年代已控制美国

29、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这说明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出现了“大企业”(即垄断组织),a项正确;行业竞争激烈是美国石油行业长久以来的特点,而不是题干中要求的19世纪后期的特性,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企业规模应该大大提高,c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材料“1853年”“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说明了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a项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6

30、0、70年代,故不可能出现在“1853年的顺德县志”,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习俗的变化,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点评】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3、【答案】d 【考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

31、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其发展因素的认识。根据所学bc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ad都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在结合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旧习俗与观念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故正确选项为d。 14、【答案】d 【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所谓的“种豆”是指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得瓜”是指洋务运动在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故选d项。abc也是洋务运动

32、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15、【答案】d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掌握。依据所学可知,a应是指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项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凋零;d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符合题意;d指的是“一战”后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情况。所以应选d。 16、【答案】b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从1937年8月到1940年7月,大量企业向内地迁移。企业迁移方向是武汉宜昌川渝等

33、地。因此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a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再者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民族工业不可能迅速发展壮大,b错误;企业内迁反映了西南地区比较安定,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c正确;企业内迁之后,近代中国的重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南地区转移,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d正确。故答案选b。 17、【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意义,题眼是“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根据材料“私人资本的消亡”,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

34、私合营,从而实现了私人资本所有到国家集体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通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符合国情”,故 a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争议,故b项正确;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

35、,是进步而非“反复”,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注意时间“199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符合题意。a项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时间是2001年。 20、【答案】b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36、。【点评】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 21、【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变化,无法体现出商品价格和种类的变化,因此排除a、b选项。从材料中反映的状况,从1980-2006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经济体制改革

37、的影响,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错误,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 22、【答案】c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反映了骑自行车成为时髦男女对时尚的一种追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排除b,c符合题意。自行车是新式交通工具,排除a;国人传统观念是女子不出屋,现在男女竞相骑车没说明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排除d。 23、【答案】d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

38、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d项。abc与材料信息不符。 24、【答案】b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西餐开始传入内地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根据题干“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可知一部分人爱吃西餐,说明人们的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b正确;题干只是提到部分市民和知识分子爱吃西餐的现象,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盛行,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误选d,认为题干这一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其实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很多,如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39、展、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等等,要结合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答案】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依据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从图中人物形像的左右差别,以及电影讽刺基调和人们机械化的生活,图2反映的是该电影揭示工人在工业社会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故b项正确;该电影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弊病,排除a项;从电影的背景与内容可知,即电影描绘的是世界经济危机后期工人的生活状况,c项排除;该电影为喜剧,d项“以悲剧手法”说法错误。 26、【答案】c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相关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国

40、家招募众多的人就业,包含社会救济的内容,但同时题干中材料明确提到“资源保护队”,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农业的发展状况;b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首位”的说法本身不符合罗斯福新政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7、【答案】b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70年代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二战后70年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又重新盛行,材料强调的是“自然”调整,即增大自由经济比率,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只能是b。a、c、d均不能揭示出材料的主旨,是均不能选的。 28、【答案】c 【考点】当代资本主

41、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从缓和社会矛盾角度出发,故c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 29、【答案】a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 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 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项最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42、 30、【答案】(1)春秋战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事件:工业革命。表现: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两次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春秋战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工业革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3)根据材料三“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1、【答案】(1)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