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1(2015中山期末)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老子 b李贽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可以看出作者反对从身外寻求真理,主张从心中探寻,属于心学主张。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故a项错误;李贽是晚明异端思想家,故b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济宁一模)下图内容选自某理学著作的论断,作出这一论

2、断的是()a程颐 b陆九渊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心学。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致良知”属于心学,程颐是程朱理学代表,故a项错误;陆九渊的观点是“心即理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提倡“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符合材料的意思,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临沂一模)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c教化百姓,

3、有利国富民强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程颐思想主张)。“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即崇尚道德教化,而放弃刑罚,难道不是偏废吗?因此程颐主张德刑兼顾,故a项正确;严刑酷法只是他主张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教化百姓也只是他主张的一方面,故c项错误;d项虽然涉及道德教化和刑罚法治,但没有反映出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 4(2015弥勒模拟)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此话实质上()a批评了孔子与朱熹的错误观点b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与李贽的思想有共通之处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

4、想主张解析王阳明提出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问题,并认为求学问,“天下为公也”,而不以孔子与朱熹的“可得而私也”。王阳明的提出是要打破程朱之学的垄断地位。 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并非批评孔子和朱熹;b、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李贽也要求打破孔子的权威,与材料信息类似,故本题选c项。 答案c5(2015浙江六校联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针对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是早期启蒙精神中的“民权”意识成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思想来源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文化存续的关注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

5、主专制,故正确;“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保卫整个民族国家,天下人都有责任,故正确;顾炎武的思想说的是责任,没有涉及人民的权利,因此其思想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故错误;因此b项正确。答案b6(2015济南模拟)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

6、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c7(2016嘉兴测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abc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信息可知正确;据材料“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信息可知正确;

7、属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主张,排除。答案a8(2015合肥一模)顾炎武认为:“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a社会教化 b经世致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政通人和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材料突出了加强人伦道德教育对于社会风气、政治风气和国家兴亡的重要作用,顾炎武强调的是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a项。答案a9(2015鹰潭一模)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

8、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依据材料“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可知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明人伦,穷天理,不是研究自然规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研究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10(2

9、015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心外无物” d“理”、“欲”统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用笔放纵,设墨酣畅”可知徐渭的绘画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做到心外无物,随心所欲。结合明代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特点,徐渭显然受到心学“心外无物”的影响。c项正确。答案c11(2015杭州二模)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10、,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关键信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a项是近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宋明理学的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与传统价值观不同,故正确。答案c12(2015海南5月模拟)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

11、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b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解析本题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所给材料中“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表明顾炎武强调学术与道德相结合,故a项正确。批判宋明理学;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倡导经世致用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13(2015北京东城联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

12、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

13、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二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第一小问应是从百家

14、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小问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影响”注意题意要从积极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我们知道理学对于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莫大的作用。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特点: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14(2015泰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

15、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

16、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信息逐层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其作用等角度分析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可通过对二者思想内涵的对比中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应从它们各自的社会影响中分析得出。第(3)问,首先应明白设问的含义,即李贽的思想不能广泛传播,其次再分析原因,即结合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阐述。答案(1)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和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