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86165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9/8/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1.gif)
![中医基础理论86165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9/8/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2.gif)
![中医基础理论86165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9/8/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3.gif)
![中医基础理论86165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9/8/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4.gif)
![中医基础理论86165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9/8/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93044613-bdf3-4c6d-9e9f-2c4aa385011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哲学基础,体 质,藏 象,病 因,病 机,附: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总 目 录,气血津液,经 络,养生与治则, 思考题,绪 论,伏羲女娲,神农(炎帝),黄帝,醫,中,会意兼形声。从匚( fng),从矢,矢亦声。说文:“盛弓弩矢器也。”“醫”,会意,从“殹”( y),从酉( yu)。“殹”,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二字各有本义,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中,和也。说文,中庸之医,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
2、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基础体系,医学基础原始积累,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内经,难经,文化基础传统文化,形成标志,形成基础,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3、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医 学 模 式,中医学,西医学,基本概念,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 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 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 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整体医学模式,2、中医学的自然属性,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3、各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百科全书,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学 术 特 色,整体医学,个体化诊疗,自然疗法,优 势,理论优势独特理论体系,治疗优势疗效、辨证,方药优势天然药物,养生保健优势养疗复一体,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3. 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4.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 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四、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 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味。
4、,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医圣”,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扁鹊难经,是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刘完素(河间)寒凉派,李 杲(东垣)补土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3.金元四大家,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2.唐政府组织李勣、苏敬等主编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主张病由邪生,“邪去
5、则正安”,长于汗、吐、下攻邪之法。,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 温病学派,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卫气营血辨证”,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4.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哲学思维,西医微观 中医宏观,五脏一体 天人合一(自然、社会),道家儒家:中和平衡,2、中医学的
6、主要思维方法,1 司外揣内,外:外在表现,内:内脏病机,有诸内,必形于外。,2 取象比类,(援物比类、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 在某些属性或关系相同 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 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 同或相似的逻辑。,3 比 较 和 分 类,比较:同异关系 脾胃(中州),分类,纳运,升降,润燥,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治法: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4 归 纳 与 演 绎,归纳:个性与共性,演绎:(推演络绎),肺金大肠鼻皮毛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潜降,5 试 探 与 反 证,试探:初步设想相应措施,反证:结果原因 骨折补骨药(肾主骨) 以方测证,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
7、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 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 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 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 (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诊断上:察外知内,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所谓“天人一体观”、“天人合一”,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季节
8、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年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社会的治与乱:政治经济,失精:尝富后贫,脱营:尝贵后贱,恒动观念,恒动观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 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生理功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 脏腑功能脏腑气化,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辨证论
9、治病、证、症的区别,症,证,病,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风寒束表 脾胃虚寒。,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症证病,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个别表面现象。 各阶段证候是疾病全过程:阶段本质反应。 每一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全过程本质认识。,人体病理变化,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10、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辨证内容,辨证论治含义及应用,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 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 辨病性:寒热虚实 辨病势:传变规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 治 内 容,因证立法: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 随法选方:疏肝理气 四逆散 处方遣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病证结合: 感冒分型(风寒、风热)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肝炎肝胆湿热、肝肾阴
11、虚,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辨证论治病治异同,实质:证同治同,辨证论治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感冒,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冬季风寒辛温散寒,胃 下 垂,子宫脱垂,脱肛,气短乏力,语言低微 脘腹、肛门有重坠感,中气 下陷,补中 益气,第一章 哲学基础,概 论,中国古代哲学,精 气 学 说,阴 阳 学 说,五 行 学 说,中医基础理论,沿 革,战国秦汉百家争鸣哲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气象、天文、农业
12、、军事渗透,1.精气说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人身三宝:精、气、神 3.沿革: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论”同化 “气一元论”,第一节 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精气),指水(万物之源) 宇宙本原之气 气的一部分 生殖之精,充塞于宇 宙之间的 无形而运 动不息的 极细微物 质。,气体状态的物质 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 一切可感的现象和状态,气,(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阴阳之气交感:氤氲化生万物。 2.无形和有形之气,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无形:弥散而剧烈 运动的状态存在。 形质:以凝聚状态存 在而
13、形成看得见、 摸及着的实体。,(二)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 “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三)气是万物的中介 大千世界,一气牵系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 精、气、神人身“三宝” 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之本原。 (二)说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 天、地、人三才均统一于精气之中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者,人之根本也。,(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百病皆生于气。” (五)指导疾病的诊断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六)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气,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关键性问题, 阴
14、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第二节 阴阳学说,概 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质和解释宇宙的一种世界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 2.历史沿革: (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 (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一)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阴阳学说的形成:,由单纯的物质概念,上升为,(日光的向背),哲学概念,(阴阳学说的形成),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
15、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火的特征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属阳 水的特征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属阴,.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 特性的概念,火、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 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
16、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3. 阴阳的相对性 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 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内,阳主外”,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秋冬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 3 )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
17、互根互用,()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互用的表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周易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即“和”)。 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
18、的基础。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机时存在,阴以阳为根机时化;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消长平衡,3. 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1. 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 平衡状态。,2. 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4. 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 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极 或 重,量变,质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19、极生热,热极生寒”,1. 概念: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 反的方向。,2.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之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盛则热,导致阴病 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 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失调,阴
20、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如心的辨证: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亢盛,表、热、实阳,里、寒、虚阴,(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壮阳药物 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阳
21、偏衰阴盛温阳祛寒 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六)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调整阴阳,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关键性问题, 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五行的概念、特性,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起源,五方,尚书大传周传,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材,五行,
22、左传,(二)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附:五行系统表,1.木曰曲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 3.土
23、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意,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革:本义:去毛的兽皮。 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 引申为变革。 说文解字注:“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五行系统表,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般状态下(即生理状态下):相生、相克,特殊状态下(即病理状态下):相乘、相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生,
24、(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2)次序,(3)关系:“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木,生,我生,生我,木,火,土,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克,(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2)次序,(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木,土,水,火,金,克,克,克,克,木,克,我克,克我,所不胜,所胜,水,火,金,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1)含义:制约、生化(相生+相克) (2)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关系。 (3)规律: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
25、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制化(生理),木 (我),(子)火(我生),(母)水(生我),(克我) 金 (所不胜),(我克) 土 (所胜),(1)定义: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胜气:一行亢盛,对“已所胜”的过度克制。 复气:引起“己所不胜”的报复性压制。 五行胜复(子复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而使五行之气归于协调平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胜复(病理),(2)胜气和复气的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有胜则复”、“子复母仇”,(3)胜气复气的调节规律,木胜(胜气出现)克土引土衰,土衰制水不及出现水盛,水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
26、金不足引起金旺,金旺(产生复气)克木,使木气亢盛得以平复。,木(胜气),金 (复气),火,水,土,木旺土衰,土衰水盛,金胜克木,火衰金旺,水盛火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乘,(1)含义,(2)次序,(3)原因,木,土,水,火,金,乘,乘,乘,乘,木,乘,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太过:对“所胜”克制太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即“倍克”。,正 常,过 弱,正 常,过 亢,乘,乘,木,木,土,土,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侮,(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克制,(2)次序,(3)原因,木,金,火,水,土,侮,侮,侮,侮,木,侮,一行不及,则受所胜(我克)之行所侮,一行
27、太过,去侮所不胜(克我)之行,即“反克”、“反侮”。,金 木(旺) 木(虚) 土,侮,侮,太过 不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区别,(1)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异常。,(2)联系:相乘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反侮;相侮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相乘。,水气不足,水气有余,“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乘侮规律,金 木(有余) 土,克我,我克,侮所不胜(木旺侮金) 制其所胜(木旺乘土),所不胜,所胜,金 木(不及) 土,所不胜,所胜,我克,克我,已所不胜侮而乘
28、之 已所胜轻而侮之,1. 母病及子:母病虚弱引起子亦不足,终使两行皆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母子相及,2.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病犯母),子行虚弱,导致母行不足(子母俱虚),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子盗母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木性舒展、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 2、说明五脏的某些相互关系 (1)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 木生火肝血滋养心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运 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金生水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 水生木肾精滋养肝血,(2)以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29、 金克木:左升右降 木克土:疏汇,防脾土壅滞 土克水:以土制水 火克金:心阳温煦,防肃降太过 3. 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五行系统,将人体脏腑、形体、官窍、情志分归五行,构成五个生理系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肾水生肝木,肾精不足肝血不足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2)子病犯母,亦称子盗母气,肝木生心火,心血不足肝血不足心肝血虚,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2、相克关系的
30、传变:,表现为相乘相侮。,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相乘,相侮,母子相传、相乘、相侮,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肺病,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1、用于疾病的诊断 (1)根据五行的归属,推断病变所在 (2)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推断疾病预后,2、用于疾病的治疗 (1)防止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方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虚则补其
31、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 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3)用于针灸疗法和情志疗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抑强扶弱,第二章 藏 象,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掌握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的联系, 掌握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掌握藏象学说的特点,关键性问题,概 说
32、,五 脏,六 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藏象 目录1,概 说,藏象 目录2,五 脏,脾,肝,肾,肺,心,六 腑,小肠,胆,胃,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概说,藏,象,藏象,通“脏”,指人体的内脏,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内藏、隐藏, 指人体的内脏内藏于躯壳内(不可直观),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一、藏象的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何谓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
33、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研究、推论人体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初步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象变反映了脏变,脏变决定了象变,根据象变推知脏变 3、大量的临床实践检验和反证,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如:心 小肠,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2、
34、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详于机能,略于形态,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第一节 脏腑,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概念,分类,五脏,组
35、成:心、肝、脾、肺、肾 生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生理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奇恒之府,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 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脏别论篇),藏精气而不泻:不排泄浊气; 满而不能实:能饱满而不能盛实; 传化物而不藏:传,传导,化物,水谷。 排泄水谷糟粕而不贮藏。 实而不能满:能盛实而不能饱满。,【概论】,别名:,位置:,经脉联系:,形态:,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属手
36、少阴心经,络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心, 一、 五脏,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附】,心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保护心脏,代心受邪,属,与本脏(腑)相连的经脉;络,绕于相关联的脏(腑)的经脉。,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心的生理功能,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主血脉,主神志,主血,主脉,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脉为血之府,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脉,1、含义,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生理方面,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2、条件,脉道的通利,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心
37、脏功能转化,3、临床意义,心主血脉 正常,血运正常,面色红润,脉搏和缓 有力有率有律,舌红润,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脉,面色苍白无华,舌淡 脉搏细腻无力,大汗淋漓,心跳缓慢,脉微弱,血脉空虚,运行不畅 心气不足,心血亏损 心血瘀阻,血运不畅 心阳暴脱,病理方面,左前胸憋闷,剌痛,面色 晦暗,唇色青紫, 脉结代,3、临床意义,心主血脉 失常,【心的生理功能】,二、主神志,1、含义,生理方面,长期的生理病理观察,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2、机理,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3、临床意义,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广义:整个
38、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人格倾向等。,【心的生理功能】,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邪扰心神心失所养,病理方面,心血不足神失所养,3、临床意义,心功能失常,二、主神志,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附: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关系,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心血充足可养心神 心神正常可以调节心血运行营养全身,心血衰少可引起心神变化 心神变化可影响到血液异常,【心的生理特性】,一、心为阳脏,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阳中之太阳,君主之官,火脏,主宰五脏,形体,【形体与官窍】,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
39、狭义:五体。即脉、皮、肉、筋、骨。,官窍,官:机体具有特定的器官。,窍:孔窍、苗窍,即内脏与外界的窗口。,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肛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賁门,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衝门也。”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 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皮肤之纹理谓之“理”。,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溪 谷”,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为“谷”。,【神与志】,神,是人体生
40、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神:精神意识。 魄:与身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魂:魄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非本能的、较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 意:注意、记忆、思考和分析。志:志向、意志、毅力、决心。,志,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是人 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之一,也是五脏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喜:喜乐、愉悦,为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 怒:愤怒、恼怒。 忧:忧愁、忧虑。 思:思考、思虑。 悲:悲伤、悲衰。 恐:恐惧、畏惧。 惊:惊吓、惊骇。,【心的生理联系】,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三、心开窍于舌,机理,舌体有丰富的血管,表面有透明粘膜覆盖,舌质的变化直接反映心的功能(气血
41、运行),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心和舌有经脉相连,一、心合小肠,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的生理联系】,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悲伤,四、心志为喜,五、汗为心液,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病理方面,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心阴不足盗汗,心气不足自汗,六、心气与夏气相通应,【概论】,别名:,位置:,经脉联系:,形态:,特点:,相傅之官、清虚之脏、娇脏、水之上源,位于胸腔,膈之上,左右各一,“两叶白莹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肺叶娇
42、嫩,不耐寒热,位置最高,易受邪袭娇脏,形态“虚如蜂巢,轻清,异物不容” 清虚之脏,属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一)含义 :“诸气者,皆属于肺。”,(二)内容,1、肺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进行气体交换,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吸入清气O2,呼出浊气CO2),(1)含义:(司呼吸)是指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气体交换,(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肺气充足 气道通畅,呼吸均匀,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不足 呼吸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胸闷、咳嗽、喘促),【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全身之气,(1)含义:肺具有主持、调
43、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肺气充足 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呼吸有力,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不足 宗气不足,气机不调,呼吸无力,参与宗气的生成: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调节全身气机: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宣降),自然之气,清气,浊气,鼻,肺,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主一身之气,肺主气,【肺的生理功能】,二、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1)含义:,(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病理方面,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 皮毛干枯憔悴,无汗等,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
44、全身,外达皮毛,即宣通,布散。指肺的运动特点,向上,向外,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肺的生理功能】,二、肺主宣发肃降,2、肺主肃降,(1)含义:,(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病理方面,肺失宣发 呼吸短促,表浅,小便短少,水肿, 便秘,咳痰,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平衡,肺位最高,可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即清肃、洁净、下降。指肺的运动特点,向下,向内,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大肠、膀胱,排出体外,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附:肺主宣发、肃降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发挥重要主导作用
45、。无宣发,则无正常的肃降;无肃降,也不能正常宣发;相互协调,则呼吸匀调通畅,水液得以正常输布代谢。,相互影响,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肺的生理功能】,三、肺主行水,1、含义:主通调水道。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推动水液的输布与排泄,3、生理作用,4、临床意义,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宣肃失常,主宣发,主肃降,2、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调节汗液的排泄,将浊气排出体外,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 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通调失职,水液代谢 异常,水津不布,小便短少、痰饮 水
46、肿、咳喘,胃,肺,脾,水饮,内脏,尿,肾,膀胱,体表,呼吸道,肃降,宣发,向上,向外,汗,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四、肺朝百脉,1、含义: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2、生理作用,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使之变为血中之气,营养全身,血脉为心所主,但有赖于宗气贯心脉行气血的作用,【肺的生理特性】,一、肺为相傅主治节,二、肺为娇脏,“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司呼吸 调节全身气机 调节血液运行,肺清虚娇嫩而易受邪气侵
47、袭的特性。,【肺的生理联系】,一、肺合大肠,二、肺合皮,其华在毛,1. 肺气宣发,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体表,以温养和润泽皮毛防御作用。 2. 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排汗。 3.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临床意义,生理方面,肺气充足卫气宣发正常开合有度,肺气不足卫气宣发不布开合失度皮肤松弛,抗邪 能力低 ,皮毛干枯憔悴,易感冒自汗,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发冷,流涕等各种症状,皮毛润泽,皮肤 致密,抗邪能力强,病理方面,机理,肺宣发卫气,卫气能调节皮毛开合,肺输精于皮毛,【肺的生理联系】,三、肺开窍于鼻,1、机理,肺气通于鼻,解剖学上的联系,2、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和利鼻窍通畅,
48、呼吸正常, 嗅觉灵敏,声音正常,肺气不利不闻香臭,四、肺志为忧(悲),悲伤过度耗散肺气精神不振,乏力气短,声音低微 肺虚易产生悲忧情绪悲观忧伤,意志消沉,【肺的生理联系】,五、肺液为涕,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风寒犯肺流清涕,风热犯肺流黄涕,燥邪犯肺鼻干无涕,肺,鼻,涕,开窍于,分泌,涕为肺之液,六、肺气与秋气相通应,【概论】,别名:,位置:,经脉联系:,形态:,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位于中焦,膈之下,左季肋深部,脾胃以膜相连,1. “扁似马蹄”医学入门 2. “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医贯 3.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医纲总枢,属足太阴脾经,络足阳明胃经 ,
49、互为表里,脾,【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消化:饮食物胃的受纳腐熟(初步消化),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难经“脾助胃气,主化水谷”, 吸收水谷精微 脾气散精上归于心肺布散全身(营养作用),(1)含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精微的作用。,(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脾气健运消化、吸收、传输正常,气血充足,营养全身脏腑机能正常,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传输异常,气血不足,全身失养腹胀少食等症状,脾胃的共同消化 产生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含义: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2、运化水液,(1)含
50、义: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输布全身的作用。,(2)生理作用,吸收布散水液:把人体所需水液转输至全身发挥濡润涵养的作用,促进水液代谢:把人体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肺,宣发成汗;转输至肾,气化成尿,脾土喜燥恶湿:水湿停留影响脾阳脾阳不运水湿停留,【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2、运化水液,(3)临床意义,脾气健运,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吸收布散水液失常,吸收布散 水液正常,上输于肺滋润濡养全身,转输于肺肾,肺外自皮毛汗,肾下达膀胱尿,宣发,气化,水湿停聚痰饮,溢于肌肤水肿,留于腹腔腹水,停于肠道大便稀溏,脾主运化示意图,水谷,口,胃,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转输,
51、吸收,消化,心肺,输布全身,(精微和水液),主运化,【脾的生理功能】,二、脾主生化气血,1. 含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2. 生理作用,气血的化生均来源于脾所运化的精微营养物质。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3. 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生化旺盛元气充沛,血液充盈脏腑强盛,脾失健运水谷精和同乏源气血生化气血亏虚,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头晕眼花 面色(白光)白,【脾的生理功能】,三、脾主清,上升: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胃向下传送食物,脾向上传输水谷精微,1. 含义,2. 机理,3. 临床意义,脾气充盛脾能升清水谷精微吸收正常营养全身,生理方面,
52、病理方面,脾气虚弱升清失职水谷精微吸收失常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上升:脾气散精,上输心肺 升举:脾主升发,升举内脏,升举:脾胃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是脏腑的升降相宜、平衡协调是主要因素,脾主升提内脏相对固定不移,脾虚升提失职,脾气下陷内脏下垂,久泻,脱肛,【脾的生理功能】,四、脾统血,1、含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统摄血行脉中,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不能统摄血行脉中溢于脉外各种出血证,2、机理,3、临床意义,气的固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逸出脉外。,附:脾统血与脾主运化、主升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脾主运化
53、正常,脾气主升,气血旺盛,脾得气血濡养,脾能统血,脾主运化失常,脾气不升,气血不足,脾不统血,脾失气血濡养,【脾的生理特性】,二、脾喜燥恶湿,一、脾以升为健,脾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运化水湿,【脾的生理联系】,一、脾合胃,二、脾合肌肉,主四肢,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1、含义,2、临床意义,生理方面,脾有营养、维持全身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的功能,脾气健运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发达,轻劲有力,病理方面,脾失健运营养不良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废不用,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健运口味食欲正常,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味甘腻,唇淡无华,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 肌肉
54、运动促进脾胃纳运,【脾的生理联系】,四、脾志为思,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抑结郁滞,不思饮食,脘腹饱胀 思维能力下降,健忘,五、脾液为涎,脾虚口涎自出,口,脾,涎,开窍于,分泌,涎为脾之液,六、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概论】,别名:,位置:,经脉联系:,形态:,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刚脏,位于中焦,属于右胁,膈之下,腹腔之中 (注:生理病理上将其归为下焦),色赤紫,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 难经,属足厥阴肝经,络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肝,【肝的生理功能】,一、肝主疏泄,(一)含义 :肝气有升发条达之性,可以疏通、畅达、透泄 全身气机的功能。,(二)机理,1.调畅气机,肝木喜条达,与气的运
55、动变化有关系,(三)生理作用,2.调畅情志,3.促进脾胃消化,4.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5.调节生殖功能,气机调畅,气血平和,调达舒畅,气血和调,调节脾胃气机 促进胆汁分泌,气行血行 气行水行,排卵与月经血液充盈胞宫 排精与生殖疏藏结合,【肝的生理功能】,1、调畅气机,(1)气机的概念,(2)临床意义,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运行通利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活动正常,生理方面,病理方面,疏泄失常气机失调,一、肝主疏泄,疏泄太过气火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 急躁易怒,甚则昏仆,疏泄不及气机郁结胸肋胀痛,乳房小腹 胀痛,【肝的生理功能】,2、调畅情志,临床意义,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乐观开朗,生理
56、方面,病理方面,疏泄失常气机失调,一、肝主疏泄,升发太过易于激动,发怒,易躁,气机郁结心情抑郁,胸闷,喜叹息, 多疑善虑,多愁善感,【肝的生理功能】,3、促进脾胃消化,(1)几个知识点,(2)机理,一、肝主疏泄,胆:附于肝叶之间,胆汁由肝之精气凝聚而成。,胆汁的分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胆汁的功能:帮助脾胃的消化功能。,分泌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调畅气机,促进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肝的生理功能】,3、促进脾胃消化,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生理方面,病理方面,疏泄失常,一、肝主疏泄,(3)临床意义,脾升胃降消化吸收正常,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脾升胃降失常,脾气不升,头
57、晕目眩,精神不振, 腹胀,纳呆,内脏下垂,胃气不降 呕吐,呃逆,喛气,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脾胃消化吸收异常食欲不振, 腹胀,胆汁外溢,【肝的生理功能】,4、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生理方面,病理方面,疏泄失常,一、肝主疏泄,临床意义,血液运行正常营养全身,津液输布正常滋润全身,气机郁结,血液运行障碍,徵瘕痞块,气滞血瘀月经不调,水津不布水肿 ,臌胀,升发太过 血随气逆吐血,咳血,5、调节生殖功能,略,【肝的生理功能】,二、肝主藏血,(一)含义: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涵养肝气,防止出血,(二)生理作用,贮藏血液,为肝调节血量提供物质基础,调节血量,肝藏血,活动,静止,外周血量增多 肝藏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减少 肝藏血量增多,调节血流量供养 相关组织器官,动,静,【肝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功能正常 全身各脏腑器官得以濡养,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在生理方面,相辅相成;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博尔塔拉货车上岗证理论模拟考试题库
- 2025年莱芜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2.1 《坚持依宪治国》听课评课记录1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渐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
- 卫生医疗年度个人总结
- 新员工工作计划书
- 高三年级期末总结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教学计划
- 济南城市房屋租赁合同
- 口腔执业医师聘用合同范本
- GB/T 8151.13-2012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3部分:锗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苯芴酮分光光度法
- 2023年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23800-2009有机热载体热稳定性测定法
- T-SFSF 000012-2021 食品生产企业有害生物风险管理指南
- 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气流粉碎机课件
- 梁若瑜著-十二宫六七二象书增注版
- SJG 74-2020 深圳市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高清现行
- 2017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矿山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