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丁肇中教授,比“天王”们可耀眼得多,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可别小看这个破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肇(zho)事 格物致知 彷徨(png hu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掌握字词,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 :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检查预习,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格物”、“致知”的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心正而
3、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释义: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通过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本文,整理出文章脉络。,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
4、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研讨课文,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4、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5、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6、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讨论: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么?,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8、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
6、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9、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10、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11第七段在文中的作用
7、是?,提出观点,总领下文,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1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朗读: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3、怎样实验?,14、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
8、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15、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16、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7、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么该?,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必须培
9、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8、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1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20、12段中“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句中的“这方面”是指?,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就常常不知所措了。,21、12段中联系个人经历进行论证,目的是?,证
10、明实验的重要性,22、11、12段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有什么弊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24、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5、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实验精神”,26、为什么
11、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7、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方法探究:,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 个人经验,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
12、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归纳,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中心: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
13、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阅读第六段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学以致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即“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论证思路,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一、论点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2-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聚焦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 不是真正的 “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