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_第1页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_第2页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_第3页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_第4页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姓名:杨重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周建梅20100501 摘 要跳高曾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我国跳高项目的发展高峰阶段,许多优秀运动员在田径史上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页。可随着老一批运动员的退役,我国跳高运动员在世界跳高舞台上展现飒爽英姿的情景也随之剧减,跳高水平不断下滑,近二十年来我国跳高运动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谷中,运动成绩徘徊不前,如何使我国跳高运动摆脱这种尴尬的窘境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搜集1980年至2009年间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跳高运动的动作

2、原理及技术要求,深入认识跳高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对跳高运动的研究现状,并收集国内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指标,采用三维摄像技术,运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2008年10月参加石家庄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高前六名运动员比赛决赛进行实地拍摄,运用美国艾利尔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分析,根据跳高技术原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理论学科理论对跳高过程中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和起跳腿的支撑和蹬伸动作进行研究,力图找出我国运动员在技术动作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做出正确的技术诊断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为我国现役跳高运动员提供技术理论依据,使她们在以后的比赛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同时

3、为我国女子跳高运动走出低谷尽一点微薄之力。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 近十余年来,我国和世界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同处于发展的低谷之中,成绩一直徘徊不前,我国女子跳高成绩在全运会年成绩有提升迹象,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2 测试对象在身高方面较国外运动员具有明显优势,但H1值却小于世界跳高运动员。在起跳开始前,摆动腿支撑技术较差,身体重心下降幅度过大,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严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获得的向下垂直速度大于国外运动员,而水平速度的转化率低,致使起跳脚离地时身体重心的最大垂直速度较小。3 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着地瞬间,摆动腿膝关节弯曲程度较大,而缓冲幅度较小;摆动腿蹬伸不积极、不充分,体现

4、出我国运动员摆动腿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4 起跳阶段,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摆动腿表现出摆动较早,但摆动不够充分的特点。摆动腿的摆动方向应是向前、向上的,摆动腿应有一个较小的摆动角,摆动角的大小与起跳脚蹬离地面时刻身体重心垂直速度的大小呈负相关(r=-0.466)。5我国运动员两臂的摆动速度较慢,摆臂与起跳腿蹬伸配合节奏不好,其中冠军郑幸娟出现了二次摆臂的不合理现象,摆臂技术和力量还应加强训练。6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间上体现出起跳时间短,起跳速度快,这与起跳腿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蹬伸不够充分有直接关系,蹬伸力量尚显不足。关键词: 女子跳高;摆动;蹬伸;三维运动学分析1 AbstractHigh j

5、ump was the strong point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Chinas high jumpdeveloped fast from the year 1970s to 1980s, and many excellent high jumpers performedvery well in the history of Athletics. However, with the old high jumpers retirement, theachievement of Chinese high jumpers is not developed f

6、or nearly 20 years. It is urgent to helpChinese high jump get out of this embarrassment.This thesis collects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year 1980 to 2009, and studies thetechnology and history of high jump. It also collects specifications of many excellent femalehigh jumpers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u

7、sing three-dimensional video cameras hooting thecompetition of National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s which held in Si jiazhuang. It studiesawing leg, swing arms and the supporting take-off foot according to the technology of highjump, Biomechanics and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try to find the proble

8、m in technology ofChinese high jumper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 high jumpers abroad,in orderto raise reasonable suggestion. It also try to provide technology theoretical basis for Chinesehigh jumpers, so that they could get good achievement in the next competition.This thesis shows th

9、e study results as follows:1. In recent 10 years, the womens Fosbury flop is in its trough development both home andin abroad, and the achievement didnt improve. Although the achievement of womensFosbury flop in China is improving, its still far behind the world standard.2. The female high jumpers i

10、n China a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ose abroad in height,but areinferior to those abroad in H1 value. Before the moment of takeoff, the body center ofgravity falls too low, and the Body-mass horizontal velocity is lost so mush that thesupporting technology of swing leg is poor; At the moment of take

11、off, the Downwardvertical velocity acquired by the body is fast, but the conversion of horizontal velocity isso little that Body-mass fastest horizontal velocity is slow when the off foot off from theground.3. Countdown to the second step of running up when the moment swing leg fall to theground,the

12、 knee of swing leg bends to a large extent,but it buffers little;The swing legdoesnt stretch enough, and it shows that the muscles of Chinese high jumper s swing legis not enough, either.4. At the moment of take-off, the swing leg of Chinese female high jumper swings fast butnot enough. The directio

13、n of swing leg should be front and up,and it is not scientific whenswings to the different side-arm. The swing leg should have a small swing angle, and thedegree of angle should b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ody-mass vertical velocity when the2 off foot off from the ground(r=-0.466). As for the degr

14、ee of swing angle, it needs furtherstudy.5. As for Chinese high jumpers, their arms swing slow, and the arms didnt swing to thetake-off leg. The champion Zheng xinjuan didnt swing arms right for twice, and thetechnology and strength of Chinese high jumper should have more training.6. The Chinese fem

15、ale high jumpers take off short in time and fast in velocity, and the kneeand ankle didnt stretch enough, and the strength is not enough. Their technology is farbehind the outstanding high jumper in the world.Key Words: female high jump;swing;stretch;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3 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

16、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所用方法、手段及数据、材料真实可靠,研究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无任何剽窃他人成果行为。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首都体育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17、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下相应方框内打“”):1、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日期: 年 月 日 1 前言1.1 选题依据 跳高曾是我国较早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运动项目,我国跳高有3人5次打破世界记录的成功经验。20 世纪 50 年代,郑凤荣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60-70 年代倪志欣打破男子世界跳高记录;80 年代,朱建华三破世界男子跳高记录。90 年代我国的跳高项目跌入低谷,与世界水平拉开了距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男子跳高徘徊在2.24-2.28米,女子跳高在1995年出现严重滑坡,最高成绩只有1

18、.85米,新世纪以来我国女子跳高成绩徘徊在1.88米左右 。1现在,我国女子跳高成绩与于世界女子成绩已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1.97m的记录要比世界女子跳高记录2.09m低0.12m。可以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水平只接近于70年代末期世界女子的跳高水平。更不容忽视的是,从80年代末期金玲创造亚洲记录后,我国女子跳高成绩严重下滑,近几年来全国最好成绩仅仅保持在1.901.95m,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女子跳高的优势逐渐失去,整体水平并无明显起色,还在较低水平徘徊,出现相对停滞的局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问题,还有跳高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培养等诸多问题。很多专家认

19、为:专项技术水平低是我国女子跳高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和掌握具有个人特点的先进运动技术,可以发挥技能潜力创造好成绩,2提高我国女子跳高专项技术是运动员和教练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诊断和研究专项技术,对提高我国女子跳高的整体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评价运动员完成技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由此分析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以缩短技术动作定型时间,并找到评价运动员技术优劣的标准,从而使运动员掌握先进合理的技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运动技术分析为运动员提供了这种最好的帮3助和理论支持。实践证明,许多运动员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技术训练的改进。基于这种现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

20、资料发现,目前对跳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男子跳高项目,而对女子跳高项目的研究较少。仅有少数文献资料涉及女子跳高技术的运动学研究,这些研究指标参数或是研究内容也只局限在跳高的某个技术环节。起跳是跳高运动的关键,而摆、蹬是跳高起跳的两个主要动力源。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包括摆动腿摆动与双臂的摆动)是连接助跑与起跳的关键技术环节,对起跳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促进跳高技术尤其是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科学训练程度,为我国女子跳高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23文超.中国田径运动百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39-142.黄健.我国天高成绩为何下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15(3):5

21、3-55.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43-246.4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们知道,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下落着垫等四个紧密相连的技术环节组成,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是助跑过渡到起跳的关键环节,是起跳的第一动力源,是起跳腿蹬伸效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起跳腿的蹬伸是第二动力源,蹬伸效果是摆动腿支撑效应的表现和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力图从技术角度出发,借助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跳高起跳阶段的摆蹬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部分女子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寻找

22、运动员在跳高技术上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国外优秀跳高选手的差距,从而做出更加客观的技术诊断,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国内采用三维高速摄像技术对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为数不多,并且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在一些方面的观点还不尽一致,某些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在国内研究基础之上对跳高的关键技术起跳阶段摆蹬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此外本文测试对象是 200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前 6 名跳高运动员,均获得国家健将级证书,基本上代表我国女子跳高运动的较高水平,研究结果得出的运动学参数可以为不同水平女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将直接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从而

23、提高我国女子跳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使运动员掌握先进、合理的技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为缩小与世界女子跳高之间的差距,使我国女子跳高水平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下基础。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跳高运动的发展1.3.1.1 世界跳高运动的发展跳高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逾高超距”,并作为挑选和训练士兵的手段,民间也流传有跳高的游戏。最早的跳高比赛大约在公元 1700 年左右,当时的跳高是体操跳跃项目,比赛只决定胜负,不丈量高度。这种比赛延续了一百多年。跳高作为一种竞技运动项目至今仅一百多年的历史。1860年

24、美国把跳高列为正式的田径比赛项目,1864年跳高在英国列入田径比赛项目,男女跳高项目分别在第一届和第九届奥运会列入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据记载,最早的跳高纪录是英国运动员用跨越式创造的1.67米。1867年英国运动员布鲁克斯再次运用跨越式先后跳过了1.80米和1.83米。1877年他又在伦敦跳过了1.89米。一直到1887年,身高只有1.76米的美国跳高5 运动员培基把跳高纪录提高到 1.93 米。1896 年美国运动员埃.克拉克用跨越式以 1.81米的成绩夺得第一届男子跳高冠军。1895年美国的斯威尼在跨越后仰的基础上,发展为在杆上急速的转体,面对横杆落地。以这种姿势跳过了1.97米。这一纪录

25、保持了17年之久。最初人们称它为“波浪式”,由于这种姿势首先是美国东部采用的,故后来人们称之为“东方剪式”。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上,伊.巴克斯捷尔用剪式跳过了1.90米的高度,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1912年美国运动员德.霍林采用从左侧斜向横杆助跑的起跳方式,通过身体左侧滚过横杆的过杆技术跳过了 2.07 的高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两米大关的人,这种技术被称为滚式跳高。从那以后,滚式跳高技术风靡一时,并在二十多年里多次刷新世界纪录。1923年贝.伏佐洛夫第一个采用一种平行俯卧着横杆的过杆技术,被称为“俯卧式”跳高技术。由于俯卧式跳高技术难度较大,成绩一直不很理想,所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和滚

26、式跳高并存。1935年美国运动员约翰逊和阿尔布列顿用这种方法跳过了2.07米。从此俯卧式逐渐取得了优势。1956年美国运动员杜马斯和苏联运动员斯捷潘诺夫先后创造了2.15米和2.16米新的世界纪录。从此俯卧式才完全取代滚式,进入全盛时期,并多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其中六创世界纪录的前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被称为“宇航员”。1972年前苏联的亚新科用俯卧式跳出了2.35米的世界纪录,俯卧式一直统治着跳高运动近半个世纪。1968 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在第十九届墨西哥城奥运会上以一种崭新的跳高技术成功跳过2.24米的高度,夺得男子跳高的桂冠,这就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第一次出现,他的成功掀起了全世界跳高技术的

27、一场革命,各国运动员都争相效仿。美国运动员福斯通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先后以2.30米、2.31米、2.32米连续刷新世界纪录,使背越式跳高在七十年代快速发展起来,不过此时俯卧式跳高技术也在其鼎盛时期,两种跳高技术形成对持局面。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前联邦德国跳高运动员以背越式技术跳过2.36米的高度,力压所有俯卧式跳高选手,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从此以后的世界纪录都是有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创造的。在 1983 年的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参加跳高比赛的 71 名运动员,无一人采用俯卧式技术,从此打开了背越式跳高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背越式跳高作为现代最先进的跳高技术终于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目前男女

28、室外跳高纪录达到了2.45米和2.09米。分别有古巴运动员索托马约尔和保加利亚运动员斯科塔迪若娃创造的。男子室内纪录也是有索托马约尔创造的 2.43 米,女子室内纪录是德国亨克尔保持的2.07米。从世界跳高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前期一种传统跳高方法被新的方法所代替是其一个显著特征,成绩的提高主要靠跳高方法的不断改进,更确切的说是不断通过提高过杆的效率,缩小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来实现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开发较为重视,对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增大起跳功率、加大起跳高度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背越式跳高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今后的跳高如何发

29、展,人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会更广泛的从各个领域挖掘人体6 极限的运动能力,将从进一步提高助跑速度做进一步的突破;未来的跳高技术将朝着速度和力量的更加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使身体各个部分发挥出更大的爆发力,在力量的作用下,是身体各个环节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1.3.1.2 我国跳高运动的发展我国的跳高运动较世界跳高运动发展来说比较晚,开展于20世纪前叶且发展缓慢。旧中国的男子跳高纪录仅有1.87米,女子仅1.40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跳高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57年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以剪式技术1.77米的成绩打破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田径历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30、。1958年以后,我国跳高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俯卧式跳高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跳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60年史鸿范和康驹培先后跳过2.08米和2.09米,接着倪志钦连续跳过2.10米和2.12米,1970年他以2.29米的成绩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使我国跳高运动又掀起一次飞跃。1965 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又 5 名运动员进入世界前十名。70年代,中国就接受了背越式跳高。1976年17岁的福建女运动员郑达真运用背越式跳过1.76米的高度,接着16岁上海女运动员杨文琴用背越式跳过1.83米,打破了俯卧式的女子跳高全国纪录,她们的出色表现为中国背越式跳高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82年至

31、1984年我国男子跳高表现出很高的水平,著名跳高教练员胡鸿飞改变了传统的训练模式,大胆革新,坚持以速度为中心,力求与技术平衡的训练指导思想,通过多年训练,使朱建华在1982年跳过了2.33米,并在当年的世界排名中位列第一,1983年以2.37米、2.38米两次刷新世界纪录,1984年又以2.39米的成绩第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这期间我国跳高总体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男子除朱建华以外,蔡舒和刘云鹏的最好成绩也达到了2.29米,女子也有一批选手的成绩在1.90米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跳高运动出现了停滞发展的现象。1990年前后虽然涌现出一批年轻选手,男子水平也达到了 2.30 米以上,女

32、子成绩也在 1.90-1.97 米之间,但总体水平并没有向前发展。尤其在世纪之交的两年里男女最高水平成绩甚至没能超出2.30米和1.90米,与世界跳高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差距,近两年跳高水平有一定的回升,但还在较低水平徘徊。近几年我国女子跳高成绩在 1.90 米左右,尖子不尖成为困扰我国女子跳高水平发展的首要问题。1.3.2 背越式跳高研究综述跳高技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跨越式跳高到背越式跳高等五个阶段,其技术主要是围绕人体重心腾起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和身体重心腾起的实际高度两个方面来发展和挖掘运动员的垂直跳跃潜力。兴起于 60 年代末,至今在世界跳高7 技术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背越式

33、跳高技术,目前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80年代,胡鸿飞教练基于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的深刻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理念和相应的技术模式,创造了朱建华3破世界记录的惊人成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背越式跳高研究的深入,其技术特点也日趋稳定,主要表现在运动员助跑速度快,起跳与助跑衔接紧密,能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起跳时腿臂摆动充分,节奏明显。起跳过程中强调起跳腿的积极下压扒地动作和髋、膝、踝关节的充分蹬伸,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协调配合。现在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类型主要有:速度型、幅度型(力量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已趋于速度与力量的统一。11.3.2.1 背越式跳高理论

34、研究综述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跳高技术理论首先在前苏联产生,当时把机械力学原理应用于滚式和俯卧式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依靠起跳腿在起跳时快速蹬伸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而使人体腾起”的理论。“腾起速度的产生是由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几何综合的结果,水平速度是在助跑过程中得到的,而垂直速度是在起跳中靠起跳腿的快速伸直得到的”这种理论对当时跳高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来认为“腾起角越大,跳的越高”,逐渐形成了“制动性起跳”的说法。这种“力量加速度等于高度”的理论广为流传在五六十年代并被称为传统权威理论。在定性研究方面,著名专家莱德对跳高技术进行了研究,他把速度型和幅度型的跳高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区

35、分,把他们的区别列出了十四种之多,如踏跳脚的着地方式、摆动腿的摆动方式、两臂的摆动方式、踏跳时身体重心的移动轨迹等。前苏联跳高专家克拉泽夫在对世界水平的跳高运动员进行了分析,认为起跳腿各关节的快速蹬伸有助于最佳成绩的获得,其中踝关节的伸展速度最为重要。文超等编著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中指出:“跳高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轨迹呈抛物线,形状像陡峭的山峰,它的高度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基础;起跳是人体在快速向前运动的条件下,身体与地面发生一次非弹性碰撞,接着以积极的蹬伸动作使人体腾起。两个过程有完全不同的肌肉用力特征,碰撞时期肌肉完成退让性工作,蹬伸时完成克制性工作。它包括向下的打击力、缓冲时对地面的压力、制动力、

36、蹬伸力、起跳中摆动动作的惯性力。”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培训教材田径分册中指出:“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取决于起跳结束瞬间垂直初速度的大小,而垂直速度是在起跳阶段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垂直速度的大小由起跳过程中身体所获得的垂直冲量值的大小所决定,起跳效果与施力的时间和大小有关。而增加垂直冲量值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大力的动作效应,其主要方法是加快助跑速度和充分利用腿臂的摆动的作用。”1 徐洁.世界跳高运动发展特点及其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3) 80-85.8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詹姆斯海在运动生物力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决定跳高成绩的3H公式,即H=H1+H2-H3,

37、并逐渐形成了以此公式为核心的跳高技术原理的3H体系,其中,H为跳高成绩,H1为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H2为身体重心腾起高度,H3为身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与横杆的垂直距离。40多年来,3H公式一直作为研究跳高技术原理的权威理论,它涉及到了运动员的选材及跳高的助跑、起跳、过杆等技术原理,并指导着跳高的教学、训练、科研,可以说,3H公式为跳高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7年我国学者杨津森提出了4H观点及其体系,即H(跳高成绩)=H1+H2-H3-H4。杨津森把H4定义为由于重心腾空最高点不在横杆正上方时所形成的实际过杆高度的下降数 。公式中的H4和H3是有区别的,H4和H3虽然都在腾空中产

38、生,但两者却有着1不同的高度概念,H3反映了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垂直距离,并由过杆技术决定,H4反映的是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水平距离所造成的实际过杆高度的下降数,它是取抛物线在横杆正上方时的瞬时高度和H2之间的差,反映的是H2的利用率。起跳的动力理论:一般认为,人体产生过杆动力是在起跳腿单腿支撑阶段获得的,也就是说,跳高起跳的动力是在起跳腿单支撑阶段由起跳腿工作肌完成退让和克制工作获得的。王保成教授等人认为,跳高起跳动力源是摆动腿的支撑效应与起跳腿的蹬伸效果共同构成的。“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认为,跳高起跳阶段应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蹬伸瞬间至起跳腿离地瞬间 。广州体育学院的苏斌在

39、他的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2理论研究和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两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关于该理论的理解。他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的。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够经济实效地降低和提升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前积累创造有益条件。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训练的重心是围绕以速度为核心的“一个重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进行起跳训练 。转动动力系统的争论:背越式3跳高由于较为独特的背对横杆的过竿姿势,因此,从开始引进到现在一直还存在着转动动力系统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背越式跳

40、高最后能够转向背对横竿,并成正交叉的姿势越过横竿,主要动力是来自弧线助跑,所以,在助跑的最后一步,摆动腿无须朝向异侧肩摆动来提供转动动力;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身体背对横竿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弧线助跑,另外一个是摆动腿的旋内侧摆动,所以助跑的起跳阶段,摆动腿应该朝向异侧肩方向摆动,为起跳后背对横竿提供动力。此两种观点的争论,最后以前一种1 杨津森,杨志敏.H=H1+H2-H3-H4跳高技术原理新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4).:50-54.2 王保成,王川.现代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的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03,(9) 30:33-42.3 苏斌,吕艺林.背越式跳高

41、理论与实践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42-45.9 观点的胜出结束 。1在3H和4H观点的基础上,何涛等在2002年提出了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两轴一杆平行”观点 。此观点反映了人体在三维空间的实际运动情况。即肩轴、髋轴要依2次平行地越过横杆,以此强调在过杆阶段中肩轴、髋轴与横杆正确的平行位置。两轴一杆平行”观点的提出,突出了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主要矛盾,它能够对过杆技术进行客观的评定。1.3.2.2 背越式跳高技术运动学研究综述1.3.2.2.1 国内外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二维摄像测量法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体育领域,跳

42、高技术研究开始使用高速摄影和录像的方法,最初主要做二维的分析。二维摄像测量法是从一台高速摄像机所拍摄的图像上解析出所研究对象的各个关节点的二维坐标,通过坐标计算出所需的速度、位移、关节角度、角速度、加速度等相关指标,以此来评价和诊断运动技术。这一技术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把人体的运动近似的看做是在与摄影机主光轴垂直的平面内运动。1984年德国男子跳高教练德.坦奇对舍贝利、默根堡和朱建华的跳高技术进行了二维运动学分析,肯定了他们的优势,并指出了技术环节上的不足。国际田联于1986年的世界青年运动会和1988年的第24届洛杉矶奥运会上组织了国际性的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进行比赛现场的测试研究并收集大量

43、有关田径的录像资料。我国在第六届全运会上组织了全国的生物力学研究专家对跳高项目的决赛现场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获取了我国部分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运动生物力学资料,对他们的技术做出了二维运动解析 。3冯敦寿、安朝臣等人也对朱建华创世界纪录时的技术录像进行了分析,认为朱建华助跑速度快、起跳速度快的特点,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李建设等人对金玲和科斯塔迪偌娃的跳高技术进行了二维运动学的比较分析,得出她们在H2和H3值的大小相同,但金玲的H1值要低于科斯塔迪偌娃,应加强起跳腿在远侧固定条件下伸肌群力量和素质的训练 。41.3.3.2.2 国内外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三维摄像测量法研究三维摄影测量法是采用两台或者多台

44、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同步拍摄,而后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得到所需的人体三1 张春合,尹小波. 对背越式跳高部分技术和原理的审视J.体育科学研究, 2008,(1):68-69.2 何涛,刘建国 吴新宇. 背越式跳高“两轴一杆平行”过杆技术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12):51-53.3 闫之朴.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和起跳动作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 李建设等.金玲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3):1-5.10 维运动空间坐标,并得出相关运动参数。三维运动解析

45、已成为图像记录系统的主流方法。美国是使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最早和最成熟的国家,由美国奥委会和田径协会资助的实验室自1983年以来,一直在对全美优秀的跳高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的迦萨斯.戴佩纳博士对1987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上的优秀跳高运动员进行了三维运动学分析和研究,他对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做了系统的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也开始使用高速摄像和摄影的方法对跳高技术运用三维运动解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王陵飞通过对2004年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速度变化特征的运动学分析得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水

46、平速度略有下降、起跳时身体重心高度较低,起跳腿踝关节缓冲大、蹬伸角速度小,起跳时起跳腿膝、踝关节伸展不够充分。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个别运动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整体水平一般 。1黄刚在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倒两步助跑特征研究中得出:我国女子优秀跳高运动员倒两步助跑三着地点形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倒两步步长呈大-小的特征、助跑绝对速度低于世界选手。我国选手能充分利用自身助跑速度,助跑速度利用率已高于国外选手。因此,要提高我国选手的垂直方向上的速度,获得更高的腾起高度,应从提高助跑绝对速度上着手 。2智勇、董海军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三名突破1.92m的优秀女子跳高运动

47、员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普遍存在着H1的数值偏小而H3的数值偏大的缺点,部分运动员存在着起跳腿的蹬伸和摆动腿、手臂的摆动配合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努力改进蹬摆的配合和过杆的技术动作 。3王倩等对运动员在起跳、腾空阶段的人体重心的三维速度及速度的转换进行了分析,得出运动员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态势;摆动腿膝关节在最高点的垂直速度与运动成绩呈负相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弧线助跑起跳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体的动能与肌肉的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并通过起跳腿的制动和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获得最大的向上垂直速度 。4李立新、张梦娣等运用三维摄像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田径大

48、奖赛中山站比赛、成绩在1.80米以上的10名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阶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水平速度损耗较大,速度转换率偏低,运动员在起跳阶段存1 王陵飞.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速度特征的运动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89-91.2 黄刚.我国女子优秀跳高运动员倒两步助跑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72-75.3 智勇,董海军.中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对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5):103-106.4 王倩等.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起跳和腾空阶段的速度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9、,2000,(3):105-107.11 在起跳时间短,速度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1王丽华等对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增大可使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增大,身体重心高度增加;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发生在起跳腿支撑过程的缓冲阶段;提高摆动腿摆动速度,可减小起跳腿着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使缓冲时间相应缩短,提高腾起垂直初速度 。2韩慧等人通过对我国参加1998年亚运会选拔赛达到健将以上水平的7名女子跳高选手起跳前后的部分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选手在起跳瞬间的垂直速度有一定提高,H1、H3与世界选手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差距的主

50、要原因在于: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蹬伸不够,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蹬摆幅度小 。3程丽平等人通过对中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踝关节伸展不充分、国内女子跳高运动员虽然水平速度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但起跳时身体重心腾起垂直速度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4王琨等人通过对中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与世界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对比分析得出: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中国运动员起跳时身体重心高度较低,且差别非常显著;在起跳重心腾起速度上没有显著差别,处同一水平。中国运动员表现出助跑起跳速度快,起跳时间短的特

51、点。起跳过程中,膝、髋关节缓冲幅度较大,而踝关节缓冲幅度较小,起跳结束时起跳腿各环节的伸展不够充分。起跳时踝关节的蹬伸速度和世界水平运动员差距很大,但我国运动员的膝、髋关节伸展速度较快 。5综上所述,对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中,所得出结论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运动学指标和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所运用的生物力学原理不同造成的。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在一些技术和理论的认识方面还没能达到统一。有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背越式跳高现在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从对背越式跳高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助跑与起跳技术,助跑水平速度是获得垂直速度的动力来源,助跑也是背越式跳高的根本动力来源,其最大优势就是

52、能够从充分利用助跑速度。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正确完成起跳动作的前提下,尽量加快助跑速度。加快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增大起跳垂直速度,是起跳效果的关键技术环节。踝、膝、髋三关节的充分蹬伸是增大垂直速度,取得最佳起跳效果的最终体现。在整个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起着很大作用,加快摆动腿的摆1 张梦娣,郭娟,闫献伟.影响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效果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8):30-33.2 汪丽华,刘素兰,石润民,王新娜.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1,(6):15-17.3 韩慧,边卫,王倩.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跳高

53、运动员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分析J.体育科研,1999,(6):39-41.4 程丽平,邰崇禧,李磊.中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运动学指标的对比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4,(1):87-90.5 王昆等.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5):17-19.12 动速度可以缩短起跳蹬伸时间,为快速起跳创造条件。而正确的起跳是顺利过杆的保障,运动员在过杆时可以通过身体各环节的配合来改变身体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身体转动的角速度 ,达到快速过杆,提高运动成绩。1本文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跳高技术中的摆蹬技术尽可能做详尽分析,主要强调摆动动作

54、分析,并力图为我国跳高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改进我国的背越式跳高技术尽微薄之力。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的测试对象是参加2008年10月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高决赛的前6名运动员,均以左脚起跳。运动级别均为运动健将,因此本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可以代表我国最优秀的女子跳高运动员。本文以前六名运动员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蹬摆技术,所测试对象均从右侧助跑左脚起跳。表1 测试对象基本情况表姓 名郑幸娟顾 璇身高(m)1.84体重(kg)运动级别健将最好成绩(m)1.95研究成绩(m)1.916161616460541.85健将1.841.84赵玮1.83健将1.861.84王 洋李 珊哈 研1.84健将1.841.841.84健将1.881.801.77健将1.801.80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并参阅中国田径运动百年、田径高级教程等教材6部,了解有关跳高技术动作的动作原理及技术细节,确立研究的任务和内容,进一步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为本课题研究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