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各国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凡是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也是商业发达的区域。材料“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形成军市”说明商业区域扩大,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

2、租税”不符,故排除;军市的形成是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不能解决其他经济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但当时并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是在春秋

3、战国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的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西汉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 3清朝书法家梁峨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书法艺术的产生b.唐朝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对规范和风骨的迫求c.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人以书法展现个人修养d.元明时期文化专制高度加强,使书法艺术渐趋没落【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

4、期,随着士人群体形成,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故a、b两项错误;“宋尚意”是指不太计较文字的具体形态 ,只注重心领神会,把握住文字的精神本质,这与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理学产生,文人以书法展现个人修养有关,故c项正确;元明时期,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 4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材料“中学有中学

5、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是指“体”和“用”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洋务派将“体”“用”割裂的错误,其实质是主张中国在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全面学习、系统引入,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中学的体用与西学的体用分别是统一的,都不能割裂,故d项错误。 5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出口鸦片。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谈判,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件。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这体现了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b.中国禁烟运动收到实效c.鸦片贸易罪恶被深刻认识d.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答

6、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垄断资本形成,英国对外需要资本投资场所以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贸易的进行不利于英国对华的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从材料“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可知是英国主动停止对华禁烟,不是被迫行为,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罪恶被深刻认识是英国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的因素之一,但不符合时间背景特征,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6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

7、教育。这表明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和材料“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可知,以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为主的“大跃进”运动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对教育提出了超高指标,故b项正确;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7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

8、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是广东和福建,故b项错误;c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题干材料强调“先后”“3次”给予浦东特权,这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 8在古代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中,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农民往往由于拥有一小块土地,才有资格成

9、为城邦公民集体的一员。这说明a.农业是希腊城邦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b.外邦人可以购置土地获取公民身份c.继承土地的女性公民可拥有政治权力d.城邦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从材料“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农民往往由于拥有一小块土地,才有资格成为城邦公民集体的一员”可以看出,合法拥有土地是拥有城邦公民权的基础,据此可以推知农业在城邦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9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

10、控制”指的是a.虔诚的信仰b.教会的仪式c.真诚的善行d.神父的指引【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的领袖们都主张“信仰得救”,借此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对信徒救赎的途径以及结果的控制,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家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真诚的善行、神父的指引都是天主教会的主张,与材料“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不符,故排除c、d两项。 10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积极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11、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可得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11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连接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一商品市场一行政计划一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a.实行余粮征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c.掀起农业集体化d.下放经营自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

12、林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动员”对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农业措施是余粮征集制,故a项错误;“商品市场”对应新经济政策,其农业措施是征收固定粮食税,故b项错误;“行政计划”对应斯大林模式,其农业措施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物质利益”对应赫鲁晓夫改革,其工业措施之一是下放经营自主权,故d项错误。 12在中东,美国拥有庞大的海空军基地,为了让朋友放心,并威胁竞争对手。在东亚,美国海军把太平洋当作“美国的湖”,保证航运自由并让盟友安心。在欧洲,美国的军事支出占北约全部支出的75%。这一现象a.说明美国保卫世界和平b.是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体现c.是两极格局终结的产物d.表明多极化格局趋

13、势严重受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世界的形成。a项与材料“威胁竞争对手”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军事霸权体系,这是其全球战略的体现之一,故b项正确;c项与题干表述的现象之间无充分联系,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二、综合题:共6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有学者将法律秩序定义为:当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法律与社会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互动,产生的社会主体间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社会,国家的政权统治在最基层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也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民间调解),即二元性法秩序。近代晚清以

14、来,伴随着西方法律移植,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改造,但是制度的先行和观念的滞后,中国的法秩序依然呈现二元性。在现实中,不论是中国的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并没有因为民间法和国家法性质的不同而造成法律秩序的内在紧张调解作为由第三方主持下的双方合意达成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法律秩序的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性,因此,从理论上讲,调解更能体现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组合,大小传统的沟通与弥合。摘编自王彬、褚晓琳乡土社会秩序形态与调解史迁材料二 18世纪初,治安法官成为英国地方名副其实的“统治者”。治安法官的权力涵盖治安、行政、司法多方面。18世纪中后期起,在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争取民主

15、、自由、平等的改革运动兴起,由于治安法官贵族“家长式”的统治方式,如行使权力的专断与任意,利用治安权力对激进改革派与工人运动的镇压,对地方的管理松弛、落后,等等。这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文化与需求。19世纪,治安法官逐渐走向衰落与转型,英国通过地方政府改革,逐渐剥夺治安法官的行政权、治安权,通过司法改革使其最终蜕变成为纯粹的司法官员,负责简单的刑事案件。摘编自顾荣新1219世纪英国治安法官的起源与流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法律秩序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9世纪治安法官转型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中英法律秩

16、序的认识。【答案】(1)特点: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秩序依然存在;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原因:政治上,西方法律的移植(西学东渐),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对于司法体系的改革;思想上,对于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及司法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原因:政治上,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改革运动兴起);经济上,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工业化下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比如阶级矛盾的尖锐,统治阶级内部贵族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思想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和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传播;其他方面,治安法官贵族“家长式”的管理

17、弊端。(3)认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传统影响着各自的法律秩序(或各自的法律秩序符合国情);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两国的法律秩序都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转型过程(或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调整);两国的民间调解和治安法官依然在现实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中英两国法律秩序发展变化的影响。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此也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即二元性法秩序”“近代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改造,中国的法秩序依然呈现二元性”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法律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层面,故其发展变化要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中

18、外的交流联系来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起,在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改革运动兴起,由于治安法官贵族家长式的统治方式这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文化与需求”“英国通过地方政府改革”,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归纳。第(3)问,一定时期的法律秩序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产物,结合第(1)问和第(2)问可得出各自的法律秩序符合本国国情;结合材料法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过程分析其具有艰难曲折性;从材料“从理论上讲,调解更能体现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组合,大小传统的沟通与弥合”“通过司法改革使其最终蜕变成为纯粹的司法官员,负责简单的刑事案件”可

19、得出两国的民间调解和治安法官依然在现实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 学者李玉用下图去阐释晚清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动态过程。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图的晚清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说明。(要求:可以就其中一个阶段予以说明,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晚清的革命思潮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最后演化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而革命意识阶段是制造革命的前提,是个体的觉醒。阐释:现实不良激发: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日益腐败僵化,且日渐成为列强的傀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科技的落后,军备的废弛,对外战争的失败,一

20、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失败等诱发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诱发:自清政府成立后一直存在的反满和排满的情绪积累(太平天国运动是对此最大的反映);再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在中国的日益传播,如翻译和出版大量西方科技和思想著作。综上所述,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少数精英分子革命意识产生,为制造革命提供了前提。另外两个阶段:革命思想是运动革命的基础,是群体性的组织创建。革命思潮是革命洪流的推动力,是形成了一定群众基础的全民思潮。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体现了团体成员共同的革命理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将各个革命团体整合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并达成共识,

21、形成十六字纲领,又经革命领袖孙中山整合为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创办民报,与保皇派进行激烈的论战,使革命思想得以深化。革命党人进行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反清的武装起义,宣示了革命党人坚定的反清意志;革命团体和政党依托图书、报刊、办学进行有组织的宣传;通过行动和理论宣传,革命意识和革命思想逐渐被社会接收与接受,演变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民主共和思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不管选择哪一个阶段,首先要明确该阶段在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所占的地位,然后根据每一阶段的提示来分析晚清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形成的原因。例如:选择革命意识阶段,首先明确革命意识阶段是制造革命的前提

22、,是个体的觉醒;革命意识的产生要根据题干提示,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和国际思想因素角度迁移相关知识即可;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革命思潮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少数精英到形成一个群体(团体和政党),再到有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主流意识,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要素结合相关史实可以进行阐述。如选择革命思想阶段,先要明确革命思想是运动革命的基础,是群体性的组织创建;然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时,应根据题干提示迁移革命团体的创建包括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领袖孙中山对同盟会十六字纲领的阐发,使革命有了统一的领袖和指导思想等相关知识。如选择革命思潮阶段,先明确革命思潮是革命洪

23、流的推动力,是形成了一定群众基础的全民思潮,其形成结合革命行动的宣传和革命理论的宣传这两个角度,迁移革命派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的方式(论战、办报纸、著书、办学等),促进了革命思想演变为革命思潮。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公元前554 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顿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材料二 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

24、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第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于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一一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答案】(1)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层与贵族间的矛盾逐渐上升;大国争霸,小国生存艰难;思想上,百家争鸣,治国

25、主张多元化。目的: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2)态度变化:对改革的反对和阻挠受到大力支持和赞扬。原因:子产的信念坚定;改革措施顺应社会变化趋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众受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子产改革。第(1)问的第一小问,首先结合材料时间“公元前554 年”可判断出是春秋时期,然后迁移春秋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军事、阶级、思想等时代背景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可得出子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富国强兵,从材料中“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可得出其目的之一是缓和矛盾。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改革

26、第一年的歌谣、第三年的歌谣以及子产死去时的歌谣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首先结合材料“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可得出改革者的坚定信念;然后根据成功的改革必须具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支持等因素分析即可。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调查户口章程,开始全国范国的户口调查,这次户口调查基本具备了近代人口普查的几点主要特征:1官方性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组织进行2全国性包括全国所有国民3退人进行按人个别进行填报4同时进行以一个特定时间为标准进行调查5系统处理一将调查资料编成统一的表格摘编自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材料二 (清末)哪

27、里搞人口普查,哪里就进入紧急状态,百姓认为调查户口是官府灭门毒计,鸣锣聚众,在村旁挖一大洞将调查员活埋新中国成立后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时,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到人口调查登记站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摘编自法制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人口普查呈现如上特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清末和1953年民众对人口普查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答案】(1)西方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中国近代文明的兴起;清末预备立宪,维护统治的需要。(2)清末:拒绝、排斥;1953年:接受、欢迎。原因:清末户口调查大多与征税有关,受到民众抵

28、制;清政府腐败无能,陷入信任危机;农民思想保守愚昧。1953年,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受到人民的支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和新中国的人口普查知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首先结合材料“1909年”可知,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预备立宪,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统治,所以进行人口普查;结合“近代人口普查的特征”可知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的传入的影响,国家意识增强。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在村旁挖一大洞将调查员活埋”“1953年普查时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到人口调查登记站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应从清政府进行人口普查的目的、民众思想愚昧

29、以及对政府的不信任等角度分析;1953年接受、欢迎的原因结合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和经济上“一五”计划开始进行、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来回答。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下图是美国画家诺尔曼罗克威尔1942年创作的作品四大自由,其内容反映了罗斯福总统就1941年提出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该画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财政部在16个城市举行画作的巡回展,以推销美国的战争公债。宣传画发行了四百多万份,募集到一亿三千九百多万美元。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为感召,重建战后的世界。直至今天它们仍然,也应该继续影响世界和平与自

30、由的进程。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画作四大自由创作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主张的“四大自由”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民生活受到战争威胁,民主自由难以保障;美国总统发表演讲,提出“四大自由”,极大激励了美国人民;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大西洋宪章的签署,成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基础。(2)精神独立、维护和平、重视民生、民族团结、扶危济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扩大。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罗斯福总统1941年提出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得出美国总统发表演讲,提出“四大自由”,极大激励了美国人民;再根据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