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 百家争鸣学业达标1.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这说明儒家主张()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 d.克己复礼答案d解析“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这反映出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2.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
2、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草木鱼虫有其自身生长周期,人类不能过度砍伐、过度捕猎,要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3.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答案a解析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故a项正确。儒家强调教化,与材料中“常使民无知无欲”不符,故b、c两项排
3、除;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与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不符,故d项排除。4.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的哪一思想理念有关()a.主政者,当以民为本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君主无为而治 d.相互关爱,反对战争答案b解析出仕与否与是否以民为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排除;由“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可知,庄子因为崇尚清静无为的生活而对做官不感兴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君主无为而治”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同样,材料中并没有“关爱”和“战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5.某人举出政府施
4、政不当的例子,说明他对政治及国家运作的想法:一位军士每战必败,问他原因。军士说是家里有老父要奉养。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奖。这个国家的军队从此再也无法打胜仗。此人最可能是谁()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韩非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人”以反面例子强调了政府施政时要厉行赏罚,严刑峻法,这符合法家的思想,“此人”最有可能是韩非子,故选d项。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无为,因此二人不可能强调严刑峻法,故a、c两项排除;荀子虽然吸收了法家思想,但其仍主张仁政,法只是辅助,故排除b项。6.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
5、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a.燕国 b.齐国 c.秦国 d.楚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国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7.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了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
6、确;墨家兼爱的思想否定阶级差别,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了积极有为,与无为而治相反,故d项错误。8.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排除a、b两项;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d项错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故选c项。等级提
7、升9.“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材料“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表明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不符合材料“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的历史,故c项排除;
8、孔子“仁”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没有被普遍接受,故d项排除。10.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
9、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1.孔子曰:“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主张统治者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的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只符合孔子;d项不是荀
10、子的主张。b、c、d三项都不是三者的共同点,均排除。12.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下独步天下。”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其主张()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使“法”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这符合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家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排除a
11、项;法家思想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而不是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排除b项;法家思想主要为君主服务,从某种程度上与“民本”思想是对立的,排除d项。13.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诸子百家之间不仅有争辩、有分歧,还有融合和共鸣,故a项正确。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并不足以说明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活跃,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既有融合
12、,也有相互的批驳,不可能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14.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在“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支配下,老子追求清静、无为而治的生活。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都代表奴隶主
13、阶级利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d两项。15.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答案d解析a、b、c三项属于法家主张,与儒家孔子主张无关,故排除。由材料可知,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恢复社会秩序,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札记中庸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14、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三“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论语刑政材料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韩非子五蠹材料五“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王道(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答案(1)材料一:政事的兴衰,取决于“人治”,即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材料二: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在治理百姓上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材料三:孔子主张先礼后刑。(2)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厉行赏罚,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3)同:都主张礼法并用。异: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可知国家政权的兴衰,与统治者个人是否贤明有关;据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注重教化的作用;据材料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注册公司租房协议合同
- 拆迁协议违约合同
- 直播合同协议暂停合作
- 简易赡养合同协议
- 证券开户合同委托协议
- ERP服务项目合同
- 产品区域销售代理合同
- 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工作总结
- 双方贸易合同范本(2022年)
- 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合同-集体建设用地合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PT课件下载
- 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策略
-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xbrl模板第3号《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
- 工程力学电子教材
- 中国各个省份城市地区区县表格
- 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资格《专业知识》考试题库-水土保持(重点题)
- N1级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钠石灰、硫酸氢钠、硝酸锌、氯化铜、氯化锌)
- GB/T 4513.1-2015不定形耐火材料第1部分:介绍和分类
- 精华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课件
- 电镀及化学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