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5.2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ppt_第1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5.2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ppt_第2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5.2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ppt_第3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5.2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ppt_第4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5.2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二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 (1)概念: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基本单位褶曲。,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如果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位移类型。,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2)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二

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类型,2.不同河段河谷的形态及成因,三、山地和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 沿河呈 线状分布。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 冲积平原向 山坡过渡的地带。 特别提醒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四、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1)成因。 地震发生的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 板块交界处,地壳

3、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最大;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2.崩塌、滑坡、泥石流 (1)成因。 崩塌、滑坡:地表破坏、破碎;地形坡度大;外力作用,如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泥石流: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

4、集中的水源。 (2)危害: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修建护坡工程,锚固山体;植树种草;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加强对山体的观察;对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山地的形成 1.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

5、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典题示例 (2018江苏卷,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纪B.石炭纪 C.二叠纪D.第四纪,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思路分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命题立意 本

6、题以区域地质简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判定,需要地图图形、注记和文字信息三方面结合,调用地质构造特点知识储备,图文信息解读、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 答案 (1)A(2)A,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对点训练】(2018湖南湘潭调研)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P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处地形的主要成因是() A.背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山D.向斜成谷 (2)若在Y2处钻2

7、5米到达P平面,则在Y1处钻至P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30米B.45米 C.55米D.60米,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外力地貌的发育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拓展延伸(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

8、情形来判断。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形成: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保持惯性,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9、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

10、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典题示例 (2016全国卷,78)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

11、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思路分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 稳定,死亡贝类生物 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命题立意

12、 本题组既包含了对贝壳堤静态特征的判断,又从动态的视角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解答该题,需要在理解流水、海浪作用与海岸线、贝壳堤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借助静态的贝壳堤分布图重构贝壳堤的形成和动态演变过程,能力要求从判断到推理层层递进。 答案 (1)C(2)B(3)D,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对点训练】(2018东北三省三校二模)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以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

13、甲、乙两河中()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A.B. C.D.,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山地和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

14、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典题示例 (2017海南卷,911)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15、( )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 A.通风B.避灾 C.采光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砾石多退水快历时长流速缓 A.B. C.D.,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思路分析第(1)题,坡度因素对传统聚落选址具有刚性约束,因为陡坡区域营建聚落,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工程技术难度大;增加建设成本;受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破坏力更大;耕地少,聚落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聚落的等级和规模,与所处的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南岭山区制约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谷地面积。第(2)题,岭南降水丰富且集

16、中,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建设聚落,必须要面对水淹的现实,而较大的山间谷地又是不可放弃的资源,多层住宅皆开外门是这种两难情况下的折中举措:发生洪水时,即使淹没一层或二层,居民皆可通过居住在二层或三层暂时躲避洪水,并通过各层外门保持和外边的联系。第(3)题,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即洪水历时短、退水快,流速慢,则搬运的砾石少。,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命题立意 试题呈现了新的背景材料南岭山区三层民居,融合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防灾减灾措施、洪灾特点,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延伸探究南岭山区民居防灾减灾的措施,体现了

17、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念,考查地理综合思维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综合。 答案 (1)A(2)B(3)C,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对点训练】(2018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

18、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以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典题示例 (2016全国卷,43)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

19、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思路分析泥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降水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汇流速度快、汇流量大)、地面松散物质条件(松散物质多,提供物质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大,坡面径流冲击力和物质挟带能力大)以及植被覆盖条件,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可知该处冰川泥石流还有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冰川消融提供大量水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命题立意 本题以古乡沟泥石流灾害为背景,分析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更突出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

20、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对点训练】(2018云南昆明检测)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岩溶通道形成的地质环境主要特征是( ) A.炎热干燥B.寒冷干燥 C.温暖湿润D.寒冷湿润 (2)图示地区( ) 甲地易发滑坡灾害乙地为板块张裂区丙地为向斜谷丁地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 A.B. C.D.,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

21、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

22、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和。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

23、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

24、;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典题示例 (2018全国卷,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

25、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思路分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流经,挟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

26、扩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3)题,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图示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命题立意 本题以地质剖面图和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某河流上游河段单侧面上阶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三个问题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知地明理”所需的形象、抽象思维能力。解答试题的关键是运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和沉积的相关知识,

27、结合图文信息重构阶地形成、变化的时空过程,重在检测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答案 (1)A(2)A(3)D,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对点训练】(2017江苏卷,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

28、冰川、海浪);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模板构建】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典题示例 (2015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微专题一,微专题二,(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