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概论如果你还在寻找精美的PPT?如果你还在找寻精彩的多媒体素材?如果你还在琢磨精心的简历?你可以选择发布任务,欢迎点此进入发布任务获得精彩资源。,课程说明,第一部分: 第一讲:课程综述 第二讲:导论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精神 第四讲:伏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五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第六讲: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第二部分: 第七讲: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 第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 第九讲: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 第十讲:中国传统与教育 第十一讲:中国古代的科技 第十二讲:挑战与机遇,学习方法指导,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习文化
2、典籍,考察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历史文物)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考核说明,形成性考核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考核。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按2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终结性考核:本课程的终结性考核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100分。 总成绩计算公式: 总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20%+终结性考核成绩8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二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层次:物质文化、
3、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本教材注重四层次说。,第二讲 导论,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的文化概况的一门课程,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惑;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4、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之中,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
5、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宗法制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一种万世不易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模式。 宗法制的实质:专制制度。 2、中国古代的官吏制与等级制:金字塔形式 周秦两汉: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五代: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 宋辽金元:唐代的扩展 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
6、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1、与自然斗争。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中国神话传说中有许多这样的
7、例子: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2不畏强暴、坚持真理与正义。孟子、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历代明君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取精神 3推陈出新的改革精神。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变法到我们现在的改革精神。,三、龙马精神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同步诞生。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龙成为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是以多元兼容、综合创新、开拓奋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的精神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的图徽和象征的。而其中的开拓奋进及造福众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可以这样说,龙的精神汲取、蕴含着马的精神,马
8、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的一部分。龙马精神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开拓奋进,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9、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文字是伏羲炎黄历史时代的产物。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文字产生的直接渊源之一,是伏羲炎黄时期出现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有一定的意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但没有读音,是文字的前驱。炎黄部落与中原各部落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一、南稻与北粟 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
10、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以粟为主要种植谷物,可称为种粟农业。从时间上分析,中国史前期出土粟的最早遗址,是距今7000 年以上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粟的种植最早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诸民部落是粟类谷物发明者和推广者。中国是世界粟类谷物的原产地。,三、古陶神玉的世界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则以五器最为发达。 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在中
11、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大地湾彩陶,玉琮(周代),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核心地位. 道德角度:中国哲学的思维功能有利于人的品德的塑造和提升. 政治角度:哲学观注现世功利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文化角度:中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入世 1、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隆礼重法。 2、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3、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修身成
12、圣。圣人:存天理灭人欲。,第五讲 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三、道家思想的嬗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出世 1、老子的思想:重天道自然无为,不讲人道反对新生事物反对严刑峻法。使民无知无欲。 2、庄子的思想:相对主义最终目的达至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合流中的道家思想。汉代衍变为黄老学说。魏晋的玄学。 四、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主强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是商鞅与韩非子,变法革新,法术势三者合一。,五、中国化的佛教与宋明理学,1、佛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内心世界的和谐。中国化了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及玄学的哲理,充满了人生哲
13、学的色彩。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恶,佛学流派众多。代表是禅宗:五祖弘忍,培养了神秀与慧能等一批大师。慧能成为六祖。禅宗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大,成为佛教中最有实力的宗派。本性是佛、自心是佛、凡夫即佛、心即真如、无念为宗。禅宗的理论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在自我修炼的前提下,人人可成佛,可成就人格。 2、儒学的新形态 -宋明理学。在方法论上,宋明理学把道德提高到本体的高度,要求人们的道德标准达到理性的境界,他们认为提高道德可通过强化“主意”多下功夫,以“内统外”,来提高道德境界,还要发扬儒家传统,实现有无合一的境界。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与“万物一体”的
14、境界。,六、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1、与政治伦理关系紧密。2、唯物与辨证思想的传统。3、重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第六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一、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1、宗教: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2、中国宗教的特征:
15、贫乏性。宗教在中国从未占统治地位。中国大众看待宗教没有特别的热情,只停留在实用的层次。没有为宗教献身的的事情。 实用性。为现实和今生求福免灾。功利性。 兼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不同的甚至教义教理上水火不容的宗教在中国能长期并存。也表现为文化的兼容性。,二、中国原始宗教: 自然神崇拜: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海神 动植物图腾崇拜:虎、熊、龙、凤、马、蛇 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形式。 祖先崇拜:只要定期祭祀,祖先的鬼魂会保佑自已。 天神崇拜:天帝。,三、中国传统道教,1、道教的形成与思想渊源: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国
16、本土的一种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或者说道教的起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特别是殷商时代的巫术祭祀鬼神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主要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练丹术。 三、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四、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的影响较大。,2、道教的产生及流布: 道教的开创:东汉中晚期形成两支道教: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二是张角等人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后被尊为张天师,认为是道教的开创者. 魏晋时道教上升为理论阶段。东晋时的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内外二篇,内篇属道教,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思想内容.南北朝是,道士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丰富了道教教义理论及组织形式。
17、形成宗派阶段:道教经过唐宋两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发展到鼎盛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因道法道术或师承不同分化出不同的道派,经过常期分化合流,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和正一道成为道教最主要的两大派别,3、信仰特征: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为万物之母。无所不在、无法不包、无时不存,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取得这种本源的体性便是德。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保真。经典道藏经,道教经书总集的名称。 修炼方法:炼丹服食、符箓咒语、科仪斋醮。 道教的标记是八卦太极图。,四、中国化的佛教 1、佛教的教义与宗派 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三法印、“四谛八道”、十二因缘。三法印:诸行无常、
18、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苦、集、灭、道。缘是原因条件。 教派:1、大乘与小乘。2、密宗 3、藏传佛教 4、南传与北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东汉至南北朝译传阶段;隋唐:创造阶段,也叫鼎盛期;宋至清是融合阶段,汉族地区精英佛教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状况,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佛教的中国化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佛教的中国化: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士方术结合了起来 魏晋时期,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终则取代了玄学的地位 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慧远以“法性”谈佛性;梁武帝以“真神”谈佛性;竺道生以“理”说佛性。实际上都掺杂了个
19、人理解的佛教。强调“神不灭”。 隋唐的佛教学说逐渐渗透了儒家的学说,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了,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魏晋时,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则给玄学以影响,丰富和发展玄学,最终则取代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佛学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 2、艺术包括面很广,文学、书法、绘画、建筑、雕塑、音乐、戏曲等等。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以上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地与佛教有联系 3、佛教与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中国佛教所传四个菩萨分别显灵于此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传
20、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宗教的地域性。如藏传佛教对藏族地区的影响。,专题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最主要的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们如何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已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很重要。,参考书推荐,1、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1994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外文化辞典 周笃文主编 199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4、中国文化源流手册 庄福林、张瑞昌编著 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5、中国文化史 冯天瑜等编著 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6、中国通史 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分作业题,一
21、、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什么是中国文化?结构层次有哪些?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四、中国的传统哲学的特征? 五、道教形成及思想渊源? 六、为什么说佛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中国化的佛教,第二部分,第七讲 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一、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国民心理 1、传统的价值取向 道德本位:儒家是仁者爱人,道德至上。 忠君思想:忠的观念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愚忠。君父至上。 家族中心价值取向。对孝的张扬。悌、忠、信。 2、传统的国民心理 传统的国民性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尊天敬祖、喜静不喜动、知足常乐、勤俭、和谐、求安。 传统的国民性与儒家的人格模式 儒家的人格是君子。道德
22、气节。孟子的理想人格是浩然之气。只有懂得这种理想人格才能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民族真精神。,二、传统的修养之道 1、儒家的心性修养:善心善性。 2、道家的虚静导引 道的特点是虚无清静,自然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守静的秘诀在守一。存神合体,住魂留魄。意守丹田导引是肢体运动与行气、按摩等配合的一种修身之道。导气、引肢。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一种引动肢体为主、并配合呼吸吐纳的修养方法。 3、佛家的定慧双修定称增上
23、心学,指禅定;慧,称增上慧学,智慧,有厌、无欲、见真。指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佛学的真理,获得智慧上的解脱。反映学修并重的思想。,第八讲 传统文化与民俗,一、民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民俗: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而又是人人传习,用以自我教化的习俗。 民俗:心智民俗、行为民俗。 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与禁忌习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艺民俗。(天水李子伟先生的分法) 2、地位:上连着上层建筑,下连着各种具体的文化门类,在文化系统中处于中介地位。 3、社会作用: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向心功能。,二、民俗的产生及背景: 1
24、、产生的原因:一是满足生存的需要;二是适应环境的需要。 2、民产生的条件及背景: 与民族生活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春节谢神祈年。土葬、水葬、 与民族的生产水准、经济特点和经济条件有关。祭祀天地、农神。 与民族的社会生活理想、文化特征以及某些历史际遇有密切联系。汉民族福寿观念。 寒食节、端五节等。 与宗教、信仰有关。,三、中国民俗的特点,1、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2、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3、实用性特点 实用性的价值: 巩固和强化氏族关系,增强氏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婚俗、丧俗。 有益于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有益于种族繁衍。崇信医药、产育禁忌 锻炼身体,活跃文化生活,使人增加
25、生活情趣和乐观精神。荡秋千、踏青、花会,改善人际关系。中秋节、春节、祝满月。 可以进行知识教育、艺术扫盲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社戏、民间戏曲、口头文学。 四、民俗与其它文化现象 1、民俗与文学 2、民俗与历史学 3、民俗与社会学,第九讲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 1、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而且它并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学说,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它不仅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万物与人不可分割。人的活动影响着自然变化。人是通过自已最高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以达到最高的智慧道家的天人观:是哲学而
26、审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有天地而后有人,天地的法则是自然。自然为本体的理论。放弃人的主体性。 儒家的天人观:看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并且把文学艺术看作是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倡导为政治、为道德、为人生而艺术。道家立足于自然,儒家立足于社会。,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就是强调在艺术家的主体修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艺的教化功能。把文艺当作是影响人的情感、涵养人的德操、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儒家观念中,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诗言志-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艺术观把中国古代培养良好的道德、疏导心理能
27、量、维护心理平衡、协调社会关系当作是文艺作品的首要任务。并形成了文人自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这一文学的优秀传统。,3、抒情写意的主体精神,老庄的抒情写意乃是解放了万物而来的是非、好恶之后的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驰骋自然、逍遥自由的“大情”这种文艺观使人超越社会、奔向自然、天人合一。魏晋玄学,大大提高了老子的地位,降低了儒家的尊严。促进了山水诗画的兴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 1、审美与真善。 尽善尽美。儒家主张用个人的格修养来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通过改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改变整个社会。为人生而艺术。融艺术于人生。美与善的统一。艺
28、术道德化,道德艺术化。 法天贵真。道家更注重表现真我,表现率真之趣,强调自然人格的自由呈现。对人格自由、审美自由的强烈追求。道是感悟宇宙无言无象的“大美”。审美境界的美学内涵就是存在之真。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的真。求真即求美。艺术就是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真人”以人合天。庄子设计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2、意境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由生命家园的描绘和憧憬,它体现的是超越物理时空限制的无限自由的精神生命境界,是对宇宙生命的共感体悟。情景交融,直辅相成。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审美得以产生的基石。放浪江湖转化为“造境以游心”艺术境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
29、有关思想对意境理论形成起了促进作用。王昌龄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的区分。 意象本质是中国古人抽象与具体、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完美融合。意象是单个的形象,意境却是一组意象,意象构成意境还须艺术家的巧妙组合。有意境的作品,必须具有优美的意象,但有意象的作品,未必一定有优美的意境。,3、形神与虚实 形神兼备 形似与神似。追求形似是形式的,外在的,只有达到对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惟妙惟肖的表现才是真正的艺术。绘画、诗、书、戏曲追求神似。 虚实相生。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完美命题。在
30、中国书画上往往讲究神龙见首不见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白处才是画眼。蒹葭,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形态,1、阳刚与阴柔 阳刚之美是壮美,阴柔之美是优美。中国儒家倡导“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这种传统由孟子发展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最终演化成以百折不挠精神战胜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民族灵魂,并一直贯穿着中国文学艺术的主体精神。豪放派的词具有阳刚之气。唐代诗的美学思想:昂扬奋发、雄武健美、矫健奔放。英雄文人:岳飞、文天祥。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的阴柔之美的倡导着是老子。逝者如斯夫与柔情似水的艺术境界。阴柔美特有的题材范围:离愁别绪、游子思乡、男女恋情、官场失意、暮年悲绪。感伤
31、诗、幽怨诗、婉约词等。春江花月夜,2、中和之美。阴阳之和。中和与中庸是一脉相承的。中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关睢。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诗歌也影响着小说、戏剧。小说、戏剧虽然充满着矛盾,但大多以曲终奏雅,大团圆结局,这样合情但未必合理有时有自欺欺人的成份在里面。,第十讲 中国传统的教育,一、中国古代教育机构与考试制度 1、教育机构:传统教育的发端。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时代。最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都亲自教育人民如何劳动和生存。黄帝的妻子还教人们养蚕织衣服。 学校教育的形成:
32、夏商周: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官学与乡学、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社会对新型文化的教育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当时产生了一批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汉代:汉代管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另外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又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使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 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 隋唐 唐代的教育十分繁荣,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宋元 宋代,基
33、本沿袭唐代学校体制,中央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则设有府州县学 明清 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各级学校也很齐全,府州县学及专门学校已发展到1700余所。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 。,2、宋明时期的书院:民办学校“书院”。书院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但唐代的书院多为藏书教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即著名的庐山白鹭洞书院。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鹭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元代的书院有民办、官
34、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元代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便于与世隔绝,自由讲学。明清两代,书院教育仍有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书院达1500所以上。但是明朝中后期相继出现了四次摧毁书院的破坏 性行为。,3、清代的学塾:学塾教育比较发达,学塾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也不属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介于两者之间,而就是其层次来说,可以算是民间的小学教育,其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因此也称蒙学。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据说,前几年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启蒙丛书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广。,二、科举制度,三、古代的教育
35、思想及特征,1、教育思想: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二是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家注目的焦点。只要用心学习,依赖后天的教育,“人皆可成为尧舜”。 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启发主体以修身为旨归,同西方和印度的宗教相比,中国古代教育不用到上帝或佛祖那里,而是在自己心中寻找善美丑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四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五是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灵
36、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教育方式。六是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重要性。七是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八是重视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 2、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言传身教 注重能力和素质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的科技,一、天学(天文)(一)最早用文字记录天象:太阳黑子、哈雷慧星、流星雨、日月食、新星、超新星。 (二)天体测量 1.测天仪器:浑天象、浑天仪、水运浑象台、黄道游仪、浑天黄道铜仪。 2.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著天文八卷 后世尊为石氏星经二十八宿-121颗恒星 3.星图的测绘:三国时陈卓:全天星图、初唐敦煌星图。宋代 黄裳:苏州石刻天文图 4.子午线长度的确
37、定:唐朝和尚张遂:子午线长度,(三)历法 1.岁实的确定:夏历、阴历、周历、授时历(元)(四分历) 2.置闰与节气 19年7闰391年144闰 廿四节气 二、数学 (一)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周髀算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记载勾股定理。记数和十进位制 汉字数字的优势 (二)汉代的九章算术:九九歌、算筹、珠算、九章算术 (三)魏晋南北朝算学和圆周率:刘徽九章算术注、祖冲之缀术 (四)宋元算学与开方术和方程论,宋元四大数学家: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三、医学 (一)中医学理论概况 三大国粹 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学四大经典 。 (二)中药学:完备的药学理论系统、药物学分类方法
38、,药物加工制作方法。明代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 (三)临床治疗技术:人工呼吸,全身麻醉外科手术,免疫法人工接种法,针灸,四、农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文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理论著作。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统农学著作。宋代陈敷的农书是论述我国南方水稻产氏的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地区性、专业性著作。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是我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唐代陆羽的茶经茶圣。 五、商周时代我国先民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为我国率先跨入铁器时代奠定了基础。,六、水利和建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上兴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的成功开凿反映了我国古
39、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故宫、赵州桥、长城、古塔,建筑方面辉煌成就。 七、陶瓷和造船技术:早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够制造陶器,此后发明了瓷器制造技术。宋代出现五大烧制陶瓷的名窑。南宋,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器中心之一被誉为“瓷都”。我国汉代已能造多层楼船,明代郑和下西洋,每次都出动船只一二百艘。 八、纺织技术:我国的纺织技术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形成。三国时魏人马钧对丝织技作了重大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宋元明初,黄道婆发明了三锭棉纺车,并革新了轧棉和弹棉的工具推动我国手工纺织业的发展,一、 火药:唐代就有,北宋五经总要二、 指南针:战国司南三、 造纸术:东汉蔡伦 四、 印刷1.隋代雕版印刷
40、术2.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升 意义: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范围内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奠基作用;火药以及制造使用技术在南宋时由商人传到欧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强有力的武器;近代,中国造纸术传遍五大洲,为整个人类科学、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雕板与活字印刷在欧洲的流行,改变了当地文化落后状况,把学术、教育从宗教贵族手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反封建斗争和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总之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标志,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二、四大发明,三、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1、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思想
41、基础 有机宇宙哲学或称作有机自然观是中国古代科技形成的思想基础。有机整体性可归为两方面:A、元气自然观总是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宇宙整体的物质构成,然后现分析内部各个物体如日月星辰等是怎样形成的。B、元气自然论始终把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农业的丰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2、古代科技整体观的长处与不足。 长处:A、它始终强调把所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B、它强调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以及整体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C、它强调了整体的有序性。 局限性:A、缺少对事物内部各要素进行独立的具体分析,至于通过实验手段获得事物的部分性能则更属少见。B、由于古代科技理论大多是经验的整体综合,因而具有直观性与模糊性,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公理系统。古代数学缺乏符号化的数学语言,缺乏严格明确的定义与公理系统。中国的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网上销售代理合同样本
- 介绍消防业务合同标准文本
- 婴幼儿用品销售代理合同(2篇)
- 2025中国农业银行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卷发器发热铝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栋圆拱型高跨塑料大棚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化学储药桶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加气专用添加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切刀座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分支分配无源器件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
- 食堂食材配送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山东省汶上县市级名校2025届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度智能硬件产品全国区域独家代理合同3篇
- 办公室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招聘5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嘉兴市众业供电服务限公司招聘3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课件】第12课+理想与典范-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建筑行业安全隐患举报奖励机制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 Unit10 How to stay safe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五年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