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档下载自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简要介绍资料的主要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2008年第1期(总第167期)人口学刊POPULATIONJOURNALNo11,2008(Tot1No.167)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姚裕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到世纪之交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02年“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出现,2003年以来就业难形势持续
2、严峻。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约束就业、技术进步挤出就业岗位的需求格局,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供给仍大幅增加,2009年将达到600万人大关,大学生就业在数量、质量、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任务紧迫。【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总量性就业;结构性就业;扩招;“十一五”期间供给;【中图分类号】F24114【文献标识码】A【】1004-129X()-0010-05【收稿日期】2007-09-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十一五(70673107)【作者简介】姚裕群(1951-),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一、我国大学生就
3、业难问题的出现11计划经济时期到世纪之交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有高度的保障而不存在任何问题,政府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劳动力指标、工资指标和新增干部指标三位一体)“包”下来了他们的工作“分配”。大学生(以及中专生)一入学,就获得了预期的“国家干部”身份;大学生一毕业即实现了就业。在这一时期,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人”,政府对其百分之百地安排工作,根本不存在缺乏岗位的就业问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迅速发展,保持了多年的高增长,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4、这一基本格局导致了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旺盛。另/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一方面,我国的大学招生和毕业生数量增长幅度不大,处于稳定发展的局面,并继续实行“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工作”的体制,因10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一直处于十分稳定的、相当容易就业的局面。在该时期的个别年代,即使大学生就业岗位的计划指标暂时有缺口,由于采取“补报需求计划”的措施,也能够马上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体制也在进行改革,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工作
5、”到“双向选择、市场就业”体制的过渡。世纪之交,全球与中国都进入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其间不乏泡沫,这也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继续处于岗位充裕、容易就业的有利格局。212002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很大成就,2001年的在校生总规模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规模的11/7。1999年,我国出于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增加消费拉动内需、满足社会的上大学意愿等原因,实行了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大学大规模扩招后,其毕业生必然在三、四年内大量增加。这无疑是我国迅即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002年,我国大规模扩招的第一届专科生大量进入毕业期,据统计,该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比20
6、01年净增28万人,增幅达到2319%;毕业生比上一年的增加数由10万人增加到28万人,同比数量是上年的218倍。由此开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新的问题(见表1)。表12000-200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年份20002001毕业生总人数(万)107117毕业生增加数(万)-10毕业生增加率(%)-913已就业人数(万)77108015一次就业率(%)72107010未就业人数(万)30103415未就业增长数(万)-415对于该问题,实际上政府有关部门早就做出判断,指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大学生就业难”时/doc/d219b6270722192e
7、4536f60a.html期。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2】19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数据是6月下旬汇总做出的,而2003年的数据是9月份的数据,如果采用同样的6月份数据,显然其未就业的数字还要高,就业问题还要大。我国这种数量巨大的大学生群体性失业现象出现,产生多方面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03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3】49号文件关于做好2003,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2003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非典猖獗的2003年夏季大学生签约期,胡锦涛总书记每天关注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动态数据。212004年至今大学生就业难局
8、面持续200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2003年仍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指出“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2明确了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本定性。文件还指出,就业困难属于结构性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委认真贯彻执行四部委的有关意见,加以解决。,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期间,代表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和原因提出了大量看法,并就解决措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在进一步加大、成为热点问题。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发展11200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03年夏季,1999年扩招的本科学生进入然有68万
9、人的较大增加,达到280万人。2004年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4】3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任务艰巨”,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该文件不仅提出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新措施,而且进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化建设,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2004年以后至今的数/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年间,我国的高等院了毕业期,全国高校毕业生人
10、数急剧增加到21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一年的供给增幅高达4612%。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未能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导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猛增,出现了高达60多万人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0%,未就校毕业生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长。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进一步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017%,毕业生总量达到扩招前的219倍。全国政协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指出,这种发展速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讲话指出,“目前大
11、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113业人数比上年增加2617万人,一年的增长率高达7214%。显然,这种供给一年即剧增4612%、失业一年剧增7214%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结构性的问题,而是总量性就业和结构性就业并存的就业问题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以往年份的一次就业率作。”基于几年前招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局面,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到413万人,失业的大学生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3万人。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增加到495万人,基本上达到500万的整数4大关。这一庞大的供给数据使该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持续。经过各
12、方面的努力,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上与上年度的水平差不多,总体就业形势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见表2)。据国家教育部门原来的规划,预计在2010表22003-2007年大学生就业总况年份2003200420052006毕业生总人数(万)212280338413毕业生增加数(万)67685/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875毕业生增加率(%)4612321120172212已就业人数(万)14814204142451429918一次就业率(%)70107310721672163未就业人数(万)63167516921
13、611312未就业增长数(万)2617121017102016注:3教育部尚未发布2007年的一次就业率,此数据为作者的估计数。该年的“已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未就业增长数”三项数字均依此数字推算得出.年达到入学率15%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在达到年400万人的规模后将保持一定的稳定,再增加招生主要是招收研究生层次的。但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在2004年就超过了15%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将翻倍;现在的毕业生已经达到约500万人的规模,三、11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的排斥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完成市场化体制塑造的关键时期,以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取代计划配置方式是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一
14、定程度上还呈现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存量就业必然出现巨大的调整,使供过于求的就业缺口扩大。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与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十年“下岗”问题,排出了约5000万就业者。而后,政府机构精简、尤其是用人自主权,在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靠关系就业”的现象也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21,国民经济有着非,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看,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国家采
15、取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社区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等政策措施,大大拓宽了社会就业的渠道。但从总体上看,国有单位目前还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比较重要和需求稳定的主渠道。为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益,我国进行了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造,组建行业性集团公司,在国有企业尤其是电信、银行、军工等垄断性行业中引进竞/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争机制,实行激励机制。上述措施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对减少用人数量和提高就业者质量有着一定作用。从地区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地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
16、来国家把开发西部作为战略措施,但由于西部与边远省份在现实岗位提供、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的限制,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依然是选择东部,西部地区可能的巨大就业空间尚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取消了若干产业部委,大批量政府机关干部分流,事业单位也在进行转轨和企业化改革,都使得处于已经配置状态的过剩人力资源被排斥出原有工作岗位。在改革和竞争的压力下,就业竞争激烈,人才需求下降,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供需缺口加大,矛盾突出,局部地区的就业供求矛盾尖锐,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很多用人单位减少和取消接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
17、。在改革中,寻租现象普遍化、经济行为短期化、经济秩序混乱,这些问题阻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使得社会就业秩序混乱,不利于总体就业和大学生就业;此外,招聘单位已拥有完全的12动,录用大学毕业生为西部地区乡镇政府机构的国家公务员,但实际去西部工作的数量是相当小的,2006年为6500人,2007年增加到7000人,仅占毕业生人数的01157%和01141%,对大学生就业的格局没有发生什么影响。31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挤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就业具有复杂的影响,因其同时具有“促进”与“减少”的双重影响而被人们看做是“双刃剑”。20世纪90年代全球新经济出现以来,对人才的需求大
18、大增加,各行业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都有大幅度增长,这类职业成为长久不衰的非常吃香的职业。由此,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其招生数量不断壮大,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此外,生命科学等行业也都保持着持续的发展。但是,世纪之交全球网络经济泡沫开始消退,一些信息产业的大公司纷纷裁员,这一问题也波及到中国。战略调整,于2/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0042004年的数据,20种职业已经没有了高新技术的位置而基本上都是第三产业的职业,在就业需求比最小的20种职业中反倒出现了持久不衰的计算机类职业。白领失
19、业,尤其是热门专业的过剩现象,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教育要适应市场”的警钟。1700万,数量巨大。国家发改委给出的2006年数字为,我国过剩劳动力的数量有140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发布的正式数据,我国2006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数)水平是411%,登记失业数量为847万人。就城镇总体失5业情况看,失业率水平还要高,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匡迪披露的近期调查结果,将大中城市下岗、待业等情况包括在内的中国当前城镇全部失业率接近8%。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过剩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可能空间无疑是不利的。在我国,不少大学(尤其是那些缺乏专业实力和“升格”不久的地方大学)实行扩招
20、,尽管它们获准招收了不少本科生,但因其教育资源明显短缺和就业市场的压力,在培养内容、培训方法和就业方向上类似于高职生,场。导,”新,10,南京一家公司的擦鞋匠应聘者中有52名大学生等,不仅说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而且反映了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已经难于在中层劳动市场立足,而进入了下一层次的、不需要高等教育而只需较低教育程度的非技能蓝领市场。由此,未来年代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巨大的挤压。21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供给大幅增加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披露,“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高达26700万人。依此数据计算,除去2006、2007年两年已经毕业的学生
21、数量,2008-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为1792万人,年平均数量高达59713万人,其规模比2007年又增加100万人。据笔者预测,后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数量就将达到600万人大关,2010年则将达到640万人之多。这进一步向我们预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在近几年依然处于相当严峻的局面(见表3)。31解决/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任务紧迫在我国不断增加的就业总量供给中,不仅大学生供给的数量之高令人注目,而且大学生供求缺口之大也让人担忧。从2006年的情况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
22、13万人,比上年增长22%;同年国家人事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1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13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近期趋势11我国“大就业”的发展趋势所谓“大就业”,是教育部门对做为大学生就业的全国性就业总体环境的简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因素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这无疑是对大学生就业相当不利的外部环境。据估计,我国近年城乡劳动力过剩的总量规模高达2亿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认为,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失业,“最稀缺的资源”则是就业岗位。学者们所说的我国“人口红利”所反映的正是生育高峰期
23、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又一个劳动力供给高峰期和就业压力期的到来。据劳动保障部的估计,“十一五”计划的五年中,我国每年新增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不会低于业量减少22%,缺口数量近250万人,供求总量的矛盾在进一步加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人士分析,我国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层次的需求不足缺口达200多万人左右。2007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缺口依然十分巨大。表3“十一五”期间大学毕业生数量总况年份20062007200820093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指出,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形势在十一五期间更为严峻”。总之,我国目前和近年的
24、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巨大,解决好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任务十分紧迫且相当繁重,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8毕业生总人数毕业生增加数毕业生增/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加率(万)413495558602(万)75826344(%)221219191217719国到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5-296.2国务院办公厅.国办【2002】19号文件Z.2002-03-02.3韦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04”上
25、的讲话R.2004.5.北京.4.R.200511-.分析2006年就业注:32008-2010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增加数和增加率数据均为作者估算.进一步分析,我国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构成城市新增劳动供给的主流、从而构成城市就业问题的主体,其压力之大更是令人惊讶!按照劳动保障部的数据,我国近年的劳动供给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的新成长劳动力为1700万人,笔者按我国现行城、局推算,每年1700680万人,进入城市,78719%之多!如此数量的大学生供给与我国现行经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比,无论是在总体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结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巨大的矛盾。对此,许多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都意识到
26、:Z.2006.2.北京.6朱之鑫.在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R.2006.4.北京.7姚裕群.在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06当代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R.2006.厦门.8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于政府的政策导向J.中国劳动,2006,(4):17.责任编辑傅苏EvolutionandTrendofUniversityGraduateEmploymentProb/doc/d219b6270722192e4536f60a.htmllemsinChinaYAOYu-qun(LaborRelationshipandHumanResourceSchoolofRenminUniversity,Beijing,100872,China)Abstract:Thethesisdemonstratesevolutionofuniversitygraduateemploymentandgraduateemploymentproblemssince2002,analyzesstatusquoofgraduateemploymentproblemsfrom2003tonow.Fromtheview2poi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汉校外合同范例
- 出售电脑分切机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有机合成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型叉车采购合同范例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体育-拓展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合作拿提成合同范例
- 用车劳动合同范例
- 分期订购房车合同范例
- 书出版合同范例 单位
- 园区总承包施工合同范例
- 2024年陕西中陕核工业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 眼视光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30题供应链管理经理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无人机路径规划与优化
- 电磁弹射技术
- 酒驾后双方赔偿收据范本
- 读后续写微技能Toshownottotell课件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写作专项
- 受性侵犯的女生的心理辅导方案
- 电气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表
- (施工单位)投标人承担项目优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