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选读,朱熹:“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一)政治主张及实践一、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二、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三、待贾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五、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2、)六、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七、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八、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九、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目录所辑文章:,(三)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十一、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十三、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为 政 以 德,为政以德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4)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 2.道之以政(导) 3.道千乘之国(导) 4.无乃尔是过与(欤) 二、词类活用(10) 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3、) 2.富之(使动用法) 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三、古今异义(4) 1.民免而无耻(没有羞耻心)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战事,攻打) 3.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把当做) 4.举善而教不能(能力差的人) 四、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10): 为政以德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富于周公 哀公问于有若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临之以庄,2.宾语前置句(5):
4、 又何加焉 于斯三者何先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君孰与不足(君孰与足) 3.主谓倒装句(2): 君子哉若人 善德哉若人 (二)固定句式(2)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2.如之何:如何,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相关成语,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
5、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患。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孔子认为,刑罚
6、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
7、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思考: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稳定、进步而繁荣。但取信于民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是立国的根本。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思考: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
8、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口号,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主张“均无贫”,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的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思考:这一章中孔子认为治理国政要采用什么样方法?,正己、教民。(德政) 【评析】孔子反
9、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成语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
10、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
11、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 以德为政 2.3 教民(法治、礼治) 13.9 富民、教民 12.7 富民、正己 1.5、16.1 正己 11.17 举贤(去恶) 12.9 富民 13.6 正己 12.19 正己,教民 2.20 正己,教民,举贤 14.5 正己(德治),为政以德,意义
13、,做法,对百姓:富之、教之、安之,对自己:身正、德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阅读1: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4、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阅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答案: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与循环经济计划
- 九年级英语课堂互动活动计划
- 202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学期考核计划
- 耳垂疾病诊断技术-全面剖析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家长参与计划
- 网络安全产品质量管理与评估措施
- 建筑行业招标部的核心职责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计划
- 绩效管理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全面剖析
- 2025年心血管内科患者教育培训计划
- GB/T 21837-2023铁磁性钢丝绳电磁检测方法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幼儿园故事课件:《小马过河》
-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形考论坛1-4参考答案
-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
- 电动船舶充电安全要求
- 【社工师培训中级综合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研究(中级)
- 食品分析复习整理及习题检测答案
- 小学食品安全会议记录(全面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