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大木作(官式建筑),一.前言 二.柱 三.枋 四.斗拱 五.屋架 六.多层木建筑,一. 前言,几个概念 1. 开间:我国木建筑正面两檐柱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建筑的开间在汉代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代以后用11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通常用3,5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5,7开间,十分隆重的用9开间。至于11开间的建筑,有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其他未见实例。 各开间之间的距离,自商代到战国时代的遗迹多在3米左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唐代的宫殿庙宇以5米居多,宋代以后扩大到7,8米,清朝的太和殿明间面阔到了10米,最大

2、的是明长陵棱恩殿的明间面阔为10.34米。,面阔(通面阔)示意图,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明间,次间,梢间,尽间,2.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

3、后也大抵如此。,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复原,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图,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立面图,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图,步,3. 步:屋架上的檩条(宋称为团)与檩条的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宋代是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通进深的,若进深有四椽,则称为四架椽屋。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的递减或者不规则排列的。,进深(通进深)示意图,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二. 柱

4、. 柱的分类,1. 柱的分类 总的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 按照结构所处的部位可以分为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柱子,不论前后或两侧),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除了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山柱(山墙正中的,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中柱(在纵中线上,顶着屋脊,但是不在山墙内的柱子),童柱(在梁上,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等。,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透视图,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柱. 梭柱,我国已知最早的梭柱形象出现于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上(569年),柱子断面圆形,上段收杀较缓,下段收杀较竣。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抹角方柱和佛光

5、寺大殿的圆柱都是木质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宋代营造法式有关于梭柱的具体做法,规定将柱身依照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梭柱,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柱径于柱高的比例,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轻,一般在1/15左右。,内外柱的高度差别,古代建筑内外柱的高度有等高的,也有不等高的: 如佛光寺大殿,内外柱等高,柱径也基本一致; 而宋代建筑的两种做法都有。 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载的大小来选择长度荷

6、柱径不等的柱子,在结构上是合理的,在结构上是进步的,柱的“生起”与“侧脚”,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现出缓和的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定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也就是五开间角柱比当心间柱高4寸,七开间高6寸,十三开间高1尺2寸。这种做法多见于唐,宋,辽,金。元,明,清已经不用。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多不用。,平面柱网,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西五台山

7、佛光寺大殿(唐); 单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 双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唐),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清);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面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剖面图,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剖面图,平面柱网,移柱法: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称为移柱法,如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其中央五间前后檐的内柱都向内移动一椽长度;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方法,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金代所建的

8、文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只用内柱2根;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一般应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图,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平面图,三. 枋,(一).额枋 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宋代称为阑额。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在清代叫做大额枋,下面的叫做小额枋(宋代称为由额)。两者之间用垫板(宋代称为由额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做内额,使用在柱脚的叫

9、做地袱。 唐代阑额断面高宽比约为2:1,侧面略呈曲线,叫做“琴面”;阑额在角柱处不出头。辽代阑额大致如唐,但角柱处出头并做垂直切割。宋金阑额断面比例约为3:2,出头有出峰或近似后代霸王拳的式样。明清额枋断面1:1,出头大多用霸王拳。,额枋,大小额枋,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1,故宫午门阙亭局部霸王拳,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2,(二).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构件。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切割或雕刻海棠花纹。,平板枋1,平板枋2,(三). 雀替(宋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下于柱相交

10、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在建筑的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雀替,沈阳清故宫凤凰楼局部骑马雀替,骑马雀替,四. 斗拱,(一)斗拱的作用 在结构上向上承托出檐,并将重量向下传递到梁枋与柱上;向内聚敛以承托藻井和天花; 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 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 “小型建筑用不着,等闲建筑不能用” 是重要建筑物尺度衡量的标准。 “斗拱是整栋建筑物重复的最多的构件,历来都被用做计算物料及工程体积的参考基数。到了宋代就正式称为建筑的基本模数,令到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的国家。”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斗拱向内承托藻井1,斗拱向

11、内承托藻井2,太和殿内部天花藻井,太和殿内部天花藻井,斗拱向内承托藻井3,斗拱承托出檐1,斗拱承托出檐2,斗拱承托出檐3,斗拱承托出檐4,斗拱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斗拱的组成,斗拱,顾名思义,是由“斗”与“拱”组成。“斗的形状象一个盛米的斗;而拱的形状象一张挽起的弓”。,斗拱的形状,斗拱的组成,(一)斗,升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叫做“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 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头上的叫做“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位于横拱两端上的叫做“三才升”(宋称“散斗”); 位于“翘”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叫做“槽升子”(宋称“齐心斗”) 外观都差不多,只是

12、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4面和2面之分;坐斗正面的槽口叫做: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的组成,(二)拱,翘 拱:略似弓形,位置于建筑表面平行的构件。 翘:形式与拱近似,方向与拱成正交的构件。 昂:翘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起杠杆作用。 拱的名称依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叫做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叫做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慢拱)。,斗拱的组成,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元以后多用计

13、心造。,翘头上不置横拱,此为偷心造。佛光寺大殿斗拱。,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斗拱部件1,斗拱部件1,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代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设出跳数为N,踩数为2N+1,铺作数为N+3。,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1),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的铜器上 ; 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建筑冥器及记载中也不少,而石阙,石墓虽然是仿木构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种类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

14、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线,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的,有槽口式的。这些斗表明当时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作用。,出现于周代铜器上的最早的斗拱形象,汉代斗拱形象,南北朝斗拱形象,大同云岗石窟塔心柱,大同云岗石窟塔心柱 (北魏),大同云岗石窟内部表现,山西太原天龙山16窟(1),山西太原天龙窟(2),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2),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斗拱的样式,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象和后代相差不多,但补间铺作仍然较简单,基本保

15、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仍将它作为阑额与柱头枋之间的支撑。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不多,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承担。由此可见,唐代柱头斗拱的雄大,主要是由于这样的结构条件决定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佛光寺大殿,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

16、杆作用; 汉代建筑中没有发现此构件; 唐佛光寺大殿的柱头斗拱上的批竹昂使现在已知的最早形象,它的后尾延伸到天花之上的草袱下,但补间铺作尚未使用;,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4),宋代的柱头铺作仍有这种做法,唯昂尾较短,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上檐斗拱,而下檐就使用了昂式华拱,是假昂的一种;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镏金斗拱的形式,原来斜昂的作用丧失殆尽。,佛光寺大殿斗拱局部,晋祠圣母殿斗拱局部,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三清殿柱头斗拱局部,梁思成. 斗拱发展的总趋势(1),唐宋元明清历代斗拱相比较可知: (1)由大而小 (2)由简而繁 (3)由雄壮而纤巧 (4)由结构的而装饰

17、的 (5)由真结构的而假刻的,如昂 (6)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宋代规定平身科斗拱数量 为12朵,清代增加到了4-8朵 梁思成 清代营造则例,梁思成.斗拱的发展趋势(2),斗拱与柱身的高度比例越来越小。后代的斗拱,日趋繁杂纤巧;斗拱的功用,日渐消失:如斗拱原为支檐用,至清代则将挑檐檩放在梁头上,其支出长度无所依赖于层层支出的曲木,而辽宋的斗拱负责的承受檐及屋顶的荷载。明清以后的斗拱,除在柱头上的斗拱尚有相当的结构功能外,平身科已成半装饰品。 至于斗拱的分布,在唐代及独乐寺所见,两柱之间斗只用补间斗拱1朵;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2朵,次间梢间1朵;明清最多用到了8朵之多.,梁思成.柱头科,梁思成.平身科

18、,梁思成.平身科剖面,五 屋架,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这种曲线有着以下的用途: (1)“反宇向阳”。 反宇的屋顶有加长的日照时间,令空气更加流通。 (2)可以将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宣泄的更远一些。是谓“吐水急而流远焉”。 (3)使屋顶的形式优美。 (4)成为封建等级的象征。,反宇向阳示意图,屋架举架(宋称“举折”),宋代官方编订的营造法式内,称这种将屋顶坡度逐步上升的技术为“举折”,清代工部的营造则例称之为“举架”。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在计算屋架的高度时,由于各檩条升高的幅度不一样,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段组成的,这就是“折”。,宋代举折示意图,屋架推山

19、,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的正面与山面的坡度都不一致。 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是从宋辽到明,建筑中有用有不用的,到清代才在成为定规。,屋架推山示意(1),屋架推山示意(2),屋架收山,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例如唐南禅寺大殿山面收进131CM,宋代隆兴寺转轮藏大殿收进89CM,清代收进为一檩径(4.5斗口),收山示意图,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立面图,屋架梁,(一)梁的分类(按照位置) 清朝:按照在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单步梁(承担一根檩条,这种梁中包括抱头梁和挑尖梁),双步梁(承担两根檩条),三架梁(承担三根檩条),五架梁(承担五根檩条),七架梁(承担七根檩条)等。名称是根据梁上所承担的檩条数目而定的。 宋朝:按照在承担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搭牵(承担一根椽子),乳袱(承担两根椽子),平梁(承担两根椽子),四椽袱(承担四根椽子),六椽袱(承担六根椽子)等。名称是根据梁上所承担的椽子数目而定的。,抱头梁与挑尖梁,抱头梁:小式大木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的梁,一端在檐柱上,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 挑尖梁:大式大木柱头科上与金柱之间联络的梁。,屋架梁,梁的外观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叫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