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ppt_第1页
灵枢·百病始生.ppt_第2页
灵枢·百病始生.ppt_第3页
灵枢·百病始生.ppt_第4页
灵枢·百病始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帝内经(释译图析),基础部 邓 沂, 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篇名解释百病始生,百病,泛指多种疾病。 始生,即开始发生。 类经 疾病类 二注云:“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 而复有上中下之分也。”,因本篇着重讨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邪入的部位、病邪的传变及其见证和治疗原则等, 故以百病始生名篇。 如 灵枢注证发微 卷八云:“ 内有百病始生,故名篇。”,篇章大意,一、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诸邪伤人而病起于三部的发病规律以及外感发病的机理。 二、阐述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三、讨论积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积于不同部位的特征。 四、举例说明五脏所伤的常见病因,并提出了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篇章结构,第一节

2、 讨论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 阐述疾病的传变 第三节 讨论积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第四节 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释译图析第一节 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注解释义 黄帝问于岐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3、,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清湿:“清”,通“凊”,寒冷。清湿,此谓居处环境寒冷潮湿。 喜怒: 此泛指喜怒等情志致病因素。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情志刺激,是三种不同性质的病邪。 所伤异类,指上述邪气性质不同,伤人的部位不同。 会: 经籍纂诂注:“会,要也。”即要领、要点。,黄帝问于岐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黄帝向岐伯问道:一切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感受风雨、 寒暑、寒湿等

4、外邪,或是喜怒等情志刺激所致。因喜怒情志过度则伤及内脏;外感风雨之邪伤人则伤害人体的上部,清湿之邪伤人则伤害人体的下部。这种不同性质的病邪,伤害人体的具体部位各不相同,愿意听你讲一讲其中的要点。,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方:广雅 阳韵注:“方,道也。” 引申为道理、规律。,岐伯答道:侵犯人体三部的喜怒、风雨、清湿三种病邪性质各不相同,它们引起发病,有的起始于在里的阴分,有的起始于在表的阳分,请允许我说明其中的道理。,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由于喜怒等情志发自内脏、内脏又属阴,因此凡是喜怒等情志不节的就会伤害内脏 ,而内脏受伤发病就是病起于在里的阴分

5、。,喜怒情志不节 伤脏(伤内脏、伤中),伤内(内脏) 病 起 于 阴 里 证,喜,怒,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寒湿为水、属阴,出于地气,地气自下向上运行,所以寒湿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寒湿之邪侵袭 伤下,伤外(体表) 病 起 于 阳 表 证,清湿 自地而生,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袭虚:乘虚侵袭。,风为阳邪、雨从上往下运行,所以风雨之邪乘虚侵袭易于侵伤害人体的上部。 这就是不同邪气侵犯人体而易于引起发病的三个部位。,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雨六淫 伤上,伤外(体表) 病 起 于 阳 表 证,风雨 自天而降,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淫泆: 淫,浸淫;泆,溢也,有流溢、扩散之义。淫泆,

6、即病邪在体内浸淫扩散。 不可胜数:胜,尽也。数,辨、审、考察。不可胜数,谓难以尽察。,至于病邪体内浸淫扩散、证候变化多端,那就难以尽察了。,图表分析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起于阳 表 证 风雨寒暑(概括六淫) 伤上部 外 感 至于其淫泆 病 清湿(居处寒冷潮湿) 伤下部 三 部 邪 不可胜数 内 伤 喜怒不节(泛指七情) 伤内脏 起于阴 里 证,小结 本文讨论邪气不同,所伤有别。,一、说明百病始生即疾病的发生, 是因风雨寒暑清湿六淫、 喜怒七情两类性质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 实际这就是外感、内伤两类病因分类的雏形。 二、由于病邪性质不同, 因此侵犯人体的途径、 伤害人体的部位、 引起疾病的性质也各

7、有差异。 即六淫风雨伤上、清湿伤下,风雨清湿六淫均伤于外, 故病起于阳、起于外;而七情喜怒伤脏、伤于内,故病起于阴、起于内。,原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注解释义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固:本来、原本。 卒:详尽、详细。,黄帝说:我原本对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很清楚地辨

8、别,所以请教先生,我愿意听您详尽地讲明其中的道理。,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岐伯回答说 : 一般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是遇到正气虚弱之人,这种邪气是不可能单独伤害人体而引起发病的。,本句是说风雨寒热六淫之邪必须与人体正气虚弱结合,才能引起发病。 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有的人突然遇到了急风暴雨的侵袭,却不发生疾病,就是由于该人体质强壮、正气不虚的缘故。所以说邪气不能单独伤害人体而致病。,本句是举例说明逢疾风暴雨六淫之邪而不病者是因该人体质强壮、正气不虚的缘故,即正气在发病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小伙子说:身体强壮,我不得病!,

9、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之风:虚邪,虚风之邪。风,此指虚风,即气候异常。虚邪之风,指致病的异常气候,如冬季应寒而反温、夏季应热而反凉等即是。 两虚:一指外界的虚邪、一指人体正气虚弱。,如果遇到疾风暴雨六淫之邪侵袭而生病的,这必然是由于虚邪之风侵袭与其正气虚弱两相结合,即在两虚结合的情况下,外邪才能乘虚侵入形体而发生疾病。 本句是说逢疾风暴雨而病者,必然属两虚相得。,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一指体质强壮、正气充实;一指外界当令的寒暑之气,即实风,如冬季当寒则寒、夏季应热则热等即是。,如果体质强壮、正气不虚,而所遇到的又是当令的寒暑之气,即两实相逢,那么人们的皮肉坚

10、实、腠理致密,邪气自然就不会侵犯人体了。 本句与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基本同义,即正气充实又遇当令的寒暑之气,众人肉坚,是不会发生风雨寒热六淫之邪为病的外感病。,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虚实:虚,指正气虚弱。实,指邪气炽盛。,人们感受虚邪发病,是因于天时气候的反常,及其身形正气的虚弱。亦即在正虚邪实两相结合的情况下,才会形成严重的疾病。 本句进一步强调人们感受虚邪发病是正虚邪实两相结合的缘故。,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气,指邪气。舍,居处。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言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病名。 上下

11、中外,分为三员:员, 说文解字 曰:“ 员,物数也。” 此指部位数。马莳注曰:“ 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 ;自横而言之, 则以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 ,故谓之上下中外之三员也。”,病邪一般都根据各自的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或是储藏在一定的部位过后再发,这样就可以根据邪气伤人的部位不同而确定其病名。可按上下中外分为三部,具体来说,人体从纵的方面,分成上中下三部;在横的方面,又分成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图表分析 外感病发病机理 虚邪之风 邪气盛实 两虚 相得(参以虚实) 发病 与其身形 正气虚弱 (*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可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评

12、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此同义。),小结 本文主要讨论“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的外感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矛盾斗争的体现。 就是说,邪气固然能致病,但是不通过正气之虚,邪气是不能单独伤人发病的。 这不仅说明了外感病的发病机制,而且还突出说明了祖国医学以内因为主的发病观点。,临床意义 本文阐发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 还提示内经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 祖国医学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在发病学上: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正气在外感病的发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反映在病理机转上: 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预后、转归,就正邪双方来说, 正气

13、的盛衰存亡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正盛邪退,疾病就好转、或者就痊愈;而正不胜邪,疾病又会加重、甚至恶化。,祖国医学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反映在发病学上: 二是反映在病理机转上: 三是人体正气的盛衰,主要决定于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强基,扶助先天正气;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摄生强身,扶助后天正气。 这些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总结 (第一节) 本文主要讨论“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的外感病的发病机理。,原文认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为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这

14、些病因按其始发途径的内外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又按其所伤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下、内三部之气。 疾病( 主指外感病 )发生的原理是 两虚相得,正气在发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节 阐述疾病的传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

15、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原文,注解释义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皮肤缓: 缓,宽也,松也,指疏松。皮肤缓, 此指腠理疏松、表虚。张介宾注曰:“ 表虚则皮肤缓, 故邪得乘之。” 淅然: 淅,寒貌。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所以外感虚风贼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腠理疏松即表虚不固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孔乘虚侵入,并渐至深部。 由于外邪侵袭而

16、卫阳之气失调,气主煦之,卫气失调不能温煦皮毛遂使毛发竖起、淅然怕冷;外邪袭人则卫气受伤、气血运行凝滞,或外邪袭人而经络之气阻滞,故皮肤疼痛。,其痛之时息: 针灸甲乙经作“其病时痛时息”。 指疼痛时作时止,有间歇。 大经乃代: 大经, 指经脉,与络脉相对而言。 代,代替、接替。 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若邪气留而不除,就会传入络脉。 邪气留止络脉则络脉运行凝滞,故肌肉痠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有间歇,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而经脉代受邪害。因病邪由络至经传变,络脉气血凝滞稍有缓解,故疼痛时作时止。,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 大经乃代。,如果邪

17、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经脉。 邪气留止经脉则经气凝滞、阳气不得温煦,故恶寒战栗,犹如受了惊恐一样。,洒淅: 洒、淅,同义词联用,均指寒貌。洒淅,指恶寒怕冷的样子。 喜惊:喜,易也。喜惊,指易于发生寒栗而不能自制,犹如受了惊恐一样。,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输: 即下文之“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杨上善注曰:“ 输脉者,足太阳脉,以管五脏六腑之输,故曰输脉。,如果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输脉。 邪气留止输脉则六经之气因此郁滞不通。因为四肢关节、腰脊等部位皆为六经之气所过,所以经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强硬不能屈伸。,留而不去, 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 四

18、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伏冲之脉:即冲脉,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的部分。,如果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循行靠近脊柱里面之冲脉。 邪气留止伏冲之脉时,因病在脊柱,作强失职,故身体沉重,而邪气留止、经气闭阻、不通则痛,又有身痛之症。,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贲响: 贲,同奔。贲响,有气攻冲而鸣响,即肠鸣。 溏出麋:溏,大便溏薄、稀薄。麋,同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溏出麋,大便溏薄、糜烂、恶臭难闻、即今之热性泻痢。,邪气滞留不除,进一步传入于肠胃。 邪气留止肠胃,虚邪伤于肠胃则肠胃气机阻滞故肠鸣腹胀。 寒邪为病,因寒为阴邪、主收引,肠胃阳气挫伤、水谷混杂而下,故在肠鸣

19、腹胀的基础上飧泄、完谷不化。热邪为病,阳热疾急、热腐物败,故在肠鸣腹胀的基础上大便溏薄、糜烂、恶臭难闻。,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募原:又称膜原,指肠外之脂膜。 如张志聪注:“ 募原者,肠胃外之膏膜。” 息而成积:息,增长、成长。息而成积,指虚邪留著于脉,逐渐长成积块肿物。,邪气再滞留不除,就会传入肠胃之外的脂膜之间,留着于募原脉络之中。 邪气滞留,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即会形成积块。,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

20、原, 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膂筋:附于脊膂之筋。 缓筋: 循于腹内的足阳明之筋。 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张介宾注曰:“ 邪气所著则留而为病,无处不到,故不可淫泆胜数。,总之,邪气侵入人体后,或留着于孙络,或留着于络脉,或留着于经脉,或留着于输脉,或留着于伏冲之脉,或留着于脊膂之筋,或留着于肠胃之募原,或留着于腹内之筋,邪气浸淫泛滥,难以尽述。,图表分析 外感病的传变及机理 肠胃之外 传变 皮肤络脉经输伏冲之脉肠胃 募原之间 外 血脉之中 感 机理 正不胜邪,故邪气留而不去 病 指导确立治则治法 意义 提示宜于早期治疗,虚邪客入不同部位的病证及机理 虚邪 皮毛 毛发立、淅然、皮肤痛

21、络脉 痛于肌肉,痛之时息 由 由 经脉 洒淅喜惊 浅 表 入 入 输脉 肢节痛,腰脊乃强 深 里 冲脉 体重身重 多寒: 肠鸣飧泄,食不化 肠胃 贲响腹胀 多热: 溏出糜 里 (深)募原 息而成积,总结 本节指出外邪侵入以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外邪侵犯人体,先伤皮毛,继则入于络脉、经脉、输脉、冲脉、肠胃、募原之间,随着病邪到达的部位以及人体正气在这些部位与之抗争,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如果不能在疾病轻浅阶段及时治愈,随着病邪的扩散淫溢,病情变化也就越来越复杂,积证就是这种复杂变化的典型例子。,临床意义 本文阐述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其临床指导意义有二:,一、疾病传变过程不仅有早

22、期 、中期 、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 邪在经脉,当通经脉; 邪气入里,当从里泄邪。 二、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宜早期治疗,防止其传变;若待邪气淫泆而治,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第四节 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 二、讨论疾病的治疗原则,原文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注解释义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生于阴: 与前 病起于阴同义,如张介宾注云:“ 此言情欲伤脏

23、,病起于阴也”、“凡伤脏者,皆病起于阴也。”,黄帝说:病生于阴即内脏受伤发病是怎么回事?,岐伯曰:忧思伤心; 重寒伤肺;忿怒伤肝 ;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重寒伤肺: 重寒,重复感受。重寒伤肺, 即外寒 、寒饮重复伤害肺脏 , 正如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形寒寒饮则伤肺。,岐伯回答说:因忧思动神、神由心主,故忧思伤心而神乱;形寒、寒饮则外内合邪伤肺而气逆;怒为肝志,故愤怒、肝志太过致肝气逆乱而伤肝;脾主饮食运化,故酒醉、饮食不节则伤脾,而汗出受风风木乘土则脾虚运化失健;用力过度或入房太过则骨气动、肾气浮,故伤肾,而入房之时汗出沐浴则水湿之气同类相求亦会

24、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内外三部之所生病:指前文风雨伤上 、 清湿伤下、喜怒不节伤脏而发生疾病。,以上即为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不节伤脏三种不同性质病邪引发疾病的病因。,图表分析 内伤五脏的病因,小结,本文论述了五脏病的常见病因,与篇首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相呼应,前面通过对虚邪发病的传变和积证病因病机的论述,已分别就上部之气和下部之气做了阐述,本文是对中部之气的再讨论,因此最后总结说: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喜怒不节则伤脏只是五脏所伤的一个例证,五脏所伤的病因,除情志外 , 尚有饮食、起居之房事、劳倦等, 均为人为的生活因素。故本文也可以说是邪气淫泆变化多端的体现。,补充 本篇对后世病因分类的影响,第一节第一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