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 8 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contents,8.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8.2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8.3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8.4 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8.5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本章内容,3,8.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三、特 点,二、概 念,四、类 型,七、工作程序,八、基本内容,六、目的意义,五、原 则,一、背 景,4,一、背景资料,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在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 这次高潮伴随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大气污染物越界传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5,关注:由局地环境问题
2、 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由项目层次 规划和政策层次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6,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始于1970年代,早期采用“分析评价”的途径,将区域开发活动作为一个项目来评价。 19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土地开发活动及大规模工业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上沿用了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在评价方法上,日本采用了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日本称之为“计划评价”。,7,1981年美国制定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用于指导都市地区的城市开发或旧城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 指出区域评价可在政策、规划或区域规划层次进行。 同时采用“规划管理”途径对区域
3、开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区域开发规划中。,8,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区域环境评价的范围、目的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包括分析区域环境状况与趋势、确定主要的环境问题和分析政策方案三段式的概念框架。,9,国内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 主要围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总量控制技术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和技术。 评价思路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管理”功能。,10,在1994年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2年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等起来
4、。 2003年发布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11,二、概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针对该区域内所有开发建设行为。 不仅要找出影响程度,而且要找出影响规律。 评价重点 论证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时序 提出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 协调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13,区域环境影
5、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化。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提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缩短评价周期、节省评价费用。,14,区别,15,三、特点p212,1广泛性和复杂性 2战略性 3不确定性 4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5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6,四、类型,流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新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旧区改建环境影响评价,17,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实用性,五、原则,同一性,可持续性,18,六、目的意义,目的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
6、域开发规划方案确定之前,其对象是区域内所有的拟开发建设行为,目的是通过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19,意义,1宏观论证区域开发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2为区域开发合理布局,筛选入区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3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为入区项目提供审批依据和开展单项工程环评的基础,使单项工程环评更具科学性、指导性,缩短单项工程工作周期。,20,七、工作程序,21,八、基本内容,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22,8.2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 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和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23,对象和内容,对象: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二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2
8、4,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25,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对环境承载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方法措施。,26,8.3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这里是指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环境容量与区域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布局、污染物理化性质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它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27,环境容量的类型 环境单元容量 环境要素容量 大气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 ,28,水环境容量的估算,29,污染物总量控制,概念 污染物排
9、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计算或核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30,分类 (1) 指令性总量控制 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按照一定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主要工作是在总指标范围内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对比分析法和比例分配法)。 (2) 容量总量控制 在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区域排污总量,即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所允许的区域污染物最大排放量。,31,总量控制分析程序,32,区域污染物总量控
10、制分析,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 镉、六价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九五”期间,“十五”期间,1、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3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NOx,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十二五”期间,“十一五”期间,34,总量合理分配分析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35,8.4 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下,系统而全面地对土地使用适宜性及环境影响进行精细的分析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不
11、可能完全定量地把所有环境变量都结合在决策模型中,而只能按优劣序列排队,采取非参数的统计学方法或多目标半定性分析技术,求得最优解,以作为决策依据。 目前具体的方法有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等,这些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36,分析过程,37,环境敏感地的划设,环境敏感地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负面环境效应。,38,环境潜能分析,环境潜能分析是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别、需求以及环境潜能的关系,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开发行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条件。 针对已确定的土地使用类型,可建立两个关联矩阵:一是土地使用类型与土地使用需求的关联矩阵;
12、二是土地使用需求与环境潜能的关联矩阵。通过这两个关联矩阵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土地使用类型与环境潜能的关联性,从而进行发展潜力分析。,39,环境限制分析,发展限制是指土地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不当的开发活动或使用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负效应。 分析发展限制,就是通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型与土地使用行为以及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来了解环境特征对不同土地使用的限制。 为此针对土地使用类型、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项目、环境敏感性四者之间建立了三个关联矩阵,40,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根据对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的分析,可分别将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分级,例如,可将环境限制分为三级:环境限制大、环境限制中、环境限制小。 若将两者
13、分为三级 ,然后进行叠加,从而可将上述假设条件下的土地使用适宜性划分为四级。,环境限制中表示限制最小,环境潜能中表示潜能最大,适宜性分析中表示适宜性最好。,41,综合分析,针对前述各种土地利用适宜性图作综合分析,以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分级,并进行社会、经济评价。,42,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对土地特定用途的适宜性评价,目前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还不成熟 选择生态因子 单因子分级评分 生态适宜度分析 综合适宜度分级,43,选择生态因子,当土地和用途确定以后,选择能够准确或比较准确描述(影响)该种用途的生态因子,通过多种生态因子的评价,得出综合评价值。 基本原则:所选的指标必须
14、是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影响最大的一组因素。,44,单因子分级评分,单因子分级一般可分为5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也可分为三级。 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可以从对给定土地利用目的的生态作用和影响程度、城市生态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考虑。 单因子分级评分没有完全一致的方法,应做到因地制宜。,45,生态适宜度分析,在各单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综合适宜度分析。 直接叠加:当各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基本接近时,可以用直接叠加法。 加权叠加:各种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差别很明显时,就必须应用加权叠加法。,46,综合适宜度分级,分三级。根据综
15、合适宜度的计算值分为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三级。 分五级。目前对综合适宜度分级大多数城市均采用五级分法,即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等五级。,47,实例,48,49,50,51,52,53,54,8.5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环境管理机构和监测站的人员和仪器配备 环境监测计划,55,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56,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环境目标: 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期望确定的区域,确定的环境要素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境地(结果)或标准。 确定原则: 要考虑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 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企业产品描述翻译协议
- 市场调查公司租赁合同
- 保险公司水磨石地面安装合同
- 仪器租用合同:舞台特效设备
- 城市供气工程土建施工合同范本
- 水产养殖水产品存储与配送制度
- 苗木种植项目合作合同
- 康复医院医生聘用合同样本
- 野生动物园山坡租赁合同
- 医院捐赠物资使用规范
- 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我国陆军专业知识讲座
-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 货车安全隐患排查表
-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书
- 教师专业成长概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PPT培训课件
- 球磨机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2023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25217.10-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10部分:煤层钻孔卸压防治方法
- 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 GB/T 15604-2008粉尘防爆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