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与经济中心的迁移_第1页
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与经济中心的迁移_第2页
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与经济中心的迁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与经济中心的转移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的文明,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如果说农耕是文明的开始,那么早在8000年前中国就进入农耕时代,在这片孕育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就有关于种植的记载。最初的经济、文化中心就是在这一地区。但是从后面各朝代的古都的位置,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的轨迹。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经济中心也在不断的东迁、南移。现在根据森林资源的变迁来观察经济中心的转移,探讨其中的关系。一、森林资源变迁的原因1、食物 食物是人生存下去的必要元素,早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的来源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因此人们有必须靠近森林而居住,这样能够较好获得食物。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学会了种植和饲养,就此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有了食物的保证,人口就开始了不断的增加,耕地就要不断的开垦,就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开垦模式,森林就在不断的一点一点被火焰所吞噬。火的使用使人们懂得了食物的加工,森林的破坏也在不断的加剧。2、建筑大规模的建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皇室皇宫、陵墓的大量修建,使大量的森林受到严重的破坏。秦汉时期,首次揭开了我国皇宫、皇室大规模兴建的序幕,并很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时修建阿房宫,已向西到蜀地砍伐森林,“蜀山兀,阿房出”王室贵族、豪强巨富“缮修第宅,连里竟巷”,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宫室奢侈,林木之蠢”。例如秦时大规模修筑长城,动用了全国几乎三分

3、之一的劳力。沿长城的森林倍受劫难。以木烧砖, 劳工吃、住、取暖消耗木材难以记数。有的地方反复采伐, 人工的影响远远大于森林的自身恢复能力和更新演替, 以至于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由春秋战国时的53%下降到秦汉时的42%;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正是自西汉开始逐渐沙漠化的黄河流域的森林破坏由平原地区深人到了山陵高地。唐宋时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为32%,到明清时迅速下降到3%;左右北京地区、两湖两广地区的森林,也主要是在这哥时期大面积地缩水。 明代在南京、北京等城市修建了大量的宫殿、衙署、陵园、庙坛、寺观、园林等。如明代永乐年间建的乾清宫、武当山建筑群、北京和南京大量的皇宫建筑群等, 大多

4、历时十年, 用工几十万营造。不仅如此, 全国各地大兴土木成风, 修建寺庙、殿堂楼宇以及江南园林。这些以土木为建材的建筑所消耗的木材不可胜数明长城的重建, 耗费的林木更是罕见。这些都对森林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3、 人口的增长急剧膨胀的人口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压力。隋末唐初,社会生产巫待恢复,政府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口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到公元775年,人口达到了5300万, 比隋末唐初增加了一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此巨大的人口生存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在唐朝京师长安,人口超过百万,仅烧柴问题就对周围的森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元代以后,我国人口出现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

5、明清以后人口的增长。元代,全国人口为5950万;至明代,上升到8500万;清代开始, 人口有所下降,为5300万,但经过30多年后,人口即突破1亿大关;到公元1762年,人口突破2亿;又经过年,人口突破3亿;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公1834元年,人口突破4亿。如果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需要耕地4亩,当时的耕地显然满足不了如此庞大的人扫的生存需求。这样,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生态破坏行为在明清时期一直持续着。人口的增长使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样又导致无地农民被逼移居到外地垦殖, 或到山区、丘陵一带的山坡开垦荒地,其结果是严重地毁坏了森林及其它植被。2、

6、 经济中心的变迁1、形成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物质资料,在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比今日要好。优良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大量的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为人们提供了采集和狩猎的动植物资源。黄河中下游平原河流两岸的台地或阶地平坦的地形,既有利于耕种,又有利于灌溉,同时对洪水泛滥有一定的抵抗力。夏、商、周与春秋时期(公元前2100年一470年)年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原始农业兴起很早,是我国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最早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贸易的出现,这些人群聚集的地方就

7、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经济中心。其中要形成经济中心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人的存在,人类在这地区活动频繁。而早期的人们生产、生活都大部分要依靠土地、森林等自然条件。因此经济、文化中心的地区都大部分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2、转移原始社会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都已经出现,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居住条件等方面也形成了本地区的特色。但是,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气候也比现在温和湿润,比其它各地更适合石器时代生产方式下的原始人生活,更宜于发展当时的原始农业,所以它们的发展速度就比较快。根据考古发现,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8、。在如此优良的自然环境下,使得黄河中下游就是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许多朝代的都城都在这一地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例如铁制农具以及牛耕技术全国性推广运用,新的农业区的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状况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出现了人口的迁移。大量的人口开始迁移到自然环境较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新的生活。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首先的开拓者开辟了新的生活环境,其他地区的人口开始向这个地区转移,新的城市建立,商品交换量在不断增加,经济在不断繁荣发展,这样以前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在不断的动摇,并且不断的被后面所发展起来的地区取代,经济中心就开始了转移。春秋战国时期,关中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至隋唐,南方经济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两宋之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已南移于东南,即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为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最先在这些地区萌芽和发展。3、 结论 在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变化中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