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课件一绪论及大脑.ppt_第1页
神经病学课件一绪论及大脑.ppt_第2页
神经病学课件一绪论及大脑.ppt_第3页
神经病学课件一绪论及大脑.ppt_第4页
神经病学课件一绪论及大脑.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神经病学(第6版),神经病学研究对象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 神经系统症状分类,本章重点,病因&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预防,研究CNS、PNS &骨骼肌疾病的临床医学门类,神经病学(Neurology),神经病学的目标,神经病学与老龄化社会,当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知识链接1,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一部分,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PNS)-脑神经&脊神经,神经病学(Neurology),血管性

2、疾病 感染性疾病 肿瘤 外伤 变性病 自身免疫病(脱髓鞘疾病) 遗传性先天发育异常 中毒 营养缺陷&代谢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腰穿& CSF检查,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EEGEMGNCV VEPBAEPSEP,压力动力学检查 常规生化 CSF-IgG指数OB 细胞学 特异性抗体,头颅脊柱X线平片 脊髓造影 CTMRIMRADSA,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方法,SPECT&PET,经颅多普勒(TCD),肌肉神经脑组织 活体组织检查,免疫学&病毒学检测,放射性核素检查,颅内血流动力学,MBPAChR囊虫Ab (HSV)PCR检测,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方法,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

3、诊断,神经结构 受激惹 过度兴奋 (痫性发作 根性痛等),CNS急性局部 严重病变引起 功能相关的远隔部位 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休克(脑出血) 脊髓休克(急性 脊髓横贯性病变),高级中枢 受损后 低级中枢 功能释放 (锥体束征),正常功能 减弱或缺失 (偏瘫失语),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休克症状,释放症状,刺激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大脑,又称端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中枢系统的最高部位,由左、右两半球构成。,(一)大脑的外形,1、大脑半球的分叶,3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5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左右半球间-大脑纵裂、底部为胼胝体, 大小脑间-大脑横裂, 额极、颞极、

4、枕极,顶枕沟,外侧裂,中央沟,外侧裂,中央沟,外侧裂,中央沟,外侧裂,顶枕沟,中央沟,外侧裂,2、半球的上外侧面,中央前沟,顶内沟,缘上回,顶 上 小 叶,顶下小叶,角回,额上沟,额下沟,外侧沟,中央沟,中央后沟,3、半球的内侧面,中央旁小叶,舌回,楔 叶,海马沟,海马旁回,钩,胼胝体嘴,扣带沟,胼胝体干,胼胝体膝,齿状回,海马(知识链接2),距状沟,胼胝体压部,侧副沟,枕颞沟,4、半球的底面,嗅球,嗅束,嗅三角,钩,海马沟,海马旁回,前穿质,后穿质,侧副沟,枕颞沟,嗅脑,枕颞沟,海马沟,(二)大脑的内部结构,1、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重600g,2200cm2。,(1)大脑皮

5、质的构筑分层:从种系发生上可分为: 古皮质:海马、齿状回 异生皮质 (旧皮质) 旧皮质:梨状叶的嗅皮质、海马旁回 同生皮质:新皮质 6层,灰质在表面 大脑皮质 白质在内部 大脑髓质,脑髓质内埋有灰质核团 基底核 半球内腔隙 侧脑室,3层,(2)大脑皮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反馈;同步;汇聚;扩散;局步回路,反馈,同步,汇聚,扩散,(1)大脑皮质的分层,(3)大脑皮质的分区和分型,Brodmann分区法:52个区 根据细胞分布分为5种亚型: 无颗粒型:中央前回 颗粒型:中央后回 额叶型:额前区、中央后回 顶叶型:颞叶、顶叶 脑极型:薄,额极、顶极,(4)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

6、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特点: 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交叉管理,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损伤:,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瘫痪。,2)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包括3、1、2区,特点同运动区,受损表现:,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3)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一侧半球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同侧半视网膜),4)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 视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 5)听觉中枢: 颞横回 6)平衡觉中枢: 可能颞上回听句中枢前部 7

7、)内脏调节中枢: 边缘叶 联络区:,2、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新纹状体,旧纹状体,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与壳之间 杏仁体: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胼胝体,屏状核,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与丘脑,3、大脑的髓质,( 1 )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皮质的纤维。 上纵束:连接额、顶、枕、颞叶 下纵束:连接枕、颞叶 钩束:连接额、颞叶 扣带:连接边缘叶各部 弓状纤维:短纤维,上纵束,钩束,扣带,下纵束,弓状纤维,(2)联合纤维,胼胝体,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穹隆,壳,屏状核,前连合,苍白球,穹隆连合,投射纤维,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 之间。,区分:前肢、膝、后肢,内囊:,

8、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白质区,通过的纤维束,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膝:,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顶枕颞桥束,丘脑顶叶束,视辐射,听辐射,损伤表现:,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丘脑前辐射,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视辐射,听辐射,顶枕颞桥束,皮质红核束,下肢,额桥束,4、边缘系统,(1)概念:由边缘叶衍生,1878年Broca提出,由大脑皮质的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皮质下结构组成。 (2)组成: 边缘叶: 隔区、扣带回、 海马旁回、海马结构、岛叶前部、颞极等。 皮质下结构: 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等,胼胝

9、体下区,终板,终板旁回,海马伞,穹隆体,齿状回,海马,前连合,穹隆脚,穹隆柱,连合后穹隆,乳头丘脑束,海马沟,(胼胝体下回),隔区,位于胼胝体嘴的下方 包括: 胼胝体下区: 胼胝体下回(终板旁回) 隔核:接受穹窿、终纹、扣带回-经前脑内侧束上行,发出纤维至边缘系各部皮质、网状结构。是边缘系的重要核团之一。 前脑内侧束:是一束边界弥散的纤维至束前方在前连合嘴侧水平,后方消失在中脑被盖,与情绪活动及嗅觉功能对内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调制有关。 动物比人发达。,胼胝体下回,胼胝体下区,海马结构:包括海马、齿状回、下托和胼胝体上回 海马:Ammon角,又称海马本部 位于侧脑室下角底部,内侧为下托和海马旁回。 结构:3个基本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层) 根据锥体细胞形态海马又分为: CA1、CA2、CA3、CA4 齿状回:位于海马内侧,借于海马沟与海马伞之间。 下托:海马和海马旁回之间的过度区,海马沟的腹侧,海马旁回的上部,45层。 胼胝体上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