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釜式及均相管式反应器.ppt_第1页
第三章 釜式及均相管式反应器.ppt_第2页
第三章 釜式及均相管式反应器.ppt_第3页
第三章 釜式及均相管式反应器.ppt_第4页
第三章 釜式及均相管式反应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间歇搅拌釜式反应器,2. 均相管式反应器,3. 理想流动釜式反应器, 特征, 数学模型, 优化,结构特征,浓度特征,时间特征,优化组合,转化率高,选择性强, 设计计算,例3-1,例题2,例3-4,(1)理想流动釜式反应 器串联及优化,(2)理想流动釜式反应 器热稳定性分析,第三章 釜式及均相管式反应器,1. 典型搅拌釜式反应器的结构,第一节 间歇釜式反应器,电动机,减速箱,液面,液体进料管,夹套,排料口,疏水阀,桨叶,搅拌轴,测温管,档版,固体进料,液体进料,一、间歇釜式反应器的特征, 搅拌均匀,浓度均一(分子尺度); 无需考虑传递问题; 器内物料同时开始和停止反应; 具有相同的反应时间

2、(停留时间)。,2. 间歇釜式反应器的操作特点,3. 间歇釜式反应器的优点操作灵活,适应性强。, 操作条件可随产品不同而改变; 批量可小可大; 反应时间可长可短;,4. 间歇釜式反应器的缺点耗费卸料、装料等辅助时间。,1、什么是间歇釜式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反应器内物料温度、组分浓度等参量分布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显然,要建立包含空间、时间变量的数学模型并非易事,二、间歇釜式反应器的数学模型,2、怎样建立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对实际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况进行简化,(1)先建立极限流动状况下的数学模型;,(2)再用理想流动模型建立实际反应器流动模型,理想流动模型,混合均匀,完全没有混合,全混流,活塞

3、流,因实际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况肯定介于两理想流动模型之间,3. 建立模型的基本方程,the kinetic equation,the mass balance equation,the energy balance equation,the momentum balance equation,第二章中讲过,计算反应体积,计算温度变化,计算压力变化,对整个反应器进行物料衡算:,流入量 = 流出量 + 反应量 + 累积量,0,0,单位时间内反应量 = 单位时间内消失量,等容过程:,(一般式),4. 间歇釜式反应器的数学模型,1/rA xA,t/CA0,1/rA CA,t,5. 间歇釜式反应器的数

4、学模型图解积分,表3-1 BSTR中等温等容液相单一不可逆反应的动力学计算结果,例3-1(P79),以醋酸(A)和正丁醇(B)为原料在间歇反应器中生产醋酸 丁酯,操作温度为100,每批进料1kmol的A和4.96kmol 的B,已知反应速率, 试求醋酸转化率分别为0.5、0.9、0.99所需的反应时间。已 知醋酸与正丁醇的密度分别为960 kg/m3和740 kg/m3。,分析与解答,对每1kmol A 而言,投料情况如下表:,醋酸(A),正丁醇(B),1kmol,4.96kmol,60 kg,368 kg,0.062m3,0.496m3,该反应为液相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不变,且每次投料体积

5、V=0.0625+0.496=0.559 m3 。,第二节 理想流动反应器BSTR,分别将 代入上式计算可得,计算结果表明:转化率越高,反应时间越长,而大量 时间花在高转化率上。,第二节 理想流动反应器BSTR,作业:P112,T3-1,表3-2 BSTR中等温等容液相单一可逆反应的动力学及积分式,表3-2中的积分运算依据,1、查数学手册中的有理函数积分表,得,2、对表3-2中的方程积分,对反应(2)有:,2. 等温等容液相多重反应,表3-3 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等温等容液相多重反应的动力学 方程及积分式(产物初始浓度为零),参考知识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方程:,通解:,待解方程:,通解:,

6、边界条件:,三、间歇釜式反应器的工程放大及操作优化,1、工程放大,(1)根据间歇反应器设计方程计算达到一定转化率所 需的反应时间,(2)根据设计手册或实验研究经验确定辅助时间,(3)由生产任务和生产周期计算单位时间的物料处理 体积流量,(4)由单位时间的物料处理体积流量和操作时间计算 反应器的反应体积:,并计算:,(5)根据物料特性确定装料系数 ,并计算反应器体积,对于沸腾或鼓泡的物料:,对于不沸腾或不鼓泡的物料:,(6)对设备结构如搅拌装置进行合理放大。,(7)依据反应物系的腐蚀性能、操作压强的大小和环保 要求,选用不同材质的反应器。,工程放大例题,用间歇反应器进行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每天

7、生产乙酸 乙酯1200kg,其化学反应式为,A B R S 原料中反应组分的质量比为:mA : mB : mS =1: 2 : 1.35 ,反 应液的密度为1020kg/m3,并假定在反应过程中不变。每批 装料、卸料及清洗等辅助操作时间为1h。反应在100下等 温操作,其反应速率方程为,100时,,平衡常熟K=2.92。试计算乙酸转化35%时所需的体积。根据 反应物料的特性,若反应器填充系数取0.75,则反应器的实 际体积是多少? 解:首先计算原料处理量Q0,根据题给的乙酸乙酯产量,可 算出每小时的乙酸用量 式中88位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由于原料中乙酸、乙醇 与水的质量比为1:2:1.35

8、,所以1+2+1.35=4.35kg原料液,含1kg乙酸,由此可求出单位时间内的原料液量为 式中,60位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原料液的起始组成如下 乙醇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别为46和18,通过乙酸的起始 浓度和原谅中各组成的质量比,可求出乙醇和水的起始浓度,由BSTR数学模型求出反应时间,(3-3),由模型可知,须将题给的速率方程转变成转化率的函数,由各组分的起始浓度和转化率计算出各组分的瞬时浓度,式中,,将变换后的速率方程代入BSTR数学模型(3-3)得反应时间,由a、b及c的定义式知,将有关数据代入反应时间方程,得,由式(3-7)所需反应体积,由充填系数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2、反应时间的

9、优化,(1)问题分析,辅助时间为定值, 随操作时间的延长,就是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物 浓度的降低、反应速率的下降;,单位操作时间内,产物产量的变化从小到大然后再到 小,这中间就存在一个单位操作时间产物产量最大问题。,单位操作 时间产物 产量,操作时间,最优操作时间,(2)建立目标函数,单位操作时间 的产量,存在极值的必要条件:,即:,(3-10最优条件式),对于反应:,(1)如果在 坐标上作曲线 ,则 曲线的斜率就是:,3-10最优条件式分析,(2)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过该点的切线的斜率, 如图所示。,(3)切点位置取决于A点的选取,A点位置由 确定。,(3)最优时间的求解图解法,(4)注

10、意:目标函数不同,结果也不同,若以生产费用最低为目标,设单位时间内操作费用为 辅助操作费用为 ,固定费用为 ,则单位质量产品 的总费用为 ,即,存在极值的必要条件:,图解法求解,见前面图中的绿色#26. 幻灯片 26线,3、配料比,(1)过量组分的配比问题,对于反应:,动力学方程:,设A为关键组分,B为过量组分,两者之比为m,则,将其代入动力学方程,,并积分得:,量纲为1的反应时间,以量纲1数反应时间为纵坐标,在不同配料比时,以转化率 为横坐标作图,比值增大,(1)当转化率较高时, 配料比的影响更明显, 配料增加,反应时间短,此时的代价是: 反应器利用率降低; B组分回收费用增加。,(2)当配

11、料比 大到B在反应中 的消耗可以忽略 时,动力学方程 可视为一级。,4、反应温度,对于釜式反应器,可在不同阶段、不同组成时的温度调节:,(1)反应前期,浓度大,速度快温度可在低温区;,(2)反应后期,浓度低,速度慢温度可调至高温区;,(3)应注意物料对温度的敏感性,如急剧沸腾、腐蚀 性增加、副反应发生或副产物增多等不利情况的 发生。,活塞流模型或理想置换模型 This type of units is illu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figure. This reactor consists of a tube inside which the reaction me

12、dium flows. This makes it the simplest structure conceivable for a continuous operation system. The heat exchange necessary to add heat to the system or to remove it generally occurs across the tube wall.,第二节 连续流动均相管式反应器,轴向无混合,无返混;径向达全混,一、均相管式反应器的特点:,物料粒子沿轴向等速流动;,温度、浓度等参数沿轴向变化,径向均匀一致;,物料粒子在反应器中具有相同的

13、停留时间,物料粒子在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二. 平推流均相管式反应器的数学模型,流入量 = 流出量 + 反应量 + 累积量,0,1. 等 温 平 推 流 反 应 器,等容过程,(BSTR),(PFR),空间时间,反应时间,完全 相同,等温等容PFR的计算式见P85表3-4,n级反应,设计计算时应注意:,(1),(2),(3)等温、等压、等摩尔数反应,V不变; 等温、等压、变摩尔数反应时,例题2,在一个平推流反应器中,由纯乙烷进料裂解制造乙烯,年生 产能力为14万吨乙烯,反应是不可逆的一级反应,要求达到 乙烷转化率为80%,反应器在1100K等温,恒压600KPa下操 作,已知活化能为347.3

14、KJ/mol,1000K,k=0.0725s-1,设 计工业规模的反应器。,分析与解答, 气相反应要考虑膨胀因子 A, 要将年产量换算成单位时间处理量( kmol/s), 根据年产量换算其它组分的单位时间处理量( kmol/s), 根据平推流反应器设计方程, 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已知在1000时,, 化学计量关系(等温,等压),则在1100时,, 计算初始浓度, 计算反应器体积, 决定使用管内径50毫米长12米的管子并联,则管数为:,第三节 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CSTR简介,一、CSTR 数学模型,二、多级CSTR 的串联及优化,三、多级CSTR 的热稳定性,CSTR简介,* 反应物料稳定流入,

15、先后物料 瞬间达到完全混合;,* 反应器中所有空间位置上 的物料参数都是均匀;,* 反应器内物料性质等于反 应器出口处的物料性质;,* 物料粒子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参差不齐,有的很,有 的很短,形成一个停留时间分布。,连续操作系统图,不仅有混合,有返混,而且两者达到最大程度,流入量 = 流出量 + 反应量 + 累积量,0,如果进口中A转化 ,则,一、CSTR的数学模型,CSTR连续操作 系统图,三种反应器数学模型的比较,数学模型,BSTR,PFR,CSTR,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数学模型与图解积分比较,在相同条件下:CSTR 比PFR生产能力低,反应推动力随反应时间逐渐降低,反应推动力随反应器轴向长

16、度逐渐降低,反应推动力不变,等于出口处反应推动力,BSTR,PFR,CSTR,三种反应器特性分析与比较浓度变化,反应时间,三种反应器特性分析与比较动力学特性,BTR,PR,CTR,曲线下的面积大小反映相同条件下的 反应时间的长短或反应体积的大小,例3-4(P91),以生化工程中酶反应 A R为自催化反应,反应速率式 某温度下 k=1.512 m3/(kmol.min),采用的原料中含A 0.96 Kmol/ m3 ,含R 0.01 Kmol/ m3 ,要求A的最终浓度降到 0.01 Kmol/ m3,当原料的进料量为10m3/h时,求 (1)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时,A的浓度为多少? (2)采用全混

17、流反应器时,反应器体积是多大? (3)采用平推流反应器时,反应器体积是多大? (4)为使反应器体积最小,将全混流和平推流反应器组合使 用组合方式如何?其最小体积是多少?,例3-4(P91),分析与解答,(1),初始浓度,生成浓度,存在最大速率必要条件:,即,(2)在CSTR中,例3-4(P91),(3)在PFR中,?,函数对称性,有3种方法判断该 函数的对称性, 反应器的组合形式及最小体积,CSTR,PFR,串联组合,PFR,CSTR,PFR,CSTR,全混流反应体积,平推流反应体积,最小总体积,作业:P112,3-6,二、 多级CSTR的串联及优化,1、多级CSTR的串联及浓度特征,2、多级

18、CSTR串联的计算,3、多级CSTR串联的优化,1,2,m-1,CA0,V0,CA1,CA2,V1,V2,Vm-2,Vm-1,1、多级全混釜的串联及浓度特征,因为每一个反应器都是CSTR,具有所有CSTR特征。,(1)单釜内浓度均匀一致;,(2)各釜间存在浓度差异,且随串联级数增加而梯级下降;,(3)当串联级数为大时,就与PFR 相当。,反应器的串联级数,1,2,3,4,0,2、多级CSTR串联的计算,(1)解析计算,根据单个CSTR数学模型,可写出多级CSTR串联中第 i 个CSTR 的数学模型,即,现假设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温度一致;体积不变,即,即,由此可写出任意一 级CSTR的进出口

19、 浓度比的表达式,对于一级CSTR:,对于二级CSTR:,对于m级CSTR:,或,在工业生产上,多级CSTR串联时,常将各级体积做成相等,即,最终转化率:,单级空间时间:,总反应体积:,(2)图解计算,斜率:-1/ i,切距:,可以在 坐标图上求解,图解步骤:, 作 CA图, 作动力学曲线, 以CA0为起点 过CA0作斜率 为 的 直线交动力学 曲线得CA1 ,过 CA1作垂线交横 坐标得CA1,第一级进口浓度,第一级出口浓度,第二级进口浓度,进口浓度,出口浓度,1,2,3,3、多级全混釜串联的优化,1、目标函数,2、约束条件,一级不可逆反应;m个CSTR;各级温度相等。,3、寻优方法,极值法

20、,对目标函数求偏导数,相邻项含xAi,?,分子同减去分母,比值不变(分比定理),整理结果,对上式两边同乘以,比较,(3-38),对一级不可逆反应,采用多级CSTR串联时,总反应体积最小的必要条件是:各釜的反应体积相等。,结论:,三、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CSTR,放热,吸热,移出热量,移入热量,CSTR,移热,平衡状态下设计与操作,反应热,速率 相等,加热,冷却,(1)热平衡状态,反应放热速率=移热速率,(2)扰动,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致使热平衡状 态被破坏,从而引起原设计平衡状态 参数变动的现象称为扰动。,具有自衡能力热平衡态,CSTR是热稳定平衡态,无自衡能力的热平衡态,另一平衡态,CS

21、TR非热稳定平衡态,1、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的概念,稳定热平衡态和非稳定热平衡态,(1)依据,以一级不可逆放热反应为例,放热速率方程:,移热速率方程:,热平衡态条件:,(2)步骤,分别建立QR和QC方程,分别作QRT线和QC T线,确定平衡点,分析所有平衡点的热稳定性,2、全混流反应釜的多态分析,反应器内单位时间放热量,(kJ/ s), 放热速率QR,其中:,即,S型曲线,放热速率曲线,通过反应器壁面传走的热量和 流体热焓变化所带走的热量之和。,假设流体入口温度等于冷却介质温度:,(3-75), 移热速率QC,即,直线,移热速率直线, 在同一坐标上绘制QR曲线和QC直线,QRQC曲线,QR与Q

22、C有多个交点的现象就称为CSTR的多态。,每个交点都是系统的一个可能操作状态点。,其中具有热自衡能力的点称为热稳定的状态点。,(进口温度),都是热稳定的状态点。, 对平衡点进行热稳定性分析,1,2,3,7,8,9六个点都一样,都满足条件:,其中:1,2,3点因转化率太低,9点因温度太高,都不 期望的操作点,只有7点才是期望的操作点。,其中:4和8点具有特殊的性质:发生突变,点4是起燃点 或着火点; 同理,6和2之间也会发生突变,点6称为熄火点。,4、最大允许温差,(3-46),(3-45),(3-47),等斜率时的温度差,(3-77),由此还可以求得最小传热面积,意义:决定CSTR中冷却介质温

23、度条件和控制要求,(3-78),意义:决定CSTR中传热面积的设置要求,例3-6P99,例3-6 某一级不可逆液相放热反应在绝热CSTR中 进行,反应混合物的体积流量V0=610-2 L/s,其 中反应物A的浓度CA0=3mol/L,进料及反应器中反 应混合物密度=1g/cm3,cp=4J/(g.),在反应过 程中保持不变,反应器容积VR=18L,反应热HR= -200kJ/mol,反应速率: 若进料温度T0=25,试求操作状态点温度。,解,放热速率,绝热CSTR的传热速率,当T由298K增至458K时,QR、QC的数值见下表:,图形分析:两线相交于三点,低转化率、热稳定操作点低温度点,中转化

24、率、非热稳定操作点中温度点,高转化率、热稳定操作点高温度点,各点的转化率是怎么计算的?,CSTR:,4.133310-8,同理可求得其它 各点的转化率。,作业P112,T3-13,课前复习,二、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多级全混釜的串联及优化m个CSTR的串联,两种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第四节),对于一级不 可逆的等容 单一反应,(等体积串联),第四节(两种)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和比较,一、两种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组合方式7 种,出口浓度及转化率的大小比较,比较前提,推论结果比较,计算结果比较,二、理想流动反应器的体积比较,1、单个CSTR与PFR体积比较,2、多个CSTR串联与单个PFR体积比

25、较,7 种组合方式,若采用单个CSTR,则,不同组合方式的出口浓度比较,比较前提:两个等温、等体积的理想反应器,进行一级 不可逆单一反应。,其实质就是每个反应器的物料处理两减半,即,(a)两个等体积CSTR并联,与单个CSTR比较,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因为每个反应器处理的物料只有单个反应器的一个半 停留时间延长,转化率升高。,(b)两个CSTR串联,与单个CSTR比较,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1,2,串联优于并联,(c)先PFR,后CSTR串联:,PFR:,CSTR:,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且优于2个CSTR串联,(d) 先CSTR 后 PFR串联:,CSTR:,

26、PFR:,且PFR-CSTR串联,与CSTR-PFR等价。,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e)两个PFR并联,,结论:PFR-PFR并联,优于CSTR-PFR串联。,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f)两个PFR串联,,结论:两个PFR串联,与两个PFR并联等价,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g)CSTR-PFR并联,,CSTR:,PFR:,结论:CSTR-PFR串联,介于(b)和(c)之间,与 单 个 反 应 器 比 较,CSTR 和 PFR七种 组合方式出口浓度及转化率比较,a,b,c,d,e,f,g,二、理想流动反应器的体积比较,在相同条件下:CSTR比PFR生产能力低,(3-

27、51),1、单个CSTR与单个PFR的体积比较,2、多级全混流组合与单个PFR的体积比较比较,(3-39,P93),对于一级反应有,(3-35),对于 N 级反应,通过作图分析,可以看出,当N趋向于无 穷大时,两体积之比趋近于1。,一级不可逆反应,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时,N个CSTR串联体积与PFR体积比较,(1)随着N的 增加,体积的 比值趋近1。,(2)说明: PFR是由无穷 多个CSTR串 联而成。,二级不可逆反应,进行二级不可逆反应时,N个CSTR串联体积与PFR体积比较,对于二级反应 结果与一级反 应一样。,推广到n级反应 结果与一级、二 反应一样,同样 成立。,第五节 多重反应的选择

28、率,多重反应 的类型:,一、平行反应,二、连串反应,选择率,总选择率,瞬时选择率,影响选择率的因素,浓度效应,温度效应,反应器类型与 操作方式,对比速率,两者的关系,多重反应的基本类型:,1、平行反应,2、连串反应,对比速率,一、平行反应,主产物和副产物生成速率之比。,瞬时选择率,选择率和对比速率的关系 当,总选择率,每转化1摩尔反应物A组 分时,可生成目标产物 的物质的量。,1. 定义式:,3. 总选择率:,瞬时选择率 s 积 分求和的平均值。,2. 瞬时选择率:,目标产物生成速 率与关键组分消 耗速率之比。,以一级不可逆反应:,总选择率 = 瞬时选择率,瞬时选择率,总选择率,总选择率与瞬时

29、选择率的关系,收率的定义式,对于CSTR中的一级反应,CSTR中总选择率与收率的关系, 若E1=E2, 温度变化 对选择性无影响;, 若E1E2, 则在较高 温度下进行;, 若E1E2, 则在较低 温度下进行;,(单反应物),(1)平行反应选择率的温度效应,若n1n2, 较高反应物浓度对主反应有利,若n1n2, 较低反应物浓度对主反应有利,若n1=n2, 反应物浓度对选择性无影响,平推流反应器, 低的单程转化率,全混流反应器, 加入稀释剂; 反应后物料循环,(2 )平行反应选择率的浓度效应,间歇操作,(两个反应物),浓度效应与操作方式间歇操作,连续流动操作,(两个反应物),浓度效应与操作方式连

30、续操作,例题讲解,生成P的反应为主反应,P为主产物,求: (1)在CSTR中所能得到的最大 (2)在PFR中所能得到的最大 (3)假使反应物可加以回收,采用何种反应器型式可使 最大?,解:(1)CSTR,(2)PFR,(3)假使反应物可加以回收,采用何种反应器型式可使 最大?(请同学们思考),一级不可逆连串反应瞬时浓度求解方法连串法,二、连串反应,连串反应的瞬时选择率,(3-57),瞬时选择率:,组分 A: 单调下降;产物 L: 先升后降,有极大值; 产物 M: 单调上升,一级连串反应的浓度-时间关系, 若E1=E2, 温度变化对选择性无影响, 若E1E2, 则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若E1E2,

31、 则在较低温度下进行,L为目产物,值越低,选择率越高,连串反应的温度效应,若n1=n2, 初浓度的变化 对选择性无影响,L为目标产物,若n1n2, 增加初浓度CA0,若n1n2, 降低初浓度CA0,连串反应浓度效应,只与初始浓度有关,(a) 对反应液整体均匀照射,辐射能量相同,(b) 对小部分反应液照射,例如:流动类型的影响,对于不可逆的连串反应且以反应的中间物为目的产物时,返混总是对选择率不利,左,左,右,左,湍流,层流,活塞流,活塞流,选择结果如下:,例题,对平行-串联反应,选取最佳的操作方式。,解:对于A,应选用高CA0, PFR反应器。,对于B,B,CB与生成R无关,尽管B可以任意方式

32、加入,为维持高CA,考虑B分段加入为佳,对于温度,E1E2, 应选用低温,返混对连串反应总是对选择率不利!,间歇反应器或平推流反应器,最佳反应时间,最大出口浓度,最大收率,(3-59),L为目标产物,(3-60),(3-61),(3)连串反应的最佳反应时间与最大收率,一级不可逆连串反应,不论采用哪一种反应器,主产物最大收率与反应物初浓度无关,只与k2/k1的比值有关。,全混流反应器,最佳反应时间,最大出口浓度,最大收率,(3-66),(3-67),(3-68),瞬时浓度:,平推流 (b) 全混流,一级连串反应的最大收率,在BSTR、CSTR 和PFR中,主产物 最大收率与反应初 始浓度无关。,

33、PFR 和BSTR:,CSTR:,xA,k2/k1相同时, BSTR和PFR比 CSTR好 k2/k11, 高转化 率下操作,一级连串反应的选择率与转化率的关系,作业:P112,T8,第六节 半间歇釜式反应器,一、半间歇釜式反应器的特征,图3-23 半间歇操作示意图,(a) (b) (c),主化学反应:,要求严控A组分浓度, 防止A过量生副反应; 低温度下的放热反应; A高,B低对反应有利。,A、B比例要求高; 要求A、B浓度高; 可逆反应。,严控A、B比例 ; A、B浓度低对 反应有利。,二、半间歇釜式反应器的数学模型,操作特点:一部分连续操作,一部分间歇操作,(a),流 入 = 流出 +

34、反 应 + 积 累,注意:半间歇操作中的反应体积随反应时间而变化,若进行的反应为:,因B组分严重过量,反应近似为一级:,初试条件为:,若以生成物浓度表示,则,半间歇反应器组分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例3-7】(P107),在等温釜式反应器中进行如下液相均相反应:,采用半间歇操作,先1立方米浓度为4千摩尔/立方米的B加入 反应釜,然后将1立方米浓度为4千摩尔/立方米的A3小时内 均匀加入反应釜中,使之与B反应。求A加料完毕时,组分A 和产物R的浓度并与间歇操作的计算结果加以比较。,解:,单位时间加入A量:,反应体积瞬时量:,由动力学方程,得,A组分消耗速率 = R生成诉率 + S生成速率的2倍,

35、即,其物料衡算式为:,A组分流入量 = 反应消耗量 + 累计量,即,其中:,将其代入衡算式,得,并整理得:,这是一个非线性微分方程,需用数值法求解。,将其展开成下列形式:,对应于数学方程形式:,用三阶 龙格-库 塔法公 式求解,其中:,同理可求得其它时间点的浓度值,见下表。,表(例3-7-1)反应釜内组分A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若以间歇操作,结果为:,其中,当,第七节 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的多相反应,一、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的液-液非均相反应,二、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的液-固非均相反应,三、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的气-液络合催化反应,第八节 讨论与分析,第七、第八节自学,习题3-1解答,习题3-1解答,解:根据C

36、STR基本方程,分析:等当量配料,随转化率提高,反应时间迅速增长; 若采用过量组分配料,随转化率提高,反应时间增长放慢。,习题3-2解答,(反应时间与反应体积无关),习题3-3解答,(1)PFR,(2)CSTR,解:,(1),(2),操作条件不变,等体积反应器,则,习题3-4解答,平推流,全混流,习题3-5解答,习题3-6解答,解:,(1)串联两个体积0.25m3的CSTR,试求下列方案的转化率。,(2)一个0.25m3的CSTR,后接一个0.25m3的PFR,(3)一个0.25m3的PFR ,后接一个0.25m3的CSTR,(4)两个0.25m3的PFR 串联,习题3-7讲解,3-7,已知:

37、,下列各种情况下的反应体积。,解:,(1)单个PFR,(2)单个CSTR,(3)两个CSTR串联,习题3-8讲解,3-8,已知:,如何调节加料速率,,解:,当反应达到平衡转化率时,加料速率减小到原来的1/3倍,可使转化 率达到0.5。,习题3-9讲解,3-9,已知:,进料浓度为CA0。试证明在PFR中, L最大收率为,证明:,对于PFR:,证毕。,习题3-10解答,已知:,B大量过量,,【分析与解答】,结果为:,解:(1)由于是间歇反应器,所以,液相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由此可确定L浓度。,B组分大大过量,近似为一级反应;由此可简化速率方程。,习题3-11解答,解:,对于CSTR:,对于PFR:

38、,由于PFR中的选择率沿不同管截面而发生变化,其总选择率应为瞬时选择率的积分:,证毕。,习题3-12解答,在平推流反应器中进行基元反应,L为目的产物,已知 ,求L的最大收率及最优 接触时间。,解:,根据,同11题一样,求L的最大浓度。,数学知识: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为,则该反应的最佳时间为:,CL存在极大值的必要条件是:,CL的最大浓度为:,习题3-13解答,CSTR,求定状的反应温度和转化率。,解:,根据QR和QC方程确定定态点,935.45,分别作TQR、QC1 QC2、QC3曲线,有 5个交点,其中是稳 态操作点2个,分别 为Q1=187.09,和 Q2=935.45;对应温

39、 度分别为: T1=310K T2=345K,187.09,3、为什么将流动模型中的“混合”称为“返混”?,1,2,4,5,6,10,11,7,3,9,8,15,13,12,14,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130,有序,无序,130,物料粒子从出口流出状况, 先流入的物料粒子 不一定先流出, 同时流入的物料粒 子不一定同时流出, 物料粒子在反应器 内的停留时间各不 相同,反应器内的混合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粒子间 的混合,称之为返混。,停留时间,物料粒子从反应进口算起,到出口为 止所耗费的时间;,物料粒子的标签,以区别物料在反应 器内反应时

40、间的不同;,描述物料粒子在反应器内返混程度强 弱的一个参量。,思考:如果停留时间等于平均停留时间的物料粒子 越多说明该反应器内返混程度是强还是弱?,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物料粒子:, 反应物料的最小构成单元;, 认识反应物料的一种概念模型;, 既不属于微观粒子,也不属于宏观颗粒;, 等同于流体质点假说;, 其大小与原子、分子相比,是一个很大 的集合体,但与宏观颗粒相比,是一个 微不足道的微小单元。,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流动模型,1、理想置换活塞流模型,2、理想混合全混流模型,同一截面上组成、温度、 流速、密度等均匀一致。,不存在任何“返混”现象,反应器内均匀一致,浓度、 温度等参数与

41、出口浓度相等。,达到最大程度的“返混”,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理想流动反应器:,物料的流动状况具有理想流动模型特征的反应器 称为理想流动反应器。,间 歇 反应 器,活塞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无返混,物料粒子同进同出。,无返混,物料粒子同进同出。,返混程度极大,不同停留时 间的物料粒子混合均匀。,(BSTR),(PFR),(CSTR),连续流动反应器,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没有混合,(BSTR),(PFR),(CSTR),(平推流反应器),间 歇 反应 器,活塞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思考题:试比较混合与返混的区别。,混合,返混,*不同外观特征的个体 混和在一

42、起的过程,*不同停留时间的个体 混和在一起的过程,*仅仅是空间位置的搅 混过程,*不仅是空间位置的搅 混过程,而且是时间 顺序的搅混,(BSTR),有混合,无返混,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偏离平推流的情况,漩涡运动:涡流、湍动、碰撞填料,截面上流速不均匀,沟流、短路:填料或催化剂装填不均匀,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偏离全混流的情况,死角,短路,搅拌造成的再循环,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流动状况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由物料粒子的停留时间不同所造成,短路、沟流,停留时间减少,转化率降低,死区、再循环,停留时间过长,A+BP:有效反应体积减少 A+BPS 产物P减少, 停留时间的不均,第一节 理想流动模型概述,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反应动力学特性+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