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_第1页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_第2页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_第3页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_第4页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问题,王辉2011年11月25日,主要内容是环境为什么是考古学中研究古环境考古学的学发展简史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反思环境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重建古环境人际行为人际关系作用的过程和实质自然资源的概念及以其为核心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 环境概念辨别,环境是什么地理学研究中的环境:地球表层空间自然地理环境:受自然规律约束的天然:极地、高山、沙漠等人为:放牧草场、砍伐森林、农业景观等经济环境: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社会文化环境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范围,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生产给人类什么是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重要的控制要素气候:最活跃的自

2、然地理要素之一水文:能量交换中的纽带生物:自然景观的标识(植物)土壤: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派生要素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的联系纽带,环境是什么?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整体显着的地域差别自然要素、构造单位具有的地带性差别和非地带性差别动态变化尺度的概念、环境是什么、环境考古学的背景、环境考古学的背景、考古学文化概念的转换文化生态学理论集体考古学研究方法碳14测年技术的发明、文化生态学理论、 Steward :人类文化的“三明治”构造white:extrasomaticadaptationtools考虑人类文化变化的环境考古学背景、考古学文化概念的转换、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考古学文化的定义以器物分类和记述为

3、基础。 传播论被用于解释文化的发生和变化。 1948年,Walter Taylor提出了考古学记录的功能和相关性研究,并提取了人类行为信息。 文化被认为是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共同组成的体系。 总结环境考古学的背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Willey独创的研究工作。 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变化:从器物到村落。 在考古学中,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考古学的背景、新考古学、以Binford L R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引入了Taylor的文化观和系统论的研究框架,把环境、人类及其文化视为互动系统。 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新考古学,强化了考古学的环境研究。 环境考古学的背景、环境考古学是什么?

4、 恢复古环境的技术集合是说明考古文化发展和发展的一个思想,也是研究人类行为工具的终极目标,研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环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的学科性质、与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的关系与自然科学中所有与古环境重建相关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以研究者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学的关系必须借鉴古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 什么是环境考古学? 环境考古学发展简史西方、传统考古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功能过程主义考古学阶段认知过程主义考古学阶段、环境考古学的发展、传统考古学阶段无论在地理学领域还是人类学领域,当时对人际关系的认识都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即线性模型。 在此阶段,获得的环境数据用作背景数据而不是解释文化

5、。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西方、功能过程主义考古学的阶段,简单的因果关系被文化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取代,单一的推论被多因素的解释所取代。 但是,具体的研究往往将文化进化的研究和解释与环境适应联系在一起。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在西方、认知过程主义考古学阶段,以Ian Hodder为代表的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完全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 从19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认知过程主义考古学。 考虑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内部冲突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把个体作为积极的动因结合分析。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西方,环境考古学的发展简史中国,1949年以前萌芽阶段19491987年的发展阶段1987年以来,环境考古学学科的概念

6、被提出,环境考古学的发展,1949年以前萌芽阶段考古发掘一般以解决中国历史上的问题为目的:殷墟, 城子崖和斗鸡台遗址的发掘地质调查所和西洋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影响李济先生的学科背景、环境考古学的发展中国,1949-1987年花粉分析,植物残体分析应用于考古学的应用周昆叔、王开发、庚鉴庭等先生动物骨架的鉴定和古环境的恢复,取得了很大进展,贾兰坡、订宏祥、 尤玉柱等老师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竺可桢老师,环境考古学的发展中国,1987年以来,1987年北京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工作第四纪地质学、地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开始大规模介入考古遗址的发掘工作,人类行为的重建取得了很大进展,

7、积累了大量的区域案例研究资料,环境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家,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反省,对对立的二元模式文化生态学的文化生态学的反省,对立的二元模式环境决定论者和动物一样,他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是盲目的残酷性支配着人的命运吗? 自然环境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提供多种可能性,具体的生活方式完全依赖于人的选择。 二、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反思、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概念:特定环境因素形成特定的文化特征理论模型:环境生存技术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理论核心:适应文化唯物主义各文化特征适应环境的合理性;二、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反思、对文化生态学的反思、人类学领域1 2、 社会科学

8、的革命:当事人对概念世界的后过程主义考古学1、人的行为大大取决于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2、在人际关系方面依赖于他们对环境的理解,这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二、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反思、环境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的恢复对古人类行为的认识环境文化关系的探讨、环境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的恢复、植物遗存动物综合分析、环境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植物遗存花粉分析、半坂遗迹(周昆叔1963 ) 公共红等1990 )、大义发泉遗址(周昆叔1975 )、唯亭遗址(王开发等1981a )、亭林遗址(王开发等1981b )、河姆渡遗址(孙湘君等1981 )、新乐遗址(刘牧灵1981

9、)、姜寨遗址(功启明等1991 )、圩脚遗址(韩辉友1991 )、河姆渡遗址是砧板遗址(王世和等1991 )、龙南遗址(肖家仪1991 )、南庄头遗址岑家湾遗址(徐清海等1998 )、北庄子遗址(李月丛等1998 )、王洞遗址(姜钦华2000 )、郑州商城遗址及小双桥遗址(宋国定等2000 )、下川遗址(孙建中等2000 )、古人类活动的恢复古人类活动环境背景的最大缺点是只能提供大致的环境方面,因为很难鉴定种类水平。 此外,全新世气候不是森林退化的唯一因素,必须考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植物遗留植硅石分析,恢复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考古遗留中,巢穴和灰层中的植硅石在人类某些特殊植物的利用,特

10、别是农业生产方面,大量应用具有气候指示意义:长方型、方型、鞍型、扇型和亚铃型植硅石主要分布于温暖地区,帽型,植物为大植物残体陶器、灰浆、兽皮等材料可能留下痕迹。 显着的优点是鉴定分辨率可以提高到不能恢复整个植被的类型,量分析困难,植物残留碳屑,恢复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部分残留植物结构,可以在3个剖面上鉴定种子。 恢复了动物遗存、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动物遗存埋藏在遗址中的过程遗址中发现的微小动物遗存一般以自然埋藏为主,恢复了存在的问题、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遗址环境考古发现的主要是人类活动古环境的研究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古环境研究方法,地形进化, 河流阶地是指原始溪谷底部的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

11、,陕北河流地形特征和进化砂区附近,地形变迁和遗迹分布的变化,地形变迁,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冲积平原的河段。 由于长期构造沉降,冲积平原继续接纳河流冲积物,河道始终处于加积状态,导致河道极不稳定。 换句话说,冲积平原其实也是河道不断变迁沉积的结果。 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地形变化、湖变迁中国的内陆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湖地区和蒙新高原湖地区。 在新石器时代,这些湖泊的变迁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有效降水大幅增加的气候适应期,普遍出现高湖面。在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均为浅水洼地积水型,湖底地形平坦。 冰期海面大幅下降导致长江水位下降,表现为河网截断的冲积平原。 在新石器时代

12、,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大变化,发现湖底古遗迹是有力的证据。 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地形变化、海面变化和海岸进退受海面变化、海岸带构造运动及河流泥沙进口等因素的影响,海岸线不断变化。 很多新石器时代依赖海洋资源的贝丘遗迹今天离海岸很远,很多遗迹完全被海水复盖着。 在末冰期的鼎盛时期,海面下降的幅度超过了150米。 随着冰后期的到来,发生了全球性的海侵,在距今70005000年前达到了高峰。 距今5000年前以后,大部分岸边开始明显后退。 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地形变化、沙地的进退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的主要沙地分布区。 在植被特征上,这些沙地属于半干燥的典型草原或沙漠草

13、原。 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生草成土过程占主导地位,流动沙丘转化为固定半固定沙区。 另一方面,在干冷多风的气候条件下沙丘活性化,沙地面积扩大,截面形成风沙层。 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共性:存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施雅风先生认为,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始于距今8500年前,分为冷暖干湿变动阶段。 其中,从现在到85007200年前以不稳定的冷暖变动为特征。 距今72006000年前是大暖期的最盛期,气候处于稳定的暖湿状态距今60005000年前是气候变化剧烈、包含显着寒冷事件的阶段距今50004000年前是气候变化缓慢的亚稳定暖湿期。 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差异1 :全新世大暖期开始时间的

14、差异2 :水热配置方式的差异、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对古人类行为的认识、住所的选择、生业形态技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贸易、文化交流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水平精神、意识形态、 人际关系研究现代研究的主要构想:文化生态学概念:特定的环境要素形成特定的文化特征理论模型:环境生存技术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理论核心:适应重要假说:最优利用、人际关系的探讨、人际关系的探讨、集约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的转换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灾害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前地区聚集形态的确立村落和遗迹的概念村落形态三个阶层区域系统调查遗迹的村落区分问题共时性问题地表遗物的可靠性区域村落形态的校正、人际关系的探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村落形

15、态的变化、地形变迁和遗迹分布的变化气候变化和遗迹分布的变化遗迹数量变化和环境变化遗迹的堆积系数和环境变化,当时还没有形成已经形成的地形单元是否聚集,取决于古人对经济形态、环境的认识、对安全的考虑以及人口规模等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流地貌发育与集约布局的基本规律、地貌变迁与遗址分布的变化、人际关系作用的过程与实质、人际关系作用的过程理论上的多样性与历史上的唯一性、人际关系作用的过程与实质、人际关系作用的实质、1、人际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笔者看来就是人际关系。 2 .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及“最优利用”假设的错误3 .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唯一性。、人际关系作用的

16、过程和实质、人际关系作用的过程、1、行为背后的决定过程2、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3、认识的基础:文化,特别是与环境之前的相互作用、人际关系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基本思想和文化生态学的对比、1、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类文化的选择2、环境交流的方式形成了古人认识和理解环境的方式环境中的人不是被人偶操纵,而是被环境操纵。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过程和本质、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自然资源的概念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研究框架、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自然资源的概念,可以从自然界得到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任何天然产物及其作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1 )自然资源是天然的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3 )具体哪些资源由特定的文化决定? 四、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自然资源的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