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ppt_第1页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ppt_第2页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ppt_第3页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ppt_第4页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制动过程,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短距离内停车,维持行驶方向的稳定性,下长坡,维持一定的车速,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主要性能之一,交通安全,制动距离,制动稳定性,第一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性的 评价指标,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效能,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抗热衰退性能,失去转向能力,侧滑,跑偏,水衰退性能,轿车制动规范,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汽车行驶,外力 (与行驶方向相反),减速或停车,制动过程,地面,空气,地面 制动力,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

2、轮的受力,地面制动力,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制动摩擦片与制动盘 之间的摩擦力,轮胎与地面 之间的摩擦力,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器制动力,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器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克服制动器 摩擦力矩,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器 制动力,制动器的形式,结构尺寸,摩擦副的摩擦因数,车轮半径,制动踏板力,制动器的 结构参数,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器制动力和踏板力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受到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它们同时大才好。,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第二节

3、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滑动率,单纯的滚动,边滚边滑,抱死拖滑,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力系数,垂直载荷,地面制动力,制动力系数随滑移率变化,2、滑移率:,制动力系数 b ,s, b ,(OA段) 峰值附着系数p , (bmax) 滑动附着系数s , (s=100%),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力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曲线,不受侧向力,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制动力系数与滑移率关系曲线分析,b随s增加而增加,OA段曲线,FXb也随 s在增加,出现滑移?,轮胎的滚动 半径增大,实际行驶中制动时,轮胎常常受到侧向力而侧偏或发生侧滑现象。,侧向力系数l 为侧向

4、力与垂直载荷之比。曲线表明,滑动率越低,同一侧偏角条件下的侧向力系数越大,即轮胎保持转向。防止侧滑的能力越大。,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侧向力系数,垂直载荷,侧向力,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附着系数,道路的材料,路面的状况,轮胎的结构花纹材料,汽车的运动速度,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各种路面上的制动力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曲线,车速对制动力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曲线的影响,汽车行驶时附着能力很小的危险情况: (1)刚开始下雨,路面上只有少量雨水,雨水与路面上的尘土、油污相混合,形成粘度高的水液,滚动的轮胎无法排挤出胎面与路面间的水液膜;由于水液膜的润滑作用,附着性能大为降低,平滑的路面有时

5、会合冰雪路面一样滑溜;,(2)高速行驶的汽车经过有积水层的路面,出现滑水现象。,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滑水现象,滑水现象,轮胎无法排挤出 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液膜,附着性能降低,发生滑水现象的车速的确定: 对于光滑胎面、细花纹胎面等胎面无排水沟槽的轮胎及一般花纹轮胎,当胎面水层深度超过沟槽深度时,可根据流体动力学的原理确定发生滑水现象的车速。 设动水压力升力Fh与轮胎接地面积A、水密度及车速ua的平方成正比,即,出现滑水现象时,动水压力的升力分量等于作用于轮胎的垂直载荷。因此,刚出现滑水的车速与平均接地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据此,Horne等根据试验数据给出下式来估算滑水速度(km/h)。,

6、式中:pi为轮胎充气气压(kpa),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滑水车速与轮胎气压的关系,第二节 制动性时车轮的受力,不同水层深度的附着系数,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汽车的制动效能: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汽车速度u,制动开始,停车,制动距离s,制动器的状态,制动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的状态,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减速度,地面制动力,制动器的制动力,附着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减速度,附着系数b,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平均减速度,我国行业标准,ECE R13,整个制动时间的2/3,制动压

7、力达到最大压力的75时刻,0.8u0,0.1u0,u0 ue的距离,u0 ub的距离,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距离的分析,驾驶员接到 停车信号,意识到,踩制动踏板,1,1,地面制动力 起作用,2,蹄片与制动鼓 之间的间隙,制动器制动力 增加过程,松开踏板,持续制动过程,2,3,假定值不变,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距离的分析,汽车的制动过程,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过程,驾驶员行动反应,制动器作用,制动器持续制动,放松制动器,驾驶员反应时间 0.3 1.0 s,制动器作用时间 0.2 0.9 s,持续制动时间,放松制动器时间 0.2 1.0 s,第

8、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距离,制动器起作用下的距离s2,制动器持续作用下的距离s3,S2的计算(制动器起作用阶段),制动器起作用阶段,制动减速度 线性增加,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S2的计算(制动器起作用阶段)u0 ue,制动器起作用阶段,制动减速度 线性增加,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S3的计算(制动器持续作用阶段)ue 0,制动器持续作用阶段,制动减速度 不变,单位换算后,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汽车的制动距离,起始的制动速度,制动器的起作用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附着力,制动器的结构,踩踏板的速度,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汽车的制

9、动距离,制动器 起作用时间,液压制动系,真空助力制动系,气压制动系,汽车列车制动系,= 0.1s,= 0.3 0.9s,= 2s,= 0.3 0.9s,= 0.4s,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红旗CA770不同制动系性能比较,经验的制动距离公式,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器的温度,冷制动,热衰退,100C,300C,摩擦力矩下降,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抗热衰退性能,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抗热衰退性能,连续制动15次 制动强度为3m/s2,制动效能不低于 制动强度为 5.8m/s2的60,国家行业标准 ZBT-24007-89,冷制动,摩擦副材

10、料,制动器结构,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性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效能因数曲线,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过程,制动跑偏,后轮侧滑,前轮失去转向能力,制动时的 方向稳定性,向左、向右 偏驶,一轴或两轴 横向移动,不能按照 给定方向行驶,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汽车在制东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弯道行驶的能力。,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跑偏情况,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汽车的制动跑偏,制动跑偏受力图,制动跑偏,左、右轮的制动器 制动力不相等,悬架导向杆系与 转向系拉杆干涉,制造原因,设计原因,左、右车轮制动力不

11、相等的程度对制动跑偏的影响: 试验方法:试验车的前轴左右车轮制动泵装有可以调节液压的限压阀,以产生不同的制动器制动力。后轴上也装有一个可调节的限压阀,以改变前、后轴制动力之比,使汽车在制动时产生后轴车轮抱死与不抱死两种工况。转向盘可以锁住。 左右车轮制动力之差用不相等度表示,即,我国GB7258-2004规定,前轴的不相等度不应大于20%,后轴的不应大于24%。 试验结果用车身横向位移和汽车的航向角来表示。 航向角:制动时汽车纵轴线与原定行驶方向的夹角。,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结论:制动跑偏随着不相等度的增加而增大,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器制动力不相

12、等,结论:制动跑偏随着不相等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后轮抱死时,跑偏的程度加大。,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悬架导向杆与制动跑偏的关系,例:试制中的货车,在紧急制动时总是向右跑偏,在车速30Lnh时,最严重的跑偏距离为1.7m。 原因:转向节上节臂处的球头销离前轴中心线太高,且悬架钢板弹簧的刚 度又太小。,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后轴侧滑,汽车剧烈的 回转运动,汽车调头,后轴车轮抱死,前轴车轮不抱死,后轴侧滑,后轴车轮抱死,前轴车轮抱死,失去 转向能力,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直线行驶制动试验,制动试验,一侧有2.5%横向坡度的路面,低的附着

13、系数(洒水),制动器有调压装置,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轮无制动力而后轮有足够的制动力,曲线A,车速,侧滑程度更加剧烈。 车速48km/h,航向角达180。,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后轮无制动力而前轮有足够的制动力,曲线B,维持直线行驶,但汽车将失去转向能力。,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轮、后轮都有足够的制动力,前后车轮都有足够的制动力,但他们抱死拖滑的次序和时间间隔不同。 前轮先抱死拖滑或后轮先抱死,但间隔在0.5s以内,基本按直线行驶;后轮先抱死拖滑超过0.5s,发生严重的侧滑。,初速64.4km/h,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起始车速和附着系数的影响,起始

14、车速超过48km/h,后轴侧滑成为危险的侧滑。,结论: 1、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拖滑,汽车基本按直线行 驶;汽车处于稳定状态,但丧失转向能力。 2、后轮提前一定时间先抱死拖滑,且车速超过某一数值,发生侧滑。路面越滑、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越长,后轴侧滑越剧烈。,汽车前轮抱死拖滑与后轮抱死拖滑的运动状况分析,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要求: 1、不能发生后轮抱死的情况 2、尽量减少只有前轮抱死的情况 3、理想状况防抱死,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轴侧滑受力图,A,B,C,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后轴侧滑受力图,A,B,C,结论: 从保证汽车方向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首先不能只出现只有后轴车

15、轮抱死或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的情况,以防止危险的后轴侧滑; 其次,尽量少出现只有前轴车轮抱死或前、后车轮都抱死的情况,以维持汽车的转向能力。 最理想的情况是防止任何车轮抱死,前、后车轮都处于滚动状态,这样就可以确保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关系曲线,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

16、动力的比例关系,I曲线是踏板力增长到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时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车轮同时抱死时, 所以I曲线也是车轮同时抱死时 和 的关系曲线。,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BJ1041货车的曲线,BJ1041货车的结构参数,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的制动过程分析,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空载时总是后轮先抱死

17、。 满载或超载一般是前轮先抱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f线组,r线组与I曲线,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不同值路面上汽车制动过程的分析,已知同步附着系数0=0.39,线位于I曲线下方,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线位于I曲线上方,制动时总是后轮先抱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制动时,前、后轮同时抱死,减速度为0.39g。,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五、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路面附着系数,结论:汽车以一定减速度制动时,除去制动强度

18、以外,不发生车轮抱死所要求的(最小)路面附着系数总大于其制动强度。,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被)利用附着系数,制动强度z时,地面制动力,法向反作用力,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理想情况是利用附着系数总是等于制动强度。图中对角线。,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前轴的利用附着系数的计算(前轴刚要抱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的计算(后轴刚要抱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Z=0.39,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均为0.39,即无任何车轮抱死所要求的(最小)地面附着系数(实际上为刚要抱死

19、)为0.39,即货车的同步附着系数。,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制动效率与附着系数曲线,当=0.6时,空载时后轴制动效率约等于0.67。 说明后轮不抱死时,汽车最多只利用可供制动时的附着力的67%,即其制动减速度不是0.6g,而是0.6g67%=0.402g。,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六、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ECE R13制动法规,ECE制动法规,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

20、动力的比例关系,ECE的制动力分配曲线,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具有变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特性,固定比值的前后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制动效率低,前轮可能抱死 丧失转向能力,后轮可能抱死 产生侧滑,制动力调节装置,载荷比例阀,比例阀,危险工况,变比值的前后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具有不同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制动力分配曲线,限压阀,图a是限压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在其转折点后,由于后轮液压不变是一水平线,虽然分配线对空载基本是合适的,但仍有一小段是非稳定区,且满载时效率偏低。,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具有不同制动力调节装

21、置的制动力分配曲线,比例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在其转折点以后是一条斜线,和空载I曲线的交点即同步附着系数超过了0.82 ,既消除了不稳定区又提高了制动效率;但是满载时转折点下移会增加和I曲线的距离,降低制动的效率。,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感载比例阀,具有不同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制动力分配曲线,感载比例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满载时转折点上移和满载的I曲线靠近,提高了制动效率。,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具有不同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制动力分配曲线,感载射线阀,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具有不同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减速度传感 比例阀,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

22、的比例关系,七、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汽车缓速器的类型和分类 1、按其扭矩的作用形式可分为 (1)一级缓速器(作用在变速箱前端的缓速器) 一级缓速器有发动机缓速器,包括通过对废气凸轮调节而使发动机变为空气压缩机JACOBS 缓速器和直接通过阀门对排气筒内废气封堵FOWA、OETIKER和SMITH缓速器。一级缓速器由于其制动功率较小,难以达到汽车制动法规的要求而只能和其他缓速器配合使用;并且由于发动机噪声、维修费用和变速箱换挡时离合器分离过程中缓速器功能失效问题,在最终用户特别是驾驶员那里都难以接受,使其发展受到限制。,(2)二级缓速器(作用在变速箱后端的缓速器)

23、 二级缓速器有直接装在变速箱上的电涡流缓速器和液力缓速器。 二级缓速器的功能不受变速箱换挡时离合器分离的影响,其可靠性较高。 电涡流缓速器由于其装配的灵活性不仅可以装在变速箱上,而且还可以装在传动轴或后桥上,即可以在汽车厂家标配也可以在出厂后加装。 液力缓速器一般是变速箱厂家随箱配置的一种缓速器,因此厂家在选择变速箱时已替最终用户把缓速器选择了。从形式上讲,液力缓速器也只能装在变速箱上,出厂加装也几乎没有可能。,1、汽车缓速器的制动力 图4-37b 几种液力缓速器的特性曲线。这几种液力缓速器在8002500rpm时有较高制动力矩。 缓速器的缓速能力分为几挡,如分为四级,即25%、50%、75%

24、和100%,以保证不同的减速要求。同时还有恒定控制功能。 没有装缓速器的汽车下坡时,变速器应挂上相应挡位,松开加速踏板,利用发动机制动或排气制动进行制动。,2、汽车缓速器对制动力分配的影响 假定: 在制动减速过程中,始终都有缓速器的制动力。 汽车装上缓速器后,前、后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仍存在定比关系,但后轮的制动力还应该加上缓速器或发动机制动带来的制动力,即后轮的总制动力为,式中,T为缓速器的制动力矩;i0为主减速比;为传动效率;r为驱动轮半径。,解方程得到两根之和为 ,即两根之和为同步附着系数,且都小于原来不带缓速器时的同步附着系数。,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ABS的作用,缩短制动距

25、离,改善制动过程的方向稳定性,保持制动过程的操纵稳定性,减轻驾驶员的紧张程度,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ABS,提高操纵稳定性,防止侧滑,ASR/TCS,防滑控制系统,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ABS的控制原理,m,ABS单轮模型,建立微分方程,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基本的假设,车轮的抱死过程很快,忽略其车速的降低,车轮的载荷不变,附着力滑移曲线可以简化成两条直线,制动力矩是时间的函数,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滑移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ABS,稳定区域,不稳定区域,0=s=sp,sps=1,增压控制,减压控制,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防抱死控制基本控制策略,ABS控制策略,逻辑门限,滑模控制,模糊控制,最优控制,第六节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逻辑门限值的控制策略,ABS逻辑门限值控制,选用的参数?,控制的参数,即将抱死,减压,抱死现象消失,增压,第六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