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资料_第1页
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资料_第2页
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资料_第3页
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资料_第4页
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教学要求: 掌握:碳原子的三种杂化轨道(sp3sp2sp)的特点;分子极性与偶极矩的关系;分子轨道 与原子轨道的关系;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的差异;共振式与共振杂化体的区别; 熟悉: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含义;键长、键角、键能和共价键的极性的含义;官能团的 含义和圭要官能团;有机反应中共价键断裂的主要方式; 实验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含义。 了解: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 原子间主要以共价键相结合。 掌握共价键的本质是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合 物结构与性质关系和反应机制以及化合物稳定性的基础。 因此本章对路易斯结构和现代价键

2、 理论作一简要回顾; 有些化合物的结构用单一路易斯结构式不能准确表达, 然而运用共振结 构却有它的独到之处, 为此对共振结构作一简介; 掌握路易斯酸碱概念对理解有机反应十分 有用, 故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点加以阐述。 了解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反应类型及确定结构式的步 骤与方法对提高学习有机化学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章对此方面内容作一扼要 介绍。 1-1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下面是一些简单而 熟 悉 的 有 机 化 合 物,他们在化学组 成 上 有 什 么 共 同 点? 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

3、物。:含碳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的现代定义是指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 1-21-2 共价键共价键 一、现代共价键理论一、现代共价键理论 路易斯的共价键理论虽然揭示了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但未能说明共价键是怎样形成的, 也不能解释共价键为什么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等诸多问题。 现代共价键理论指出:现代共价键理论指出: 当两个原当两个原 子互相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自旋方向相反的单电子相互配对(即两原子轨道重叠)。使电子互相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自旋方向相反的单电子相互配对(即两原子轨道重叠)。使电 子云密集于两核之间,降低了两核间正电荷的排斥,增加了两核对

4、电子云密集区域的吸引。子云密集于两核之间,降低了两核间正电荷的排斥,增加了两核对电子云密集区域的吸引。 因此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因此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共价键有以下特点: 第一、 每个原子所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取决于该原子中的单电子数目, 这就是共价键具有饱和共价键具有饱和 性。性。 第二、当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越多,核间电子云越密集,形成的键就越强,这种关 系称为最大重叠原理。 第三、 共价键的形成必须尽可能沿着原子轨道最大程度重叠的方向进行, 这就是共价键具有共价键具有 方向性方向性 三、杂化轨道三、杂化轨道 在形成共价键过程中, 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 同一

5、个原子中参与成键的几个能量相近 的原子轨道可以重新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空间方向, 组成数目相等的,成键能力更强的新 3 32 2 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有三种: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有三种: sp sp 、spsp 和和 spsp 杂化轨道。杂化轨道。 spsp2sp3 32 碳原子经 sp 、sp 和 sp 杂化之后,碳原子核周围的杂化轨道是怎样排列的呢? spsp3 3杂化轨道杂化轨道 碳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子构型为按理只有 2px和 2py可以。 形成共价键,键角应为90。但实际在甲烷分子中,是四个完全等同的键,键角均为109 28。这是因为在成

6、键过程中,碳的2s 轨道有一个电子激发到 2Pz轨道,成为 然。后 3 个 p 轨道与一个 s 轨道重新组合杂化, 形成 4 个完全 相同的 sp3杂化轨道。其形状一头大一头小。每个轨道是由s/4 与 3P/4 轨道杂化组成。这四 个 sp3轨道的方向都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sp3轨道间的夹角是 10928 (见下图)。 烷经和其他化合物分子中的饱和碳原子均为烷经和其他化合物分子中的饱和碳原子均为 spsp3 3杂化。杂化。 spsp2 2杂化轨道杂化轨道 碳原子在成键过程中,首先是碳的基态2s 轨道中的一个电子激发到2Pz空轨道,然后 碳的激发态中一个 2s 轨道和二个 2P 轨道重新组

7、合杂化,形成三个相同的sp2杂化轨道。每 一个 sp2杂化轨道均由 s/3 与 2p/3 轨道杂化组成,这三个 sp2杂化轨道在同一平面,夹角为 120。未参与杂化的2Pz轨道,垂直于三个sp2杂化轨道所处的平面(见下图)。 烯烃分子烯烃分子 中构成双键的碳原子和其他不饱和化合物分子中构成双键的碳原子均为中构成双键的碳原子和其他不饱和化合物分子中构成双键的碳原子均为 spsp2 2杂化。杂化。 spsp杂化轨道杂化轨道 sp杂化轨道是碳原子在成键过程中,碳的激发态的一个2s 轨道与一个 2P 轨道重新组 合杂化形成两个相同的sp杂化轨道。这两个轨道夹角为180,呈直线形。未参与杂化的 两个互相

8、垂直的 P 轨道又都垂直于sp杂化轨道(见下图)。炔烃分子中碳碳三键的碳原子炔烃分子中碳碳三键的碳原子 2 2 和其他化合物中含有三键的碳原子均为和其他化合物中含有三键的碳原子均为spsp杂化。杂化。 问题 1-2 试写出碳原子 sp 杂化过程示意图。 四、共价键的属性四、共价键的属性 键的属性指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的极性等物理量。共价键的属性是阐述有机化合物结 构和性质的基础。 键长:键长:键长通常指成键两原子核间距离,键长单位以pm 表示。键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子的 成键类型:CC 单键比 C=C 双键长,后者又比 CC 三键长。CH 键的键长还与成键碳 原子的杂化方式有关: 键长受与其相连

9、的其他原子或基团的影响较小。 通常可根据键长判断两原子间的成键类 型。表 1-1 列出几种共价键的键长 键角:键角: 分子中一个原子与另外两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所夹的角称为键角。 在有机 分子中饱和碳的四个键的键角为 10928,或接近 10928分子方才稳定。在分子内,键 角可受其他原子影响而变化,若改变过大就会影响分子的稳定性。 (见第一章环烷烃)键能 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裂解成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该种共价键的键能, 又可称为离 解能。也就是说双原子分子的键能等于其离解能。 然而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不同于其离解 能。 离解能是裂解分子中某一个共价键时所需的能量, 而键能则是指

10、分子中同种类型共价键 离解能的平均值。例如,甲烷有四个碳氢键,其离解能分别如下: 甲烷分子中 CH 键的键能则为上述四个CH 键离解能的平均值(415.3kJmol-1)。 从键能的大小可以知道键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稳定。从键能的大小可以知道键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共价键的极性共价键的极性: : 由两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如氢分子(HH)或氯分子,成键的一对电子均等地分 配在两个原子之间, 这种键称为非极性共价键; 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由于电负性的差异, 成键电子云总是靠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使其带部分负电荷,通常以-表示,电负性较小 的原子则带部分正电荷,以+表示。例如一氯甲

11、烷分子中的碳-氯键: 这种成键电子云不是平均分配在成键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共价键称为极性共价键。这种成键电子云不是平均分配在成键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共价键称为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的极性取决于成键的两个原子的电负性之差, 差值越大,键的极性越大。一般两元素 的电负性差值等于或大于1.7 为离子键;小于 1.7 为共价键,其中电负性差值在0.71.6 为 极性共价键。部分元素的电负性相对值见表1-2。 问题 1-3什么叫元素的电负性? 1-31-3 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 一、一、分子的偶极矩分子的偶极矩 由于分子中不同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电荷分布就可能不均匀, 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 不能重合,其各在空间

12、集中一点,即在空间具有两个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构成一个 偶极。分子中正电荷或负电荷中心上的电荷值分子中正电荷或负电荷中心上的电荷值 e e 乘以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乘以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d d,称为分子称为分子 的偶极矩(的偶极矩(dipole momentdipole moment),用表示。),用表示。 偶极矩偶极矩的大小标志着不同分子的相对极性。具有偶极矩的分子为极性分子。=0 为非 极性分子。典型的极性有机分子的偶极矩()一般在1-3D 范围内。一些分子的偶极矩见 表 1-3。 二、分子的相对极性二、分子的相对极性 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 在两个以上

13、原子组成的分子中, 分的极性 是分子中每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因此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各个键的极性,也取决于键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各个键的极性,也取决于键 的方向,取即决于分子的形状。的方向,取即决于分子的形状。有的分子虽然各化学键有极性,但整个分子并没有极性。 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然有两个极性的C=O 键,但是由于它是线性对称的分子,键的极性互相 抵消了,偶极矩为零,分子没有极性,; 四氯化碳分子四氯化碳分子,碳氯键都是极性键,但是它的偶极 矩为零,这也是由于完全对称的正四面体排列,使其极性正好彼此抵消;在 氯甲烷氯甲烷中,主要 是碳-氯键的极性决定分子的极性,其分子偶极矩为1 .94D。

14、 分子极性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就越大。 因此分子极性的大小影响化合物的沸点、 溶 解度等物理性质。 1-41-4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反应类型 一、一、官官能团能团 一种是根据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即按碳的骨架)可分成开链化合物和环状化合 物。开链化合物,是指碳原子相互结合成链状化合物,由于脂肪类化合物具有这种开链的 骨架,因此开链化合物习惯称为脂肪族化合物。开链化合物习惯称为脂肪族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的实例可见第二章烷烃和第三 章的烯烃和炔烃等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可根据成环的原子种类分成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 合物。碳环化合物完全由碳原子组成的碳环,此类化合物中含有

15、苯环的化合物称为芳香族。碳环化合物完全由碳原子组成的碳环,此类化合物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称为芳香族 化合物化合物(见第五章芳香烃),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称为脂环化合物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称为脂环化合物(见第二章环烷烃)。 杂环化合物是指成环的原子除了碳原子外,还有其他杂原子,如氧、硫或氮等原子,此类 化合物的结构可见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官能团分类。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能体现一类化合物性质的原子或原 子团通常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例如CH3OH、C2H5OH、CH3CH2CH2OH 等醇类化合物中都 含有羟基(-OH),羟基就是醇类化合物的官能团。由于它们含有相同的官能团,因此醇类

16、 化合物有雷同的理化性质。有机化合物按官能团分类,便于认识含相同官能团的一类化合 物的共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本书就是按照官能团分类展现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 一些常见官能团见表 1-4。 二、二、有机化合物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反应类型 有机反应不同于无机的正负离子反应, 能在瞬间即可将反应物转化成产物。 大多数有机 反应时间比较长,往往要经过好几步中间过程, 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体或过渡态。 就某一个反就某一个反 应来说,须经过几步?每步反应又是如何进行的?其中哪一步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这应来说,须经过几步?每步反应又是如何进行的?其中哪一步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这 些总称为反应机制。些总称

17、为反应机制。有关具体反应机制, 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阐述。 这儿只简单介绍共价键 在有机反应中断裂的主要方式。 有机反应涉及反应物的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键的断裂主要有两种方式:均裂和异裂。均裂和异裂。 均裂:均裂:均裂是指在有机反应中,键均等地分裂成两个中性碎片过程。原来成键的两个原子, 均裂之后各带有一个未配对的电子。如下式所示: 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上述带有单电子的碳为碳自由基。 这种经过均裂生成自由基的反应叫作自由基反应。反应一般在光、热或过氧化物(RO OR)存在下进行。自由基只是在反应中作为活泼中间体出现,它只能在

18、瞬间存在 异裂异裂: 异裂是指在有机反应中键非均等地分裂成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碎片过程。 即原来成键的 两个原子,异裂之后,一个带正电荷,另一个带负电荷。 这种异裂后生成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基团过程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称为正碳离子,带负电荷的碳原子称为负碳离子。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称为正碳离子,带负电荷的碳原子称为负碳离子。无论是正碳离子还是 负碳离子都是非常不稳定的中间体。 都只能在瞬间存在。 但它对反应的发生却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有机的离子型反应一般发生在极性分子之间, 通过共价键的异裂,首先形成正碳离 子或负碳离子中间体而逐步完成反应。 总总结结 有机化合物一般

19、指含碳的化合物。不过有机化合物一般指含碳的化合物。不过 CO 、CO2、H2CO3和碳酸盐等要除外,因为 这些化合物的性质与无机化合物相同。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现代定义是指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 有 机化合物分子主要是以共价键相结合。 共价键有三个特点:共价键有三个特点:具有饱和性、具有饱和性、具有方向性。在形 成共价键过程中, 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 同一个原子中参与成键的几个能量相近的原子轨 道可以重新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空间方向, 组成数目相等的,成键能力更强的新的原子轨 道,称为杂化轨道。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有三种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有三种: sp: sp3 3

20、、spsp2 2和和 spsp 杂化轨道。杂化轨道。 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每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 因此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各个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各个键的极性, 也取决于键的方向。也取决于键的方向。即取决于分子的形状。即取决于分子的形状。有的分子虽然各化学键有极性, 但整个分子并没 有极性。偶极矩的大小标志着不同分子的相对极性。具有偶极矩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0 为非极性分子。分子极性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就越大。 因此分子极性的大小影响化合物 的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有机化合物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根据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 (即按碳的骨架)可 分成开链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

21、开链化合物习惯称为脂肪族化合物。环状化合物中含有苯开链化合物习惯称为脂肪族化合物。环状化合物中含有苯 环的化合物称为芳香族化合物。环的化合物称为芳香族化合物。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官能团分类。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能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能 体现一类化合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通常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体现一类化合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通常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有机化合物按官能团分 类,便于认识含相同官能团的一类化合物的共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有机反应涉及反应物的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键的断裂主要有两种方式:均裂和异裂。均裂和异裂。 均裂:均裂:均裂是指在有机反应中,键均等地分裂成两个中性碎片过程。原来成

22、键的两个原子, 均裂之后各带有一个未配对的电子。 异裂异裂: 异裂是指在有机反应中键非均等地分裂成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碎片过程。 即原来成键的 两个原子,异裂之后,一个带正电荷,另一个带负电荷。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称为正碳离子,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称为正碳离子, 带负电荷的碳原子称为负碳离子。带负电荷的碳原子称为负碳离子。无论是正碳离子还是负碳离子都是非常不稳定的中间体。 都只能在瞬间存在。但它对反应的发生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子轨道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其数目与原子轨道数相等分子轨道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其数目与原子轨道数相等 ,也就是说有几个原子轨道就 有几个分子轨道。两个原子轨道组合成两个分子轨

23、道; 一个是成键轨道,比组成它的原子轨 道能量低, 稳定。 另一个为反键轨道, 比组成它的原子轨道能量高、 不稳定。 在一般情况下, 分子的反键轨道内没有电子, 只有当分子呈激发状态时才有电子。 由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 成键的原子轨道必须满足三个原则: 能量相近。能量相近。 电子云最大重叠原则。对称性匹电子云最大重叠原则。对称性匹 配原则。配原则。 第二章第二章 烷烃和环烷烃烷烃和环烷烃(lkane and Cycloalkane)(lkane and Cycloalkane)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 掌握:烷烃、环烷烃的结构;烷烃构造异构、环烷烃几何异构的概念及命名; 烷烃、环烷烃、 螺环

24、烃、桥环烃的命名;烷烃、环烷烃的构象异构及其写法;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烷烃 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及小环烷烃的特殊性。 熟悉:烃的分类;烷烃、环烷烃的物理性质;自由基的构型及其稳定性。 了解:烃的来源及其在日常生活、医学上的用途。 2-12-1 烷烃烷烃(Alkane)(Alkane) 仅由碳碳和氢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为烃烃(hydrocarbon) 。 烃的分类: 一一烷烃的结构烷烃的结构 烷烃属于饱和烃,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为 sp3杂化,分子内的键均为 键,成键轨道 沿键轴“头对头”重叠,重叠程度较大,键较稳定,可沿键轴自由旋转而不影响成键。 甲烷是烷烃中最简单的分子,

25、其成键方式如下: : 碳原子个 sp 杂化轨道分别与4 个氢原子的S 轨道重叠, 形成 4 个 CH键, 4 个 CH 键间的键角 10928,空间呈正四面体正四面体排布,相互间距离最远,排斥力最小,能量 sp3杂化, 4 3 最低,体系最稳定,C-H 键长 110pm。乙烷是含有两个碳的烷烃,其结构如下: 图图 2 22 2 乙烷的结构 两个碳原子各以 sp3杂化轨道重叠形成CC 键,余下的杂化轨道分别和6 个氢原子 的 s 轨道重叠形成六个 CH 键。C-C 键长 154pm,C-H 键长 110pm 。 其他烷烃的成键方式同乙烷相似。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 烷烃的分子组成可用通式CnH2n

26、+2表示。 具有相同分子通式和结构特征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列(homologous series)。如: CH 4、CH3CH3、CH3CH2CH3 ;同系列中的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homolog);相邻两个同系 物在组成上的不变差数 CH2称为同系列差。如:乙烷较甲烷多CH2,丙烷较乙烷多 CH2; 同系物的结构相似, 化学性质也相似, 物理性质则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同系列中的第一个化合物常具有特殊的性质。 烷烃中碳原子的类型 烷烃中的各个碳原子均为饱和碳原子,按照与它直接相连的其他碳原子的个数,可分为伯、 仲、叔、季碳原子。 伯碳原子又称一级碳原子(primary

27、carbon),以 1表示,是只与 1 个其他碳原子直接 相连的碳原子。 仲碳原子又称二级碳原子(secondary carbon),以 2表示,是与 2 个其他碳原子直接 相连的碳原子。 叔碳原子又称三级碳原子(tertiary carbon),以3表示,是与3 个其他碳原子直接相连 的碳原子。 季碳原子又称四级碳原子(quaternary carbon),以4 表示,是与4 个其他碳原子直接 相连的碳原子。 例如: 该化合物有五个 1碳、一个 2碳、一个 3碳、一个 4碳。 伯、 仲、 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 (季碳原子上无氢原子) , 分别称为伯氢原子 (1氢原子) 、 仲氢原子(2氢原子)

28、、叔氢原子(3氢原子)。不同类型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不相同。 小结小结: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均为sp3杂化,各原子之间都以单键相连。烷烃分子中的键角接 近 10928,CH 键和 CC 键的键长分别为 110pm 和 154pm 或与此相近。由于 键电子 云沿键轴呈圆柱形对称分布,两个成键原子可绕键轴“自由”旋转。 问题 2-1写出只有伯氢原子,分子式为C8H18烷烃的结构式 问题 2-2写出分子式为 C9H20,含有 8 个 2氢原子和 12 个 1氢原子的烷烃结构式 二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二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一)烷烃的碳链异构(一)烷烃的碳链异构 分子式相同,碳原子连接方式不同而产生的

29、同分异构现象, 称为碳链异构,其异构体称 为碳链异构体,它是构造异构的一种。 甲烷、乙烷和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只有一种连接方式,所以无碳链异构体。 丁烷(C4H10)有两种不同的异构体;戊烷(C5H12)有三种异构体。 随着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如:己烷C6H14有 5 个异构体,庚烷 C7H16有 9 个异构体,十二烷 C12H26有 355 个异构体。 ( (二二) )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原则是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烷烃的命名采用两种命名法: 普通命名 法、系统命名法。 1 1、普通命名法、普通命名法 110 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分别用词头

3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表示碳原子的个数,词尾加上“烷”。如CH4(甲烷)、C2H6(乙烷)、C3H8(丙烷)、 C10H22(癸烷)。10 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用中文数字命名。如C11H24(十一烷)、C12H26 (十二烷)、C20H42(二十烷)。 烷烃的英文名称是在 meth-, eth-, prop-, but- 等表示碳原子数的词头后, 加上词尾-ane。 部分烷烃的英文名称 烷烃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 壬烷 癸烷 英文名称 methane ethane propane butane pentane hexane heptane octane

31、 nonane decane 结构式 CH4 CH3CH3 CH3CH2CH3 CH3(CH2)2CH3 CH3(CH2)3CH3 CH3(CH2)4CH3 CH3(CH2)5CH3 CH3(CH2)6CH3 CH3(CH2)7CH3 CH3(CH2)8CH3 烷烃异构体可用词头“正(normal 或 n-)、异(iso 或 i-)、新(neo)”来区分。 “正”表示直链烷烃,常常可以省略。 “异”表示末端为,此外别无支链的烷烃。 “新”表示末端为,此外别无支链的烷烃。 普通命名法只适用于一些直链或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烷烃异构体的命名。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 的烷烃,就必须采用系统命名法。 2 2、系

32、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IUPACIUPAC 命名法)命名法) 1892 年,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首次拟定了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原则,此后经IUPAC (International Union ofPureand AplliedChemisty) 多次修订, 所以也称为 IUPAC 命名 法。我国根据这个命名原则,结合汉字特点,制定出我国的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即有机 化合物命名规则。 烷烃系统命名法是将带有侧链的烷烃看作是直链烷烃的烷基取代衍生物, 所以在学习系统命 名法之前先学习取代基的命名。 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所剩下的基团,称为烃基;脂肪烃基用R表示;烷基的通式 为 CnH2n+1。烷

33、基的中文命名是把相应的烷烃命名中的“烷”字改为“基”字。其英文命名 是将烷烃词尾的-ane 改为-y1,常见的烷基结构和名称如下: 此外,两价的烷基称为亚基,三价的烷基称为次基。 烷烃系统命名法规则烷烃系统命名法规则 .选主链:选择含有取代基最多的、连续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根据主链所含碳原子数命名 为“某烷”。 .编号:主链上若有取代基,则从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给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当两 个相同取代基位于相同位次时, 应使第三个取代基的位次最小, 依次类推;当两个不同取代 基位于相同位次时,应使小的取代基编号较小。 .命名: 主链连有相同的取代基时, 合并取代基, 并在取代基名称前, 用二 (

34、di) 、 三 (tri) 、 四(tetra)数字表明取代基的个数。并在最前面标明取代基的编号 ,各编号间用“,”隔 开。 主链上若连有不同的取代基,应按“次序规则”将取代基先后列出,较优基团应后列出。主 要烷基的优先顺序是:异丙基 丙基 乙基 甲基;在英文命名中,取代基是按字首的字母排 列顺序先后列出。 3 3、烷烃系统命名法与普通命名法的区别、烷烃系统命名法与普通命名法的区别 问题 2-3按 IUPAC 命名法,写出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并以此总结出系统命名法的命 名规则。 问题 2-4写出 5-甲基-3,3-二乙基-6-异丙基壬烷的结构式,并指出各碳原子的类型。 小结:烷烃的命名是其他

35、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有机化合物即可以用普通命名法命名、 也 可以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只是适用的范围不同,普通命名法只适用于部分较简单的化合物, 系统命名法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另外有些化合物还具有俗名。 三烷烃的构象异构三烷烃的构象异构 烷烃分子中 CC键旋转或扭曲时,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发生 改变,其中每一种排列方式称为一种构象,不同构象之间互称为构象异构体。由于CC 键可以旋转任意角度,所以烷烃有无数构象异构体。构象异构体(conformational isomer)的 分子构造相同,但其空间排列不同,它是立体异构体的一种。 (一)(一)乙烷的构象乙烷的构象(co

36、nformation) 乙烷没有碳链异构,但乙烷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可以围绕 CC键旋转,乙烷有无数 构象异构体,其中有两种典型的构象:重叠式(eclipsed)和交叉式(staggered)。 重叠式交叉式 图图 2 23 3 乙烷的两种典型的构象 有机化合物的构象常用两种三维式表示,即锯架式(sawhorse formula)和 Newman 投 影式(Newman projection formula )。锯架式是从分子的侧面观察分子,较直观地反映了碳 原子和氢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情况。Newman 投影式是沿着 CC 键轴观察分子,从圆心伸出 的三条线,表示离观察者近的碳原子上的价键, 而从

37、圆周向外伸出的三条线, 表示离观察者 远的碳原子上的价键。 图图 2 24 4 乙烷球棍模型 CC 键的旋转(动画) 重叠式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相距最近, 相互间的排斥力最大, 分子的能量最高,是最 不稳定的构象; 交叉式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相距最远, 相互间斥力最小, 分子的能量最低, 是最稳定的构象。见下图: 图图 2 25 5 乙烷构象能量图 交叉式构象的能量比重叠式构象低12.6kJmol-1,交叉式是乙烷稳定的优势构象。 室温 下,分子间的碰撞可产生83.8kJmol-1的能量,足以使 CC 键“自由”旋转,各构象间 迅速转换, 无法分离出其中某一构象异构体, 但大多数乙烷分子是以最

38、稳定的交叉式构象存 在。 (二)(二)正丁烷的构象正丁烷的构象 正丁烷分子在围绕 C2C3键旋转时,有 4 种典型的构象异构体,即对位交叉式、邻 位交叉式、部分重叠式和全重叠式。见下图: 图图 2 26 6 正丁烷绕 C 2C3键旋转的构象 对位交叉式:两个体积较大的甲基处于对位,相距最远,此种构象的能量最低。 邻位交叉式:两个甲基处于邻位,靠得比对位交叉式近,两个甲基之间的Van der Waals 斥 力(或空间斥力)使这种构象的能量较对位交叉式高,因而较不稳定。 全重叠式:两个甲基及氢原子都各处于重叠位置,相互间斥力最大,分子的能量最高,是最 不稳定的构象。 部分重叠式:甲基和氢原子的重

39、叠使其能量较高,但比全重叠式的能量低。 正丁烷 C2C3键旋转能量图如下: 图图 2 27 7 正丁烷 C 2C3 键旋转时的能量曲线图 从正丁烷 C2C3键旋转时的能量曲线图可见,4 种构象的稳定性次序是: 正丁烷各种构象之间的能量差别不太大。 在室温下分子碰撞的能量足可引起各构象间的 迅速转化, 因此正丁烷实际上是各构象异构体的混合物, 主要是以对位交叉式和邻位交叉式 的构象存在,前者约占 63%,后者约占 37%,其他两种构象所占的比例很小。 随着正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 它们的构象也随之而复杂, 但其优势构象都类似正丁烷, 是能 量最低的对位交叉式。 因此, 直链烷烃碳链在空间的排列,

40、绝大多数是锯齿形, 而不是直链, 只是为了书写方便,才将其结构式写成直链。 图图 2 28 8 正己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分子的构象,不仅影响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且影响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 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药物的构效关系。 许多药物分子的构象异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发挥密切 相关。药物受体一般只与药物多种构象中的一种结合, 这种构象称为药效构象。 不具有药效 构象的药物很难与药物的受体结合, 此种药物生物活性很低或根本无活性。 例如,抗震颤麻 痹药物多巴胺作用于受体的药效构象是对位交叉式。 问题 2-5 多巴胺的结构式为,画出其对位交叉式 的药效构象(考虑围绕 C1C2键的旋转)。 问题

41、2-6 画出己烷围绕 C3C4化学键旋转时的最稳定构象和最不稳定的构象。 小结小结:烷烃的 CC 键可以绕键轴旋转,烷烃具有无数个构象异构体;室温下,各构象异 构体不能分离;烷烃是各构象异构体的混合物,其中较稳定构象异构体的比例较高。 四烷烃的物理性质四烷烃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一般是指物态、沸点、熔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旋光度 和光谱性质等。烷烃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常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在室温和常压下,在室温和常压下,C C1 1C C4 4的正烷烃(甲烷至丁烷)是气体,的正烷烃(甲烷至丁烷)是气体,C C5 5C C17 17 的正烷烃(戊烷至十的正烷烃(戊

42、烷至十 七烷)是液体,七烷)是液体,C C18 18 和更高级的正烷烃是固体。烷烃分子间的作用力只有范德华力,是非极和更高级的正烷烃是固体。烷烃分子间的作用力只有范德华力,是非极 性或弱极性的化合物。根据“极性相似者相溶”的经验规律,烷烃易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性或弱极性的化合物。根据“极性相似者相溶”的经验规律,烷烃易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 小的苯、氯仿、四氯化碳、乙醚等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和其他强极性溶剂。液态烷烃作小的苯、氯仿、四氯化碳、乙醚等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和其他强极性溶剂。液态烷烃作 为溶剂时,可溶解弱极性化合物。烷烃的沸点、熔点、密度的变化规律见下图为溶剂时,可溶解弱极性化合物。烷烃的

43、沸点、熔点、密度的变化规律见下图 沸点沸点 密度密度 熔点熔点 图图 2 29 9 烷烃沸点、熔点、密度随碳数变化规律(鼠标移至图上有答案出现) 沸点:正烷烃的沸点随着碳原子的增多而有规律的升高。 一般每增加 1 个碳原子,沸点升高 2030。同分异构体,取代基越多,沸点越低。这是由于烷烃的碳原子数越多,分子间作 用力越大;取代基越多,分子间有效接触的程度越低,使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弱。 熔点: 正烷烃的熔点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 含偶数碳原子正烷烃的熔点高于相邻的两 个含奇数碳原子正烷烃的熔点。在烷烃异构体中,对称性较好的烷烃比直链烷烃的熔点高, 这是由于对称性较好的烷烃分子,晶格排列较紧密

44、,致使链间的作用力增大而熔点升高。 密度:正烷烃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但在0.8gcm-3左右时趋于稳定。所有烷 烃的密度都小于 1gcm-3,烷烃是所有有机化合物中密度最小的一类化合物。 五烷烃的化学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是饱和烃, 分子中只有牢固的 CC 键 和 CH 键,所以烷烃具有高度的化学稳 定性。在室温下,烷烃与强酸(如硫酸、盐酸)、强碱(如氢氧化钠)、强氧化剂(如重铬 酸钾、高锰酸钾)、强还原剂(如锌加盐酸、金属钠加乙醇)都不发生反应。但在适宜的反 应条件下,如光照、高温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烷烃也能发生共价键均裂的自由基( free radical )反应。例如:烷

45、烃的卤代反应 1 1 甲烷的卤代甲烷的卤代 在紫外光照射或高温 250400 的条件下,甲烷和氯气混合可剧烈地发生氯代反应, 得到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氯化氢的混合 物。 甲烷与氯气作用,产生一氯甲烷;随着反应的进行,过量的氯气继续与一氯甲烷作用, 生成二氯甲烷;二氯甲烷进一步与氯气作用, 生成三氯甲烷;三氯甲烷继续反应生成四氯甲 烷,所以反应的产物是 4 种氯代甲烷的混合物。若用超过量的甲烷与氯气反应, 反应就几乎 限止在一氯代反应阶段,生成一氯甲烷。可用此方法制备一卤代烃。 卤素与甲烷的反应活性顺序为:F2Cl2Br2I2。氟代反应十分剧烈,难以控制,

46、强烈的放 热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可破坏大多数的化学键, 以致发生爆炸。碘最不活泼,碘代反应难以进 行。因此,卤代反应一般是指氯代反应和溴代反应。 2.2.卤代反应的反应机制(卤代反应的反应机制(reaction mechanism) (1 1)自由基的链反应)自由基的链反应 自由基的链反应可分为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3 个阶段。 链引发(chain-initiating step):形成自由基 氯分子从光或热中获得能量,ClCl 键均裂,生成高能量的氯自由基Cl 。自由基的 反应活性很高,一旦形成就有获取一个电子的倾向,以形成稳定的八偶体结构。 链增长(chain-propagating step

47、):延续自由基、形成产物 氯氯自由基使甲烷分子中的CH 键均裂,并与氢原子生成氯化氢分子和新的甲基自由基 CH3 。 活泼的甲基自由基使氯分子的ClCl 键均裂,生成一氯甲烷。此反应是放热反应,所 放出的能量足以补偿反应所需吸收的能量, 因而可以不断地进行反应, 将甲烷转变为一氯 甲烷。 当一氯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氯原子除了与甲烷作用外,也可与一氯甲烷作用生成 CH2Cl 自由基,它再与氯分子作用生成二氯甲烷 CH2Cl2和新的 Cl 。反应就这样继续下去,直 至生成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甲烷的氯代反应, 每一步都消耗一个活泼的自由基, 同时又为下一步反应产生另一个活泼 的自由基,这是自由基的

48、链增长反应。 链终止(chain-terminating step):清除自由基 两个活泼的自由基相互结合, 生成稳定的分子或加入少量能抑制自由基生成或降低自由 基活性的抑制剂,使反应速率减慢或终止反应。 甲烷氯代反应的机制不仅适用于甲烷的溴代反应, 而且也适用于其他烷烃的卤代反应, 甚 至还适用于分子中含有类似烷烃结构的许多非烷烃化合物。 问题 27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活化能、过渡态的概念,并说明甲烷氯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 放热反应?答案 : 活化能活化能 :反应发生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能量,用 Ea 表示,它是从反应物转化为产物过程 中,必须达到的一个能量高峰。 过渡态:过渡态:反应物生成产物

49、过程中中间状态的结构。此反应为 放热反应。 (2 2)烷烃卤代反应的取向)烷烃卤代反应的取向 碳 链 较 长 的 烷 烃 氯 代 时 , 可 生 成 各 种 异 构 体 的 混 合 物 。 例 如 : 丙烷分子中有6个1氢原子和2个2氢原子, 理论上两种氢原子被卤代的几率之比为3:1, 但在室温条件下,这两种产物得率之比为43:57 ,说明2氢原子比 1氢原子的反应活性 高。2氢原子与 1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为: 大量氯代反应的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3、2、1氢原子的相对活性之比为5:4: 1,并与烷烃的结构基本无关。根据各级氢的相对活性,可预测烷烃各氯代产物异构体的收 率。 问题 2-8 预测

50、 2, 3-二甲基丁烷在室温下进行氯代反应时, 所得各种一氯代产物的得率之比。 烷烃的溴代反应生成相应的溴代物。例如: 实验结果表明, 卤代反应所用的卤素不同或反应条件不同, 各种异构体产物的相对数量 有着显著的差异。氯代反应产物中,各种异构体间的比例相差不大;而溴代反应中,各异构 体比例相差较大, 溴代反应 3、2、1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比为 1600:82:1。这是 因为溴原子比氯原子的反应活性低, 烷烃的溴代比氯代活化能高, 溴代反应过渡态RH Br的结构较接近产物自由基。 能稳定自由基的因素在过渡态中影响较大,因此 3、 2、 1氢的活性差别较大,反应的选择性强。相反,氯代过渡态RHC

51、l 的结构较接近反 应物,能稳定自由基的因素在过渡态中影响较小,所以3、2、1 氢的活性差别较小。 图图 2 21010 丙烷 1o、2o氢氯代能量图 氯与 1氢和 2氢反应的活化能只相差4.2kJmol,而溴与 1氢和 2氢反应 -1 的活化能相差 12.6kJ mol。 溴代反应时, 两种氢原子的反应活性差别比氯代时大得多, 因而溴代反应的选择性高于氯代反应。 (3 3)烷基自由基的构型与稳定性)烷基自由基的构型与稳定性 烷基自由基的构型 烷基自由基是烷烃去掉一个氢, 剩下的带有一个单电子的基团。 甲基自由基是最简单的 有机烷基自由基。 波谱研究证实其结构如下: 22 碳原子为 sp 杂化

52、,3 个 sp 杂化轨道与 3 个氢原子的 S 轨道所形成的 3 条 C-H 键处于同 一平面内,未成对的单电子位于未参与杂化的、垂直于杂化平面的p 轨道中。 自由基的稳定性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氢原子与各基团之间的键离解能数据可知: 形成自由基所需要的能量顺序为CH3 1 2 3,形成自由基所需的能量越低,自 由 基 就 越 容 易 形 成 , 也 越 稳 定 。 所 以 自 由 基 相 对 稳 定 性 的 次 序 为 : -1 烷烃卤代取向的解释 在丙烷的氯代反应中,当氯原子进攻丙烷分子中的1H 时,生成1自由基 CH3CH2CH3, 而进攻 2H 时, 则生成 2自由基。 由于 (CH3)

53、比 CH3CH2CH3稳 2CH 定,内能较低,生成的速度较快。因此在反应中2H 比 1H 的活性高,同理3oH 比 2oH 的活性高。用此也可以解释烷烃溴代的反应取向。 小结小结:烷烃分子中只有键,化学性质很稳定,常用作溶剂及化妆品、眼药膏的基质,但在 特殊条件(光照或高温)下,也可发生自由基的取代反应。含有不同种氢的烷烃的卤代,生 成多种卤代烃异构体的混合物, 各异构体的比例取决于烷烃分子中各种氢的数目以及反应条 ooo2 件,不同种氢的反应活性顺序为3 氢2 氢1 氢。自由基的构型为sp 杂化的平面构型。 2-22-2 环烷烃(环烷烃(CyclCycloalkaneoalkane) 一环

54、烷烃的分类和命名一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环烷烃(环烷烃(cycloalkanecycloalkane)的分类)的分类 根据环烷烃分子中所含的碳环数目, 可分为单环、双环和多环环烷烃。单环烷烃的通式 为 CnH2n。根据成环的碳原子数目,单环环烷烃又可分为小环(三元环、四元环烷烃) 、常 见环(五元环、六元环烷烃) 、中环(七元环十二元环)及大环(十二元环以上的环烷烃) 环烷烃 。 (二)环烷烃的命名(二)环烷烃的命名 1 1、单环环烷烃的命名、单环环烷烃的命名 单环环烷烃的命名与烷烃相似,只是在同数碳原子的链状烷烃的名称前加“环”字。英文命 名则加词头“cyclo ” 。环碳原子的编号,应

55、使环上取代基的位次最小。例如: 当环上有复杂取代基时,可将环作为取代基命名。例如: 2 2、螺环烃的命名、螺环烃的命名 螺环烃螺环烃(spiro hydrocarbon):两个碳环共用一个碳原子的脂环烃,分子中共用的碳原子称 为螺原子。 双环螺环烷烃的命名是在成环碳原子总数的烷烃名称前加上 “螺”字。螺环的编号是从螺原 子的邻位碳开始,由小环经螺原子至大环, 并使环上取代基的位次最小。 将连接在螺原子上 的两个环的碳原子数,按由少到多的次序写在方括号中,数字之间用圆点隔开,标在“螺” 字与烷烃名称之间。例如: 3 3、桥环烃的命名、桥环烃的命名 桥环烃(bridged hydrocarbon)

56、 :两个碳环共用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环与环间相互连 接的两个碳原子,称为“桥头”碳原子;连接在桥头碳原子之间的碳链则称为“桥路” 。 命名双桥环烷烃时,以碳环数“二环”为词头。然后在方括号内按桥路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由 多到少的次序列出, 数字之间用圆点隔开。 方括号后写出分子中全部碳原子总数的烷烃名称。 编号的顺序是从一个桥头开始, 沿最长桥路到第二桥头, 再沿次长桥路回到第一桥头, 最后 给最短桥路编号,并使取代基位次最小。例如: 问题 29 命名: (三)环烷烃的顺反异构(三)环烷烃的顺反异构 (由于环烷烃成环的键不能自由转动,导致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 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两

57、种构型不同的异构体。 顺反异构属于构型异构, 是立 体异构中的一种。顺反异构体物理、化学性质均不同,可以分离。 ) 环烷烃除具有构造异构外,由于碳环上的CC 单键不能自由旋转,所以当环上的两个碳原 子各连有一个取代基时,还存在顺、反两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位于环平面同侧的,称为顺 式异构体(cis-isomer);位于环平面异侧的,则称为反式异构体(trans- isomer)。例 如 1,2-二甲基环丙烷 ,具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 问题 2-10 写出 1-甲基-3-乙基环己烷的顺式和反式构型的两种异构体 二环烷烃的性质二环烷烃的性质 (一)环烷烃的物理性质(一)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环烷烃的

58、物理性质与烷烃相似,在常温下,小环环烷烃是气体,常见环环烷烃是液体,大环 环烷烃呈固态。环烷烃和烷烃都不溶于水。 由于环烷烃分子中单键旋转受到一定的限止, 分 子运动幅度较小,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和刚性。因此,环烷烃的沸点、熔点和比重都比同碳数 烷烃高。 (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常见环、 中环和大环环烷烃较稳定, 化学性质与链状烷烃相似, 与强酸 (如硫酸) 、 强碱 (如 氢氧化钠)、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等试剂都不发生反应,在高温或光照下能发生自由基 取代反应;小环环烷烃环丙烷和环丁烷不稳定,除可以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易开环发生加 成反应(additionreaction

59、)。 1 1自由基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 环烷烃与烷烃相似,在光照或高温条件下,可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例如: 2 2加成反应加成反应 (1)(1) 加氢加氢 在催化剂 Ni 的作用下,环烷烃可进行催化加氢反应,加氢时环烷烃开环,碳链两端的碳原子 与氢原子结合生成烷烃。 (2 2)加卤素、氢卤酸)加卤素、氢卤酸 环丙烷在常温下,能与卤素或氢卤酸发生加成反应。例如: 环丁烷在加热条件下,也可以与卤素或氢卤酸发生加成反应 环戊烷、环己烷及高级环烷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当环丙烷的烷基衍生物与氢卤酸作用时, 碳环开环多发生在连氢原子最多和连氢原子最少的 两个碳原子之间。 氢卤酸中的氢原子加在连氢原子较多的碳原子上, 而卤原子则加在连氢原 子较少的碳原子上。例如: 小结:小结:环丙烷的性质很活泼,易开环发生加成反应;环丁烷的活性较环丙烷弱,可以开环发 生加成反应,只是条件较环丙烷强烈; 环戊烷、环己烷及高级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则与开链烷 烃相似,环比较稳定难发生开环加成反应。 另外,环烷烃同链状烷烃一样可以发生自由基取 代反应。 ( (三三) )环烷烃稳定性的解释环烷烃稳定性的解释 环烷烃的实验事实及燃烧热数值均说明环丙烷的内能最高, 反应性较强; 环丁烷的内能次之, 反应性较环丙烷差;环戊烷、环己烷以及大环环烷烃的内能与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