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ppt_第1页
七子之歌.ppt_第2页
七子之歌.ppt_第3页
七子之歌.ppt_第4页
七子之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子之歌,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922年赴美国留学,同期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1928年参加新月社,参与创办新月杂志。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坚决反对内战,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仆先生追悼会上发表了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暴行的演说,当晚即遭到暗杀,走完了他“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光辉道路。 闻一多不仅是杰出的诗人,并且在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上建树甚多,其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价值。,疏通字词:,氤(yn)氲(yn) 襁(qing)褓(bo) 梦寐(mi) 掳(l) 啖(dn) 髁(k ) 硇(no

2、)洲 遗骸(hi) 号(ho)啕(to) 孪(lun)生 蹴(c) 蹋(t) 愍(mn) 艾(y) 阙 (qu) 起讫(q),三、词语积累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掳:把人抢走。 梦寐:睡梦。 凤阙:宫阙,皇宫。 狞恶:凶恶。 啖:吃。 脂膏:脂肪。 号啕:形容大声哭。 精忠:(对国家、民族)极其忠诚。 点染:点缀,装点。 家传:记载父兄以及先祖事迹的传记。 背城一战:指作最后决战。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墙。 氤氲:这里是弥漫、充满的意思。 遗骸:遗体,遗骨。 管钥:锁钥,比喻军事要地,出入要道。管,古称钥匙。 吉日:吉利的日子。 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 孪生:(两人)同一胎出生。 蹴蹋:踢

3、,踏。 髁:骨头上的突起,多在骨头的两端。,“七子”包括哪七子,诗经-邶风中记载七子的母亲有外心,七个孩子就自责自己有过失,希望母亲回心转意。诗人作凯风的诗来怜悯,我国自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的向外国租让,先后丧失的土地,离开了祖国的养育,受外国人的虐待,考虑他们的悲哀之情,要比凯风中描写的七子还要厉害,为此,就选择了和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块地,各写了一首诗歌,借此来替他们抒发有孤独的苦而无处告诉的感情,缅怀祖国的哀痛,也以此激励全国人民的兴奋感情。国土丧失,日子已经很久了,全国人民漠然地对待。你没有看见法兰西的AlsaceLorraine吗?“精诚达到的地方,就是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花”。真要是这样

4、的话,我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大概就在朝夕之间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全班分成七组,每组各扮演一“子”,每首诗最后的“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由全班齐读。,简析课文,1、闻一多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民主斗士,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下的这篇七子之歌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和信念?,2、每一首诗都是用第几人称、采用什么修辞手 法写成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七子之歌所要表现的总的主题是什么?,4、“圣人”“郑氏”“家传”有何作用?,明确: 1、这篇七子之歌一方面表现了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 2、都是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手法写成的,这样,他所写的每一座城市港口,都具有自身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特色。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灌注首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之感。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它的总的主题体现为每一首诗最后的结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4、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是这一组诗的又一大特色。表明有着老子、孔孟先贤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子孙后代,“我”是不会甘愿屈服外来势力凌辱的。,学唱七子之歌,写作特色:,1、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虐的血肉之躯的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