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1页
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2页
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3页
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4页
如何学习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学习文言文,“认识”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要求?,文言文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特点:,简洁、典雅。,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要求?,掌握作者信息(包括:字、号、朝代、哪里人士。) 掌握作品信息(包括:选自何处) 掌握文言词汇(包括:文

2、言实词和虚词) 掌握文章大意(包括:翻译),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我们常说要以知人论世春秋笔法的原则来解读文章,对于文言文来说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第二 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

3、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

4、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有哪些? 文言实词出现的现象有哪些?,实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什么是文言实词实词就是有固定意义的词.它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不随语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常见的100个实词,拔、拜、暴、报、被、比、郧、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

5、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文言实词出现的现象,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通假字 双音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 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

6、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即今义大于古义。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古今异义,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即今义小于古义。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

7、“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

8、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1、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

9、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双音字 通假字,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

10、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2、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例:(1)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

11、。,B、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 说)尽:吃尽,吃完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C、形容词用作名词 例:(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例:(1)、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E

12、、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F、使动用

13、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 叹词、拟声词,文言虚词的积累。 1,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2,体察虚词

14、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达、雅,“信”是指译文的

15、准确无误。 所说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 所说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 所说的优美的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删、补、 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 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器 量衡单元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失无需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辞汇替换

16、古代辞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 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解。把古汉语倒装句调解为现代 汉语句式。 变:就是权宜。在忠厚于原文的基础上,活 译有关书契。,常见文言句式,(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

17、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二则),(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3、省略谓

18、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3、介宾短语后置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