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_第1页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_第2页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_第3页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_第4页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第一节课程目标第二节课程内容,第一节课程目标的含义2,课程目标的方向性3,决定课程目标的根据4,决定课程目标的基本部分,1,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的宗旨和教育规则提出的课程的具体3、课程目标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的关系:教育宗旨是教育活动的最高水平,对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培养起着统帅、统治、制约的作用。 教育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方向性,(一)课程目标的价值方向性1 .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方向性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 2 .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导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了课程体系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3 .以

2、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课程目标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根据美国课程论专门人才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1.普遍性目标对各学科具有普遍指导价值。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行动目标是准确、具体和可操作的。 极限。 二、课程目标的方向性,(二)课程目标的形式方向性3 .生成性目标重要性:教育成长。 人本主义教学计划论。 4 .表现性目标的个性化、开放性。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学习者必要的课程价值是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求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学生的需要是“完美人”的身心发展需

3、要,即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1 .两个方面:空间维度是指学生生活的社区、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的需要。 时间维度既指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又指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需求。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二.确定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作为课程目标是怎么破还是民主原则。 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 教育先行原则。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学科发展1 .两层意义: (一)从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发展的需要导出课程目标。 (2)把学科专门人才的广告老虎钳作为决定授课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 2 .决定课程目标需要留心(1)课程自身的特殊功能这两个功能。 (2)学科可以实现的

4、教育功能。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确定课程目标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知识的价值是什么? (2)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3)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方向;(四)“需要评价模式”模式的四个阶段:1.运用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 2 .确定优先课程目标。 3 .判断学生实现各项目标的可能性。 4 .按目标优先级顺序制定课程体系。第二节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含义二、课程内容的不同方向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含

5、义、课程内容在各课程中是指特定的三个要点: (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资料。根据时代和国家的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教学目的的不同课程内容也不同。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方向性;(一)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修订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形式。 把课程内容作为教材是一种传统观点。 (二)把课程内容即现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看作学习活动,是对课程内容即教材的挑战。 博二进制位:被动适应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自主适应论。 70年代以来出现了“超越性论”。 二、课程内容差异;(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经

6、验的三大特点: (一)尊重学习者个性差异。 (2)确立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3)关注学习者的社会生活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原则,(一)重视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基础、有限、发展的。 (2)接近社会生活开放课程结构,将时代性新知识、新技能及时纳入课程内容。 三、课程内容选择原则;(三)尊重学生经验美国强调自学和社会研究、设订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 日本开设了“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 (四)加强价值观和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要传达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人格。 四、课程内容组织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也被称为课程组织

7、要素,简称为组织要素。 (1)关于课程组织要素不同层次的看法1 .宏命令的观点:施华尔兹将学习者、人民教师、教材、环境视为课程组织的四个要素。 2 .中观角度:优秀教学将课程要素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3 .微观角度: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组织要素;(二)课程内容的分类课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系统组织的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和技能一是学者没有经过系统组织和处理的实际知识。 (3)教育心理学的划分在教育心理学上,具有广义的知识概念,它将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为同一“知识”概念。 五、课程内容组织原则;(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不同方向性学科的方向性。 学生的兴趣

8、和发展方向。 社会问题的方向性。 混合取向。 五、课程内容组织原则,(二)处理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关系的1 .垂直组织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意味着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 垂直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 2 .水平组织也称为横向组织,指以横向关系组织各种课程要素。 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一致性”。 五、课程内容组织原则;(三)处理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是按照科普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程序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按照某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组织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改革有统一学科逻辑性顺序和学生心理顺序的趋势。 (4)处理直线式和螺旋式关系的直线式和螺旋式互相弥

9、补对方的不足。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一)小学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1 .基础原则。 2 .时代性原则。 3 .实用原则。 4 .综合原则。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现代小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最显着特征;(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2)设置综合课程。 (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二)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在小学低年级开设道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文艺(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小学高等学校,开设道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六、小学教育课程内容以人教版

10、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新教材进行简要介绍:1.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 (1)改善幼稚联系,顺利过渡。 (2)体现语文学习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加快读写,重视写字编排。 (4)大幅度更新文本,使教材具有时代感。 (5)大大改善表达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欢的“学本”。 (6)体现开放性和弹性,提高适应性。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二、小学数学新教材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学体验。 新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是: (1)具有科学合理的内容结构。 (2)具有新颖丰富的表现形式。 (3)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

11、学方法。 (4)崭新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在本章中,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1 .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决定2 .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其选择和组织原则。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正确推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格拉夫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历史信息、以各种方式获得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口头和书面语言、格拉夫等形式描述历史问题的表现能力。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转移能力,逐步理解

12、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基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历史观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二,过程和方法的历史学习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放学后活动,可以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发展中的艰巨历史和巨大成就,通过收集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资料、建构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感,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是重视探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几个基本方法。 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积极参加各种愿意交

13、流学习心得体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历史视角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理解和热爱中国国情,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同理心,初步确立国家、民族历史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得起挫折,增强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打底子。在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追求真、真、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