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 “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 “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 庄子,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4,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5,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活动,6,(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具有思维
2、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7,(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认识客体,8,主体意识之外的整个世界, 包括精神以外的自然社会客体 意识范畴,人的思想,观点 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主体范畴 “人” 三对象 (自然,社会,精神),引申,9,(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中介工具,中介,10,(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 的工具系统;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 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中介 系统,语
3、言工具,观念工具,物质工具,11,(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与被认识 认识活动 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 实践活动,12,(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主体与客体 2、实践主体将方案 实践活动; 的相互作用 3、反馈和调节,保证运行方向,13,(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4,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5,(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6,(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徐悲鸿画马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17,开卷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18,(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20,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21,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2,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5、映(认识的本质),(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关于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3,(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关于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24,1、 思想和感觉 物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贝克莱 黑格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认识的不同回答,25,2、 物 思想和感觉 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鬼从何来?,蛇!,杯弓蛇影,唯物主义反映论:,(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认识的不同回答,26,二、认识的本质,(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关于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辨证
6、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7,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被动的反映论,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答,28,(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 (形而上学) 把人的意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了实践;不了解辨证性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主体,客体,29,欧洲哲学史上的反映论思想,“腊块说” 将灵魂比喻成“腊块”,“腊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记,而撇开构成图章的质料。 结论: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亚里士多德,30,欧洲哲学史上的反映论思
7、想,“白板说” 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 局限:不彻底性,看不到外物刺激归根结底要通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洛 克,31,(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以实践观点和辨证观点为特征。,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体,实践,客体,32,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红花!,(反映与被反映),33,人类认识置于社会实践基础上,人们认识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改造世界的过程,主体在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认识和把握
8、客体。,(改造与被改造),34,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反映具有摹写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特点,(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36,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一次 飞跃,第二次 飞跃,37,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
9、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38,(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感性认识,A、定义:,39,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硬!,红!,甜!,苹果(知觉) =红+甜+硬+,(表象),(感觉),40,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C、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41,F=GM1M
10、2/R2,(一)从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A、定义:,42,2、理性性认识及其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西红柿不是水果,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43,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C、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
11、映。,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4,(一)从实践到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基础,有待于发展和深化,实践,45,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46,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获得真正的知识。,47,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48,(二)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
12、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9,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二)从认识到实践,50,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51,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52,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53,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 掌握。,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54,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2、
1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55,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56,(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麻雀的故事,“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57,(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原因: 第二,从认识过程上看,要不断克服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病 毒 疫 苗,58,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59,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
14、的辩证统一,60,苏格拉底之死。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瀚,还有后来人.” 夏明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真理,61,牛津大学校训:追求真理 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 耶鲁大学校训:光明与真理 华盛顿大学:通过真理取得力量 霍普金斯大学: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 延边科技大学:真理和平仁爱 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62,关于真理 歌德,许多人热爱真理 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他们在浩瀚的典籍中 苦苦寻觅真理 因为其辛劳和汗水 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 沐浴在真理
15、的光辉中 许多懦弱之人找寻她 许多不幸的人渴望她 但是,惟有我们的勇士 为她英勇地进行战斗! 即使在富贵生命的危机关头 仍为她英勇地进行战斗! 他们如此热爱她 以致甘愿为她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捍卫神圣的真理 乃是一种转瞬即逝的 最幸福情感的 真切体验!,63,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含义,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64,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1、真理的含义,真理,65,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的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16、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66,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67,意义: 1、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真理的客观性,苏格拉底和苹果,68,意义: 1、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 2、坚持真理的一元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69,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0,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A、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1、
17、承认客观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2、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如何理解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71,A、真理的绝对性,7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B、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1、在认识的广度上: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在认识的深度上: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如何理解真理的 “有条件性”和“有限性”?,73,B、真理的相对性,74,真理,无条件性、 无限性,绝对性,有条件性、 有限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方向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
18、种属性,C、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辨证转化,75,相互渗透: 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相互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C、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在绝对性真理这条“长河”中,包含无数相对性真理的“水滴”和“河段”,人类取得的真理,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个成分,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重点,又是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76,C、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意义: 1、反对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教条主义) 2、反对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经验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7
19、,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真理与谬误,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8,A、根本区别: 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与谬误,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79,1、在一定范围、一定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二者互相依存,相比较而存在; 3、真理的发展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 4、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转化。,真理与谬误,B、对立统一关系:,80,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卢梭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
20、沟渠中通过。 泰戈尔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列宁,真理与谬误,过犹不及,81,1、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2、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真理与谬误,C、意义:,82,如何坚持真理?,真理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 莱辛 过去的错误的学说不宜忘掉不谈,因为各种真理都要在和错误斗争之中,才能维持他们的生命。 克罗齐 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雨果,83,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84,权威与真理,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布莱希特 尊重人不应该胜
21、于尊重真理。 柏拉图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达芬奇,85,有用即真理,是否有用,因人而异。,86,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7,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8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真理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比较、对照。 遵循认识去实践,可以引出现实结果。,89,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90,
2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91,UFO,外星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茫茫宇宙,92,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93,(一)价值及其特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94,(一)价值及其特性,实 践,真理尺度,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统一,95,价值
23、,“价值”概念,在经济、政治、精神和艺术等不同领域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96,(一)价值及其特性,1、定义:,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人(主体) 需要,物(客体) 属性,关 系,(满足),(意义),97,人的需求,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
24、引发了一切 人类动机理论,98,人的需求,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需求层次理论,生 理 需 求,安 全 需 求,归 属 与 爱,尊重需求,自我,实现,99,思考,你需要什么?,从人 的 需要 角度 看 世界,非功利角度,功利角度,真理尺度,价值尺度,(理性、科学),(有用、没用),100,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分析 (非功利角度和功利角度),新店开张,班级荣誉,101,(一)价值及其特性,2、特性:,第一: 客观性,人的需要(本能) 客体属性(空气、水) 满足需要的过程和结果,102,(一)价值及其特性,2、特性:,第二:主体性,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不同。,103,(一)价值及其特性,2、特性:,第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事物对“你”的意义会改变。,104,一个残废!,真美!,有伤风化!,第四,多维性,(一)价值及其特性,2、特性:,105,(一)价值及其特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按揭合同二零二五年
- 个人押车借款合同二零二五年
- 公交临时用地承租合同标准文本
- 音乐教学计划
- 设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 项目实施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
- 海大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大全
- 心内科消防应急预案
-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电动葫芦的安全操作措施
-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表(建筑专业)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 江铃系列维修手册
- 造价咨询公司组织机构及人员岗位职责
- 中国文化科举制度的等级
-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 多发性骨髓瘤NCCN患者指南中文版2022
- GB/T 13441.4-2012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4部分:振动和旋转运动对固定导轨运输系统中的乘客及乘务员舒适影响的评价指南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全套课件【最新版】
- 中绿的制度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