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高考命题方向,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程标准,1、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 3、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5、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三、考点解读,LX,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

2、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国并行,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收精兵;削实权(派文官、设通判);制钱谷,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

3、不断削弱,推恩令,加强,削弱,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B,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藩

4、镇 割据,中央集权削弱,唐玄宗 广设藩镇,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唐朝:,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宋太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作出的最主要贡献是 A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B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C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D较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解析】:选D 。 A项错,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未完成国家的真正统一。B项也错,因为秦汉时期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C是D的表现。,宋太祖是如何做到的?,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5、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探究三:,3、北宋:,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措施: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控制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杯酒释兵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利:

6、 加强了中央集权;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弊: 形成“三冗”局面,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你得出了什么认识?,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三省六部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一省二院(中书/枢密/宣政),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三 (政军财),相权反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过程,汉武帝,尚

7、书令 侍中,中朝,决策,三公 九卿,外朝,执行,光武帝,尚书台,中枢,3、结 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 执行,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两汉:,中外朝与尚书台,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三省六部制,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

8、唐朝进一步完善。,3、影响,探究: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都实行分权; 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都有积极作用。,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中书门下,皇 帝,(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汉设置刺史 3)唐朝实行三省制 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3) (4) B. (1) (4) C. (

9、2) (3) D.(1) (2),A,4 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皇帝,中书省,御史台监督机构,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1、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秦国:按军功授爵,2、发展规律:,标准: 选官权: 选择方式:,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10、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背景: 概况: 依据:,世家大族衰落,考试成绩,隋朝起源,唐朝完备,宋朝改革时期,元朝暂停时期,明朝鼎盛时期,清朝灭亡,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积极: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

11、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2007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C,(2010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

12、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C,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1)演变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可以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汉朝:汉承秦制。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在地方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唐朝: 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把

13、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通判,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元朝设御史台监督官员 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 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

14、代 【解析】:选D。 材料中的“通判”是北宋设立的。故答案为D。,1、 (2011年上海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A,2(2011年海南卷,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考点】行省制度(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 【解析】本题把史地知识结合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识图

15、能力。契丹族活跃于中国东北地区。辽阳行省辖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云南行省原是南诏的居住地。,B,3、(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答案】D,4、(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