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篇.ppt_第1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ppt_第2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ppt_第3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ppt_第4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篇,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一万年前远古) 特点: 近水、洞口较高(离水面高20米,30米)、干燥、洞口背风 、分区、先有住的行为,有住所后才能建筑。,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2.原始建筑活动 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 母系(一万年前-4500年前) 父系(45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发样地 中原古文化(黄沙流域)母系:仰韶文化;父系:龙山文化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弘山文化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窠,上者为营窟” 一、从窠居到干阑建筑的发展系列 二、从穴

2、居到地面建筑的发展系列(见上页图) 三、父系氏族时期的建筑活动 1. 建筑形态的变化 (双联式穴居(P3 1-7) A 正字形 B.窖的出现 C.夯土技术的出现 D.土坯技术出现 E.石灰质材料推广运用。 2. 聚落布局的变化 3. 建筑技术的发展 四、祭坛和神庙在原始社会文化中的发展,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3.原始建筑的几点启示 1从原始建筑看建筑的矛盾运动 建筑的发展是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对立统一。 空间是: 由下而上,促进功能的变化 由减法空间向加法空间发展 从壁体向墙体发展 门窗从屋顶演进到墙体 2技术体系发展的澜源 木

3、柱木构架体系 泥墙砖石承重体系 3从原始建筑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特点: 阶级的出现,宫殿与洞穴的对立 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青铜工具的普遍使用 1.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A、C3000年出现城市) 公元1000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10% 由于: 定居生活的确立 、劳动分工的出现 社会阶层分化 、财富集中 因此:防御说、集市说、地利说城市=城+市 二、中国早期的城市活动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

4、成岗古城遗址、山西夏县安邑遗址 、郑州商城一夯土技术成熟期 、湖北盘龙城,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2.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一、周礼考工记的规划理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径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二、评价 为奴隶主服务规划思想 反映了春秋时期城市规划水平,面积、布局、分区、局部指标 有明显的阶级性、反映出折“中”意识、反映出形式主义规划理论 “择中论”,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二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上母近旱,而水用足,下母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势,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线” “凡士者近皇宫,不

5、士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 “因势论”,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一、茅茨土阶 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 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 二、瓦屋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遗址 瓦出现的意义: 三、高台建筑 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第七

6、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一、茅茨土阶 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 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 二、瓦屋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遗址 瓦出现的意义: 三、高台建筑 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第八章 封建社会

7、的城市和建筑,1.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战国 1)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 2)大量兴建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包,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3)建筑技术巨大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 2、(秦)汉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2)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起来; 3)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巨大进步; 4)石建筑中石墓 地面石建筑,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3、三国、晋、南北朝 1)主要继承运用汉代成就,佛教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的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有巨大发展 2)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 永宁寺塔是当时

8、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最早的佛塔 3)著名的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石窟的建筑功能和布局:a:塔院型 b:佛殿型 c:僧院型 4)自然式山水园林有较大发展 5)家具加高,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隋 (1)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2)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 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空腹-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的自重 技术上和造型上达到世界很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建造人:李春,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2. 封建社会

9、中期建筑 2、唐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首都长安,是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影响广大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战国时陵墓采用三座、五座建筑横向排列方式 汉代宗庙,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法 唐强调了纵轴方向陪衬的手法,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梁架跨度大 木构架(斗拱)等的构件形式及用料已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用材制度),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第八章

10、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2、唐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砖石塔形成三种形式-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 砖石塔外形已开始朝仿木建筑方向发展,部分仿照木建筑的柱、枋,简单的斗拱、檐部、门窗等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实现了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 3、五代 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 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 砖木混合结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淑塔,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4、宋-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里坊制度) (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11、 营造法式 (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 主要建筑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宋塔特点:木塔已较少使用 实例: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80米,河北开封祐国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4、宋-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宋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以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 塔身多作筒体架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使用木构屋檐 5、辽、金 (1)辽较多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佛塔多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 外观极力仿木建筑 (2)金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宋

12、朝建筑的影响,富丽、奢侈,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3.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元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喇嘛塔、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 木构建筑粗糙草率,减柱法无科学依据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2、明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出现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多用于防火建筑 (2)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 构件卷杀简化 为简化施工,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再“生起”、“侧角”取消、梭柱月梁也被直柱、直梁所代替 木工行业术书鲁班营造正式,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3.

13、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2、明 (4)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天坛神圣、崇高气氛 故宫严格对称,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僚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 3、清,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3.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3、清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喇嘛塔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建筑单体的装修水平 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

14、防工程概述,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 1形成3种基本类型 (1)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包括都城、省城、县城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者、武昌、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杨州、淮阳、临津、天津靠运河发展起来, 宜兴、重庆、汉口、九江沿长江发展 沿海的泉州, 本身是手工业城市景德镇 (3)军事防卫城市 多在边远地区(大同、宣化、山海关、威海) 2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3城市规模很大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见书P42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 4规划布局完整 西方一般是聚集自然而成的城市,中国的城市是从无到有的建设。

15、 5兴衰无常(以政治为中心,随改朝换代而兴衰),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二、城防工程概述 围廓型城池体系,特点如下: 1.“城厚以高”bh 2.城墙套圈设置设置城、廓 从春秋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连春秩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各称不一 城 郭、子城 罗城、内城 外城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二、城防工程概述 围廓

16、型城池体系,特点如下: 3城墙设施 (1)筑城办法: 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壁 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明以后砖 (2)城门翁城 为了加强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三道以上的城门 (3)马面 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以侧而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可称“敌台”或“马面”,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一、汉长安城 1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一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 2布局特点 (1)先建宫殿,后建城墙,城墙与地形稳合得非常好 (2)尺度周长6.2里,面积36平方公里 (3)分区不很明确,大部分空间为宫殿、官府、宗庙、武器库, 其余有九个市场,每边三个门,加上外部共16

17、0个闾里 (4)街道八街九陌, 东西方向的道路陌 南北方向道路街 (5)城外 城南有一批明堂,辟雍(太学)、宗庙建筑等礼制建筑,近效处为帝王陵墓 3特色 (1)非择中立宫,偏于“因势论”,不受考工记约束 (2)牵就有余,规整不足结合地形、已存的宫殿进行城市建设,说明城市建设水平不高。,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三、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复原平面见P492-6 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背景:隋大兴城是隋文帝杨坚在开皇二年后建立的新都,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罗城,固杨坚在后同时曾封大兴公,故新都定名大兴城,城市布局受曹、魏、考工记、邺城影响,隋

18、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 (一)总体布局 1皇城、宫城 大兴城有明确的内外城,各种军政机构布置在皇城 (内城)之中太庙、太社、六省九寺、四鉴、十八卫 内城200M的横街将皇城与宫城分开。 2郭城(罗城) 9721M8651M=84平方公里 外围采用夯土城墙,城墙厚912M,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三、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3道路: 南北向十一条,东西向十四条,划分出108个里坊,两个市 道路分三等: 一等:通城门的道路 朱雀门大街200M,皇城前直街宽150M 二等:不通城门的道路 3565M 三等:顺城墙的道路 2025M 4里坊: 共108个里坊,每个最小的也有34公顷(

19、其中开横街) 最大的76公顷(其中开十字街)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 5 市: 东市(都会市)大部分是高官,所卖东西也较高档 西市(利人市) 6寺观庙宇 比较盛行 寺届100多座,观10多处,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7大明宫 唐太宗于贞观八争,为其文李渊在长安城东北苑内建筑,作为夏天消署之用,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大兴土木,造大明宫内的门阑殿宇,成为政治中心。 其中主殿为含元殿(利用地形方差建造,很有气派) 麟德殿(面阔11间,进深17间,作宴会厅用) 8 兴庆宫 唐玄宗,将兴庆坊改扩建而成,筑龙池、沉香亭,殿宇楼台,成为当时唐朝的政治中心。 9 禁苑用于游猎,实则用于防卫 (二)隋

20、、唐长安城评析 1规模宏大住居人口 8万户 2反映出考工记择中立宫(邺城模式的影响宫城在北面) 3. 反映出封建都城的本质 (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重要位置,分区明确,街道整齐) 4规划有脱离实际之处,规模过大,侵街种菜。城区荒废,路面质差 5对国内外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四、宋东京城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原汴州城的上扩大而成。赵匡胤以兵变夺保政权后建立宋朝,利用后周的汴梁建都。宋神宗时重修外城、加筑瓮城和敌楼,宋徽宗政和六年又将外城向南扩展,填筑官府和军营。 宋东京既是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此,宋初虽然扩建了皇

21、城东北隅,但皇城规模仍然很小,城周围仅五里,而积只有唐长安宫城的十分之一左右。罗城面积也仅及长安城的二分之一强。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 1布局特点: (1)三层城墙(宫城,内城,外城) (2)四水贯遍(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通道),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四、宋东京城 (3)实破里坊制走向街巷制是中国城市的重大转折 里坊制:把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离墙围起来,设里正,里卒看管把守,早启晚闭,傍晚街鼓一停,居民就不得再在街上通行,汉时只有列

22、侯封邑满万户的府帝不受此限,可向大街开门,唐时三品以上大臣和寺庙可向大街开门。宋以前连边远的州县也实行这种制度,封闭的形制,从春秋到隋唐实行。 街巷制:到北宋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划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草市:在城外和郊野可以自由设市,称“草市”,由于草市受官府限制较少,所以可以自由地发展,随着统治阶级对手工业和商业的依赖日益和商业的不断繁荣,终于使市场从封闭的里坊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形成开放的商业街。从北宋以后,基本上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除商业街外,还出现了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四、宋东

23、京城 (4)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城市中到处临街设店,酒楼、饭店、浴室、医铺、妓馆、瓦子布满各处,州桥大街与相国寺一带以及东出旧曹门外和城东北旧封正门外最为繁华,夜市兴旺追宵达旦,医铺,药铺,客店区等布满城市。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中描江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 (5)宫殿区缩小使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也是一大进步。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城集中。 2历史意义 是中国都城从前期转为后期的转折点,奠定了后期的城市基础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里坊走向街巷 从集中的市走向街市 从前期模式(唐长安城商业不发达)走向后期模式(商业发达),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

24、建设,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五、明清北京城 (一)历史改革: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保留最完整的都城。北京是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 战国时,这里已经形成了城市,曾是燕的园都 辽代在此建陪都 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三里,建为都城,称中都。 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时,利用中都东北郊保存下来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和琼华岛一带风景区(今北海)为核心,建造了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首都大都城。 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壮平。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北京,从永乐十五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十八年宫殿建成,遂正式迁都。,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五、明清北京城 (二)元大都复原平面图

25、是书P55 1260年,忽必烈毁金中都,以自己所居住的大宁宫为中心,建元大都,以北海为中心。 建筑特征 a、平面长方形 b、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布置 c、设规划中心以宫城中心为中轴线 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今北京鼓楼两侧,积水谭东岸)中心台有一块石头,为元大都的几何中心,根据南面的需要定南北半长,在湖泊最窄处定东西半长。 D、有规律的街巷布置 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50步,在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与唐以前一里见方的里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 F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 皇城偏于城南,

26、包括宫城,太液池两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坛。 g. 全城的中心地带设钟楼和鼓楼。,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五、明清北京城,(三)明清北京城平面是P56 1 城市的演变 1368年,明太祖建都南京,进而北定北京,改称“北平”,明成 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开始营建宫殿,十八年宫殿建成,遂正式迁都。之后南京成为明朝的陪都。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的城市改建的: (1)明成祖建都时,在皇城南将城墙向南移一里左右; (2)明中叶,嘉靖三十二年(为御蒙古)加筑外城,由于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则没有继续修筑,于是

27、北京的城墙成为凸字形; (3)铲平原有宫殿,建故宫; (4)挖护城河,挖出的土堆成景山。,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五、明清北京城,(三)明清北京城 2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城市规模:四个城 明北京外城东西7930公尺,南北3100公尺。 南面三座门,北面五座门,东西各一座门。北面五座门中,中央三门就是内城的南门,东西两角门则通城外。 内城东西6650公尺,南北5350公尺,南面三座门(即外城北面的三门),东、北、西各两座门。 这些门都有翁城,建有城楼; 内城的东南和西南的两个城角建有角楼。 (2)皇城与宫城 皇城 北京城的中心,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西面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 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大明门(清大清门) 建筑繁杂宫殿、苑囿、坛庙、街署、寺观、作坊、仓库。 宫城 也称紫禁城,是皇城的核心部分 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2. 都城建设,五、明清北京城,(三)明清北京城 2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3)礼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