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ppt_第1页
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ppt_第2页
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ppt_第3页
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ppt_第4页
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1、管理与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宏观) ; 2、管理是决定企业成败存亡的关键(中观) ; 3、必要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是个人立足社会、获得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 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是一流人才, 只懂管理不懂技术的人才是二流人才, 只懂技术不懂管理的人才是三流人才。,课程内容体系,管理学基础,上篇:管理原理,下篇:管理职能,管理系统,管理思想,计 划,组 织,领 导,控 制,返回,课程在管理学体系中的地位,管理学知识体系,管理学原理(基础),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物资技术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其他职能管理,管理实践,综合管理,职能管理,指导,指导 提供基础,返回,授课

2、计划 管理总论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能、管理基本原理及方法、管理决策、可口可乐决策案例分析 计划篇计划基础、战略管理、目标管理、企业家、战略管理案例分析、观看著名企业家录像 组织篇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组织设计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领导篇组织行为基础、领导理论及方法、激励理论及方法、组织沟通;领导者案例分析 控制篇控制理论、控制方法、两个成功控制案例讨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企业管理的新发展、观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讲座 管理学综合案例 6、考核办法 期末考试:70% 平时作业:10% 案例分析:10% 出勤情况:10% 7、教

3、材及参考资料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斯蒂芬.罗宾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介绍中外著名企业、企业家的书籍 介绍企业管理实践的报刊文章,如何学好管理学?,1、学习方法 唯物辨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本课程采取的学习方法 授课(听课)+案例分析+课后思考练习 3、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认真听课、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广泛阅览 4、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树立起管理意识; 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力求使这种能力不断提高。,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本章主要内容 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1-1

4、-1 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定义有很多种。 早期的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给管理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Follett,1942)。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Robbins and Coultar,1996) :“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Lewis, Goodman and Fandt,1998):“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纳(Plunkett and Attn

5、er,1997)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里,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关于管理的定义,综合上述列举的各种定义,我们对管理下的定义是: 管理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

6、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1-2 管理活动,1谁是管理者 1、组织(Organization)的概念 组织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我们的学院或大学就是一个组织。还有像大学生联谊会、政府机构、教会、施乐(Xerox)公司、你的住处附近的加油站、美国医学协会、纽约杨基(Yankees)棒球队和救世军等都是组织。,2、组织的三个特征,第一,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一般是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的。 第二,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 第三,每个组织都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3、组织成员的两种类型,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操作者(Operat

7、ives)是这样的组织成员, 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 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管理者(Managers)是指挥别人活动 的人。他们处于操作者之上的组织层次 中。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有下级。,4、“管理者”的定义,5、管理者划分,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监工。在制造工厂中,基层(或最低层)管理者可能被称为领班。在运动队中,这项职务是由被称为教练的人担任的。 中层管理者:可能享有部门或办事处 主任、项目经理、单位主管、地区经理、 系主任、主教,或部门经理的头衔。 高层管理者:通常有诸如总裁、副总 裁、校长、总监、总经理、首席执行官 或者董事会主席。 图1-1 组织的层次,操 作 者,基层

8、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 管理者,1-1-2 管理者的角色、技能与个人特性,管理者合格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七种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为了有效履行各种职能,管理者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自己要扮演哪些角色? 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下面我们依次介绍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可用图12来表示。,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 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信息角色 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决策角色 企业家 干扰对付者 资源分配者 谈

9、判者,图12 管理者的角色 资料来源:Mintzberg(1974)。,2、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管理者在行使七种管理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这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如监督会计人员的管理者必须懂会计。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有时称为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引文见Plunkett and Attner,1997),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

10、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用图13来表示。由图看出,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图l3 各种层次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在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Fay01)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写道,所有管理者都行使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0年代中期,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内尔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近年来在一些教科书中,管理职能一般被压缩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我们的认为,管理职能

11、有七种: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1-1-4 管理的职能,管理的七项职能,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其实是“信息获取、处理、维持和分配”的简称。解决从哪里得到信息,放在哪里,如何处理,传向何方的问题。 2、决策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就叫决策。 3、计划指“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Lewis,Goodman and Fandt,1998)。,4、组织既可按名词指称一个单位,亦可按动词组织指称“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Lewis,Goodman and Fandt,1998)。 5、领导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

12、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Lewis,Goodman and Fandt,1998)。 6、控制控制要求管理者识别当初所计划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偏差。当一个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偏离计划时,管理者必须采取纠偏行动,确保组织朝向其目标迈进。 7、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改变现状。,信 息 获 取,创 新,决 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图19 各种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一、孔子的管理思想 1、管理着眼点以民为本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的,民本是其核心,贯穿(论语)的始终。 管理的着眼点在何处?西方古典理论认为是制度,是技术,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就是“物本”

13、管理的延续与典型。孔子却认为是“民”,是“人”,是组织中的“群体”。,2、管理目标追求稳定 孔子心目中的管理最高境界是“仁”。所谓仁,“克已复礼为仁”,即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符合社会尊卑贵贱秩序。治理国家就是要使国家符合这个伦理规范,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维护统治者的地位。 人力资源是否稳定?孔子在回答怎样治理国家时说:“近者说(同悦),远者来”。意思是使治理下的民众生活美满,连境外人都会来投奔,这样,人口就会增加,国家就会兴旺。 组织结构是否稳定?首先是组织机构设置结构、比例要合理。,3、管理艺术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什么是中庸?北宋教育家程颐

14、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所谓中庸,就是中正恰当的意思。做任何事情,都合乎道理,不偏不倚,不过不不及,就是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反映出他对世界认识的“三分法”,即矛盾发展有三种可能性:不及,中,过。如面对敌人或困难(怯弱-勇敢-匹夫之勇),对待钱财(吝啬-慷慨-奢侈),处理人际关系(虚伪-诚恳-趾高气扬),4、德治言传身教的管理路线,怎样才能使被管理者达到组织的目标期望,一直是是疑未定的重大命题。答案多种多样,但归根结蒂不外乎德治、法制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孔子,便是独亲德治、排斥法制的。孔子在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5、 那么,又怎样才能德治天下呢? (1)建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即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用以指导个人的行为以及人已关系。,(2)正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都是孔子对德治的进一步论述。 正己的途径是修已,修已是正己的前提。 正己涉及一系列内容: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自守。群而不党。,(3)仁爱 “仁爱”是孔子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主要原则。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仁”的最高境界是“立已立人,达已达人”,“爱吾爱以及人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行仁要贯彻两个原则:忠和恕。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

16、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4)信,“信”是孔子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春秋时期,诸侯兼并,人心唯乱,背信弃义、食言而肥的事时有发生,社会出现了“信用危机”,所以孔子提倡以“信”来缓解矛盾。信也成了中国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认为,没有信,社会或组织契约就难以维系,社会或组织就难以稳定: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曾经说:“真正有活力的组织,是内部相互依赖的组织”。 孔子认为管理者只有自身做到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其次,管理者必须真正具备诚信的品德,随时随地注意践诺,把诚信作为座右铭时刻不忘。 “信”的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经营管理的一个核心概念。,5、举贤章才孔子的人才管理思想,(1)

17、举贤 举贤的第一步是要识才,知人知面难知心,识人最难。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人才标准、考察人才的方法以及考察中应遵循的原则。 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 孔子说君子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育才 孔子认为育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组织成员建立学习习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不断的学习,仁、知、信、直、刚等各种美德就会变形走样,6、正名孔子的组织管理思想,正名,语出论语子路,子路问孔子,如果去治理卫,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名即名分,是人的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的标志,表现着社会尊卑贵贱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孔子把“正名”看作管理社会的头等大事,其目的在

18、于维护等级制度。“名”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如名不正言不顺,如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1)正名与组织权力结构,“名”即管理的层次、分工。任何人类组织都有等级。企业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工人等。“名”是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名”反映了组织中存在着一定的权力结构,“正名”首先要使权力结构与组织结构相吻合。组织内的权力资源是按一定规则分配的,没有单纯的集权,也没有单纯的分权。影响集分权程度的因素有:企业规模、企业经营领域、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工作性质、管理者与职工的素质、企业经营状况等。 组织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战略层)、中层(协调层)、低层(作业

19、层)。根据不同层次规模、权力的差异,组织分为金字塔型、哑铃型、漏斗型。,(2)正名与责、权、利统一,正名就是要使名、实相符。 从人员方面来说,名实相符就是岗位人员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行为,必须与岗位要求相一致。这既包括在选拔、任用人才时的选择,又包括岗位人员要加强学习,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二、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相传是周史官老聃所著,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著作。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若县(今河南鹿邑县)后乡曲仁里人,生卒不可详考。老子共81章,5000多字。前37章论“道”,后44章论“德”。 老子是道家学派最著名的经典文献。老子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地位显赫,尼采

20、说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老子是部讲哲理的书,又涉及广泛的管理领域;既有科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也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1、何为道:管理原则的不懈追求,“道法自然”。管理也是一个自然过程,要按照事物的自然法则进行管理。 老子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以人为本的管理,老子和孔子一样,认为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人的问题,必须以人为本。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在人性假设问题上,同孔子一样不依主观判断去抽象地认识人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见素抱朴”的,外表单纯而内在朴实,人的不良习气是后天形成的。老

21、子的人性观也决定他反对以法制路线来管理,倾向于软性管理、德治路线。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重视德治,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一切工作最终都是由人来完成,把职工看作朋友与上帝,还是看作敌人与魔鬼,值得每位管理者深思。,3. 无为而治 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去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要顺其自然。 4.软性管理 无为的管理模式 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不知道有他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扬他;更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他。 老子认为,在管理领域,狡诈不如法制,法制不如德治,德治不如无为而治。 5. 负阴而抱阳 老子的辩证管理思维

22、6.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竞争谋略,三、 法治天下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法家的先驱都是身居要职的政治家,有长期政治管理的实践经验,其思想就是从政管理的设想,是已经或计划在国政中实施的东西。和老子、孔子不同,他们的思想是典型的管理思想。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用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在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治国实践中,法家思想举足轻重。所以,古代中国管理又被称作“外儒内法”。,1. 事异备变韩非子的变革管理思想,韩非管理思想的根本点是事异备变,实事求是。 韩非说:“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古今的习俗风气不一样,管理措施也就不一样。 当然,韩非也提出“变与不变,圣人不

23、听,正治而已。”要不要革新,归根结蒂要看,旧有的管理是不是还可行,切不切合现在的实际。而韩非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对他当时所处的社会与尧禹治天下的社会作了对比,进而发现他所处的社会,百姓之间起了争夺,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群的分化,人心不古了,仁义的管理也就不适用了,只有以法治国才能使国家稳定、富强。,2. 乱世重典务法不务德的管理路线,韩非说:“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这是他分析当时社会 状况而得的结论。韩非主张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所以他非常重视制度的作用,而不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法理而不重视人情。他只相信制度与法。,3.治吏不治民 韩非子的分级管理体制,韩非主张建立分级管理、逐级监督、形名参同的

24、管理体制。韩非倾向于建立中央集权,国君是国家的最高负责人,这是相对于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现象提出的,是历史的进步。 治吏不治民是高层管理的重点。,1.2.4 兵法经营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第一兵书”。其作者孙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后人尊称他为“兵圣”。 孙子兵法现存十三篇,即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1. 未战庙算,以道为首战略计划思想,“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计篇,2.

2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信息管理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3.因敌制胜,践墨随敌 灵活管理思想,“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孙子虚实篇 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军事管理无常势,企业管理无常形。“动态管理”“灵活管理”是必然要求。所谓践墨随敌,就是说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直至实施作战计划都应随改变化,随敌行止。,4.上兵伐谋,出奇制胜 市场竞争谋略,“兵者,诡道也。” 孙子计篇 孙子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5. 治众如治寡 组织管理思想,“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26、;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孙子势篇 孙子论述治理组织,管理人数不论多与少,道理只有一个,就是靠“分数”,即按一定的管理层级和幅度建立组织机构。他极其重视组织的日常训练,强调组织的纪律,“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指以仁义之心去教化,相当于现在的企业文化;“武”指公司的规章、制度等比较硬性的东西。文武兼具也就是德治和法治兼具。 孙武还指出,领导者要“静以幽,正以治”,在谋虑上,镇静而深透;在作风上,公正严明而有法度。要“修道而保法”,即“软管理”和“硬管理”,两手都要硬;要“知兵”“爱兵”但不能“骄兵”。,第三节 西方管理理论,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第二阶

27、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 第四阶段:企业再造时代(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90年代以后),一、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时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理论流派 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泰勒等 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法约尔、韦伯等,(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18561915) 生平:出身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律师家中,哈佛大学因眼病辍学,于是1875年进机械厂当学徒工,1878年转入米德维尔钢铁厂当技工,1884年当总工程师

28、。1898年1901年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1901年以后,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等。,搬运生铁块实验:在伯利恒钢铁公司,有75名工人负责搬运生铁,他们的任务是从生铁堆里拣起一块重约92磅的生铁(约40公斤),走上斜踏板,把生铁搁到货车车厢里。他们平均每人每天装货约125吨,日工资1.15美元。泰勒找了一个工人试验(握持位置、身体姿势、行走速度、休息时间),结果发现一个合理的搬运方法。按按此方法,他们每人每天能搬运4748吨,日工资提升到了1.85美元。

29、 结论:见下图,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铁锹实验 实验前:拿自家的铁锹干活,各式各样 铲不同的东西每锹重量不一样(铁38P,煤3.5P) 应当有一个效率最高的重量 实验发现21P时效率最高 铲不同的东西拿不同的锹 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日(工作量16T-59T),根据这个铁锹实验,泰勒提出了标准化原理: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必须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选择“一流的工人”能力适合而且愿意去做,并用科学的方法去培训他们。,4、差别计件工资制,当时的工厂主要采用计时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泰勒认为它们

30、都有缺陷。于是泰勒提出了差别工资制: 根据动作和时间的研究科学制定工作定额; 计件工资率随着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详见p14) 工资支付只与工作表现关联,而与职位无关。,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泰勒认为应当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所以他主张应当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部分专门从事科学操作方法、标准化工具、合理工作时间与工作定额等研究,制定一整套工作标准,然后向执行部门(全体工人与工段长)发布指令并进行监督。,对泰勒制的评价,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泰勒的实践精神令人感动 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管理上 把人当经济人,胡萝卜+大棒 局限于基层管理,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法约尔

31、其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企业活动的六个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五个职能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对法约尔的评价,(二)组织管理理论,(1)法约尔其人,法约尔(H.Fayol,1841-1925),法国人。法国圣太田国立矿业学校,受雇于康门塔里.福尔享包特矿业公司,终其一生。历任工程师、矿长、总经理、董事等职。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 1888年当大公司经理;1910以后开始讲座 1916年出书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理论观点一:企业的六项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 管理活动,理论观点二:

32、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预测未来、制定方案 组织:建立物质结构和人员结构。 指挥:使组织发挥更好的作用 协调:使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谐配合、顺 利推进 控制:使每件事符合预定计划于指令,理论观点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分工 权力与责任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个人服务集体 报酬合理,集中与分权 等级链“跳板原则” 秩序 公平 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 集体精神(士气),2、 韦伯行政组织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1)等级、权威和行政制(包括明确的规则、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纪律)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2)权威的类型: a 个人崇拜式权威 b传统式权威 c 理性合法的权威(理想组织的基础),应具备以下特点:

33、明确分工 等级原则 选拔员工(正式考试、技术资格) 任命制(个别公职通过选举) 行政管理者是“专职的”管理人员 管理者要受到纪律、规则的约束 理性准则(组织成员关系),(3)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二、行为管理理论,(一)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学说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他于1924年到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位于芝加哥的霍桑工厂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由于研究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被称为霍桑试验。霍桑工厂当时拥有25000名职工,并且以女工为主,主要生产电话机和电器设备。,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大规模调查 接线工作室试验,照明实验(1924-1927),实验假定:随着照明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