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20张PPT).ppt_第1页
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20张PPT).ppt_第2页
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20张PPT).ppt_第3页
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20张PPT).ppt_第4页
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20张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故知新,1.发展的普遍性哲理2.发展的实质3.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4.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探究活动一】,1.所谓民主共和由君权变为民权,创设责任内阁、民主立宪新形式,对于传统忠、孝等观念继续保留继承并发扬广大。2.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民者昌,逆民者亡。,探究思考:1.民主共和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哪个是新事物?有哪些优点?2.孙中山对新事物有怎样的看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克服旧的,汲取好的,增添新的,符合人民利益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

2、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孙中山与民主共和,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趋势和途径),“辛亥革命”赶走了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此之前,孙中山组织过十次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清政府兵力充足,敌我力量悬殊最终以失败作收,多数成员被清廷被捕处刑;1900年庚子年,革命党进入惠州,召集6

3、00壮士发动庚子起义,由于缺少严密的组织体系,最终以失败告终;1905年同盟会成立,5月22日革命党人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发动潮州黄岗起义,但大多数居民将家门前的布告扯下,以示“清白”,起义最终失败,探究思考:辛亥革命前的几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旧事物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存在弱点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探究活动二】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因),(2)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

4、新事物。,(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探究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投身到革命中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退缩了吗?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面对挫折和考验。,3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方法论要求】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

5、心支持、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同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反对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据统计,1895年到1911年全国革命根据地由广州发展到23个省份,革命队伍由几十人发展到百万人,起义削弱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动摇了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探究思考:1.十次起义与辛亥革命分别带来了哪些变化?它们在哲学上属于什么变化?其含义、特点、状态有何区别?,【探究活动三】,量变与质变,二、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

6、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1.量变与质变的内涵【区别】,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如果没有变,就是量变;如果变了,就是质变。),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据统计,1895年到1911年全国革命根据地由广州发展到23个省份,革命队伍由几十人发展到百万人。起义削弱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动摇了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探究思考:2.十次起义与辛亥革命之间是什么关系?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3.辛亥革命有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合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史进程,你能说明

7、事物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吗?,【探究活动三】,这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就是量变,最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就是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并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辛亥革命后我国还经历了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些其实就是在新质基础上进行的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历经数十次起义的失败才换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曾经幻想过,起义的代价太大了,可以不需要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革命就是一种“突变”。有人曾经假设过,假如革命党人被一次次的失败击倒,在武昌起义前退缩放

8、弃了共和梦想,那么还会有辛亥革命的胜利吗?,【探究活动四】,探究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1)【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方法论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要捉住时机促

9、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如: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乐极生悲(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状态时,量变应保持一定适度范围),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试一试:列举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成语、俗语。,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8、防微杜渐9、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月有所亏。,1.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吗?,2.量变怎样引起质变?(两种途径),量变

10、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数量、规模、速度等发生变化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事物在结构和排列次序发生变化引起质变,如“田忌赛马”“结构调整”等。,3.怎样评价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庸俗进化论?,P66:专家点评,判断正误,1、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2、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3、质变就是发展4、发展要通过质变实现5、质变一定比量变更重要6、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则完成。,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些观点提法界定:,1.实质:前进、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2.状态:量变、质变,3.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4.方向前途:光明的,5.过程道路:曲折的,6.途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总结:,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实质及其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3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方法论要求】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