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学_第1页
民族民间文学_第2页
民族民间文学_第3页
民族民间文学_第4页
民族民间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与美学的融合,唐山皮影,唐山皮影起源,关于唐山皮影起源,顾额刚先生曾感慨:它历史虽然不短,却没有可写的历史可以凭借”。因为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唐山皮影的产生年代难以界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唐山皮影起源于宋金时期,另一种认为唐山皮影起源于明代末期。 但是从年发现的标有“明万历己卯年抄”的影卷薄命图来看,其影卷故事完整,行当齐全,可见当时唐山皮影的发展已经成熟。 因此,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山皮影起源于宋金时期。宋代是中国影戏最早的兴盛期,北宋都城汁京是中国影戏史上最早的繁盛地,因此这里就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而宋金之间的战争则为影戏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宋金之间的战

2、乱使得影戏艺人被迫逃向全国各地,进而促使影戏在全国的传播。唐山皮影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兴起的。,皮影,唐山皮影的影人由头荏(头部)和戳子(身子)组成。在影人的头部造型中其 面部造型多采用侧面平视的“五分像”,也就是正侧面。只有少数的丑角和精怪的 面部造型使用半侧面脸即“七分像”。如独眼瞎的丑角,就必须用七分脸造型, 因为五分脸的造型,无法表现影人的一只眼瞎的特征。虽有少部分影人才用七分脸,但是大部分的影人的脸部造型都是五分脸。,剧本,剧本对于戏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剧本乃是剧种之本”。影戏剧本的出现与使用是影戏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影戏得以世代传承的可靠保证。乐亭影卷在中国皮影史占有

3、重要的地位,被称作是“皮影纲鉴”。随着后来皮影戏的发展,唐山皮影的影卷不断增加。今天唐山遗留下来的影卷就有数百种之多。影戏艺人就曾经感慨说过“打一辈子鱼报不全鱼名,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清代以前,影戏演出的剧本非常少。 很多演出的剧目都是无文字的,由艺人们口传心授。 目前,我们所知道清代以前的剧本就只有明末的影卷薄命图和六月雪。 到了清代,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人墨客专门为影戏编写剧本。 “剧本有唱念的全部文字,俗称影卷,即所谓经卷本”,唐山皮影的演出方式是临本唱念,也就是一种照本宣科的表演方式。唐山皮影 戏在表演时,影戏艺人不必死记硬背台词,他们可以在案上摆开“影卷”,

4、照着影卷逐字逐句的念唱。艺人们无需记诵戏词,只要熟练掌握唱念的程式,就可以看着剧本,唱任何剧目。在唐山皮影浩如烟海的剧目中,临本唱念的方式无疑减轻了艺人们背诵剧本的巨大负担。艺人们俗语说:“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唐山皮影不仅剧目多,而且篇幅较长。很多连台本戏其篇幅更是冗长。如燕飞女侠,艺人们连续演出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唱完。所以在剧目繁多,篇幅冗长的情况之下,这种临本唱念的表演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民间表演艺术,影戏技艺的传承和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文字,而是凭借口 传心授,以肢体语言、图谱以及特殊符号等来实现的。这种非文字的艺术表达和记录方式在影戏中表现得很典型。首先

5、,影戏的操纵和唱念技艺传承是靠历代艺人的口耳相闻、师徒传授。在影戏的唱念上,很多影戏演出是没有文学剧本的,影戏演出的故事主要靠艺人们在口述中形成,因此,这种唱念技艺很容易在传承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失传。即使是有文字记载的影卷,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代替性的符号,因此,没有专人的教授也很难看懂这种剧本。在影戏的操纵技艺上,同样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至多只有一些简单的手势图。影戏操纵技艺的传承还是要靠老艺人的示范性的动作和口诀。,皮影在演唱时最为著名的特色就是要掐嗓子演唱。演员在演唱时要用手指掐着喉头进行演唱。这一演唱习惯源于乐亭皮影艺人郭老天。郭老天是旦角演员,但是后来因为嗓子坏了而无法演唱。后来,

6、他试着用手指来掐捏嗓子来控制声带来演唱,创造出了掐嗓子的唱法。人们把这种用手掐嗓子的唱法叫做“假唱”。他通过用手指掐捏嗓子来控制声带,通过掐紧嗓子使声音拔高,反之,使声音变低。这种掐嗓子的唱法,有松有紧,声韵好听。同时掐嗓子还能使艺人们唱出更多音。 皮影艺人齐怀曾说:“掐嗓能唱九个音,不掐只出三个音。”这种即节省嗓子,又能唱出更多音的唱法深受影戏艺人和观众的喜欢,逐步流行起来。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掐嗓子成为唐山皮影独特的唱法。后来,这种唱法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并延续下来,成为唐山皮影的一大艺术特色。,著名的皮影艺人李紫兰为乐亭影的创腔定调。李紫兰是清末民初,堪称一流的皮影艺术大师,他在乐亭皮影的编

7、剧、创腔、操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清末民初,影戏的基本唱腔就是高腔旋律、外调、杂牌子等音乐曲牌。当时,乐亭地区的皮影艺人们的唱腔都是这些老腔老调,缺乏新意。然而,当时影班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影戏艺人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当时,许多影东随便开除艺人,艺人面临失业,艺术快走到了绝路。在此情况之下,李紫兰对乐亭皮影的腔调进行了改革。例如在二度梅中创造了群调,在绿珠坠楼中创出了阴调等,李紫兰的改革为乐亭皮影创腔定调,促进了乐亭皮影的发展。 到抗战时期,为了配合抗战的需要,影社积极进行剧本的创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剧本剧目。田玉参军是由”新长城影社”的陈大远所编的第一部反应抗战题材的剧本。此后

8、又有火烧潘家峪光明之路、抢粮、埋伏战斗、国害、春秋镜等。这些剧本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和现实,极大的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唱腔革新也推动了剧本唱词的发展,艺人的皮影箱,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讲,皮影戏的曲目应该一部分算民间文学,而另一部分则算是作家文学。清代是皮影戏发展壮大的时期,许多曲目的剧本也是在此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创作修订的。当时,统治者重视用戏曲来宣传教化的作用,促进了影戏的繁荣。影戏的繁荣与发展,引起了许多的文人对影戏的关注。许多的文人为了娱乐身心、休闲消遣,参与到影戏剧本的创作中来,他们创作出了大量雅俗共赏、诗文并重的影戏剧本,促进了剧本创作的大发展。考察证实,影

9、戏的“影卷”大多出自乐亭文人和民间作者之手。,牵牛:衣飘飘, 织女:袖翩翩。 牵牛:心情舒畅, 织女:尽情游玩。 牵牛:恰似出笼鸟,云端任盘旋。 织女:随风荡漾上下,俯首张望人间。 牵牛织女:见大地,男女勤劳同操作,无拘无束笑语喧。 织女:人间景,入眼帘。牵牛星君,你看那边。 千山连万水,万水绕千山。千山万水之外,另有一处洞天。 鸡鸣犬吠炊烟起,一片温暖一片欢。 牵牛:大地上,景色鲜。花香鸟语,蝶舞蝉联。 飞的比翼鸟,开的并蒂莲。男人耕耘田野,女子采桑养蚕。 人世夫妻多愉快,恩恩爱爱情意缠绵。 织女:一少妇,站山前。怀抱幼子,满面堆欢。 男子身旁立,替她把花簪。男女低言悄语,拨动我的心弦。 一

10、阵娇羞红了脸,两眼出神凝望人间。 牵牛:织女仙,看那边。亲亲我我,相爱相怜。 织女:那是新夫妇,树下把心谈。 牵牛织女:人间对对伴侣,天上形只影单。 牵牛:有朝冲破天规网, 牵牛织女:愿效鸳鸯不羡仙。,牛郎织女,念白:寒毡曾坐透,铁砚欲磨穿 学生张羽,字凤翔,乃是金州盖城人士。 自幼读书,不幸父母双亡。求名不进,只落得家贫如洗。 居住山村,草屋三间。 每日与那一帮老叟幼童,捕鱼打柴,倒也十分快乐。 是我自幼喜爱音乐,善吹一支短笛,能通六律。 今日闲暇无事,我不免携带短笛,拿着板斧, 上山打柴一回便了。 唱:我张羽,命儿孤。幼失父母,兄弟皆无。 中途落了魄,枉读诗与书。 迁居山村来住,成了一个樵夫。 每日上山将柴打,布衣保暖无拘束。 携短笛,出了屋。腰掖板斧,路儿很熟。 一直将山上,微风冷飕飕。 听些百鸟歌叫,看些草兔猿狐。 霎时打了柴两捆,坐在石上很舒服。 念白:你看皓日当空,微风洒洒。 待我取出短笛,吹上一曲便了。,张羽煮海,思思想想路上走 夏末秋初暑热天 官场大道人稠密 也有愚来也有贤 也有老叟与少年 客商贸易来与往 士子打马奔长安 小琴童,将书担 步履紧忙随在马后边 路旁有行垂杨柳 几位农夫乘凉闲 乐了来,唱上几句太平调 亦不知,什么叫做板,什么叫做弦 面前倒有河一道 幸而有桥不用船 对对鸳鸯桥头卧 寒鸦浮水寻食眠 河边树,树靠山 半山之中起云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