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_第1页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_第2页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_第3页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_第4页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论文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却有不同的认识,当代学生总认为现行中学教材枯燥乏味,这警示着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审美教育必须贯穿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对中学生实施美学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语文课具有文学

2、的品格是必然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流下自然而然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如何引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一、美丽的课文等待发现美的眼睛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语文教材中有圆润的诗歌,优美动人的散文,摄人心魄的小说美,到处都在,而且总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 雅。这些美都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果老师定调,贴上标签,易导致美育的反向效应。只要是美质兼

3、美的文章,随时都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匠心,用自己美的心灵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运用“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去挖掘课文中的美。1、用形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人物形象,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胸怀柔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质朴,真诚爱情;荷花淀中勤劳、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像,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肖像美、语言美、细节美、环境美等,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

4、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当然,课本中也不乏“丑”的形象,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获得审美效果。2、用情感体验法感受情感美。课文总是要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的,读书的过程其实是读者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我愿是激流传达的是对爱情无私的奉献;依依惜别的深情抒发的是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了忘却的纪念抒发的是对烈士的

5、歌颂、钦佩,对敌人的憎恨我们只有让 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才会潸然泪下。情感体验的方法往往受到个性差异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多从作品的表层感受深到对作品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魅力体验。这样融情入书,身历其境,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3、用涌读法体验文章的气势神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文自现,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诵读得好,静止的诗文就会活起来,就会带我们进入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中去。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精读,这样在诵读中把握豪放词派的词风:气贯长虹,体验词的神韵。

6、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注重文章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一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本诗时只是读读,背背、译译。这样,学生也就无从感受到它的艺术美。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对本诗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这首诗的好处在其独特的时空结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里的“归期”属于未来。第2名(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是目前的即景。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展望未来,诗人和妻子重聚之时,西窗之下,烛光之中,如何向他倾诉此时的心情。而末句(却 活巴山夜雨时),固然是指未来,但到了那里“巴山夜雨”早已成为过去)。余先生通过对本诗中关键词语的把握,解读出诗人在诗中还用了时空转接。正是这种时空结构的往复

7、,使一首短短的七绝形成深情绵邈的巨大艺术魅力。在这首诗歌中,教师还应注意分析本 诗的意象采用了对照式,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象中,“山”是高的,“夜”是黑的,“秋”是冷的,“雨、涨、池”都是湿冷深沉的,而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形象却亲密而温暖。和上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前句是雨的世界,是大水,后一句是烛的世界,是 小火。凄凉的雨意一人当之,温暖的烛光则两人共享,这样诗由原来的凄凉化为了烛光夜话的回忆,而苦中带甜。这样使人人都会有的思念之情化为了文学所要体现的审美情感,从而使感情具有审美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读、只背,而必须注重文章的结构和形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审美熏陶,体味语文的审美情趣。三、融入真情,注重传授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规范、简洁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叩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