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从汉至元中心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其特点。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及其特点。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更及其演化趋势。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影响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决策的合理性;历代官僚体制的变更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冲突。2.演化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破格选用人才参加主要决策,渐渐形成“中朝”,与“外朝”制衡唐代中心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相权有所分散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元代中心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3.调整相权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能不足的缺陷。推断正误(1)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是分权。()答案×解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三省长官的分权和相互牵制实现皇帝的集权。(2)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的中书省职能相同。()答案×解析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属于中心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学问图示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深化理解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减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减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出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化秦朝中心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特地负责监察的官员西汉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心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担当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状况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2.评价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确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定是有限的。思维点拨(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须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需依靠百官进行限制。(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更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1)兴起:西汉时期。(2)演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3)评价:百姓不得参加,民意无从体现。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4.科举制(1)创立:隋朝。(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心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学问图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更重点深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更趋势及主动影响(1)变更趋势观。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化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③人才选拔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2)主动影响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心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养,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五、行省的设置1.从汉至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秦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2)唐代为道、州、县三级。(3)宋代为路、州、县。2.行省的设置(1)内容: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3)意义: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心集权,特殊是调整好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规律总结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1)演化过程中,中心始终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始终存在。(2)中心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最终集权于中心。(3)地方行政制度经验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归纳总结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减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减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出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学问结构1.秦至元主要政治制度2.古代历朝地方行政区划应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验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化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心集权的不断强化。宋代文官政治是时代的产物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更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亲密相关。它变更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养,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应用(2024·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形成 B.重武轻文的风尚C.以文治国的方针 D.兴文抑武的国策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朝代措施影响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汉频繁换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实行“内外朝”制度相权一分为“二”唐三省六部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相权一分为“三”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相权一分为“四”应用上述表格反映了秦至宋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案相权不断减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获得材料信息材料“丞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应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心官职设置的特点。答案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驾驭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1.(2024·青岛胶南一中竞赛)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加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渐渐降低的趋势答案B解析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心机构的演化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经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限制 B.完善中心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限制 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心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限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故选A。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D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心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故选D。4.(2024·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心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心之统治”,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学问分子参加政权,加强中心集权,故C正确。5.(2024·济宁高一检测)《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地方赋税C.管理地方行政 D.监察地方官员答案D解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特地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故D项正确。6.(202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作为主要标准,故家谱受到重视,故选C。A、B、D都不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训练题组1法令出一1.“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秦代以前,民间都用金或玉作材料来篆刻印章,运用龙虎钮;秦代建立后,天子运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今都不敢再这样运用了,体现了皇帝独尊。题组2君权和相权2.(2024·宜昌高一检测)秦王朝通过设立“内朝官”来牵制乃至转移、削减相权,从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A.秦朝皇帝并未驾驭实权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C.历朝都在不断减弱相权D.君臣间的冲突从秦朝起先答案B解析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白皇帝驾驭了实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从秦朝起先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冲突,说明白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故B项正确;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减弱相权,故C错误;君臣之间的冲突从君臣出现起先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起先的,故D项错误。3.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 D.减弱地方,集权中心答案C解析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淌,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心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4.(2024·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它解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逼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心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减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题组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5.(2024·寿光一中检测)《通典·职官》中记载:“(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A.考察荐举优秀人才 B.维护地方治安C.代表中心监察地方 D.监督皇帝言行答案C解析“巡行所部”等字眼意在强调刺史行使的是监察的权力,是代表中心监察地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刺史是监察官员而非考察荐举优秀人才,也没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解除;刺史监察的是官员,不能监察皇帝,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起先变更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减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全部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变更宰相位高权重的传统,故D错误。题组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更7.《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意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允和公正答案A解析从材料“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出身,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解除;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不符合题意。8.(2024·济南一中期中)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题组5行省的设置9.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依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说明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心的派出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答案B解析“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错误;中书省是中心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心机构,故B正确;行省的设立是加强了中心集权,而不是给地方自治的权力,故C错误;“行省”是中心政府干脆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故D错误。10.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宽阔,且省界犬牙交织,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限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吩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省界犬牙交织,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限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11.(2024·青岛胶南一中竞赛)王毅《中国皇权制度探讨》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需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气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驾驭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驾驭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为了减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加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减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心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驾驭这一秘书机构”不符,解除。12.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实行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冲突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B解析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因此选B项。13.(2024·寿光一中检测)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A.减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知,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B项正确。14.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用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淌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答案B解析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2次月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宁夏宽口井中学石油希望校2024-2025学年初三5月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咸阳市秦岭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房产交易合同补充协议
-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中考最后冲刺模拟(一)数学试题含解析
- 圆通快递服务合同
- 装饰工程公司与供应商合同
- 铁路合同运输的市场前景分析
- 医院食堂承包经营合同书
-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 课件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普法课件新编:2024年统计法详解
- 2024年装饰公司员工合同范本
- 患者床头抬高
-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 2021年1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模拟试题及答案卷3
- 2024年学校采购员岗位职责(五篇)
- 药物临床试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探究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DB65-T 4828-2024 和田玉(子料)鉴定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