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指南_第1页
智力、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指南_第2页
智力、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指南_第3页
智力、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指南_第4页
智力、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B.□XXXXX-XXXX目次TOC\o"1-2"\h\u6331前言 III1666引言 IV201701范围 12196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90133术语和定义 1199433.1 19823智力残疾intellectualdisability 179313.2 119470精神残疾mentaldisability 1269573.3 110398寄宿制托养服务boardingcareservices 1225803.4 210437夜间照护服务nightcareservices 2249004服务原则 283504.1非歧视原则 2127334.2个别化原则 2132594.3安全保障原则 2257425服务环境 2266105.1场所 2116325.2设施设备 2317176队伍建设 2189206.1基本条件 2125876.2管理人员 3202646.3照护人员 3256406.4其他服务人员 3234557服务内容 3126627.1通用服务 3236887.2特殊服务 3134178服务流程 3211428.1接待服务 3300998.2适宜性评估 418588.3签订服务协议 4186098.4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服务方案 4116818.5阶段性评估 474338.6转介服务 4262058.7终止服务 4115669服务管理 4296999.1制度管理 46649.2安全管理 5201669.3应急管理 5242969.4社会监督 531536参考文献 6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社区发展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博华医康养健康研究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博华护理机构服务有限公司、中山博华康复服务有限公司、博华(珠海市)护理机构有限公司、肇庆博华长期照护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北京市京师社会工作事务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网成、邓泽博、贡慧姿、邓妙华。

引言智力、精神残疾人作为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群体,因其身心特点和残疾状况,普遍具有强烈的托养服务需求。随着《“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将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视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以及《“十四五”阳光家园计划—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继续支持和引导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发展,这均为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寄宿制托养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通过发展寄宿制托养服务以增进智力、精神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已成为影响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已有针对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国家标准,部分省市也已出台有关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的地方标准,在标准化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基于国内在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领域的成熟经验及实践成果,并结合当前我国智力、精神残疾人特殊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人员配置等维度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具体来说,本标准作进一步地完善:一是聚焦服务对象,主要规范智力、精神残疾人的托养服务,不涉及重度肢体残疾人;二是明确寄宿制托养服务操作指南,未涵盖日间照料与居家照护服务;三是突破服务对象局限于就业年龄段的限制。本标准旨在为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寄宿制托养服务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对现有标准具有补充和优化作用,并将为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提供操作性强的服务指南,助力其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保障服务对象的托养权益。智力、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指南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的术语和定义、服务原则、服务环境、队伍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服务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14周岁以上智力、精神残疾人开展寄宿制托养服务。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30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T26341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13495.1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GB/T37516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GB/T10001.9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DB3202/T1065残疾人托养机构安全管理规范DB11/T2353残疾人托养机构安全基本规范术语和定义GB/T2634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智力残疾intellectualdisability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精神残疾mentaldisability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寄宿制托养服务boardingcareservices采用24h集中居住和照料模式,为残疾人提供托养的服务。涵盖生活支持、康复训练、社会融入等内容的综合性服务。注:参考GB/T37516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夜间照护服务nightcareservices在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为服务对象开展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应急管理等服务。服务原则非歧视原则不得基于服务对象的残疾特征开展选择性照护服务和实施歧视性行为。个别化原则尊重每位服务对象在身心条件、残疾状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个别化服务方案。安全保障原则确保服务场所安全,预防意外伤害,严禁非必要约束,建立应急机制并定期演练。服务环境场所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宜有固定的服务场所,机构建筑面积按照床位不少于10张,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m²;合居型居室人均可使用面积不小于6m²。机构宜设置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起居室、食堂、卫生保健室、康复训练室、文体活动室、劳动(生产)工作间、心理辅导室等,内部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机构宜按照GB/T37516中4.3.2-4.3.6的规定,设置室内环境、卫生间及公共洗涤场所,并配备场所内所需的取暖、降温、照明、消防、急救、康复等设备。设施设备机构宜设置功能室标识、消防标识、信息导向标识及安全警示标识等各类标识标牌,确保标识标牌齐全、完好、清晰,便于服务对象识别和使用,符合GB/T10001.1、GB/T10001.9、GB13495.1、GB15630的规定。机构宜配备服务所需的各种辅助器具,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技能训练辅助器具;——言语和语言训练辅助器具;——认知技能训练辅助器具;——情绪与行为调控训练辅助器具;——夜间照护辅助器具;——防走失装置与SOS报警系统。机构宜为智力、精神残疾服务对象配备合理便利的无障碍设施,张贴无障碍相关标识,符合GB50763、GB55019的规定。队伍建设基本条件机构宜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按专、兼职结合原则建设服务人员队伍。队伍宜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熟悉机构的服务流程和制度要求;——遵守残疾人服务伦理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及隐私权。管理人员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统筹机构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方案的制定、实施。管理人员宜符合下列条件:——具有机构管理、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特殊教育、残疾人康复等相关专业学历或资质;——具有群众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历;——熟悉残疾人托养政策,熟练掌握残疾人托养的基本知识;——接受过寄宿制托养服务管理培训,具有胜任相应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照护人员机构宜根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数量与需求配备相应的照护人员,负责服务对象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运动功能训练、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及夜间照护等服务。照护人员宜符合下列条件:——具有康复治疗、护理等相关专业学历、资质或经历;——接受过残疾人托养服务基础培训和夜间照护专项培训;——熟悉智力、精神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功能障碍、夜间行为特征及常见风险,熟练掌握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训练等服务操作技能;——具有安抚服务对象情绪、熟悉机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夜间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等能力。其他服务人员机构宜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与需求配备相应的厨师、安保、清洁工等其他服务人员,负责膳食、安保、清洁等服务。机构可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服务内容通用服务通用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三种主要服务和运动功能训练和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两种辅助服务,符合GB/T37516中第5章的规定。除开展7.1.1的通用服务外,机构宜为服务对象提供的通用服务还包括夜间照护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安排24小时值班人员、夜间定期巡查、夜间生活照料与护理、夜间应急管理等。特殊服务机构宜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开展认知能力训练,主要包括注意力训练、专注力训练等。机构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进行言语和语言训练,若服务人员无法与其进行有效交流,可利用手势语、画画、交流板等代偿性沟通方式辅助表达。机构通过正向激励、情景模拟等方式,对有需要的服务对象开展情绪疏导、行为引导和问题行为干预等情绪与行为调控训练,帮助其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减少自伤、攻击等行为。机构宜对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主要包括建立签约医疗机构机制,为有医疗需求和突发身体变故的服务对象转介至签约医疗机构治疗;转介服务对象至其他适宜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或工作场所。服务流程接待服务机构宜通过现场接待、电话咨询、信息化平台等方式及时受理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的申请事宜。机构宜对服务对象的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精神和心理状况以及健康状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隐私保护等服务需求。适宜性评估机构宜从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移动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与他人相处能力五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适宜性评估。评估方式主要包括参考服务对象的残疾类别和等级证明、专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和体检报告以及评估人员的现场观察结果。机构将适宜性评估结果告知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并根据评估结果确认服务对象是否适宜接受服务。签订服务协议机构根据适宜性评估结果,与适宜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权责明晰的寄宿制托养服务协议,也可与获得法律授权的人员或机构签订寄宿制托养服务协议。协议明确规定寄宿制托养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费用等必要条款。协议包含风险告知书,以显著方式提示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相关风险,并对保险事项作出明确约定。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服务方案机构宜根据适宜性评估结果,与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共同制定符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的个性化托养服务方案。方案内容宜明确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周期、服务质量要求及服务所需的资源与设施设备,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机构宜依据个别化服务方案实施7.1、7.2.1-7.2.3规定的相应服务。阶段性评估机构宜在个别化服务方案实施满3个月后,采用现场观察、标准化评估量表等方法,对服务对象的身心功能进行定期评估,并做好结果的记录与存档。评估周期宜每季度开展1次。机构宜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对服务方案进行动态优化调整。调整后的服务方案宜经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同意后实施。机构宜根据调整后的服务方案同步更新服务人员排班表和设施设备使用计划。转介服务机构宜根据服务协议及服务对象的动态变化需求,在定期评估服务对象身心功能的基础上,提供适宜的转介服务,服务内容符合7.2.4的规定。服务宜与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后实施。终止服务服务对象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机构可选择终止服务:——本人或监护人主动申请终止服务,或明确拒绝接受服务;——经医疗机构诊断患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重大疾病,无法继续接受服务;——服务对象去世。服务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基本管理制度符合GB/T37516中7.1的规定。机构宜建立寄宿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明确服务对象的寄宿安排,确保其生活质量;——制定寄宿环境的管理规范,包括卫生、设施维护等要求;——明确寄宿期间的安全管理措施,如门禁管理、访客登记等。机构宜建立夜间照护制度,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明确夜间照护的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人员安排,确保服务对象的夜间安全和服务需求;——制定夜间巡查制度,定期检查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和居住环境,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配备夜间值班人员,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并建立交接班记录;——对夜间照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照护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机构宜建立应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建立以防火、防盗、防灾为核心的基础应急预案;——建立以防范服务对象走失、突发疾病和意外受伤为重点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处置流程,并定期组织演练;——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设备和专(兼)职应急队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响应;——建立应急联络机制,明确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确保信息畅通;——对于突发事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汇报,并有完整的过程和应急处理记录。安全管理场所及设施安全机构宜按照GB/T37516中7.2.1和DB11/T2353中5.4.3、11.4、11.5的规定,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加强场所及设施安全:——设置门卫,配备24小时值班人员和夜间巡视人员,实行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在公共区域安装实时监控装置;——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并制定相关措施防止服务对象接触到电源、热源、水池、刀具、绳索、化学品、药品等危险物品;——安装防坠、防滑、防摔等相关防护措施;——宜为精神残疾服务对象设置独立的管理区域,并在入住房间和集中区域增设安全防护门窗等设施;——宜在室外活动区设置防外逃措施。人身安全机构宜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加强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服务对象不受凌辱、侵害与虐待;——对服务对象托养期间的外出活动,应与其家属或监护人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宜为智力和精神残疾服务对象准备便于随身随带、注明姓名与机构联系方式的标识或卡片;——宜为服务对象配备防走失装置,如佩戴防走失的手环、腕表等,并指导服务人员正确使用,防范服务对象走失;——宜考虑服务对象特点,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服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服务安全机构宜按照DB11/T2353中第13章与DB3202/T1065中5.5的规定,在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